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鼻炎的危害免疫预防科普知识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06 09:31

六个月的宝宝拉肚子怎么办-复方丹参滴丸

2021年2月6日发(作者:末梢神经炎症状)

免疫预防科普知识

免疫预防科普知识

一、疫苗接种常识及政策

接种疫苗的必要性

科学研究表明,当细 菌或病毒侵入人体时,
身体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这种病菌的物质,
叫做抗
体。
针 对不同的病菌会产生不同的抗体,
称为特
异性抗体。
病好后,
这种特异性抗体 仍然存留在
体内,
如再有相应的细菌或病毒侵入体内,
这种
特异性抗体就能保 护身体不受这些细菌或病毒
的伤害。

预防接种就是人为地将经减毒或灭活等工艺处理的少量细菌或病毒
(或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
力的有效成份)
接种给人,
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
体或细胞免疫反应,
从而产生针对该种病原体的
抵抗能力。


国家免疫规划

我国从
1978
年开始 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以
来,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发病已降至历史最低
水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2008
年温总理
提出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将甲肝、流脑等
15
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

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
自 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
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 管部门组织的应急
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
愿受种的其他疫苗。接种第二类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一类疫苗包括:乙肝疫 苗、卡介苗、脊髓灰
质炎减毒活疫苗、
百白破联合疫苗、
麻腮风联合
疫苗、甲 肝疫苗、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乙型脑
炎疫苗等。接种第一类疫苗由政府承担费用。

二类疫苗包括:水痘减毒活疫苗、流感疫苗、
b
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肺炎疫苗、轮状病< br>毒疫苗、伤寒
Vi
多糖疫苗、细菌性痢疾疫苗、
人用狂犬病疫苗等。

流动儿童该在哪儿接种疫苗?

我国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属地化(即
现 居住地)
管理,
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
的预防接种服务。
如果有
6
周岁以下的孩子迁入
其他省份,
可直接携带原居住地卫生部门颁发的
预防 接种证到现居住地所在接种单位接种疫苗。
如之前未办理预防接种证或预防接种证遗失,
在现居住地接种单位补办预防接种证。



孩子接种疫苗,家长须知什么?

●从儿童出生后,家长
/
监护人就 要按照疫苗
的免疫程序按时带孩子去预防接种单位接种疫
苗。
应到经县级以上卫生行政 部门批准的接种单
位,由取得合格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接种。

●接种前的准备工 作。
1
、必须带上预防接种
证。
2
、注意孩子近几天有无发热、腹泻 、咳嗽、
惊厥等症状,
如果有以上症状或者有心脏、
肝脏、
肾脏等疾病,一定要告诉医生,
让医生决定是否
能接种疫苗。
3
、如果孩子在前一次疫 苗接种后
出现了高热、
抽搐、
荨麻疹等反应,
要告诉医生。
4
、接种前换上柔软宽大的内衣,以便挽袖子接
种疫苗,也不会摩擦接种部位的皮肤。
5
、接种
前应让孩子吃好、
休息好,
防止出现因饥饿和过
度疲劳发生的晕针现 象。

●接种疫苗的注意事项。
1
、在接种疫苗前,
儿童家长
/
监护人一定认真观察孩子的身体状
况,
看看是否有什么异常情况,
并在接 种前向医
生介绍孩子健康状况,
经医生检查认为没有接种
“禁忌证”后,才能接种。< br>2
、接种疫苗后,①
要在预防接种单位观察
30
分钟,没有出现任何< br>不适后再离开接种场所。
②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
活疫苗前后半小时不宜喂热食及哺乳。< br>③少数儿
童在接种后数小时会有低热,或局部出现红肿、
疼痛、
发痒等一般反应 。
④有些疫苗接种后还会
出现硬结,出现硬结可采用热敷的方法加快消
散,
用 适宜温度的干净毛巾热敷,
每天
3

5
次,
每次
1 5

20
分钟。⑤卡介苗接种后
2
周左右,
局部可出现红肿 浸润,
若随后化脓,
形成小溃疡,
流出一些分泌物,
一般
8

12
周后结痂,
留有一
个疤痕,
这是接种卡介苗后的正常反应,< br>一般不
需处理,但要注意局部清洁,防止继发感染。⑥
极少数儿童接种后可能出现高热, 接种手臂红
肿、发热、触痛、全身性皮疹等过敏反应以及其
它情况应及时向医生咨询,采取相应 的措施。



一般反应如何处置?

部分小孩在接种疫苗 后会出现一些反应,如
低热、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如倦
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 合症状。上述症状一般
持续
1

2
天即可消失,不需要任何处理。小 孩
接种疫苗后出现上述反应,
应该适当休息,
多喝
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 其它疾病。如果发生
严重反应者,应及时就医。





二、儿童免疫预防常用疫苗

卡介苗

预防的疾病:结核病,特别是结核性脑膜炎
和粟粒性肺结核。

疫苗效果:< br>卡介苗在预防儿童结核病,
特别
是对危及儿童生命的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性
肺结 核有很好的预防效果,可以大大降低病死
率。
卡介苗的保护率约在
80%
,< br>保护作用可持

10-15
年。因此,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
在结 核病中、
高度流行区,
新生儿应尽早接种卡
介苗。

接种程序免疫程序:出生时接种
1
剂次。

接种部位和途径:上臂三角肌下缘,皮内注
射。

注意事项:禁忌证:包括已 知对该疫苗所含
任何成分过敏者;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
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 ;妊娠期妇女;
免疫缺陷、
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
疗者;患湿疹或其他皮 肤病患者。

接种反应:一般无全身反应,局部反应也较
轻微。
卡介苗接种后
2
周左右,
局部可出现红肿
浸润,若随后化脓,形成小溃疡,流出一些分泌< br>物,一般
8

12
周后结痂,留有一个疤痕,这是
接种卡介苗 后的正常反应,
一般不需处理,
但要
注意局部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卡介苗是需要皮内注射的疫苗。皮内注射技
术较难,
不易掌握。
有时儿童哭闹也会造 成将卡
介苗注入皮下。局部反应会稍重一些。



脊髓灰质炎疫苗(脊灰疫苗)

预防的疾病: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
,俗称
小儿麻痹症。

疫苗种 类与效果:目前,使用的脊灰疫苗有
脊灰减毒活疫苗和脊灰灭活疫苗
2
种。
接 种
3

次脊灰减毒活疫苗后,
95%
以上的受种者能产生
免 疫力,
脊灰减毒活疫苗产生的免疫力可维持终
生。

有接种脊灰减毒活疫苗禁 忌证者,特别是免
疫缺陷者和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可以考虑使
用脊灰灭活疫苗。
< br>免疫程序:脊灰减毒活疫苗的免疫程序为:
出生后
2

3
、< br>4
月龄各服
1
剂,并于
4
岁时加服
1
剂。< br>脊灰灭活疫苗的免疫程序是:
出生后
2

3

4
18
月龄各接种
1
剂次。

已接种过
OPV
但未完成全程免疫的儿童,原
则上不推荐使用
IPV

如部分使用< br>IPV

建议第
1

2
剂次优先使用
IPV
;其余剂次用
OPV
,并

OPV
的免疫程序完成全程免疫 。

接种部位和途径:脊灰减毒活疫苗为口服制
剂;脊灰灭活疫苗为注射剂,上臂三角 肌,肌肉
注射。
对婴幼儿,
最好选择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
注射。
< br>注意事项:禁忌证包括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
何成分,
包括辅料以及抗生素过敏者;
患急性疾
病、
严重慢性疾病、
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
热者;妊娠期妇女 ;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
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
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
他进行性 神经系统疾病者。

接种反应: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后一般无不
良反应,个别人有发热 、呕吐、腹泻、皮疹等,
一般不需要处理。
注射灭活脊灰疫苗时,
有些儿
童注 射部位会出现一些红肿现象,
2-3
天可自行
消退。



百白破联合疫苗

预防疾病: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疫苗种类与 效果:百白破联合疫苗有全细胞
百白破联合疫苗和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两种。
无细胞百白破联 合疫苗又分为两组份和三组份
两种,
三组份含百日咳杆菌粘附素

PRN
成分,
能提供更高的保护效力和更长的保护时间。
据有
关资料报道,< br>接种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后局部
和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全细胞百白破联
合疫苗, 且症状轻微。为此,我国从
2008
年起
逐步用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取代全细胞百白
破联合疫苗。

免疫程序:共接种
4
剂次:出生后
3

4

5
月龄各接种
1
剂次,
18
月龄 加强
1
剂次。

接种部位和途径: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注意事项
:
对该疫苗的任何一种成份过敏者
或接种百日咳、
白喉、
破伤风疫苗后发生神经系
统反应者;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
病的急性发作 期和发热者。
患脑病、
未控制的癫
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不能接种。

接种反应:少数会有发热、接种局部红肿、
疼痛、硬结反应。干热敷有助于硬结的消退。发热常发生在接种后
6

8
小时,
一般在
48
小 时内
恢复正常。

六个月的宝宝拉肚子怎么办-复方丹参滴丸


六个月的宝宝拉肚子怎么办-复方丹参滴丸


六个月的宝宝拉肚子怎么办-复方丹参滴丸


六个月的宝宝拉肚子怎么办-复方丹参滴丸


六个月的宝宝拉肚子怎么办-复方丹参滴丸


六个月的宝宝拉肚子怎么办-复方丹参滴丸


六个月的宝宝拉肚子怎么办-复方丹参滴丸


六个月的宝宝拉肚子怎么办-复方丹参滴丸



本文更新与2021-02-06 09:3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4558.html

免疫预防科普知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