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结核病
应用元认知干预技术治疗失眠的案例分析
——母亲失眠治好了
河北省涿鹿县
张海明
我的母亲从八年前开始就有失眠症状伴随,为此母亲很烦恼,我也是上网查,求医问药,找偏
方
,
还有穴位按摩等等,不定期的给母亲买西药、中药,强身的、补脑的,但是都没有治疗好。偶尔吃某些药物后,当时也能见效,时间一长,效果降低。近一年,母亲不让买药了,说是不管事,自
己 白天也没什么干的,困了就躺会儿。说实话母亲是不愿意让我花钱再买药,尚且吃药也不管事。
医学上失眠是这样定义的:失眠即睡眠失常,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断断续续不连贯,而过早
地醒来, 醒后不能再继续睡,有睡眠不足,全身乏力,倦怠感觉,多因健康情况不佳,疼痛、感觉
不适,生理节奏 被打乱,睡眠环境影响等,也有怕睡眠而失眠的。
一、母亲的症状主要表现,我归纳如下
1
、入睡困难。入睡慢,母亲晚上十 点躺在床上,直到一两点钟才能睡着。这对母亲造成了很大
的困扰。在睡不着的这段时间里,大脑会不停 地想事情。结果,越想越清醒,很难入睡。
2
、睡眠中途经常醒来。每天晚上母亲都 会在睡眠中途突然醒来,有时是因为外界的声音,有时
是自动醒来。虽然,醒来后能够再次入睡,但是, 数次的醒来也对母亲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3
、对声音敏感。只要有哪怕是极轻微的声 音也会睡不着。比如,父亲的鼾声,甚至呼吸声音
大一些,都会让母亲觉得很烦,不能入睡。
4
、睡眠质量不高。母亲觉得每晚真正睡着的时间就是傍天亮时才睡着,其它时间都是“迷迷< br>糊糊的”,还做些漫无边际的梦,感觉睡眠质量很低。
5
、白天精神状态受到 影响。如果晚上失眠严重了,那么次日上午母亲会感觉没有精神,身上
发困难受,心情烦躁。
6
、对睡眠过分担心。母亲一直都非常担心睡眠,经常不自觉地想起睡眠问题。
庆幸的是母亲每天在中午饭后,只要赶快躺下睡午觉,即使睡的时间短或是睡不着,也会感觉
下午精 神状态会好些。
二、“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带来了福音
今年我有幸成 为教科局“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实验教师,从看书自学到听金洪源教授的讲
座,我都热情很高,尤其 是金教授说失眠是很好治疗的,我更是万分欣喜。那时我就有了要给母亲
治疗失眠的想法和信念,并且我 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一病症的治疗理论和操作流程。下面我简单阐述
一下治疗母亲失眠所要用到的心理学知 识。
1
(一)新的失眠观。“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提出的新的失眠观 是从情绪心理成分、知识心理
成分、意识与潜意识心理成分三个方面,对失眠者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 br>
1
、情绪心理成分。几乎所有的失眠者都会体验到焦虑、担心、恐惧等情绪。情绪心理 因素,可
以说是失眠者无法入睡或再入睡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这种情绪有的是你能够意识到的,有的是 意
识不到的;有的是由错误认知引起的,有的是在潜意识里自动运行的。不管它是如何发生的,它必然会引起消极的认知观念,而这种认知又会引起相应的情绪,这样,情绪和思维之间互相推动、互
相 促进,导致失眠者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无法入睡。
2
、知识心理成分。我们很清楚地 知道,特定的认知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同时导致某种行为,因
此,分析失眠者的知识心理成分,可以说是 解决问题的根本入手点。为了更好的分析失眠者的知识
心理成分,更清楚地看到失眠者的大脑中到底发生 了什么,“元认知”引进了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
类学说,从三类知识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陈述性知识方面。陈述性知识是指描述某事物是什么或怎么样的事实知识。对于失眠这
个问题来 说,它所涉及到的陈述性知识包括:对失眠现象的了解;对失眠原理和出现规律的认知;
对失眠与次日学 习、工作等之间的关系理解;在失眠的情况下,提高次日学习效率的方法等。
其次,程序性知 识方面。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办”的操作程序知识,它能够在面临实际问
题时自动实现并且表现为能 力。通俗地讲,就是一处于某种情境之下,就会不自觉地产生某种想法
或做出某种反应。
它类似 于条件反射的
S
——
R
,
在认知心理学中,
叫做
C
——
A
。
C
指条件
(condition)
,A
指反应
(action)
。对于失眠者来说,他们的大脑中埋下了很多的程序性 知识。比如:一到躺在床
上准备入睡的时候,大脑里就自动地闪出许多想法;一旦意识到自己很长一段时 间没有睡着,就会
对睡眠产生担心;第二天早上起床时,自动地对前一晚的睡眠进行检查,一旦觉得自己 没睡好,就
感觉到精神不振等等。这些程序性知识是不受大脑控制地自动运行的。程序性知识的运行必然 会使
失眠者产生焦虑的情绪,加重失眠的症状。
最后,策略性知识方面。策略性知识 是专门用来调控、指导、解决个体大脑内部的记忆、思维
等学习活动“怎么办”的知识,是程序性知识中 的特殊一种。它是影响失眠反应的最实质性的要素。
失眠者的大脑中,缺乏大量的策略性知识,包括:睡 前应有什么样的程序;一旦长时间无法入睡应
做些什么;大脑中错误的程序性知识应该如何打破等等。< br>
3
、
意识和潜意识心理成分。
一方面,
失眠者大脑中的错误 的程序性知识是在潜意识状态下自动
运行的,错误的认知所导致的消极的情绪,也是不受大脑支配地自动 出现的;另一方面,正确的陈
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输入,则是在意识层面上进行的。因此,在治疗失 眠的过程当中,应该根
据实际需要,既看到失眠者的意识层面,又看到他的潜意识层面,有针对性的进行 治疗。
2
这样,通过分析失眠者大脑中的情绪因素、知识因素、意识和 潜意识因素,就会比以往更清楚
地知道了失眠者大脑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做到了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br>
(二)临床心理技术。在新的失眠观指导下,应该如何应用临床技术对失眠者进行治疗呢?
< br>首先,认知方面的调整。由于失眠者的大脑中缺乏正确的陈述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因此,我
们就 应该通过暗示性说服,在纠正失眠者错误的认知观念和信念(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为他输
入正确的陈 述性知识。与此同时,我们为他补充应付失眠的策略性知识,让他对睡眠充满信心。
其次,行 为方面的调整。通过临床放松训练,让其充分体会肌肉放松、心情愉快的感受,此时,
利用暗示学习状态 下的超强学习能力,向其大脑中输入一套新的程序性知识,以替换错误的程序,
并同时运行积极的情绪。 这样通过反复练习,使其达到优势兴奋、自动运行的程度。
通过认知和行为两方面的调整,我 们就可以改变失眠者的情绪状态,并调整其大脑中的知识结
构。失眠的问题也就彻底地解决了。
三、新的失眠观指导下为母亲的临床治疗失眠的案例分析
我在新的失眠观的指导下, 分析了母亲失眠产生的心理机制,同时,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彻
底地解决了母亲的失眠困扰。
(一)导致失眠的心理机制分析
1
、情绪方面。由于母亲步入老年,身体、 精力都在下降,还要处理家庭内外大大小小、方方
面面的事情。因此,母亲经常在睡前思考如何解决一些 麻烦的问题,这时母亲的情绪是担心、麻烦、
厌烦的。长此以往,母亲就学会了一个条件反射,或者叫程 序,即入睡前自动地思考生活中一些繁
琐的事情。这一程序中包含情绪(
E
)这个因素 ,并且这一程序性知识是自动运行的。这就是母亲失
眠形成的最初原因。
而今,
由于受 到程序性知识的影响,
母亲只要一躺在床上
(
C
)
,
就会想 事情
(
A
)
,
同时伴随着烦躁、担忧、焦虑的情绪(
E),这种情绪又会推动思维的进一步运行。这样,母亲便越
来越兴奋。
当母亲发现时间已经 过去很久了,
但自己仍然没有睡着时
(
C
)
,
就会产生一种 想法,
“完
了,
这么长时间都没有睡着,
今天又失眠了”
(
A
)
,
这种想法同时又伴随着担心、
害怕的情绪
(
E
)
。
在知识和情绪互动的过程中,母亲的消极情绪在循环系统中不断地放大,使母亲的睡眠变 得更加困
难。在失眠之后的第二天早上(
C
),母亲会给自己的睡眠一个评价(
A
),当母亲觉得睡眠质量不
高时(
C
),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E
),同时想“今天肯定是又没有精神了”(
A
),这种暗示使母
亲就真的情 绪低落(
E
)。反过来,白天的这种精神状态又使母亲加倍重视睡眠,对睡眠也就更加担
心。对声音的敏感的情况与以上的过程基本一致。
2
、知识方面。
首先,陈述性知识。在母亲的大脑中,缺乏以下陈述性知识:
3
-小儿结核病
-小儿结核病
-小儿结核病
-小儿结核病
-小儿结核病
-小儿结核病
-小儿结核病
-小儿结核病
本文更新与2021-01-29 14:3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5159.html
-
上一篇:烹饪卫生与安全考试题目(答案整理版)
下一篇:经方治疗失眠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