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七白方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01 22:32

-肌酸激酶增高

2021年2月1日发(作者:黄疸性肝炎能治好吗)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
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
该病症 状易
反复发作,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上 皮内瘤变者发生胃
癌的危险度增加,
在临床上越来越引起重视。
中医药在本病的诊疗方 面有着多年的积累,

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曾于
2009
年组织制定了< br>《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慢
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对慢性胃炎的诊疗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近年来,中
医药在诊治慢性胃炎方面取得诸多进展,
有必要对共识意见进行更新,
以满足临床需要,

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
2014

8
月在合肥牵头成立了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意见》
起草小组。小组成员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
广泛搜 集循证资料,
并先后组织国内脾胃
病专家就慢性胃炎的证候分类、
辨证治疗、
诊治流程、
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总结
讨论,形成本共识意见初稿,之后按照国际通行 的德尔斐法进行了
3
轮投票。
2015

9

在重 庆进行了第一次投票,并根据专家意见,起草小组对本共识意见进行了修改。
2015

12
月在北京进行了第二次投票。
2016

6
月在厦门中华中医 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召开核心专
家审稿会,
来自全国各地的
20
余名脾胃病学知 名专家对本共识意见
(
草案
)
进行了第三次投
票,并进行了充分地讨 论和修改。
2016

7
月在哈尔滨第
28
届全国脾胃病学 术会议上专
家再次进行了讨论、修改和审定。并于
2016

9
月在 北京召开了本共识的最终定稿会议,
完成了本共识意见。
(
表决选择:
完全同意;

同意,但有一定保留;

同意,但有较大保
留;< br>④
不同意,但有保留;

完全不同意。如果>
2/3
的人数选 择

,或>
85%
的人数选择
①+

,则作为条款 通过
)
。现将全文公布如下,供国内外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不断完善。

概述

1.
病名

慢性胃炎中医病名诊断以症状诊断为主。 以胃痛为主症者,诊为

胃脘痛

;以胃脘部胀满
为主症者,
诊为

痞满


若胃痛或胃脘部胀满症状不明显者,
可根 据主要症状诊断为

反酸


嘈杂

等病
[1-3]


2.
西医诊断

慢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赖于 内镜与病理检查,
尤以后者的价值更大。
对慢性胃炎的诊断应尽
可能地明确病因,特殊 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
[4]


2.1
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多数慢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如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反
酸等 ,部分还可有健忘、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
[1-4]
。消化不良症状的有无及其严重程< br>度与慢性胃炎的组织学所见和内镜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1-2,4]


2.2
内镜及病理检查

内镜诊断:

非萎缩性胃炎:内 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
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
间,
以白相为主,
皱襞变平甚至消失,
部分黏膜血管显露,
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 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
2
块或以上活检组织,
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 的部位、
内镜
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幽门螺杆 菌感染、
慢性炎性反应、活动性、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
上皮内瘤变
)
应予以分级。慢性胃
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
(
包括化生性萎缩和非化 生性萎缩
)
,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
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
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
做出病变范围
与程度的判断
[4]
。< br>
2.3
实验室检查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慢性胃炎的最重 要的原因,建议常规检测;

维生素
B
12
、自身抗体等在诊断萎缩 性胃体炎时建议检测;

血清胃泌素
G17
、胃蛋白酶Ⅰ和Ⅱ可能
有 助于判断有无胃黏膜萎缩和萎缩部位
[4]


病因病机

1.
病因

胃在生理上以和降为顺,在病理上因滞而病
[5]
,本病主要与脾胃虚弱、情志失调、饮食不
节、药物、外邪
(
幽门螺杆菌感染
)
等多种因素有关,上述因素损伤脾胃,致运化失司,升
降失常,而发生气滞、湿阻、寒凝、 火郁、血瘀等,表现为胃痛、胀满等症状。

2.
病位

慢性胃炎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

3.
病机

慢性胃炎的病机可分为本虚和标实两个方面。本虚主要表现为脾气
(

)
虚和 胃阴虚,标实
主要表现为气滞、湿热和血瘀,脾虚、气滞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血瘀是久病的重要病机,在
胃黏膜萎缩发生发展乃至恶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4.
病机转化

慢性胃炎的辨证应当审证求因,
其病机与具体的临床 类型有关,
总体而言,
在临床上常表现
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1-2]
。早期以实证为主,病久则变为虚证或虚实夹杂;早期多在
气分,病久则兼涉血分。慢性非萎缩 性胃炎以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证多见
[6]
;慢性萎缩性
胃炎以脾胃虚弱,
气 滞血瘀证多见
[7-8]

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以肝胃不和证多见
[9]
伴幽门
螺杆菌感染以脾胃湿热证多见
[10-11]
;伴癌前病变者以 气阴两虚、气滞血瘀、湿热内阻证多

[12-13]


辨证分型

结合现有共识和标准,
采用定量的文献统计方法,
对临床 常用的相对单一证候进行统计,

定常用证候为肝胃不和证
(
包括肝胃气滞证 和肝胃郁热证
)
、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
(
包括
脾胃气虚证和脾胃 虚寒证
)
、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阻证。上述证候可单独出现,也可相兼出
现,
临床应在辨别单一证候的基础上辨别复合证候。
常见的复合证候有肝郁脾虚证、
脾虚气
滞证、寒热错杂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虚寒夹瘀证、湿热夹瘀证等。同时,随着病
情的发展变化 ,证候也呈现动态变化的过程,临床需认真甄别。

1.
辨证标准

1.1
肝胃不和证

1.1.1
肝胃气滞证:主症:

胃脘胀满或胀痛;

胁肋部胀满不适或疼痛。次症:

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

嗳气频作。舌脉:

舌淡红,苔薄白;

脉弦。

1.1.2
肝胃郁热证:主症:

胃脘灼痛;< br>②
两胁胀闷或疼痛。次症:

心烦易怒;

反酸;

口干;

口苦;

大便干燥。舌脉:

舌质红,苔 黄;

脉弦或弦数。

1.2
脾胃湿热证

主症 :

脘腹痞满或疼痛;

身体困重;

大便黏滞或溏滞。次 症:

食少纳
呆;

口苦;

口臭;
④< br>精神困倦。舌脉:

舌质红,苔黄腻;

脉滑或数。

1.3
脾胃虚弱证

1.3.1
脾胃气虚证:主症:

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

餐后加重;

疲倦乏力。次症:

纳呆;

四肢不温;

大便溏薄。舌脉:

舌淡或 有齿印,苔薄白;

脉虚弱。

1.3.2
脾胃虚寒证:主症:< br>①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

喜温喜按。次症:

劳累或受凉后 发作
或加重;

泛吐清水;

精神疲倦;

四肢倦 怠;

腹泻或伴不消化食物。舌脉:

舌淡胖,边
有齿痕,苔白滑;

脉沉弱。

1.4
胃阴不足证

主症:

胃脘灼热疼痛;

胃中嘈杂。次症:

似饥而不欲食;

口干舌燥;

大便干结。舌脉:

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

脉细或数。

1.5
胃络瘀阻证

主症:
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次症:

胃痛日久不愈;

痛如针刺。 舌脉: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

脉弦涩。

证候诊断 :具备主症
2
项,次症
2
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2.
微观辨证

微观辨证是以胃镜为工具,在胃镜直视下,观察胃黏膜的颜色 、色泽、质地、分泌物、蠕动
及黏膜血管等情况,
来识别证型。研究显示,
胃镜下辨证 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尤其是对于临
床无症状或长期治疗而疗效不佳者。
鉴于文献报道的微观辨证 分型标准并不完全一致,
共识
制定小组经过讨论,拟定了微观分型的参考标准,以供临床参考< br>[14]



肝胃不和证: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性反应,或伴胆汁反 流,胃蠕动较快。

脾胃湿热证:
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明显,黏液黏稠混浊。

脾胃虚弱证:胃黏膜苍白或灰白,黏膜变薄,
黏液稀薄而多,或有黏膜水肿,黏膜下血管清 晰可见,胃蠕动减弱。

胃阴不足证:黏膜表
面粗糙不平,变薄变脆,分泌物少。皱襞 变细或消失,呈龟裂样改变,或可透见黏膜下小血
管网。

胃络瘀阻证:胃黏膜呈颗粒 或结节状,伴黏膜内出血点,黏液灰白或褐色,血管网
清晰可见,血管纹暗红。

临床治疗

1.
治疗目标

慢性胃炎中医药治疗以改善患者 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主,
同时关注胃黏膜糜烂、
萎缩、
肠上皮化生、上 皮内瘤变
(
异型增生
)
等病变。

2.
治疗原则

中医药对慢性胃炎的主要干预手段有药物治疗、
针灸 疗法等,
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
的治疗方式,并配合饮食调节、心理疏导等方法综合调治 。治疗过程中,应当审证求因,辨
证施治;对于病程较长、萎缩、肠上皮化生者,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 可守方治疗。

3.
辨证论治

3.1
肝胃不和证

3.1.1
肝胃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和胃。主方:柴胡疏 肝散
(
《景岳全书》
)
。药物:柴
胡、陈皮、枳壳、芍药、香附、川 芎、甘草。加减:胃脘疼痛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嗳气
明显者,可加沉香、旋覆花。

3.1.2
肝胃郁热证:
治法:
清肝和胃。
主方:
化肝煎
(
《景岳全书》
)

左金丸
(
《丹溪心法》
)

药物:青皮、陈皮、白芍、牡丹皮、栀子、泽泻、浙贝母、黄连、吴茱萸。加减:反酸明 显
者可加乌贼骨、瓦楞子;胸闷胁胀者,可加柴胡、郁金。

3.2
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主方:黄连温胆汤
(
《六因条辨》< br>)
。药物:半夏、陈皮、
茯苓、枳实、竹茹、黄连、大枣、甘草。加减:腹胀者可加厚朴 、槟榔;嗳食酸腐者可加莱
菔子、神曲、山楂。

3.3
脾胃虚弱证

3.3.1
脾胃气虚证:治法:益气健脾。主方:香砂六君子 汤
(
《古今名医方论》
)
。药物:
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党参、 白术、茯苓、甘草。加减:痞满者可加佛手、香橼;气短、
汗出者可加炙黄芪;四肢不温者可加桂枝、当 归。

3.3.2
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健脾。主方:黄芪建中汤
(《金匮要略》
)
合理中汤
(
《伤寒
论》
)
。药 物: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饴糖、党参、白术、干姜、甘草。加减:
便溏者可加炮姜炭、炒薏 苡仁;畏寒明显者可加炮附子。

3.4
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 益胃。主方:一贯煎
(
《续名医类案》
)
。药物:北沙参、麦冬、
地 黄、当归、枸杞子、川楝子。加减:胃痛明显者加芍药、甘草;便秘不畅者可加瓜蒌、火
麻仁。

3.5
胃络瘀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主方:失笑散
(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合丹参饮
(
《时
方歌括》
)
。药物: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砂仁。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郁金;
气短、乏力者可加黄芪 、党参。

对于临床症状复杂、
多个证候相兼的患者,
用成方组成相应的切合 病机的合方治疗可提高治
疗的效果,简化处方的程序。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其病机表现为脾胃虚弱,肝 胃不和,故

-肌酸激酶增高


-肌酸激酶增高


-肌酸激酶增高


-肌酸激酶增高


-肌酸激酶增高


-肌酸激酶增高


-肌酸激酶增高


-肌酸激酶增高



本文更新与2021-02-01 22:3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1070.html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