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航天中心医院地址四诊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02 12:43

皮肤毛孔粗怎么办-抽脂会反弹吗

2021年2月2日发(作者:怎样去眼袋最有效)
































4
、辨证






辨证,是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这个思维的过程是在人体 整体观
点,人与天地相应观点,变动观点等理论指导下,把四诊所得的资料,在八纲初步分析的基础上, 再作进
一步的分析与综合,务期抓住疾病的本质,然后判断出其证候名称以及疾病的名称,为论治提供可 靠的依
据。从四诊
——
八纲
——
辨证,是诊断疾病的一个逐步深化的 过程。严格地说,在诊断学上的

八纲

也属
于辨证的范畴,但八纲 辨证仍然未够具体,八纲更为重要之处,在于说理,是辨证论治的核心理论,故独
立一章于前面详加论述 。












,文字学上两者通用。现已严格区分,症是一个一个的症状,而证是证候,是辨 证所得的
结果,如《伤寒论》之

太阳证
…?
少阳证
等是。可见其渊源亦甚古远。












的概念是不同的,如清代医家徐灵胎说:

病之总者为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

。这就是说
病可以概括证,如《伤寒 论》对伤寒病以六经分证,
《温热论》对温热病以卫气营血分证或三焦分证。但辨
病名,其先亦 必先辨证。故诊断先从辨证再进一步辨病,辨病之后又再进一步辨证。前前后后,重点仍不
离辨证。所以 ,辨证论治并不是说中医不讲究辨病,强调辨证已包括辨病于其中了。例如一个初起发热,
恶寒,头痛、 鼻塞流涕,脉浮的病人,对上述症状体征,进行辨证,初步印象为感冒病,至于是风热证,
还是风寒证, 及有无其他兼夹病及原有之病,还有待进一步辨证,然后才考虑治则与处方用药。故传统习
惯称辨证论治 ,而不是辨病论治,就是这个道理。





辨证的方法 有多种,都是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计有:病因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
辨证、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等。其中病因辨证着重从病因角度去辨别证候,可以看成是外
感病辨证的基础 。六经辨证是外感病中

伤寒

病的辨证法;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病中

温病

的辨证法。经
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及脏腑辨证适应于杂病各科辨 证。但脏腑辨证是杂病辨证的重点辨证法,经络辨证
与气血津液辨证可以看作是脏腑辨证互为补充的辨证 方法。

























4

1



病因辨证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六淫 、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四个方面。临
床上没有无原因的证候,任何证候都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患者 机体所产生的某种病态反应。病因辨证,
就是通过分析患者的这些病态反应
(
症状、体 征
)
,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来推求病者之病因所在,从
而给治疗提供依据。



























1

六淫、疫疠辨证






六淫、疫疠是外感疾病的病因。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者;疫疠则是传染性极强的致病
因素 。




1

1

风淫证候

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善行数变,具有发病迅速,消退也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
临床表现
)

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咳嗽,鼻塞流涕,苔薄白 ,脉浮缓。或肢体麻木,强直,痉挛,四
肢抽搐,角弓反张;或皮肤瘙痒。





[
证候分析
)

风邪袭表,伤人 卫气,腠理疏松,卫气不固,故发热恶风,头痛,汗出;风邪上受,侵
肺则肺气失宣,而气管,喉咙,鼻 窍皆属肺系,故咳嗽,鼻塞流涕;脉浮缓,苔薄白,为风邪犯卫之征候。
风邪袭于肌腠,则成麻木;风袭 经络,则强直,痉挛,抽搐,角弓反张;风郁皮肤,则瘙痒难忍。







4

1


2

寒淫证候




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伤人阳气,阻碍气血运行。



[
临床表现
)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喘咳,苔白薄,脉 浮紧。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
绝;或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等。





[
证候分析
)

寒邪束表,玄府不通,卫气 不能宣发,故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脉,则头痛,身
痛;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失 宣降,故咳喘,鼻塞;脉浮紧,苔白薄,乃寒袭于表的征象。
若寒邪郁结于经脉、阳气损伤,壅遏气机, 则手足拘急;寒邪凝结,阳气不达四肢,则四肢厥冷;寒凝,
气失温煦,筋脉收缩,而脉微欲绝。若寒中 于里,损及脾胃之阳,升降失常,运化不利,则见腹痛,肠鸣,
呕,泻。







4

1


3

暑淫证候




性炎热升散,为病必见热象,最易耗气伤津,且暑多挟湿,常与湿邪相混成病。




[
临床表现
)

伤暑,恶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象虚数。中暑

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口渴,气急,甚或昏迷惊厥,舌绛干燥,脉濡数。





[
证候分析
)

伤暑,为感受暑 、湿之邪,汗出过多,耗伤津气所致。暑性炎热,蒸腾津液,则恶热,
汗多而口渴,尿黄;暑病汗多,气 随汗泄,故疲乏而脉虚数;暑挟湿邪,湿泛上焦,故苔白或黄。至于中
暑,则是人在夏令烈日之下劳动过 久,暑热炎蒸,上扰清窍,内灼神明,因而卒然昏倒
·
。暑热之热,灼气
伤津,故发热 ,口渴,汗出,气急;暑热挟湿,蒙蔽清窍,内陷心包,则神昏;暑热伤津耗气,肝风内动,
阳气不达四 肢,则惊厥;暑热炽甚,营阴受灼,舌绛干燥,脉濡数。



4

1


4
湿淫证候




湿性重着,粘滞,其病变常缠绵留着,不易速去。


[
临床表现
)

伤湿,则头胀而痛,胸前作闷,口不作渴,身重而痛,发热体倦,小便清长,

舌苔白 滑,脉濡或缓。冒湿,则首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弱。湿伤关节,则关节疫痛重着,
屈伸不 利。










[
证候分析
)

湿淫之邪感人之后,最伤人体的皮肤, 肌肉,筋骨,湿从外受,束于躯壳则成伤湿,而
见头胀,胸闷以及脉濡缓等。





冒湿多得之于云瘴山岚,或天阴淫雨,晴后湿蒸,初感其气,似乎有物 蒙之,故见首如裹等症。湿为
土浊之气,头为诸阳之会,其位高,其气清,其体虚,清阳之气均系于头, 故头胀痛、首如裹是湿淫为病
的特点之一。湿邪侵入关节,气血不畅,故疫痛,湿性重滞,故感觉重着, 临床上称之为

着痹





4

1


5

燥淫证候





燥性干燥,易伤津液,临床上有凉燥与温燥之分。









[
临床表现
)

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喉痒,鼻塞, 舌白而干,脉象浮;温燥,身热有汗,
口渴,咽干,咳逆胸痛,甚者痰中带血,以及上气鼻干,舌干苔黄 ,脉象浮数。





[
证候分析
)

凉燥,多因深秋气候既凉,气寒而燥,人受其邪,寒燥袭于肺卫,故其症在外现头微痛,恶寒,无汗的同时,又见咳嗽,鼻塞,咽痒,舌干,脉象浮等肺燥的征候。温燥,则是秋初气候尚热,炎暑未消,气偏于热,燥热迫于肺卫,灼液伤津,故身热有汗,口渴咽干;燥伤肺系,故咳嗽鼻干;燥伤肺络,炼液成痰,则痰中带血。





4


1

6

火淫证候




?





火 与热同类,都为阳盛之象,故火热常混称。但是严格来说,火与热是有区别的,一般以热轻而火重,
温邪 与火热同性,火是热之极。温为热之渐。由于温邪也是外感热病的病因,

所以温热也常相提并 论。总之,火、热、温邪,其性燔灼迫急,耗津伤液,常可导致筋脉失润而动风,逼
血妄行而动血。




[
临床表现
)

壮热,口渴,面红目赤,烦燥、谵妄,衄血,吐血,斑疹,或狂越,痛脓,舌质红绛,
脉象洪数或细数 。





[
证候分析
)

火、热、温邪,燔灼气分,故壮热,口渴,面红目赤脉洪数;火热人营血,耗血动血,
逼血妄行 ,则吐、衄、发斑、发疹;火热燥燔,心肝受灼,则狂躁;火热郁结不解,腐肉成脓,为痈之主
要病机。 舌红绛,脉细数,是火热深入营血之征候。





4

1


7

疫疠证候





疫疠又名瘟病。是由感染瘟疫病毒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br>《医学正传
·
瘟疫》

疫气之

发,大则流行天下, 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著一家,
……”
指出了疫疠对人群危害的严重程度。





(1)
温疫证候:因感疫疠之毒而引起的病候。其 特点是发病急剧,证情险恶,并具有传

染性。





[
临床表现
)

初起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不憎寒。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

数,头痛身疼,昼夜发热,日晡益甚,苔白如积粉。





[
证候分析
)

邪在膜原,向外影响于卫,故见寒热身 疼痛等症。温疫病毒,秽浊蕴积,故苔白如积粉。
瘟疫初起,与伤寒太阳和阳阴病外证相类似。然太阳, 阳明头痛不至如破,而疫则头痛如劈。伤寒无汗,
而疫则下身无汗,上身有汗,惟头汗更甚,头为诸阳之 首,火性炎上,毒火盘踞于内,五液受其煎熬,热
气上腾,如笼上熏蒸之露,故头汗独多,这是头痛虽同 ,而汗出各异的区别,应当注意。





(2)
疫疹病候:因感染燥热疫毒而引起的发疹性病候。





[
临床表现
)

初起发热遍体炎炎,头痛如 劈,斑疹透露,或红或赤,或紫或黑,脉数。如初起六脉细
数沉伏,面色青,昏愦如迷,四肢逆冷,头汗 如雨,其痛如劈,腹内搅肠欲吐不吐,欲泄不泄,摇头鼓颔
为闷疫。





[
证候分析
)

疫毒从皮毛或口鼻而人,侵 袭肺胃,肺朝百脉,胃为十二经之海,肺胃能敷布十二经,
荣养百骸,毫发之间,靡所不贯,毒既人于肺 胃,势必敷布于十二经,戕害百骸,而现发热,头痛及斑疹
透露。疫疹脉数,为毒热郁蒸之象。诊其脉即 知其吉凶,浮大而数者,其毒发扬;沉细而数者,其毒已深;
不浮不沉而数者,为热毒陷于半表半里
膜原

之间的证候。





(3)
瘟黄病候:因感受温毒挟有湿热而引起卒然发黄的病候。





[
临床表现
)

初起可见发热恶寒,随即卒 然发黄,全身、齿垢、白眼珠黄色深,名急黄。严重者变证
蜂起,或四肢逆冷,或神昏谵语,或直视,或 遗尿旁流,甚至舌卷囊缩,循衣摸床。





[
证候分析
)

瘟黄为瘟毒挟有湿热,湿热与瘟毒蕴郁于皮肤、肌腠之间,则寒热而卒然

发黄,疫毒 内于五脏,阴阳格拒而不相顺接,则四肢逆冷;内扰心神则神昏谵语;上千脑系,蒙蔽清窍,
则直视;下 犯于肝肾,下焦失固,则遗尿旁流而囊缩;少阴精气脱绝,则舌卷而循衣摸床,这些都是疫毒
内锢于五脏 ,精气耗竭的危候。





以上为瘟疫的一般病候,属时行病,或叫天行病。其病的特点为起病时,都有类于伤寒,
要注意鉴别。瘟疫春、夏、秋三时俱有,皆因天之风雨不时,地之湿热郁蒸,凿骼之气延蔓,人触之即病。< br>其传人的途径,可从皮毛,可从口鼻,抵脏腑,溷三焦,正闭邪盈,因而阳格于内,营卫运行之机阻于表,
病初起时必憎寒,甚者则表现为厥逆。迨阳郁而通,厥回之后则见表里皆热,昏沉自汗,此时邪伏膜原,
虽然汗出,发热而病仍然不解;必候其内伏之邪渐溃,表气人内,精气达表,战傈大汗,邪气才得外出。
但应注意,
病人战汗之后,
虽已脉静身凉,
这时还可有伏邪未尽,
而 再见先恶寒,

再发热,
以至伏邪发出,
又显变证。总的说来,瘟疫病毒的发 展趋势有二,一是从外解;一是从内陷。从外解者,表现为发烦、战
汗、自汗;从内陷者,则为胸膈痞满 ,腹满胀痛,燥结便秘,热结旁流,协热下利,或呕吐恶心,谵语神
昏、舌黄,苔黑芒刺




























2

七情证候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 、恐、惊。七情证候均见于内伤杂病。其发病多由于外界的刺激,使精
神发生变化,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 或抑制,从而损伤内脏,而成为各种疾患。七情致病,主要表现在阴阳
气血的变化,如暴喜伤阳,暴怒伤 阴,气郁化火,气逆血乱,并能直接伤及五脏,表现出五脏的证候。





[
临床表现
)

喜伤,则心神不安,或语无伦次,举止 失常。怒伤,则肝气逆,甚者血苑于上,可致神
昏暴厥。忧伤,则情志抑郁,闷闷不乐,神疲乏力,食欲 不佳。思伤,则健忘,怔仲,睡眠不佳,形体消
瘦。悲伤,则面色惨淡,神气不足。恐伤,则怵惕不安, 常欲闭户独处,如恐

人将捕之。惊伤,则情绪不宁,甚则神志错乱,语言举止失常。

[
证候分析
]

过喜则伤,
b
而气缓,可见心气 缓散不守,甚或出现语无伦次等。过怒则伤肝,暴怒则肝气逆
而血乱,甚则血苑于上而暴厥。过忧则伤肺 ,亦可伤脾,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闷闷不乐,久之伤及于脾,
则食欲不佳。过思则伤脾,心脾受伤则怔 忡、健忘、失眠、消瘦。过悲则伤肺,肺主气,肺伤则气消,而
见面色惨淡,
《灵枢
·
本神篇》


心气虚则悲

,故又见神气不足。过恐则伤肾 ,肾伤则肾气亏虚,

气血内却
令人善恐

,表现为怵惕不安及恐如 人将捕之。过惊则气乱,
《素问
·
举痛论》


惊则心无所 倚,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气乱,内动心神,神气被扰,则情 绪不宁,甚或神志错乱。由于七情证候与内伤诸证有密切关系,临床时
还须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br>

































3

饮食劳伤





饮食、劳倦和房室所伤,在询问发病等情况。可以获知其病情外,还可据其特定的临床

症状,进行辨证。




·



4


3

1

饮食所伤



[
临床表现
)

饮食伤在胃,则胃痛,恶闻食臭,饮食不佳,胸膈痞满,吞酸嗳腐,舌苔厚

腻,脉滑 有力。饮食伤在肠,则腹痛,泄泻。一般饮食伤,脉见滑疾或沉实,舌苔厚腻或黄。若不慎误食
毒品,则 呕吐恶心,或吐泻交作,腹痛如绞。





[
证候分析
)

饮食为营养的泉源,任恣肥甘,没有节制,运化失 常,即能致病,形成饮食所伤的证候。
胃主降纳,饮食伤在胃,胃气失降,纳食无权,故胃痛,胸膈痞满 等症丛生。小肠失于受承,大肠失于传
导,肠道功能紊乱,食积停滞,则腹痛,泄泻。食滞于中,脉气壅 滞,故脉见滑疾或沉实,由于食滞与胃
中失降的浊气相蒸,故舌苔厚腻或者口臭。误食毒品,骤伤胃肠, 气机缭乱,则吐泻交作。



4



2
劳逸所伤



(
临床表现
)

过劳,则倦怠无力,嗜卧,懒言,饮食减退,脉缓 大或浮或细等。过逸,则体胖行动不便,
动则喘喝,心悸短气,肢软无力。




[
证候分析
)

劳逸均可致病。操劳过度,过于安逸,都能使气血、筋骨、肌肉失其生理

的常态,而 产生病理现象。过劳,则损伤元气,导致精神困顿,而见倦怠、嗜卧等;过逸,则郁滞气机,
血脉失于宣 畅,则心悸,喘喝等。此外,辨劳倦还须了解劳倦之所伤,如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以及劳倦之后,汗出过多,伤津耗气;再如肺劳伤气,心劳伤神,脾劳伤食,肝劳
伤血,肾 劳损精等等,都必须详细辨别。



4



3
房室所伤



(
临床表现
)

阴虚,咳嗽咯血,骨蒸潮热,心悸盗汗;阳虚,阳 萎早泄,手足清冷,腰
·
疫腿软,梦遗滑
精。





[
证候分析
)

房室过度,精气受伤,易成 虚劳之证。人自有生以后,惟赖后天精气,以为立命之本,
故精足神亦旺,精虚气亦虚,阴气虚,则阳必 亢,阳亢阴亏,火炎痰聚,因其有痰有火,故咳嗽咯血,骨
蒸潮热等症丛生。阳气虚,则精不固而滑精梦 遗;阳气虚,筋脉失于温养,则见阳萎,腰膝疫软,手足清
冷等症。总之,房室所伤,必须从患者禀赋的 强弱,劳伤程度以及有无其他兼症,进行辨别。




























4








外伤,指外受创伤,如金刃、跌打、兽类咬伤及毒虫螫伤所引起的局部症状及整体 所反映的证候。与此同
时,还应查明发病的原因,注意其气血,脏腑、经络所在的病变及其证候发展




4

1

金刃所伤



金刃伤,指由金属器刃损伤肢体所致的创伤。伤后挟感毒邪溃烂成疮者,称为金疮。



[
临床表现
)

局部破损出血,疼痛红肿;若伤筋折骨,流血不止,疼痛尤为剧烈。并常因

出血过多,引起面色苍白,头晕,眼黑等虚脱证候。伤处为风邪毒气侵入则表现寒热,筋惕,

牙关紧闭不开,面如苦笑,阵发筋肉抽搐、角弓反张、痰涎壅盛等,则为破伤风。





[
证候分析
)

金刃损伤局部, 致使皮肤、肌肉、脉络破损,断裂,络伤而血外溢,则出血,由于脉络
断裂,经气被其所激,特别是气血 郁滞于络外,则局部疼痛红肿;筋伤骨折,络脉损伤,则气外泄而血流
不止,因此,疼痛更为剧烈,严重 者出血过多,气随血脱,往往导致虚脱。至于金刃创伤,风邪毒气从局
部创口,侵入经络而成破伤风者, 其邪初在于表,则寒热,筋惕,邪人肌腠,半表半里之间,则牙关紧闭
?

筋肉抽搐, 角弓反张。






2

虫兽所伤



虫兽伤即虫兽等各类动物致人的伤害,如蛇伤、犬咬伤,蜂,虿、蝎、毛虫等昆虫螫刺伤等。





[
临床表现
]

轻则 局部红肿、疼痛、麻木,或发疹;重则牵引四肢发麻或痛甚,头晕,胸闷。亦有出
现瘀斑及出血者。若为 狂犬咬伤,病发作时,则有恐水,畏光、畏声等症。





[
证候分析
]

虫兽伤分无毒和有毒两种。虫兽伤,人因昆虫螫刺 、叮咬,或兽类咬伤从局部感染而发
病。无毒者,则其局部仅见红肿疼痛,一经消毒处理,就可自愈。若 有毒者,则局部红肿疼痛,麻木等症
甚重,或局部血肿,瘀斑,甚至出血不止。毒随血气窜及全身经络, 严重者头晕、胸闷。狂犬咬伤,其病
毒可在体内停留一段时间,然后发病。其停留时间的长短与年龄、伤 口部位、伤口深浅、病毒量及毒力等
因素有关,如儿童发病较短,头面部咬伤发病较早,深咬伤发病较快 ,其他如受寒、过分劳累等均可能使
其提早发病。发病之后,病毒内扰神明,神志,经络调节失常,经气 逆乱,因而出现恐水、畏光、畏声等
症。



4



3

跌扑所伤


?



跌扑伤,即人因跌扑,殴打、闪压、运动损伤,及从高坠下而致的创伤。



[
临床表现
)

伤处多有疼痛、肿胀、伤筋、破损、出血、骨折、 脱血等;若因挤压,或从高处坠下,皆
可引起吐血、下血;若陷骨伤脑,则头晕不举,戴眼直视,口不能 语,乃至昏厥等。





[
证候分析
)

跌扑损伤,经络气血郁滞,则伤处疼痛,肿胀;皮肤肌肉破损,伤及血络,

则出血。 筋伤、骨折、关节脱血,气滞而血的循行受阻,则可引起伤处胀疼、红肿。若从高坠下,内伤脏
腑,则吐 血、下血。
·
若头部伤,骨陷伤脑,脑为元神之府,脑伤而元神失其所主,则可导致戴眼直视、 口
不能语、昏厥等危象。




































2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就是运用脏腑学说中有关气血津液的理论,分析气、血、津液的病变,辨认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





由于气血津液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它们的生成及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的功

能活动。因此,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到气血津液的变化;而气血津液的病变,

也必然要影响到脏腑的功能。所以,气血津液的病变,是与脏腑密切相关的。气血津液辨证

应与脏腑辨证互相参照。




1

气病辨证





气的病证很多,
《素 问
·
举痛论篇》说:

百病生于气也

。指出了气病的广泛 性。但气

病临床常见的证候,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1

气虚证





气虚证是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

[
临床表现
)

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





[
证候分析
]

本证以全身机能活动低下的表现为辨证要点。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

强弱与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气盛则机能旺盛,气衰则机能活动减退。由于元气亏虚,脏腑
< br>组织机能减退,所以气少懒言,神疲乏力;气虚清阳不升,不能温养头目,则头晕目眩;气虚毛窍疏松,< br>外卫不固则自汗;劳则耗气,故活动时诸症加剧;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血不上营于舌,而见舌淡苔白;运< br>血无力,故脉象按之无力。






2


2

气陷证





气陷证是气虚无力升举而反下陷的证候。多见于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或劳累用力过

度,损伤某一脏气而致。





(临床表现
)

头晕目花,
少气倦怠,
久痢久泄,腹部有 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
脉弱。





[
证候分析
)

气陷证,以内脏下垂为主要特征。人体内脏固定于一定位置,是与正气的

旺盛,升举有力分不开的。若正气不足,升举无力,往往导致内脏下垂。本证多由气虚进一
< br>步发展而来,故兼见头晕目花,少气倦怠,舌淡苔白,脉弱等症状。若中气亏虚,脾运失健,清阳不升,< br>气陷于下,则久泄久痢。胃腑下垂,常感腹部坠胀,肝肾下垂,腹部亦有重坠感,但与胃下垂的部位有所< br>不同,胃下垂多见脐腹中部,肝下垂多见右侧胁下,肾下垂多见少腹两侧。脱肛多见久泄久痢,是中气下< br>陷之象,但也有因小儿正气未充,或大便干燥,排便时用力过度而致者。子宫脱垂为气虚下陷常见之症,< br>若因产后过早过重的劳累而致子宫脱垂并不兼有全身气虚症状者,同样可作气虚下陷的诊断。






2


3

气滞证





气滞证是人体某一脏腑,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引起气滞的因素

很多,凡是病邪内阻,七情郁结,以及阳气虚弱,温运无力等,均能导致气机郁滞。





(临床表现
)

胀闷,疼痛。





[
证候分析
)

气滞证,以胀闷,疼痛为辨证要点。随着病变部位的不同而有限于局部的

胀痛,或疼 痛攻窜移动的不同表现,故常称

胀痛



窜痛



攻痛

、为气滞疼痛的特征。人体气机以通
顺为贵, 一有郁滞,轻则胀闷,重则疼痛,无论脏腑经络肌肉关节,皆能反应这

现象。气机郁滞,是机
体内部的病理变化,而引起气滞的原因很多,因而在辨证时,必须根据辨证求因的原则,首先辨别病因。
如食积胃脘,而致胃气郁滞;瘀阻经脉,可使脉道之气阻滞等。其次要联系病位,如胸痛以心肺病变居多 ,
胁痛以肝胆病变常见,四肢关节痛,多见于经络病等。所以对气滞证的诊断,除掌握胀闷疼痛的病理反 应
特点外,还须辨明病因,确定病位,才有实际意义。






2


4

气逆证





气逆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候。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和肝气开发

太过的病变为多见。





[
临床表现
)

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则见呃逆, 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
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
证候分析
)

肺气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浊壅滞,使肺气不得宣发肃降,上逆而发喘

咳。胃气上 逆,可由寒饮、痰浊、食积等停留于胃,阻滞气机,或外邪犯胃,使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呃逆、
嗳气、恶 心、呕吐。肝气上逆,多因郁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而见头痛;眩晕、昏厥;血随气
逆而上涌 ,可致呕血。




2

血病辨证





血行脉中,内流脏腑,外至肌 肤,无处不到。若外邪干扰,脏腑失调,使血的生理功能失常,就可出
现寒热虚实的病候。兹据临床血病 常见证候,概括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种。








1

血虚证





血虚证,是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全身虚弱的证候。血虚证的形成,有禀赋不

足;或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或各种急慢性出血;或久病不愈;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瘀血阻络,新
血不生;或肠寄生虫等。





[
临床表现
)

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 ,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血量
少色淡,衍期甚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
证候分析
)

血虚证,以体表肌肤粘膜组织呈现淡白以及全身虚弱为特征。人体脏腑

组织,赖血液 之濡养,血盛则肌肤红润,体壮身强,血虚则肌肤失养,面唇爪甲舌体皆呈淡白色。血虚脑
髓失养,睛目 失滋,所以头晕眼花。心主血脉而藏神,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滋养而失眠。经络失滋
致手足发麻, 脉道失充则脉细无力。女子以血为用,血液充盈,月经按期而至,血液不足,经血乏源,故
经量减少,经 色变淡,经期迁延,甚至闭经。








2

血瘀证





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于体内,或血行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及 瘀积于脏腑组织器
官的,均称瘀血。由瘀血内阻而引起的病变,即为血瘀证。引起血瘀的常见因

素,有寒凝、气滞、气虚、外伤等。





[
临床表现
)

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拒按,常在夜间加剧 。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
者,坚硬按之不移,称为症积。出血反复不止,色泽紫暗,中央血块 ,或大便色黑如柏油。面色黧黑,肌
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肤表丝状如缕,或腹部青筋 外露,或下肢筋青胀痛等。妇女常见
经闭。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象细涩。




·





[
证候分析
]

血瘀证,以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肿块,唇 舌爪甲紫暗,脉涩等为辨证要点。瘀
血内停,络脉不通,气机受阻,不通则痛。瘀血为有形之邪,阻碍气 机运行,故疼痛剧烈,如针刺刀割,
部位固定不移;按压则气机更窒,故疼痛益甚而拒按;夜间阳气人脏 ,阴气用事,阴血凝滞更甚,所以疼
痛更剧;瘀血凝聚局部,日久不散,便成肿块,紫色主瘀,肿块在肌 肤组织之间者,可见青紫色;肿块在
腹腔内部者,可触及坚硬有形的块状物,推之不动,按之疼痛,称为 症积。瘀血阻塞络脉,阻碍气血运行,
致血涌络破,不得循经而外溢。其离经之,血,排出体外者,则见 出血;停聚体内者,凝结为瘀,转而堵
塞脉络,成为再次出血的原因,因而瘀血引起的出血,其特点是出 出停停,反复不已,血色多见紫暗,且
有血块夹杂其中。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利,肌肤失养,则面色黧 黑,皮肤粗糙如鳞甲,甚则口唇爪甲紫
暗。由于瘀阻部位不同,症状表现亦不一致,如瘀阻皮下,则皮下 紫斑;瘀阻肤表络脉,则皮肤表面出现
丝状如缕;瘀阻肝脉,则腹部青筋暴露,瘀阻下肢,常见小腿青筋 隆起,弯曲,甚至蜷曲成团。瘀血内阻,
新血不生,则妇女可见经闭。舌体紫暗,脉象细涩,常为瘀血之 征。








3

血热证





血热证,是脏腑火热 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证候。本证多因烦劳,嗜酒,恼怒伤肝,房室过度等因
素引起。





[
临床表现
]

咳血,吐血,尿血、衄血,舌红绛,脉弦数。





[
证候分析
)

血热证,以出血和热象为主要审证要点。血之运行
i
有其常道,脏腑火热,

内迫血分,血热沸腾,致络伤不能循其常道而血溢,由于所伤脏腑不同,故出血部位有异,

如肺络伤则多见咳血;胃络伤则多见吐血,膀胱络伤则多见尿血。衄血有鼻衄、齿衄、舌衄,

肌衄等不同,皆与所属脏腑之火热炽盛,络脉损伤有关。血热为实证,气血充盈脉络,故舌质红绛,脉行
加速,血流涌盛,故脉象弦数有力。血分火热炽盛,有内伤外感之别,本条论述的为内伤杂病,外感病血
分邪热炽盛,见

卫气营血

辨证。





4



4

血寒证





血寒证,指局部脉络寒凝气滞,血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感受寒邪引起。





(临床表现)


疼痛多见于手足,肤色紫暗发凉,喜暖恶寒,得温痛减,或少腹疼痛

形寒肢冷,月经衍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淡暗苔白,脉沉迟涩。





[
证候分析
)

血寒证,以手足局部疼痛, 肤色紫暗为主要表现。寒为阴邪,其性凝敛,寒邪侵袭血脉,
脉道收引,血行不畅,致手足络脉瘀滞,气 血不得畅达,而见局部冷痛,肤色紫暗。血得温则行,得寒则
凝,所以喜暖怕冷,得温痛减。此证还常见 于妇女,在经产期贪凉饮冷,致寒客血脉,宫寒血瘀,而见少
腹冷痛;阳气被遏,不能外达肌肤,则形寒 肢冷;瘀滞胞宫,经血受阻,所以月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
寒凝经脉,气血运行受阻,不能上营于舌, 故舌质淡暗苔白。沉脉主里,迟脉主寒,涩脉主瘀,脉沉迟涩,
为血瘀证的脉象。




3

气血同病辨证





气和血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因而在发生病变时,气血 常可相互影响,既
见气病,又见血病,即为气血同病。





气血同病常见的证候,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







3

1

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导

致肝气久郁不解所引起。





[
临床表现
)

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性情急躁,胁下痞块,刺痛 拒按,妇女可见经闭或痛经,经色紫
暗,夹有血块等,舌紫暗或见紫斑,脉涩。





[
证候分析
)

本证以病程较长和肝脏经脉部位出现的疼痛痞块为审证要点。肝主疏泄,

具有条达气 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肝脉,导致疏泄失职,肝气郁滞而致胸胁胀闷走
窜疼痛;肝 性失制,则性情急躁易怒。肝郁日久不解,脉络失和,血行不畅,终致瘀血内停,渐成胁下痞
块。气滞与 血瘀为病,互为因果,始由气滞导致血瘀,终因瘀阻而反碍气机,故疼痛益甚,如针刺刀割,
部位不移而 拒按。肝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源,肝血瘀滞,经血不畅,继发闭经。肝脉绕阴器,抵小腹,
肝气郁滞, 血行不畅,而致痛经。舌紫脉涩,均为瘀血内阻之征。






2
气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是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而表现的证候。常由病久气虚,渐致瘀血内停

而引起。





(临床表现
)

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
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
证候分析
)

本证虚中夹实,以气虚和血瘀的证候表现为诊断依据。面色淡白。身倦

气血津液辨证 乏力,少气懒言,为气虚之症。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缓慢,终致瘀阻络脉,故面色晦滞。血
行瘀阻,不通 则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临床以心肝病变为多见,故疼痛出现在胸胁部位。

气虚舌淡,血瘀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是为气虚血瘀证的常见舌脉。






3
气血两虚证



气血两虚证,是指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的证候。多由久病不愈,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

无以化气所致。





(临床表现
)

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





[
证候分析
)

气血两虚证,以气虚与血虚的证候共见为审证依据。少气懒言,乏力自

汗,为脾肺气 虚之象;心悸失眠,为血不养心所致。血虚不能充盈脉络,见唇甲淡白、脉细弱。气血两虚
不得上荣于面 、舌,则见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嫩;不得外养肌肉致形体瘦弱。





在辨证上除掌握气血两虚的证候外,必须密切联系脏腑,找寻原发病,以揭露病变本质,

才有实际意义。






4
气不摄血证




·



气不摄血证,是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见失血的证候。多由久病气虚,或慢性失血,气随

血耗,转而气虚不能摄血所致。





(临床表现
)

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无华,舌淡,脉细弱等。









[
证候分析
)

气不摄血证,以出血和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血液能循行脉内而不溢

于脉外,全赖 气的统摄作用,如气虚统摄无权,血即离经而外溢;溢于胃肠,便为吐血、便血;溢于肌肤,
则见皮下瘀 斑。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渐成月经过多或崩漏。气虚则气短、倦怠乏力,血虚则面白无
华。舌淡, 脉细弱,皆为气血不足之证。





出血疾患,热证占多,气不摄血,亦不少见,两者主要鉴别如下表:






5
气随血脱证



气随血脱证,是指大出血时引起气脱的证候。多由肝、胃、肺等脏器本有宿疾而脉道突

然破裂,或外伤,或妇女崩中,分娩等引起。










(
临床表现
)

大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舌淡,脉微细欲绝,或浮大
而散。





[
证候分析
)

气随血脱证,以大量出血时,随即出现气脱之症为诊断依据。气血有相互

依存的关系,大量出血,则气无所附,而随之外脱。气脱阳亡,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不能温煦四
肢,则手足厥冷;不能温固肌表,则大汗淋漓;神随气散,神无所主,则为晕厥。血失气脱,正气大伤,
舌体失养,则色淡,脉道失充而微细欲绝,阳气浮越外亡,脉见浮大而散,证情更为险恶。





内出血,亦能突然出现气脱阳亡之证,应予特别注意。








4
津液病辨证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有滋养脏腑,润滑关节,濡养肌肤等作用

主要与脾的运化,肺的通调,肾的气化功能有密切关系。





津液病变,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的两个方面。







4

1

津液不足证




津液不足,又称津亏、津伤。是指由于津液亏少,全身或某些脏腑组织器官失其濡润滋

养而出现的证候,属内燥证。津液不足的产生,原因有生成不足与丧失过多两方面:脾胃虚
< br>弱,运化无权,致津液生化减少,或因过分限制饮食及某些疾病
(
如噎膈、反胃等
)
,引起长期进食减少,
使津液化生之源匮乏,均可导致津液生成减少;因热盛伤津耗液、大 汗、吐泻、泄利太过等导致津液大量
丧失,则均能造成津液不足的证候。





(临床表现
)

口燥咽干,唇燥而裂,皮肤干枯无泽,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
证候分析
)

津液不足证,以肌肤口唇舌咽干燥现象及尿少便干为审证依据。机体内

而脏腑,外至 肌肤,均有赖于津液的濡养。津液亏耗,上不能滋润口咽,则口燥咽于,唇燥而裂;外不能
濡养肌肤,则 皮肤干燥枯槁,下不能化生小便,濡润大肠,则溲少便干。津液不足,血液化生亦减少,津
血亏虚致生内 热,故舌红少津,脉见细数。





本证致病因素很多,临床辨证论治,应结合原发病分析,才能具有针对性。








2

水液停聚

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影响肺、脾、肾输布排泄水液功能者,皆能成为水液停聚的病证。

本节着重论述水肿与痰饮。





(1)水肿:体内水液停聚,泛滥肌肤引起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称为水肿。

临床辨证,首先区分阳水与阴水,以明虚实。






阳水:水肿性质属实者,称为阳水。多为外感风邪,或水湿浸淫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
)

头面浮肿,一 般从眼睑开始,继而遍及全身,小便短少,来势迅速,皮肤薄而光亮。常
伴见恶风、恶寒,发热,肢节疫 重,苔薄白,脉浮紧。或咽喉肿痛,舌红而脉浮数。或全身水肿,来势较
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困倦, 小便短少,脘闷纳呆,泛恶欲吐。舌苔白腻,脉沉。





[
证候分析
)

阳水以发病急,来势猛,先见眼睑头面,上半身肿甚者为辨证要点。肺主

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外合皮毛,感受风邪,肺卫受病,宣降失常,通调失职,水津失布,泛溢肌肤,风
与水合而成 水肿,故又称风水相搏证。肺位上焦,宣发受阻,水液停滞,所以水肿先见眼睑头面,肃降失
常,决渎不 利,水津不能输布,溢于肌肤,迅即波及全身;三焦不利,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短少。本病
上焦失宣, 中焦失布,下焦失司,三焦俱病,水无去路,泛溢肌肤,所以来势猛疾,很快蔓延全身,肤表
发薄光亮。 由于风邪引发,故首先出现恶风、恶寒、发热、肢节疫重,咽痛等卫表症状。风水相搏,其证
属实,苔薄 白,脉浮紧,是风水偏寒,舌红,脉浮数,是风水偏热。


若水湿浸淫,脾土受困, 运化失职,水泛肌肤,而致水肿,亦属阳水范畴。其肿逐渐遍及气血津液辨证全
身,来势较缓。脾主四肢 肌肉,水湿困脾,湿渍肢体,则沉重困倦,脾气受困,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短
少,脾胃相为表里,脾病 及胃,湿蕴中焦,不能腐熟水谷,则脘闷纳呆;胃气上逆则泛恶欲吐。白腻苔,
沉脉,皆为湿邪内盛的征 象。






阴水:水肿性质属虚者,称为阴水,多由病久正虚,劳倦内伤,房室不节等因素引

起。









[
临床表现
)

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少,脘 闷腹胀,纳呆便溏,面色觥白,神倦
肢困,舌淡,苔白滑,脉沉。或水肿日益加剧,小便不利,腰膝疫冷 ,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光白或
灰滞,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
证候分析
)

阴水以发病缓,来势徐,水 肿先从足部开始,腰以下肿甚者为辨证要点。脾虚不能运化
水湿,肾虚不能升清降浊,均能导致水液代谢 障碍,泛溢肌肤,而为阴水。水势趋下,故肿从足部开始,
尤以腰以下为严重,按之凹陷不起。脾虚不能 温运水湿,导致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短少。脾病及胃,中
焦健运失常,则脘闷腹胀,纳呆便溏。脾主肌 肉,脾虚水湿内渍,则面色觥白,神疲肢困。阴水正气虚衰,
气血不能上荣舌体则舌淡,水湿内盛苔白滑 ,病本在里,故见沉脉。





脾虚水肿,久延不愈, 伤及肾阳,或肾阳亏虚,开合不利,水液不能排泄,均能成为阴水。肾阳虚的
水肿,较脾虚水肿更为严重 ,故肿势日益加剧。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
肾阳虚不能温养腰膝,则 疫痛而冷;不能温煦肢体,则四肢厥冷,畏寒神疲。面色觥白,为阳虚水停之象,
灰滞为肾虚水泛之征。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皆为肾阳虚衰,水寒之气内盛,气血失温运之力的表
现。





(2)
痰饮:痰和饮,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表现的病证。






痰证:痰证是指水液凝结,质地稠厚,停聚于脏腑,经络, 组织之间而引起的病证。常由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




?



·





[
临床表现
)

咳喘咯痰胸闷;脘痞不舒, 纳呆恶心,呕吐痰涎,头晕目眩;神昏癫狂,喉中痰鸣;肢
体麻木,半身不遂,瘰疬气瘿,痰核乳癖,喉 中异物感。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等。





[
证候分析
)

痰证临床表现多端,所以古人有

诸般怪证皆属于痰

之说。在辨证上除

掌握不同病变部位反应的特有症状外,一般可结合下列表现作为判断依据:吐痰或呕吐痰

涎,或神昏时喉中痰鸣,或肢体麻木,或见痰核,苔腻,脉滑等。





痰阻于肺,宣降失常,肺气上逆,则咳嗽,气喘,咯痰,气为痰阻,肺气不利则胸 闷不舒。痰滞于胃,
胃失和降则脘痞纳呆;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痰涎随之升越。由于胃气为痰所遏,清 阳不得上升,所以头
晕目眩。痰迷于心,心神受蒙,可见神志昏糊。癫证,狂证,亦与痰迷心窍有关,但 癫证多为痰浊,狂证
多为痰火,病变性质有所不同。痰迷心窍,喉中大多也有痰声,这是痰随气逆的缘故 。痰停经络,气血运
行不利,可见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痰结皮下、肌肉,局部气血不畅,凝聚成块,在 颈多见瘰疬,气瘿,
在肢体多见痰核,在乳房多见乳癖,在咽喉多见梅核气,即喉中有异物梗阻感,吞之 不下,吐之不出。痰
证舌苔多腻,白腻为痰湿,黄腻为痰火,滑脉为有痰之征。






饮证:饮证,是指水饮质地清稀,停滞于脏腑组织之间所表现的病证。多由脏腑机

能衰退或障碍等原因引起。

[
临床表现
]

咳 嗽气喘,胸闷,痰液清稀色白量多,喉中痰鸣,倚息不得平卧,甚则心悸,下肢浮肿,或
脘痞腹胀,水声 漉漉,泛吐清水,食欲减退。或胸胁胀闷作痛,咳喘引痛。舌苔白滑,脉弦等。

[
证 侯分析
]
本条饮证,以饮停于肺,胃肠,胸胁的病变为主,其他饮证,可参阅

水肿



脏腑辨证

中有关
内容。饮停于肺, 肺气上逆则咳喘胸闷;饮为阴邪,质地衡薄,故痰液清衡色白量多;饮阻气道,肺气逆
而不降,故喉中痰 鸣,喘息不能平卧。本证往往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导致心阳受伤,水饮凌心而见心悸;
脾胃阳虚,可见下 肢浮肿,饮停胃肠,气机不畅,故脘痞腹胀。水在胃,胃中有振水声,水在肠,肠间有
漉漉水鸣声。由于 水饮内停,腐熟功能失常,胃气逆而向上,故见泛吐清水,食欲减巡,饮停胸胁,胸胁
为气机升降之道, 气道受阴,络脉不利,故胸胁胀闷作痛。饮邪内阻于肺,肺气上逆,可见咳嗽气喘,并
有牵引疼痛感。饮 为阴邪,故苔见白滑,弦脉主饮,为水饮病常见的脉象。



4

3

脏腑辨证



脏腑 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侯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
位、 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临床呼科的诊断基础,是辨证体系中的重工业组成部份。
脏府辨证,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脏腑兼病辨证三个部分。其中脏病辨证是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由于脏腑之间具有表里的关系,在病理上容易相互影响,故历来将腑的部分病变归纳在脏病中间,这是较少单独论述腑病的缘因。


4

3

1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居胸中,心包括围护于外,为心主的宫城。其经脉下络小肠,两者相为表里,心主血脉,又 主神明,
开窃于舌。小肠分清泌浊,具有化物的功能。



心的病 证有虚有实。虚证多由久病伤正,禀赋不足、思虑伤心等因素,导致心气心阳受损,心阴心血亏
耗;实证 多由痰阻、火扰、寒凝、瘀滞、气郁等引起。

心病的常见症状:心悸怔忡,心烦,心痛,失眠多梦,健忘、谵语等。

4

3

1

1

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

是论述心脏阳气虚衰,功能减退以及阳气暴脱所表现的证 侯,多由久病体虚、暴病伤正,禀赋不足或高年
脏气亏虚等因素引起。

[
临床表现
]

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面色淡白或光 白,或有自汗,舌淡苔白,脉虚,为心气
虚。若兼见畏寒肢冷,心痛,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为心阳 虚。若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
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则是心阳暴脱的危 象。

[
证候分析
]

心气虚证,以心脏及全身机能活动 衰弱;心阳虚证,在心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虚寒症状;心
阳暴脱证,在心阳虚的基础上出现虚脱亡阳症状 ,为三证的审证要点。心气虚衰,心中空虚惕惕而动,轻
则心悸,重则怔忡。心位胸中,心气不足,胸中 宗气运转地力,则胸闷气短。劳累耗气,稍事活动则心气
益虚,症情即随之加剧。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 心气不足,血液运行无力不能上荣则面色淡白或光白,舌
淡苔白;血行失其鼓动则脉虚无力。若病情进一 步发展,气虚及阳,损伤心阳,不能温煦肢体,故兼见畏
寒肢冷,阳虚则寒盛,寒凝经脉,气机郁滞,心 脉痹阻不通,所以心痛暴作,痛热多见剧烈;舌淡胖苔白
滑,是阳虚寒盛之征。阳虚阴盛,无力推动血行 ,脉道失充,则脉明微细。若心阳衰败而暴脱,阳气衰亡
不能卫外则冷汗淋漓,不能温煦肢体故四肢厥冷 。心阳衰,宗气泄,不能帮助肺以行呼吸,故见呼吸微弱
不续。阳气外亡,无力推动血行致络脉瘀滞,血 液不能外荣肌肤,所以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心神失养、
涣散,致神志模糊,甚则昏迷。




3


2

心血虚与心阴虚




心血虚与心阴虚,是指心血不足与心阴亏虚,不能濡养心脏而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耗

陨阴血,或失血过多,或阴血生成不足,或情志不遂,气火内郁,暗耗阴血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
)

心悸怔仲,< br>失眠多梦,
为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有症。
若兼见眩晕,
健忘,
面色淡白 无华,
或萎黄,口唇色淡,舌色淡白,脉象细弱等症,为心血虚。若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 ,舌红
少津,脉细数,为心阴虚





[
证候分析
]

临床诊断本证,以心的常见症状与血虚证共见,为心血虚证;心的常见症

伏与阴虚证 共见为心阴虚证。血属阴,心阴心血不足,皆能使心失所养,心动不安,而见心悸旺忡;心神
得不到阴血 的濡养,致心神不宁,出现失眠多梦的共同症状。但血与阴毕竟有所不同,所以两者的其他临
床表现也就 有别。血虚则不能濡养脑髓,而见眩晕健忘;不能上荣刚见面白无华,唇舌色淡,不能充盈脉
道则脉象细 弱。阴虚则阳亢,虚热内生,故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寐则阳气人阴,营液受蒸则外流而为盗
汗;虚热上 炎则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细主阴虚,数主有热,为阴虚内热的脉象。




3


3

心火亢盛




心火亢盛证是心火内炽所表现的证候。常因七情郁结,气郁化火,或火热之邪内侵,或

嗜肥腻厚味以及烟酒等物,久而化热生火所致。





(临床表现
)

心胸烦热,夜不成眠,面赤口渴,溲黄便干,舌尖红绛,或 生舌疮,腐烂疼南,脉数有
力。或见狂躁谵语,或见吐血、衄血,或见肌肤疮疡,红肿热痛。





[
证候分析
)

心火亢盛证以心及舌、脉等有关组织出现实火内炽的症状为审证要点。由

于心位胸中,心火内炽故自觉心胸部烦闷发热。心主神明,火热内扰心神则失眠,甚则狂躁
< br>詹语。面赤,口渴,溲黄,便干,脉数有力,这是里热征象。心开窍于舌,舌尖与心有内在联系,心火亢< br>盛,火热循经上炎故舌尖红绛;灼伤脉络则生糜点,腐烂疼痛。心主血脉,心火炽盏血热妄行,见吐血衄< br>血。肌肤疮疡红肿热痛,常为火毒壅滞脉络,局部气血不畅的病理现象。




心火亢盛证与心阴不足证都能反映心病的常见症状和热象。但前者属实,后者属虚,有

旨本质的不同,应注意鉴别。







4
心脉痹阻




心脉痹阻证是指心脏脉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导致痹阻不通所反映的证候。常由年

高体弱或病久正虚以致瘀阻、痰凝、寒滞、气郁而发作。





(临床表现
)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 时止。若痛如针刺,舌见紫暗、紫斑、
紫点,脉细涩或结代,为瘀阻心脉;若体胖痰多,身重困倦,闷痛 特甚,舌苔白腻,脉沉滑为痰阻心脉;
若剧痛暴作,得温痛缓,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为 寒凝之象;若疼痛而胀,其发作往往与
情志因素有关。舌淡红或黯红苔薄白、脉弦,为心脉气滞之征。< br>




[
证候分析
)

心脉痹阻证以胸部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为临床特征。本证

多因正气先 虚,阳气不足,心失温养故见心悸怔忡。由于阳气不足,血液运行无力,容易继发瘀血内阻,
痰浊停聚, 阴寒凝滞,气机阻滞等病理变化以致心脉痹阻,气血不得畅通而发生疼痛。手少阴心经之脉直
行上肺出腋 下循内臂。心脉不通则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因而疼痛反映于经脉循行线路上,这是诊断心脉痹
阻的主要依 据。本证大多属本虚标实,当疼痛发作时往往由于实邪阻滞心脉的关系,因而在辨证上必须分
清瘀、痰、 寒、气的不同,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瘀阻心脉 的疼痛以刺痛为特点,伴见舌色紫暗,紫斑、紫点,脉细涩或结代等瘀血内阻的症状;痰浊
停聚心脉的疼 痛以闷痛为特点,患者多见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象沉滑等痰浊内盛的症状;
阴寒凝滞心脉 的疼痛,以痛势剧烈,突然发作,得温痛减为特点,伴见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沉迟或
沉紧等寒邪内 盛的症状;气滞心脉的疼痛以胀痛为特点,其发作往往与精神因素有关,痛症脉多见弦象,
气滞则影响血 行,影响较轻则舌淡红,稍重则黯红。





本证在临床上单纯由血瘀或寒邪等一种因素引发者固属多见,但致病因素之间可以相

互兼夹出现二种或二种以上者,如气滞血瘀,气郁痰凝以及气滞血瘀痰阻,寒凝气滞血瘀等,

尤以痰瘀交阻更为多见。所以临床辨证必须掌握不同病因的证候特征,全面分析才能作出

正确的诊断。




3


5
痰迷心窍




痰迷心窍证,是痰浊蒙闭心窍表现的证候。多因湿浊酿痰,或情志不遂,气郁生痰而引

起。





[
临床表现
)

面色晦滞,脘闷作恶,意识模糊,语言不清,喉有痰声,甚则昏不知人,舌苔白腻,脉
滑。或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或突然仆地,不省人脏腑辨证事,口吐痰
涎,喉中痰鸣,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口中如作猪羊叫声。





[
证候分析
)

痰迷心窍证以神志不清,喉有痰声,舌苔白腻为辨证依据,亦须排除热象

与虚象。本证常见于癫痫疾病或其他慢性病的危重阶段,亦可见于外感湿浊之邪,困阻中

焦,酝酿为痰上蒙心窍者。





癫证为精神失常的疾患。多由肝气郁结,气郁生痰,痰浊上蒙心窍所致。肝气郁结,疏

泄失职,故多疑善虑,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痰迷心窍,心神受蔽,不能自主,故意识痴呆,喃喃自语,
举止失常。痫证常因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内伏心经,
,一旦肝风内.盛,挟伏痰上蒙心窍,则呈发作状 态。
肝风易动,发则痰随风升上迷心窍,故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鸣;肝主筋,肝风动 ,目
系急,筋膜紧,所以目睛上视,手足抽搐;肝气上逆,喉中痰涌,痰为气激,故发出声响如猪羊叫。





外感湿浊之邪,湿浊郁遏中焦,清阳不升,浊气 上泛,故见面色晦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脘闷作
恶;湿邪留恋不化,酝酿成痰,痰随气升则喉中痰鸣 ;上迷心窍,神识受蒙则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甚则
人事不省。舌苔白腻,脉滑是痰浊内盛确据。






3

1

6
痰火扰心





痰火扰心证是指痰火扰乱心神所出现的证候。多因精神刺激,思虑郁怒,气郁化火炼液

为痰,痰火内盛;或外感热邪,热灼液熬为痰,热痰内扰所引起。





[
临床表现
)

发热气粗,面红目赤,痰黄 稠,喉间痰鸣,躁狂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见失眠
心烦,痰多胸闷,头晕目眩,或见语言错乱, 哭笑无常,不避亲疏,狂躁妄动,打人毁物,力逾常人。





[
证候分析
)

痰火扰心证,其中外感热病以高热,痰盛,神志不 清为审证要点;内伤杂病中,轻者以
失眠心烦,重者心神志狂乱为审证要点。





外感热病,邪热亢盛,燔灼于里,炼液为痰,上扰心窍所致;里热蒸腾 ,充斥肌肤故见高热;火势上
炎,则面红目赤;热盛机能活动亢进,而见呼吸气粗;邪热灼津为痰,故痰 液发黄,喉间痰鸣;痰与火结,
痰火扰心,心神昏乱,故躁扰发狂,胡言乱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是 为痰火内盛之症。

内伤病中,因痰火扰心而见失眠,常与心烦共见;若痰阻气道则兼见胸闷痰 多,清阳被遏故又兼见头晕目
眩。若出现神志狂乱,称为狂证。狂证的发生,多与七情有关,如剧烈的精 神刺激,导致气机逆乱,心火
鸱张,灼液为痰,上扰心窍所致,因痰火扰心,心神被扰,神识昏蒙,所以 语无论次,时哭时笑,不避亲
疏;火属阳,阳主动,故病则狂躁妄动,打人毁物,力逾常


3


7

小肠实热

小肠实热证,是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于心热下移小肠所致。

(临床表现)


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
证候分析
)

小肠实热证以心火热炽及小便赤涩灼痛为辨证要点。心与小肠相表里,

小肠有分清泌 浊的功能,使水液人于膀胱。心热下移小肠,故小便赤涩,尿道灼痛;热甚灼伤阴络则可见
尿血;心火内 炽,热扰心神则心烦;津为热灼则口渴;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为里热之
征。





小肠的常见病证除小肠实热证外,尚有小肠虚寒和小肠气痛 ,分别见于

脾阳虚





滞肝脉

的辨证中。







2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居胸中,经脉下络大肠,与大肠相为表里。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 水道,外合皮毛,
开窍于鼻。大肠主传导,排泄糟粕。





肺的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见气虚和阴虚,实证多见风寒燥热等邪气侵袭或痰湿阻肺

所致。大肠病证有湿热内侵,津液不足以及阳气亏虚等。





肺病的常见症状:咳嗽、气喘、胸痛、咯血等。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主要表现便秘与泄




1

肺气虚






肺气虚证,是指肺功能活动减弱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咳喘,或气的生化不足所致。

[
临床表现
]

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动则益甚,痰液清稀, 声音低怯,面色淡白或觥神疲体倦。或有
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虚。

[
证候分析
)

肺气虚证,一般以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和全身机能活动减弱为审证要

点。肺气被 耗,则宗气不足,呼吸功能减弱,因而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且动则耗气,所以喘息益甚。
肺气不足 ,输布水液功能相应减弱,则水液停聚肺系,随肺气而上逆,所以出现清稀痰液。喉为发音器官,
赖肺气 以充养,肺气旺则声音洪亮,肺气虚则声音低怯。面色淡白或觥白,神疲体倦,是气虚常见症状。
肺气虚 不能宣发卫气于肌表,腠理不密,卫表不固,故见自汗,畏风;防御功能降低,易受外邪侵袭而患
感冒。 舌淡苔白,脉虚为气虚之

征。











2

肺阴虚.





肺阴虚证,是肺阴不足,虚热 内生所反映的证候。多由久咳伤阴,痨虫袭肺,或热病后期阴津损伤所
致。




·





[
临床表现
]

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形体消瘦,午 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甚
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
证候分析
]

肺阴虚证,以肺病常见症状和阴虚内热证共见为诊断依据。肺主清肃,性

喜柔润,肺 阴不足,虚热内生,肺为热蒸,气机上逆而为咳嗽;津为热灼,炼液成痰,量少质粘。肺阴亏
虚,上不能 滋润咽喉则咽干口燥,外不能濡养肌肉则形体消瘦。虚热内炽则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热扰营
阴为盗汗; 虚热上炎则颧红;肺络受灼,络伤血溢则痰中带血;喉失阴津濡润,并为虚火所蒸,以致声音
嘶哑。舌红 少津,脉象细数,皆为阴虚内热之象。








3

风寒束肺





风寒束肺证,是感受风寒,肺气被束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
)

咳嗽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微微恶寒,轻度发热,无汗,舌苔白,脉浮紧。





[
证候分析
]

风寒束肺证,以咳嗽为主症,兼见风寒表证为特征。感受风寒,肺气被束

不得宣发, 逆而为咳;寒属阴,故痰液稀薄色白。鼻为肺窍,肺气失宣,鼻窍通气不畅致鼻塞而流清涕。
肺主气属卫 ,邪客肺卫,卫气郁遏则恶寒,正气抗邪则发热,毛窍郁闭则无汗。由于邪未内传,故舌苔未
变,脉浮主 表,紧主寒,为感受风寒之征。





本证与风寒表证的临床表现很相近似,但辨证要点各有侧重。本证以咳嗽为主症,兼见

风寒表证,且表证一般较轻,有时甚至不太明显;风寒表证,以恶寒发热为主症,咳嗽为或有症,即使出
现亦很轻微,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4

寒邪客肺





寒邪客肺证,是由寒邪内客于肺所反映的证候。





[
临床表现
)

咳嗽气喘,痰稀色白,形寒肢凉,舌淡苔白,脉迟缓。





[
证候分析
)

寒邪客肺证,以咳喘突然发作,伴见寒 象为特征。感受寒邪,内客于肺,阳气被郁,肺
气上逆,则为咳嗽气喘。寒为阴邪,所以痰稀色白;阳气 被郁而不达,不能温煦肌肤,故形寒肢凉。寒性
阴凝,气血运行不利,血不上荣于舌,则舌淡苔白,凝滞 脉道故脉象迟缓。





寒邪客肺证与风寒束肺证皆以咳嗽痰稀色白为主症,所不同者,寒邪客肺证有气喘,形

寒肢凉,不发热的症状,且咳嗽较剧,病程较长,而风寒束肺证,除恶寒发热的表证外,咳嗽较缓,病程
较短,病情较轻,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寒邪客肺证与饮证中的饮停于肺证也有相似之处,如咳嗽气喘痰稀色白等,但病变性

质,发病特点,痰液数量等方面,均有不同,对比如下:






两证痰液皆稀薄色白,但在痰量上比较,寒邪客肺证一般痰量较少;饮停于肺证一般

痰量多,且痰液稀薄如水,呈泡沫状。






在病史上,寒邪客肺证,突然发作呈急性过程,一般无既往发作史;而饮停于肺证,有反复发作史,< br>且每在秋冬发作,春夏缓解,呈慢性过程。






病变性质,寒邪客肺证属实;饮停于肺证为本虚标实。








5

痰湿阻肺





痰湿阻肺证,是痰湿阻滞肺系所表现的证候。常由脾气亏虚,或久咳伤肺,或感受寒湿

等病邪引起。





[
临床表现
)

咳嗽痰多性粘色白易咯,胸闷,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





[
证候分析
)

痰湿阻肺证,以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咯为辨证要点。本证可见于急慢性

疾患,而以慢性病为多见。在急性病变中,大多由寒湿外邪侵袭肺脏,使宣降失常,肺不布
< br>津,水液停聚而为痰湿。在慢性疾病中,多由脾气亏虚,输布失常,水湿凝聚为痰,上渍于肺,或久咳伤< br>肺,输布水液功能减弱,聚湿酿痰,阻滞肺系所致。由于痰湿阻肺,肺气上逆,故咳嗽多痰,痰液粘腻色< br>白易于咯出。痰湿阻滞气道,肺气不利,则为胸痛,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是为痰湿内阻之< br>征。






6

风热犯肺




风热犯肺证,是由风热侵犯肺系,卫气受病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
)

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黄浊涕,身热,微恶风寒,口干咽痛,舌尖红苔薄黄,

脉浮数。





[
证候分析
)

风热犯肺证,以咳嗽与风热表证共见为特点。风热袭肺,肺失清肃则咳

嗽。风热为阳 邪,灼液为痰故质稠色黄。肺气失宣,鼻窍不利,津液为风热所熏,所以鼻塞不通,涕流黄
浊。肺卫受邪 ,卫气抗邪则发热,卫气郁遏故恶风寒,风热上扰,津液被耗则口干,咽喉不利故咽痛。肺
位在上,舌尖 部常候上焦病变,肺为风热侵袭,所以舌尖发红;苔薄黄为有热之征。浮脉主表,数脉主热,
浮数并见, 为风热犯肺的常见脉象。








7

热邪壅肺





热邪壅肺证,是指热邪内壅肺金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温热之邪从口鼻而人,或风寒、风

热人里从阳化热,内壅于肺所致。




·





(
临床表现
)

咳嗽 痰稠色黄,气喘息粗,壮热口渴,烦躁不安,甚则鼻翼煽动,衄血咯血,或胸痛咳
吐脓血腥臭痰。大便于 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
证候分析
)

热邪壅肺证,以肺病的常见症状和里热证共见为诊断依据。热邪炽盛,内

壅肺脏,肺 气上逆而为咳嗽;炼液为痰,则痰稠色黄;清肃之令不行,故气喘息粗,呼吸困难。里热蒸腾,
充斥体表 则肌肤灼手;内灼阴津,故口渴欲饮;热扰心神,则心烦不安。若痰热交阻,壅滞肺系,气道不
利,肺气 郁闭,可见鼻翼煽动的危象,证情更为险恶;若热伤肺络,络损血溢,可致鼻衄、咯血;若痰热
阻滞肺络 ,导致气滞血壅,络脉气血,不得畅通,则出现胸痛,血腐化脓,则咳吐脓血腥臭痰,里热炽盛,
津液被 耗,肠失濡润则大便干结;化源不足,则小便短赤。舌红苔黄主热,脉象滑数为里热或痰热的征象。





风热犯肺证与热邪壅肺证皆有咳嗽痰稠色黄的临床表现,都属外感热病范畴,但病变性

质、病情轻重以及预后转归等方面都有不同。前者邪在肺系,伴见风热表证,病情轻,病程
< br>短,预后佳;后者热壅肺脏,病在里,伴见一系列里热证,病情重,病程长,及时正确的治疗预后亦佳。< br>






2

8
燥邪犯肺





燥邪犯肺证,是指秋令感受燥邪,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
]

干咳无痰,或痰 少而粘,不易咳出,唇、舌、咽、鼻干燥欠润,或身热恶寒,或胸痛咯
血。舌红苔白或黄,脉数。





[
证候分析
]

燥邪犯肺证,以肺系症状表现干燥少津为审证要点。燥邪易伤肺津,由

于肺津受伤,肺失滋润,清肃失职,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伤津化燥,气
道失其濡润,所以唇、舌、咽、鼻都见干燥现象。肺气通于卫,肺为燥邪所袭,故往往兼见身热恶寒的卫表症状。由于表证出现的寒热有轻重不同,所以又有凉燥与温燥之分。凉燥性

近于寒,故 表证近似风寒;温燥性近于热,故表证近似风热。若燥邪化火,灼伤肺络,可见胸痛咯血。燥
邪伤津,津 伤阳亢,故舌质多红,邪偏肺卫,苔多白,燥邪袭肺,苔多黄。脉象亦随着病情的变化而不同,
一般来说 ,燥邪犯肺多见数脉,邪偏肺卫多见浮数,津伤较著多见细数。









9

大肠湿热





大肠湿热证,是指湿热侵袭大肠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饮食不节等因素

引起。





[
临床表现
]

腹痛,下利赤白粘冻,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泄,色黄而臭。伴见肛门灼热,

小便短赤,口渴,或有恶寒发热,但热不寒等症。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
证候分析
)

大肠湿热证,以排便次数增多,或下利粘冻,或下黄色稀水与湿热风阻现

象共见为审 证要点。湿热侵袭大肠,胶结不解,壅阻气机,故腹中疼痛,熏灼肠道,脉络损伤,血腐为脓
而见粘冻脓 血便;热蒸肠道,机能亢奋,时欲排便,故有腹中急迫感;湿阻大肠,气机壅滞,大便不得畅
通,所以肛 门发生滞重。湿热侵犯大肠,津为热迫而下注,可见便次增多,下黄色稀水便。热炽肠道,则
肛门灼热; 水液从大便外泄,故小便短少黄赤;口渴亦为热盛伤津之征。若表邪未解,则可见恶寒发热;
邪热在里, 则但热不寒。舌红苔黄腻,为湿热之象。湿热为病,有湿重、热重之分,湿重于热,脉象多见
濡数,热重 于湿,
?
脉象多见滑数。





2

10
大肠液亏



大肠液亏证,是指津液不足,不能濡润大肠所表现的证候。多由素体阴亏;或久病伤阴,

或热病后津伤未复,或妇女产后出血过多等因素所致。




·





[
临床表现
)

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常数日一行,口干咽燥,或伴见口臭头晕等症,

舌红少津,脉细涩。





[
证候分析
)

大肠液亏证,以大便干燥难于排出为主症。津液不足,肠失濡润,以致粪

便于结,难 于排出,常三、五日,甚至十余日一行。临床常见的习惯性便秘,大多属津液不足所致。阴伤
于内,口咽 失润,故口干咽燥。大便日久不解,浊气不得下泄而上逆,致口臭头晕。阴伤则阳亢,故舌红
少津。津亏 脉道失充,故脉来细涩。




·






11

肠虚滑泻




·





肠虚滑泻证,是指大肠阳气虚衰不能固摄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泻、痢久延不愈所致。





(
临床表现
)

利下无度,或大便失禁,甚则脱肛,腹痛隐隐,喜热喜按,舌淡苔白滑,脉沉弱。





[
证候分析
)

肠虚滑泻证,以 大便失禁为主症。下利伤阳,久泻久痢,阳气虚衰,大肠失固摄之用,
因而下利无度,甚则大便失禁或脱 肛。大肠阳气虚衰,阳虚则阴盛,寒从内生,寒凝气滞,所以腹部隐痛,
喜热喜按。舌淡苔白滑,脉沉弱 ,均为阳虚阴盛之象。






3

脾与胃病辨证




·





脾胃共处中焦,经脉互为络属,具有表里的关系。脾主运化水谷,胃主 受纳腐熟,脾升胃降,共同完
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又具有统血, 主四肢、肌肉的功能。





脾胃病证,皆有寒热虚实 之不同。脾病以阳气虚衰,运化失调,水湿痰饮内生,不能统血为常见。胃
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胃气 上逆为主要病变。





脾病的常见症状,腹胀腹痛, 泄泻便溏,浮肿、出血等。胃病多见脘痛,呕吐,嗳气,呃逆等症。







3

1

脾气虚










脾 气虚证,是脾气不足,运化失健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以及其他急慢性疾患耗
伤脾气 所致。





(
临床表现
)

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光白或浮肿,或
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





[
证候分析
)

脾气虚证,以运化功能减退和气虚证共见为判断依据。脾气不足,运化失

健,消化迟 缓,输布精微乏力,致水湿内生,脾气反为所困,因而形成虚性腹胀。脾胃相为表里,脾气不
足,胃气亦 弱,腐熟功能失职,故纳呆食少。食后脾气益困,腹胀愈甚,所谓食人不运,其病在脾,即指
脾虚腹胀而 言。水湿不化,流注肠中,则大便溏薄或先干后溏。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不足,肢体失养,可
见倦怠乏力 ,中气不足则少气懒言。脾虚失运,水湿浸淫肌表,则面色觥白,浮肿。脾胃为后天之本,气
血生化之源 ,脾气不足,久延不愈,可致营血亏虚,而成气血两虚之证。气血两虚,肌肤失去血的濡养和
温煦,可致 形体逐渐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是脾气虚弱之征。












2

脾阳虚





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

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





[
临床表现
)

腹胀纳少,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 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
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
证候分析
)

脾阳虚证,以脾运失健和寒象表现为审证要点。脾脏阳气虚衰,运化失

健,则腹胀纳 少。阳虚阴盛,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水寒之气内盛,水湿不化,流注肠
中,故大便质 地较脾气虚的便溏更为清澈稀薄,甚则完谷不化。四肢禀气于脾胃,脾阳虚不能外温四末,
所以四肢不温 。中阳不振,水湿内停,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流溢肌肤,则肢体困重,甚则全身浮
肿;妇女带脉 不固,水湿下渗,可见白带清稀量多。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皆为阳虚、水寒之气内
盛之征。
脾阳虚证,由于寒象明显,胃阳也虚,故又称

脾虚寒证



脾胃虚寒证









3

中气下陷




中气下陷.证,是指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

展,或久泄久痢,或劳累过度所致。





[
临床表现
)

脘腹重坠作胀,食人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 ;或久痢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
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伴见气少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头晕 目眩。舌淡苔白,脉弱。









[
证候分析
)

中气下陷证,以脾气虚证和内脏下垂为审证要点。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不足, 运化失健,内脏得不到精微的供养,可使脏气虚衰,升举无力而下垂,临床以胃下垂为多见。
胃腑下垂, 故脘腹重坠作胀,食人气陷更甚,脘腹更觉不舒。由于中气下陷,故时有便意,肛门重坠,或
下利不止, 肛门外脱。脾气升举无力,可见子宫下垂。脾主散精,脾虚气陷致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而反下流
膀胱,故小 便混浊如米泔。中气不足,全身机能活动减退,所以少气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清阳不
升则头晕目 眩。舌淡苔白,脉弱,皆为脾气虚弱的表现。








4

脾不统血





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脾虚,或劳倦伤脾等

引起。







[
临床表现
]

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 等。常伴见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
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





[
证候分析
)

脾不统血证,以脾气虚证和出血共见为诊断依据。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

脾气亏虚, 统血无权,则血溢脉外,而见出血诸症:如溢于胃肠,则见便血;溢于膀胱,则见尿血;溢于
皮下,则为 阴斑;血渗毛孔而出,则为肌衄。脾虚统血无权,冲妊不固,则妇女月经过多,甚或崩漏。除
各种出血外 ,同时具有脾气亏虚的证候:如运化失健,则食少便溏;中气不足,则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反复出血, 营血亦虚,肌肤失养,则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象细弱均为虚象。




5

寒湿困脾






寒湿困脾证,是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而表现的证候。多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淋雨涉

居处潮湿,以及内湿素盛等因素引起
ot





[
临床表现
)

脘腹痞闷胀痛,食少便溏,泛恶欲吐, 口淡不渴,头身困重,面色晦黄,或肌肤面目发
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胖苔 白腻,脉濡缓。





[
证候分析
)

寒湿困脾证,以脾的运化功能发生障碍和寒湿中遏的表现为审证要点。脾

性喜燥恶湿,寒湿内侵,中阳受困,脾气被遏,运化失司,故脘腹部轻则痞闷不舒,重则作胀疼痛,食欲
减退。湿注肠中,则大便溏薄,甚至出现泄泻;胃失和降,故泛恶欲吐。寒湿属阴邪,

阴不耗液,故口淡不渴。脾主肌肉,湿性重着,则肢体沉重,清阳失展,故头重如裹;湿阻气

滞,气血运行不利,不能外荣肌肤,所以面色黄晦。脾为寒湿所困,阳气不宣,胆汁随之外泄,

故肌肤面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阳气被寒湿所遏,不得温化水湿,泛溢肌表,可见肢体

浮肿;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皆为寒湿内盛的现象。

寒湿困脾和脾阳虚都有脾运失健,寒象以及湿阻的表现,但两者重点不同,鉴别要点如

寒湿困脾证:是寒湿内侵,中阳受困,性质属实,病程短,苔白腻,脉濡缓。

脾阳虚证:是阳虚失运,寒湿内生,性质属虚,病程长,苔白滑,脉沉迟。



3

6
温热蕴脾

湿热蕴脾证,是湿热内蕴中焦所表现的证候。常因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酪酿湿

生热所致。





(
临床表现
)

腹部痞闷,纳呆呕恶,便溏尿黄,肢体困重,或面 目肌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子,皮肤
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
证候分析
)

湿热蕴脾证,以脾的运化功能障阻和湿热内阻的症状为诊断依据。湿热

之邪蕴结脾胃 ,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故脘腹痞闷,纳呆,呕恶,脾主肌肉,湿性重着,脾为湿困,
则肢体困重。 湿热蕴脾,交阻下迫,故大便溏泄不爽,小便短赤。湿热内蕴脾胃,熏蒸肝胆,致胆汁不循
常道,外溢肌 肤,故皮肤发痒,面目发黄,其色鲜明如橘子。湿遏热伏,热处湿中,湿热郁蒸,故身热起
伏,汗出而热 不解。舌红苔黄主热,腻主湿,脉濡主湿,数主热,均为湿热内盛之征。





湿热蕴脾证与寒湿困脾证,在病理上都由湿邪阻遏脾气所致,而主要区别在于兼寒兼热

属性的不同,一为寒湿,一为湿热,所以两者的临床表现有同有异。








7

胃阴虚





胃阴虚证,是胃阴亏虚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或平

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导致胃阴耗伤。





[
临床表现
)

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 于结,或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舌红少津,脉
细数。





[
证候分析
)

胃阴虚证,以胃病的常见症状和阴虚证共见为审证要点。胃阴不足,则胃

阳偏亢,虚 热内生,热郁胃中,胃气不和,致脘部隐隐疼痛,饥不欲食。胃阴亏虚,上不能滋润咽喉,则
口燥咽干; 下不能濡润大肠,故大便于结。胃失阴液滋润,胃气不和,可见脘痞不舒,阴虚热扰,胃气上
逆,可见干 呕呃逆。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是阴虚内热的征象。








8

食滞胃脘





食滞胃脘证,是饮食物停滞胃脘不能腐熟所表现的证候。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

脾胃素弱,运化失健等因素引起。





[
临床表现
)

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气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 吐后胀痛得减,或矢气便溏,泻下物
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





[
证候分析
)

食滞胃脘证,以胃脘胀闷疼痛,嗳腐吐酸为主要表现。胃气以降为顺,食

停胃脘胃气郁滞,则脘部胀闷,甚则疼痛。胃失和降而上逆,胃中腐败谷物挟腐浊之气随之

上泛,故见嗳腐吞酸,或呕吐腐败食物。吐后实邪得消,胃气通畅,故胀痛得减。若食积气
< br>滞,湿邪内生,湿食下移,肠腑气窒,可致矢气频频
·
,臭如败卵,大便溏泄,泻下物酸 腐臭秽。食滞内停,
胃中浊气上腾,则舌苔厚腻。正气抗邪,气血充盛,故脉来滑利有力。







3

9

胃寒





胃寒证,是阴寒凝滞胃 腑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腹部受凉,过食生冷,或劳倦伤中,复感寒邪所致。





[
临床表现
]

胃脘疼痛,轻则绵绵不已, 重则拘急剧痛,遇冷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或伴见神
疲乏力,肢凉喜暖,食后痛减;或伴见胃脘水 声漉漉,口泛清水。舌淡苔白滑,脉迟或弦。





[
证候分析
)

胃寒证,以胃脘疼痛和寒象共见为诊断要点。寒邪侵袭人体,阳气受伤

者,则为虚寒 证,阳气被遏者,则为实寒证。寒邪凝滞胃腑,络脉收引,气机郁滞,故胃脘疼痛,寒为阴
邪,得阳始化 ,得冷更凝泣不行,故疼痛遇冷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是阴不耗津,寒邪内盛之征,
胃寒属实。若 病程迁延,疼痛反复发作,阳气耗伤,虚象逐渐暴露,则由实转虚。中气不足则神疲乏力;
肢体失阳气温 煦,故肢冷喜暖;进食后阳气得振,所以疼痛暂得缓解。胃气虚寒,不能温化精微,致水液
内停而为水饮 ,饮停于胃,振之可闻脘部漉漉水声;随胃气上逆,可见口泛清水。本证阳气不足为虚,水
饮内停为实, 病情不断演变成为虚中夹实证。阴寒内盛,胃虚停饮,则舌淡白苔白滑。迟脉主寒,水饮多
见弦脉。

皮肤毛孔粗怎么办-抽脂会反弹吗


皮肤毛孔粗怎么办-抽脂会反弹吗


皮肤毛孔粗怎么办-抽脂会反弹吗


皮肤毛孔粗怎么办-抽脂会反弹吗


皮肤毛孔粗怎么办-抽脂会反弹吗


皮肤毛孔粗怎么办-抽脂会反弹吗


皮肤毛孔粗怎么办-抽脂会反弹吗


皮肤毛孔粗怎么办-抽脂会反弹吗



本文更新与2021-02-02 12:4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2088.html

四诊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