盐城东方女子医院-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标准
(
征求意见稿
)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直接提供给消费者食用的预包装食品标签营养成分标 示和声称的基本原
则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上营养信息的描述和说明。
2
术语和定义
2.1
营养标签
nutrition labeling
指食品标签上向消费 者提供食品营养成分信息和特性的说明,包括营养成分表、营养声称
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营养标签是食 品标签的一部分。
2.2
核心营养素
Core Nutrients
营养标签中的核心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
2.3
营养成分
nutritional component
食品中具有的营养素和有益成分,包括营养素、水分、膳食纤维等。
2.4
营养成分表
nutrition information
标有食品营养 成分名称、含量和占营养素参考数值(
NRV
)百分比的规范性表格。
2.5
营养素参考值
nutrient reference values; NRV
是专用于食品标签、
用于比较食品营养成分含量多少的营养参考标准
;
是消费者选择食品时
的一种营养参考尺度。
2.6
营养声称
nutrition claims
对食品营养特性的描述、声 明或暗示,如能量水平、蛋白质含量声明等;营养声称包括含
量声称和比较声称。
2.6.1
含量声称
nutrient content claims
描述食品中能量或营养成分含量水平的声称。声称用语包括“含有”
、
“高”
、
“低”或“无”
等。
2.6.2
比较声称
nutrient comparative claims
与消费者熟知的同类食品的营养 成分含量或能量值进行比较后的声称。
声称用语包括、
“增
加”和“减少”等。
2.7
营养成分功能声称
nutrient function claims
某营养成分可以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正常生理功能等作用的声称。
2.8
数值修约
rounding off for numerical values
通过省略原数值的最后若干位数字,调整所保留的末位数字,使最 后所得到的值最接近原
数值的过程。
2.9
修约间隔
rounding interval
修约值的最小数值单位。
2.10
可食部
按照消费者烹调和饮食习惯,食品包装内净含量去除其中不可食用的部分后,剩余部分的
即为该食品的可食部分。
包装食品可食部分的计算可用下面的公式:
可食部重量=包装内食物总重量-不可食用部分重量
食物的可食部分可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查找,也可以采用实际方法测定。
3
基本要求
3.1
食品营养标签标示的任何营养信 息,应真实、客观,不得虚假,不得夸大产品的营养
作用。
3.2
营养 标签应使用中文。如同时使用外文标示的,其内容应当与中文相对应,外文字号
不得大于中文字号。
3.3
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应符合附录
D
的相应 的声称要求和条件,
营养声称的字
号不得大于产品名称的字号。
3.4
食品营养成分含量应以具体数值标示。
营养成分含量数值可以通过原料成分计算或
者产品检测获得。
3.5
营养标签可直接标在向消费者交货的最小销售单元食品标签上。
4
营养标签标示内容
4.1.
强制标示的项目
能量和核心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
,
是营养成分表中强 制标示的
内容。当标示其它成分时,应采取适当形式使能量和核心营养素的标示更加醒目。
4.2
营养成分名称和顺序
营养成分表包括营养成分的名称、含量和占 营养参考数值(
NRV
)的百分比。营养成分
的名称和顺序如下。当缺少某一营养成分 时,依序上移。
能量
蛋白质
脂肪
--
饱和脂肪(酸)
--
单不饱和脂肪(酸)
--
多不饱和脂肪(酸)
--
反式脂肪(酸)
胆固醇
碳水化合物
--
糖(乳糖
a
)
膳食纤维(或单体成分
b
)
--
可溶性膳食纤维
--
不溶性膳食纤维
钠
维生素
A< br>、维生素
D
、维生素
E
、维生素
K
、维生素
B
1
(硫胺素)、维
生素
B
2
(核黄素)、维生素
B
6
、维生素
B
12
、维生素
C
(抗坏血酸)、烟 酸
(烟酰胺)、叶酸、泛酸、生物素和胆碱;
钙、磷、钾、镁、铁、锌、碘、硒、铜、氟、铬、锰和钼。
a
b
乳及乳制品的营养标签中可直接标示乳糖。
以公认的方法测定的膳食纤维单体成分的数据,可标示出膳食纤维和单体成分如
“
膳食纤维(以
XX
计)
…
克或
g
”
。
4.3
营养声称
4.3.1
本标准中营养声称所涉及的营养成分仅指
4.2
列出的营养成分名单。
4.3.2
当某营养成分含量标示值符合附录
D
中表
D. 1
的条件和要求时,方可对该成分进行
营养声称。
4.3.3
当 某营养成分同时符合含量声称和比较声称的要求时,可以同时使用两种声称方式,
或仅使用含量声称。< br>
4.3.4
含量声称和比较声称的同义语见附录
D
中表
D.2
和表
D.3
。
4.4
营养成分功能声称
4.4.1
本标准允许的营养成分功能声称仅限于附录
D
中表
D. 1
的成分。
4.4.2
当某营养成分的含量标示值符合附录
D< br>中表
D.1
营养声称的条件时,
方可使用附录
E
中相应功能声 称标准用语。
4.4.3
功能声称标准用语可以使用一条或多条,但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删改、添加和合并。
5
营养成分表达方式
5.1
营养成分含量的标示单位
营养成分应以每
100
克(
g< br>)或每
100
毫升(
ml
)或每份食品中的含量的来标示,可根
据需要选择使用其中一种或以上的方式表示营养成分的含量。
当用份表示时,应标明每份食品的量。份的大小可根据食品的特点定义。
营养成分表中营养成分含量的表达单位应与营养素参考数值(
NRV
)单位一致,如表
1
所示。
5.2
数值表达
数值修约间隔、“
0
”界限值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当营养素检测数值小于等于“
0
”界
限值时,应标识为“
0
”。< br>
表
1
营养成分表达单位、修约间隔和“
0
”界限值
能量或营养成分
能量
蛋白质
脂肪
饱和
(单不饱和、
多不饱
和)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
克(
g
)
表达单位
a
千焦(
kJ
)
克(
g
)
克(
g
)
克(
g
)
修约间隔
1
0.1
0.1
0.1
0.1
“
0
”界限值(每
10 0g
或
100ml
)
≤
17 kJ
≤
0.5 g
≤
0.5 g
≤
0.1 g
≤
0.3 g
b
胆固醇
碳水化合物
糖(或乳糖)
膳食纤维
维生素
A
维生素
D
维生素
E
维生素
K
维生素
B
1
维生素
B
2
维生素
B
6
维生素
B
12
维生素
C
烟酸
叶酸
毫克(
mg
)
克(
g
)
克(
g
)
克(
g
)
微克视黄醇当量(
?
gRE
)
微克(
?
g
)
毫克
?
-
生育酚当量(
mg
?
-TE
)
微克(
?
g
)
毫克(
mg
)
毫克(
mg
)
毫克(
mg
)
微克(
?
g
)
毫克(
mg
)
毫克(
mg
)
微克(
?
g
)
或
微克叶酸当量(
?
gDFE
)
1
0.1
0.1
0.1
1
0.1
0.01
0.1
0.01
0.01
0.01
0.1
0.1
0.01
1
≤
5 mg
≤
0.5 g
≤
0.5 g
≤
0.5 g
≤
1% NRV
≤
2% NRV
≤
2% NRV
≤
2% NRV
≤
2% NRV
≤
2% NRV
≤
2% NRV
≤
2% NRV
≤
2% NRV
≤
2% NRV
≤
2% NRV
泛酸
生物素
胆碱
钙
磷
钾
钠
镁
铁
锌
碘
硒
铜
氟
铬
锰
钼
a
毫克(
mg
)
微克(
?
g
)
毫克(
mg
)
毫克(
mg
)
毫克(
mg
)
毫克(
mg
)
毫克(
mg
)
毫克(
mg
)
毫克(
mg
)
毫克(
mg
)
微克(
?
g
)
微克(
?
g
)
毫克(
mg
)
毫克(
mg
)
微克(
?
g
)
毫克(
mg
)
微克(
?
g
)
0.01
0.1
0.1
1
1
1
1
1
0.1
0.01
0.1
0.1
0.01
0.01
0.1
0.01
0.1
≤
2% NRV
≤
2% NRV
≤
2% NRV
≤
1% NRV
≤
2% NRV
≤
1% NRV
≤
5 mg
≤
2% NRV
≤
2% NRV
≤
2% NRV
≤
2% NRV
≤
2% NRV
≤
2% NRV
≤
2% NRV
≤
2% NRV
≤
2% NRV
≤
2% NRV
营养成分的表达单位可选择表格中的中文或英文,也可以两者都使用;
当使用
“份”
的计量单位标示营养成分含量时,
也要同时符合每
100g
或
100ml
的
“
0
”
界限值的规定。
b
5.3
营养成分含量的允许误差
在产品保质期内,营养成分含量的误差范围判别应符合表
2
的规定。
表
2
营养成分含量的允许误差范围
食品营养成分
食品的蛋白质,
多不饱和及单不饱和脂肪
(酸),< br>碳水
化合物、
糖,
总的、
可溶性或不溶性膳食纤维及其单体,
维生素(不包括维生素
D
、维生素
A
),矿物质(不包
括钠)
食品中的能量以及脂肪、
饱和脂肪
(酸)
、
反式脂肪
( 酸)
,
胆固醇,钠,糖
食品中的维生素
D
和维生素
A
6
格式要求
6.1
营养成分表
营养成分应以一个“方框 表”的形式表示,方框可为任何尺寸,并与包装的基线垂直。
表头为“营养成分表”
。
营养成分表包括营养成分名称、含量数值和占营养素参考值(
NRV
)的百分比。
6.1.1
当营养成分表中有能量和核心营养素之外的营养成分时,应选择适当方法使 得能量
和核心营养素醒目(如字体加黑、横线隔开等)
。
6.1.2
推荐的营养成分表格式共
6
种,参见附录
C< br>。食品企业可根据食品的营养特性、包装
面积的大小和形状等因素选择使用其中的一种格式。
6.2
营养声称、营养成分功能声称可以在标签的任意位置。
7
豁免原则
下列预包装食品可免除标示营养标签:
7.1.
生鲜食品,如包装的生肉、生鱼、生蔬菜和水果、禽蛋等;
7.2
乙醇含量≥
0.5%
的饮料酒类;
7.3
包装总表面积≤
100
平方厘米(
cm
2
)、或最大表面面积≤
20
平方厘米(
cm
2
)的食品;< br>
7.4
现制现售的食品;
7.5
瓶装、桶装的饮用水。
7.6
标签上注明每日食用量≤
10g
或
10ml
的预包装食品。
7.7
其它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可以不标示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豁免的食品如果在其包装上出现任何营养信息时,则需按照本标准要求执行。
8
其他
8.1
本标准不适用于保健食品、婴幼儿食品 、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孕产妇配方食品等适应
于特定人群食用的食品;
8.2
其他涉及营养标签的标准与本标准不一致的,按本标准的要求执行。
8.3
有强制性产品标签标准的食品,按相关标准中的标签要求进行标示。
8.4
本标准的附录
A
、附录
D
和附录
E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B
、附录
C
为资料性附录。
允许误差范围
≥
80%
标示值
≤
120%
标示值
80% ~ 180%
标示值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中国食品标签营养素参考值(
NRV
)
本规范性附录给出了预包装 食品用食品标签营养素参考值(
NRV
)的具体数值及其使
用方法。
A.1
食品标签营养素参考值(
NRV
)
规定的
32
种营养成分参考数值如表
A .1
所示。
表
A.1
营养素参考值
(
NRV
)
营养成分
能量
a
蛋白质
脂肪
饱和脂肪酸
胆固醇
碳水化合物
膳食纤维
维生素
A
维生素
D
维生素
E
维生素
K
维生素
B
1
维生素
B
2
维生素
B
6
维生素
B
12
维生素
C
烟酸
叶酸
a
NRV
8400 kJ
60 g
≤
60 g
≤
20 g
≤
300 mg
300 g
25 g
800
?
gRE
5
?
g
14mg
?
-TE
80
?
g
1. 4 mg
1.4 mg
1.4 mg
2.4
?
g
100 mg
14 mg
400
?
gDFE
营养成分
泛酸
生物素
胆碱
钙
磷
钾
钠
镁
铁
锌
碘
硒
铜
氟
铬
锰
钼
NRV
5 mg
30
?
g
450 mg
800 mg
700 mg
2000 mg
2000 mg
300 mg
15 mg
15 mg
150
?
g
50
?
g
1.5 mg
1 mg
50
?
g
3 mg
40
?
g
能量相当于
2000kcal;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供能分别占总能量的13%
、
27%
与
60%
。
A.2
使用方式
用于比较和描述能量或营养成分含量的多少,使用营养声称和零数值的 标示时,用做
标准参考数值。
表达方式为占营养成分含量占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数(
NRV%
);
指定
NRV%
的修约间隔为
1
,如
1%
,
5%< br>,
16%
等。
A.3
标示和计算
计算公式为:
NRV %
=
X
/
NRV×
100%
式中:
X
—
食品中某营养素的含量
NRV
—
该营养素的营养素参考值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营养成分的定义和转化系数
本资料性附录给出了营养标签上部分营养成分的定义、转化系数和计算方法。
B.1
能量
Energy
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在人体代谢中产生的能量。
食品中产能营养素的能量折算系数如表
B.1
所示
:
表
B.1
食品中产能营养素的能量换算系数
成分
蛋白质
脂肪
碳水化合物
kJ / g
17
37
17
成分
有机酸
kJ / g
13
膳食纤维(或单体成分)
8
乙醇(酒精)
29
B.2
蛋白质
Protein
是含氮的有机化合物,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组成。
食品中蛋白质含量可通过
“
总氮量
”
乘以
“
氮折算系数
”
,或食品中各氨基 酸含量的总和
来确定。在测定出
“
总氮量
”
后,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 计算公式如下:
蛋白质(
g/100g
)
=
总氮量(g/100g
)
×
氮折算系数
不同食品的氮折算系数如表B.2
所示,对于非单一原料的加工或配方食品,应使用折
算系数
6.25
。
表
B.2
不同食品氮折算系数
食品
小麦
全小麦粉
麦糠麸皮
麦胚芽
麦胚粉
燕麦
大麦、黑麦粉
小米
玉米
大米及米粉
坚果、种子类
巴西果
花生
杏仁
其他如核桃、榛子等
折算系数
5.83
6.31
5.80
5.70
5.83
5.83
6.31
6.25
5.95
5.46
5.46
5.18
5.30
其它食品
食品
鸡蛋
鸡蛋(整)
蛋黄
蛋白
肉类和鱼类
动物明胶
乳及乳制品
酪蛋白
人乳
豆类
大豆
其它豆类
大豆蛋白
a
折算系数
6.25
6.12
6.32
6.25
5.55
6.38
6.40
6.37
5.71
6.25
6.25
6.25
a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一册
B.3
脂肪和脂肪酸
fat and fatty acid
由于检测方法的不同,脂肪有粗脂肪(
crude fat
)或总脂肪(
total fat
)之分,在营养标
签上均可标示为< br>“
脂肪
”
。
当使用索氏提取法测定粗脂肪含量时,可使用以 下公式和脂肪酸折算系数来计算食品
中总脂肪
(
酸
)
的含量。
总脂肪(酸)含量
(g/100g)
=该食品中粗脂肪的含量
(g/10 0g)×
脂肪酸折算系数
不同食品脂肪酸折算系数见表
B.3
。
表
B.3
不同食品脂肪酸折算系数
食品名称
小麦、大麦和黑麦
全麦
面粉
麦麸
燕麦
大米
豆类
大豆及制品
其它豆类
蔬菜和水果
鳄梨
坚果
花生
莲子
油脂类
油脂类(椰子油除外)
椰子油
a
a
折算系数
食品名称
牛肉(瘦)
折算系数
0.916
0.953
0.916
0.953
0.910
0.953
0.945
0.561
0.789
0.747
0.741
0.945
0.830
0.720
0.670
0.820
0.940
0.850
牛肉(肥)
羊肉(瘦)
羊肉(肥)
猪肉(瘦)
猪肉(肥)
家禽
0.930
0.775
0.800
0.956
0.956
0.951
0.930
脑
心
肾
肝
乳及乳制品
蛋类
鱼
鱼肉(含油多)
0.900
0.956
0.942
鱼肉
0.700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一册
B.4
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
食品中的总碳水化合物是指糖、寡糖、多糖的总称。
碳水化合物的计算
食品营养标签中的碳水化合物数值可由减法或加法获得。
减法:食品总质 量分别减去蛋白质、脂肪、水分、灰分和
/
或膳食纤维的质量,即是碳水
化合物的量。
加法:淀粉和糖的总和即为碳水化合物。
B.4.1
糖
Sugar
指所有的单糖、双糖。如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等。
B.4.2
寡糖
Oligosaccharide
盐城东方女子医院-
盐城东方女子医院-
盐城东方女子医院-
盐城东方女子医院-
盐城东方女子医院-
盐城东方女子医院-
盐城东方女子医院-
盐城东方女子医院-
本文更新与2021-02-06 23:3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6483.html
-
上一篇: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标准
下一篇:营养标签中的核心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