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治疗
背景:
早产儿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是早产儿的大脑发育不成熟,
各种 神经反射未臻
完善,这一特征在经口喂养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容易出现吸吮吞咽功能障碍、吸吮
-
吞咽
-
呼吸失调、
行为状态组织能力下降等,
导致经口喂养困难。
经口喂养的困难影响婴儿达到全
口腔喂养的能力,
延长住院时间,
而且有可能 导致长期的喂养问题。
国内对于改善经口喂养
的困难仅仅涉及非营养性吸吮
(Non- nutritive sucking
,
NNS)
的使用,
且只是关注其对早
产儿生化指标的作用,
国外早已开始研究通过医护人员对早产儿的口面部进行刺激进而起到协调吸吮
-
吞咽
-
呼吸的作用,同时也有研究开始探讨
NNS< br>和口腔刺激
(Oralstimulation
,
OS)
联合使用对早 产儿经口喂养的影响,
但是仍然缺乏联合使用是否优于两者单独使用的论
证。
因此本研 究旨在引进国外的口腔运动干预方案,
通过评价不同的干预方案对早产儿经口
喂养的影响,为临 床找到最有效的口腔运动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
引进 国外的口腔刺激方案,
并评价不同的干预措施对早产儿喂养进程、
喂养表现、
体重增长 以及住院时间的影响。
方法:
按照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 br>将
122
例早产儿随机分为
4
组,
其中
NNS
组
(
28
名),
OS
组(
29
名),
N NS
和
OS
联合使用组(
33
名),对照组(
32
名),四组早产
儿母亲在年龄、孕产次、定期产检与否、激素使用、既往史、围产期病史等方面差异无统 计
学意义
(P
>
0.05)
,四组早产儿在性别、分娩方式、出生胎 龄、出生体重、
Apgar
评分、机
械通气与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NNS
组在管饲喂养期间,喂养前、喂养
后 各给予安慰奶嘴吸吮
5min
,每天
7-8
次
;OS
组是在 管饲喂养前
15min
进行
12min
的
口腔刺激,
1次
/24h; NNS
和
OS
联合使用组在管饲喂养之前
15m in
进行
12min
的口腔
刺激和
3min
的
NN S
,
1
次
/24h;
对照组接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eo 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
NICU)
喂养护 理常规。记录四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和完全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
和体重,
记录住院时间,< br>记录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的的时间,
并对四组过渡
期间的喂养表现进行测 定,
从而通过喂养进程、
喂养表现、
体重增长和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
四组干预 方案效果的评定。
结果:
①干预组从管饲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 喂养所需要的过渡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
,
三个干预组之间过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②四
组开始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和出生天数没有差别,
但是在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
NN S
组以及
NNS+OS
组早产儿出生天数和纠正胎龄均小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 义
(P
<
0.05)
。
但是
OS
组早产儿达到完全 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和出生天数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
(P
>
0.05)
。 三组干预组之间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的出生天数和纠正胎龄无明显差别
(P
>
0.05 );
③在开始经口喂养第
10
天
(D10)
时,四组达到完全经口喂 养的人数比有明显差异,
对照组未达到完全经口喂养的人数明显多于干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两
比较的结果显示,
OS
组和NNS+OS
组在
D10
天时达到完全经口喂养的人数明显多于对
照组, 而
NNS
组与对照组相比人数构成比无明显差异
(P
>
0.05);
三个干预组之间在
D10
天时达到完全经口喂养的人数无明显差异
(P
>
0.05);
④四组达到完全经口喂养的胎龄分布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⑤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喂养效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
计 学意义
(P
<
0.05)
,四组在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上没有差别
(P
>
0.05)
,但是在开始经
口喂养时,
NNS+OS
组的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⑥四组的喂养表现随时间推进而逐渐改善
(P
<
0.05);
⑦四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
重所需的天数、出院体重和体重增长速度上没有明显差别
(P>
0.05)
,在开始经口喂养时,
四组早产儿的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但是在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
OS
组以及
NNS+OS
组早产儿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05)
此时 ,
NNS
组早产儿体重与对照组并无
明显差异
(P
>
0.0 5)
。三组干预组之间在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的体重无明显差异
(P
>
0.0 5);
⑧四组早产儿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口腔运动干预能够缩短早产儿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 养所需要的时
间,能够增加喂养效率,同时,
NNS
和
OS
联合使用 能够有助于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的
提高。口腔运动干预是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有效方法。
早产儿从肠外营养转换到完全经口喂养通常需要经历
5
~
7
个阶段,
为全肠外营养→部分肠
外营养
+
管饲→管饲 →管饲
+
奶瓶喂养→奶瓶喂养→奶瓶喂养
+
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其中
最关键的阶段是从管饲转换到完全经口喂养,
在此阶段中,
准备经口喂养和完全经口喂养是< br>早产儿面临的的两个关键环节。
准备经口喂养是指早 产儿是否可以开始经口喂养,或从管饲转换到经口喂养,为开始
经口奶瓶或母乳喂养的成熟准备情况。< br>经口喂养是一个复杂的活动,
涉及神经、
运动等多系
统的整合、
成熟和 协调。
经口喂养机制的复杂性及早产儿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性导致了医护
人员对准备经口喂养评 估的困难。目前关于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的评估尚无统一的标准。
< br>国外学者开发了多种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的评估工具,旨在通过一系列客观指标来综
合判断早产儿 是否可以开始经口喂养,
主要有
2003
年开发的
《促进早产儿经口喂养循证 指
南
(An evidence-based guideline for introducing oralsucking to promote feeding
to healthy preterm infant)
》
,
《早产儿准备奶瓶喂养评估量表
(Preterm Infant Nipple
Feeding
Readiness
Scale)
》
,
《
早
期
喂养
能力
评
估
量
表
(
Early
Feeding
Skills
a ssessment
,
EFS
)》,此三种评估方法对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的评估建立 在试喂养的基
础上,可能会导致试喂养时误吸等不良后果。《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
(P reterm
Infant Oral Feeding Readiness AssessmentScale
,
PIOFRA scale
)》是专门用于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的量表,
该作者已将其应用于早产儿准备经口母乳喂养的评估,
有良
好的信效度。
PIOFRA
量表通过量化的评分判断早产儿能否开始经口喂养,
在一定程度上能
避免试喂养给早产儿带来的不良影响。
我国各个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br>,
NICU)
的早产儿喂养实
践存在较大差异,
缺乏统一的准备经口喂 养评估标准,
且国内由于早产儿母婴病房的开展尚
未普及,
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多为经 口奶瓶喂养。
目前国内对早产儿口腔运动的评估工具仅
有彭文涛引进的《新生儿口腔运动评定量 表
(Neonatal Oral Motor Assessment Scale
,
NOMAS)
》,但是该量表对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的特异性不强。由于受到评估工具的
限制,
目前国内医务人员对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能力的研究甚少,
缺乏有效、客观、可量化的评估方法。
因此,有必要引进《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
(Preterm
Infant
OralFeeding
Readiness Assessment Scale
,
PIOFRA scale)
》,将其应用于国内早产儿准备经口奶瓶喂养的评估,为客观、量化判断早产儿的经口喂养能力提供评估工具。
早产儿由于各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住院时间较长。多数学者
认为通过促进经口喂养能力的干预,
可以促进早产儿进食功能的发育,
提高早产儿的喂养效率,缩短其住院时间
[2]
。非营养性吸吮
(Non-nutritivesun ction
,
NNS)
及
NNS
配合口
腔按摩可以加快早产 儿吸吮反射的成熟,
提高吸吮、
吞咽功能的协调性,
改善早产儿的进食
能力。
但目前研究中所用的口腔按摩方法多是临床工作经验的总结,
时间长短不一,
存在外< br>部混杂因素控制不当的不足,
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
且没有应用评价早产儿口腔运动功能 的
指标、未考虑口腔按摩可能会对早产儿产生的不良影响、没有对于预持续时间进行研究。
Sa ndra Fucile
所采用的口腔按摩方法,持续时间为
15min
,
1
次
/
日,连续
10
日,有较
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因此,有必要将
Sandra Fucile
所采用 的口腔按摩方法引进中国,并采用随机对照的
方法,控制混杂因素的干扰,评价该方法对早产儿经口喂养 能力的影响。
研究目的:
1.
引进并评价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2.
评价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的临床应用可行性
:
(1)
探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评估结果与早产儿喂养表现的相关性。
(2)
分析影响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的影响因素,
探 讨中文版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
表评估结果是否可以反映早产儿经口奶瓶喂养的准备情况,为临床应 用提供依据。
3.
探讨口腔按摩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的影响。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评价
1.1
研究对象
以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
2011
年
7
月~
2012
年
7
月在广州 市某三甲医院新生儿科
住院的早产儿,根据样本量的计算方法,按照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共选择154
例早产
儿作为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
符合 《实用新生儿学》
[1]
诊断标准,纠正胎龄
29
~
36
周
;
(2)
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
10
~
90
百分位的早产儿
;
(3)
生命体征平稳,体温在
36
~
37.3
℃、呼吸<
60次
/min
、心律为
110
~
150
次
/mi n
,
SpO2
为
85
~
93
%,血压在
7 0/50mmHg
左右
[1]
,未进行机械通气
;
(4)
未经口进食。
1.1.2
排除标准
(1)
患儿 合并严重并发症,
如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第三、
第四脑室出血、
坏死性小肠结
肠炎、心血管疾病等
;
(2)
患儿有口腔畸形,如唇裂、腭裂等。
1.2
研究方法
翻
译
英
文
版
《
早
产
儿
准
备
经
口
喂
养
评
估
量
表
(Preterm
Infant
Oral
FeedingReadiness Assessment Scale
,
PIOFRA scale)
》,经专家委员会 及预试验调
适条目,将形成的中文版《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应用于
154
例 早产儿,进行量
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
1.2.1
研究分组
根据早产儿的医嘱有 无开奶,将其分组
:
医嘱未予经口喂养的早产儿为
A
组
(n=47) ;
医嘱予经口喂养的早产儿为
B
组
(n=107)
。
A
组早产儿仅进行量表评分
;B
组早产儿在 医嘱予开始经口奶瓶喂养当天进行量表评
分,并进行
5mL
奶液喂养,以
5m L
奶液喂养的结果作为能否经口喂养的判断依据。
1.2.2
资料收集
采用研究者自行设计 的早产儿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纠正胎龄
及
A
组早产儿的量表评 分,
B
组早产儿的量表评分和
5mL
奶液喂养结果。
1.2.3
量表评估方法
< br>将量表的的评分流程、评估方法、评估要点整理好,和原作者沟通交流,通过专家委
员会审核,< br>定稿后,
组织研究小组人员学习,
采用由原作者提供的评分标准进行评估。
在喂
奶前
15min
,患儿安静状态下,测评者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刺激促进患儿觉醒, 并根据
量表的内容逐条进行评估,
其中吸吮和咬合反射、
非营养性吸吮等条目由测评者 戴一次性无
菌橡胶手套的小手指进行测评,
非营养性吸吮时间控制在
1min
内。
测评分者间信度时,
由
-肿瘤的治疗
-肿瘤的治疗
-肿瘤的治疗
-肿瘤的治疗
-肿瘤的治疗
-肿瘤的治疗
-肿瘤的治疗
-肿瘤的治疗
本文更新与2021-02-01 21:5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1023.html
-
上一篇:慢性肝炎营养治疗指南
下一篇:乙肝防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