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药
中
医
学
概
要
【绪论】
一、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阴阳五行学说 的深刻影响,
形成了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基础,以辩证
论治 为治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第一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其成书年代,大 约是从春秋战国开始至
汉代才完成。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
,全书分《 素问》和《灵枢》它以阴阳五行学说
作为说明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的理论概括。主张“ 天人相应”
重视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内容包括阴阳五行、五运六气、摄生、藏象、
经络、 病机、诊法、辩证、治则以及针炙、汤液。与《难经》
、
《神农本草经》
、
《 伤寒杂病论》共为中医学的四部经典著作。王惟一铸成的针炙铜人。
二、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
2
、辩证论治。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 相互作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着的,世界本身是阴阳
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五行学说 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有具体形态的基本物
质,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相互孳生,相 互制约导致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普
通联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 想,是古人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的
宇宙观和方法论,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
、阴阳的含义
阴 阳是对自然界相互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高度概括,含有
对立统一的概念。
2
、基本内容
1
(
1
)阴阳的对立制约
(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
3
)阴阳的消长平衡
(
4
)阴阳的相互转化
3
、应用
“阳胜则热,阴且则寒”
,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4
、诊断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是辩证的总纲。
表、实、热
的属阳证,
里、虚、寒
的属阴证。
5
、治疗
根本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报其有余、促使阴平阳和。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6
、药物
四气
(温、热、寒、凉)
;
五味
(辛、甘、酸、苦、咸)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
、五行
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的相互联系及其运动变化。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
木“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火曰炎上”——温热、向上、升腾。
土“土爰稼穑”——生化、永载、受纳。
金“金曰从革”——变革、肃杀、下降、洁净。
水“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闭藏。
2
、内容
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克”规律来认
识自然、解释自然现象和探 索自然规律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包括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和五行之间的“相生”
、
“相克”
、
“相乘”
、
“相侮”
。
3
、五行的生、克、乘、侮
相生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规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
《中国药膳》
Chinese Medicated Diet
第一章
总论
一、
“凡老人之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
二、特点
1
)注重整体,辩证施食
即在运用药膳时,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的体质、健 康状况、患病性质、季
节时令、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判断其基本证型;然后再确定相应的食疗原则,给予适当的药膳治疗。
2
)防治兼宜,效果显著。
3
)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三、内容与分类
分为食疗中药和食疗药膳两大类
“食疗本草”或“食物中药”等,包括谷物、水果、干果、蔬菜、
调料、禽兽、水产等
70
余种。
2
)食疗药膳
药膳是由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食物和调料配制而成的膳食。即药膳即可
单独由食用中药加工制 成,又可以中药材和食品为原料,按照一定的组方、加
工、烹调而成。
★根据药膳的形成和加工制作方法,可分为以下
11
类。
A
鲜汁
是指新鲜水果等食用中药或与某些新鲜中药材一起洗净、 压榨出的
汁。如五汁饮中的荸荠汁、鲜芦根汁、鲜藕汁、梨汁及鲜麦冬汁。
B
药茶
亦称“代茶饮”
,是指含有茶叶或不含茶叶的药 物经粉碎、混合而成
的粗末制品。
(有些药物饮片不经粉碎亦可)
。
药茶中常含有瓜果菜蔬类食用中药,一般不用峻猛或过苦的药材、药
茶用开水沏后或加水煎煮后即可象 日常饮茶一样频频饮之。例如治疗
风寒感冒的姜糖茶。
C
饮
是一种液体食疗剂型。一般是用食用中药或与部分药材一起,加水略
3
1
)
食疗中药——指具有防治疾病或保健康复作用的饮食物,
又称为
“食用中药 ”
、
煎煮,去渣取汁而成,作饮料日常饮服。例如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复方
玉米须饮。
D
药酒
是中药与酒相结合的一种液体剂型,可用浸泡法或酿制法 制备,其中
的药物也常选食用中药。例如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参蛤虫草酒。
E
汤
是将食用中药、药材和溶媒(一般用水,也可用 酒,蜜等)混合煎煮
而得的液体,即汤剂药膳。例如《伤寒论》之当归生姜羊肉汤。
F
药粥
是由药物或药汁与米同煮而成。具有治疗或保健作用的粥 ,如百合、
薏苡仁、龙眼肉、赤小豆、白扁豆、大枣之类食用中药,可与米一起
淘洗干净后同煮 ;若用其他药材,可先将药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再
与米同煮成为粥;也可在粥将熟时加入药物细末或药 汁,再稍煮即可
服食。
G
蜜膏
亦称膏滋和或 煎膏剂,是将食用中药与中药材一起加水煎煮,去渣、
取汁,浓缩后加入蜂蜜或蔗糖而制成的稠厚状半流 体制剂。
例如用于支气管哮喘的加味贝母梨膏。
H
药糕
是由具有治疗或保健作用的食用中药或与有关药材一起研为细粉,再
与米粉、麦粉或 豆粉相混合,或加适量白糖食油做成糕,再蒸热或烘
制而成的熟食。例如治疗慢性肠炎的八珍糕。
I
药饼
是将具有治疗或保健作用的食用中药或有关药物一起 研为细粉,与麦
粉、
米粉或豆粉混合,或加适量枣泥、
白糖、食油等做成饼状,经蒸、
烙、烘烤或煎
等法而制成的熟食,如治疗虚寒型慢性胃炎、消化
性溃疡的温中健胃饼。
J
菜肴
是药膳的一个大类,包括各种具有治疗或保健作用的荤素 菜肴,是由
鸡、鸭、鱼、蔬菜等与药物、调料熟调而成。其烹调加工方法有炖、
焖、煨、蒸、煮 、熬、炒、烧、烩、炸等。如用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
参芪虫草乳鸽,用于早期肝硬化的归杞甲鱼等。
K
其它
尚有饭、羹剂、
剂、
、馄饨、灌藕剂、糖果。
四、注意事项
注意食疗中药的性味、药膳的宜忌、选料与加工、烹调技术等。
1
)食疗中药的性味
在药膳治疗中,即要讲究非食疗中药材的性味,也要注意食疗中药材的性
4
味,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A
温性、热性
的食疗中药,如 生姜、大葱、红枣、核桃、羊肉、小茴香等,
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的作用,可治疗寒证、阴证。
凉性、寒性
的食疗中药,如绿豆、藕、西瓜、梨、荸荠、马齿苋、菊 花等
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可治疗热证、阳症。
无明显的温凉之偏,比较平和称为平性,以各种畜肉为例,羊肉、狗肉性
温,免肉性凉、马肉性寒、猪肉 、牛肉、驴肉性平。
B
五味而言
酸味
食疗中药,如乌梅、石榴等,能收敛、固涩;
苦味
食疗中药,能清热降气、泻火、燥湿,如苦瓜清热解毒,杏仁降气等。
甘味
食疗中药,能补养、调和、缓急止痛,如大枣、蜂蜜、饴糖之补脾和
胃,养肺补虚,缓急止 痛等;
辛味
食疗中药,有发散和行气等作用,如生姜、大葱发散风寒,橘皮、砂仁行气等;
咸味
食疗中药,能软坚散结,如海藻、海带等;
淡味
食疗中药,能渗利小便,如茯苓、薏苡仁等。
食疗中药的五味与五脏的 关系一般说来,辛入肠、甘入脾、苦入心、酸入
肝、
咸入肾。
根据性味合理选用药膳< br>,
才能达到滋补身体、
防治疾病的目的。
2
)药膳治疗的宜忌
就
四季补益
而言,春季宜升补,夏季 宜清补,长夏宜淡补,秋季宜平补,
冬季宜滋补。
就
五脏疾病
而言 ,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心、肾病忌咸味,脾、胃病
忌甘酸。
就
病人体 质
而言,体质虚弱者宜补益,忌发散、泻下;体质壮实者不宜过
用温补;偏阳虚者宜服温补药膳 ,忌食咸寒食品;偏阴
虚者宜服滋阴药膳,忌用辛热食物。
就
疾病性质而言,热性病宜用寒凉性药膳,忌用辛热之品;寒性病宜用温
热性药膳,忌用咸寒食物;脾胃虚弱、 消化不良者忌油
腻饮食;患疮疡、肿毒、过敏性皮肤病或外科手术后忌
食“发物”
(即 鱼、虾、蟹、猪头、酒、葱、韭等易动风、
5
助火、生痰的食品)
,以免加重病情或延缓愈合。
另外,古文中一些药膳配 伍禁忌,如黄连、桔梗、乌梅忌与猪肉配伍,鳖
忌苋菜,人参忌萝卜等。
3
)选料与加工
A
首先要净选,使之清洁干净、无杂质异物、无尘土、无霉变腐烂。
B
其色、味纯正,外形美观,质量优良。
例如
大枣,以个大、色紫红、肉厚、光润无虫蛀者为佳。
枸杞子,以粒大、肉厚、种子少、色红、质柔软者为佳。
C
为保证疗效,加工处理
如需切片、切丝、切丁或切段、粉碎为细末、炮制等。
例如
山楂,炒焦成山楂,可增强健脾助消化作用。
炒成山楂炭,则兼能止泻痢。
有些药材必须经过炮制,以减其毒性或副作用。
例如
炮附子、姜半夏等。
4
)烹调技术
药膳烹调是以保持食 物和药材的原汁、原味的特性为主,使食物与药材的
性味紧密结合。
一般食用中药以及无不适气味,可一起烹制。
为减少营养和有效成分的破坏,烹制药膳常采用蒸、炖、煮或煲汤等法。
5
)药膳的应用原则——“注重整体”
“辩证施食”
A
适量有恒
B
处理好药疗与食疗的关系
第二章
食疗中药
食疗中药是指具有营养保健和防病治病作用的食 物性中药。其特点是具有
药、食两重性。
《素问·脏器法时论》记载:
“五 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
食疗中药可分为谷、果、菜、禽、水产等类,可食性强。
6
第一节
谷物类
粳
米
〔异
名〕
大米、硬米、嘉蔬
〔
性味归经〕
甘,平。入脾、胃经。
〔功效主治〕
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
〔
附
〕
籼米、糯米与粳米功效治基本相同,但性温,多食生热,易致大
便干燥。
〔用
法〕
蒸食、煮粥,或配制药膳、药粥等。
注:
内寒者少食。
粟
米
〔异
名〕
谷子、粟谷、小米等。
〔性味归经〕
甘、咸、凉、陈粟米苦、寒。入肾、脾、胃经。
〔功效主治〕
和中、益肾、除热、解毒
,
主治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消渴、泄泻。
陈粟米能止痢、解烦渴。
小米适于治疗脾、胃、肾湿热导致的小便淋涩不尽。
〔用
法〕
煎汤或煮粥。素体虚寒、小便清长者少食。淘米时不要用手搓,
忌长时间浸泡或用热水 淘米。
小
麦
〔异
名〕
白麦
〔性味归经〕
甘、凉。入心、脾、肾经。
〔功效主治〕
养心、益肾、除热、止渴,主治脏躁、烦热、消渴、泄痢、痈肿、
外伤出血及 烫伤等。
〔用
法〕
煎汤、煮粥或制成面食常服
;
也可炮制研末外敷,治痈肿、外伤及
烫伤。病湿热者忌食面条。
〔
附
〕
浮小麦:功能敛汗,用于虚汗过多。
荞
麦
〔异
名〕
乌麦、荞子
〔性味归经〕
甘、凉。入脾、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
开胃宽肠 、下气消积、解湿热毒。主治绞肠痧、肠胃积滞、慢性
泄泻、噤口痢疾、赤游丹毒、痈疽发背、瘰疬、汤 火灼伤。
7
〔用
法〕
磨面煮汤或制丸、散内服,也可研末外用。
本品不宜久服,脾胃虚寒者忌用。
高
梁
〔性味归经〕
甘
、
温。入脾、胃经。
〔功效主治〕
温中健脾、渗湿止痢。主治脾虚湿因,消化不良以及湿热下痢、
小便不利等症。
〔用
法〕
熬汤或碾粉熟食、煮粥等。
黄大豆
〔性味归经〕
甘、平。入脾、大肠经。
〔功效主 治〕
健脾宽中、润燥消水。主治疳积泻痢、腹胀赢瘦、妊娠中毒、疮
痈肿毒、外伤出血等。黄豆 能抗菌消炎,对咽炎、结膜炎、口腔
炎、菌痢、肠炎有效。
〔用
法〕
做成熟食豆奖服用或研末外敷,本品生用疏利,熟食补益。
〔
附
〕黑大豆:
与黄大豆同种,种此黑色。有活血、利水、祛风解 毒之
功效,治水肿胀满、风毒脚气、黄疸浮肿、风痹筋挛、产后风痉、
口噤、痈肿疮毒诸疾,并 解药毒。本品炒食易壅热伤脾,虚人及
小儿不可食,煮食虽益人,但不宜多食。
绿
豆
〔异
名〕
青小豆
〔性味归经〕
甘、凉。入心、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消暑、利水。主治暑热烦渴,水肿泻痢、丹毒、痈肿
;
解药 毒。
〔用
法〕
煎汤、煮粥或研末外敷。
黑芝麻
〔异
名〕
胡麻、乌麻、油麻、小胡麻
〔性味归经〕
甘、平。入肝、肾经。
〔功效主治〕
补肝肾、润五脏 、主治肝肾不足、虚风眩晕、风痹瘫痪、大便燥
结、病后虚羸、须发早白、妇人乳少。
〔用
法〕
煎汤或合粳米煮粥,或入丸,散内服,也可煎水外浴或 捣敷。脾
弱便溏者忌用。
8
第二节
水果类
苹
果
〔异
名〕
柰子、超丸子、天然子。
〔性味归经〕
甘、凉。
〔功效主治〕
生津、润肺、除烦、解暑、开胃、醒洒。
〔用
法〕
生食、捣汁、熬果酱。
香
蕉
〔异
名〕
蕉子、蕉果
〔性味归经〕
甘、寒。入肺、大肠经。
〔功效主治〕
清热、润肠、解毒,主治热病烦渴、便秘、痔血。
〔用
法〕
剥皮生食。冶痔疮便血连皮炖食,不宜过食。
脾胃虚寒、便溏者不宜食。
梨
〔性味归经〕
甘、微酸、凉。入肺、胃经。
〔功效主治〕
生津、润 燥、清热、化痰。主治热病津伤烦渴、消渴、热咳、痰
热惊狂、噎膈、便秘。
〔用
法〕
生食、去皮核捣汁、熬膏或水煎服,脾虚便溏及寒嗽者忌服。
桃
子
〔性味归经〕
甘、酸、温。入肠、胃经。
〔功效主治〕
生津、润肠、活血、消积。
〔用
法〕
鲜食作脯食或煎汁饮汤食肉,多食令人生热。
西
瓜
〔异
名〕
寒瓜、天生白虎汤
〔性味归经〕
甘、寒。入心、胃、膀胱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暑 、除烦止渴、利小便。主治暑热烦渴、热盛津伤、小便
不利、口疮、喉痹。
〔用
法〕
生食、绞汁饮、煎汤或熬膏服,脾胃虚寒、湿盛便溏者不宜食用。
葡
萄
〔性味归经〕
甘、酸、平。入肺、脾、肾经。
〔功效主治〕
补气血、强筋骨、利小便,主治气血虚弱、肺虚咳嗽、心悸盗汗、
9
风湿痹痛、淋症、浮肿。
〔用
法〕
生食、浸酒、煎汤或绞汁饮,多食易生内热或生腹泻。
橘
〔性味归经〕
甘、酸、凉。入肺、胃经。
〔功效主治〕
开胃理气、 止渴润肺。主治胸膈结气、呕逆少食、胃阴不足、口
中干渴、肺热咳嗽及饮酒过度。
〔用
法〕
剥皮生食或绞汁取液饮,风寒咳嗽及痰饮咳嗽不宜食用。
山
楂
〔异
名〕
山里红、酸梅子、酸楂
〔性味归经〕
酸、甘、微温。入脾、胃、肝经。
〔功效主治〕
消食、健胃、活血、化瘀、驱虫。主治肉食积滞、
瘕,痰饮、
痞满、泻痢、肠风、腰痛、疝气、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小儿
乳食停滞。
〔用
法〕
生食、煎汤、熬膏或作丸、散内服;也可煎水外洗或捣 敷患部,
脾胃虚弱者慎用。
第三节
干果类
胡桃仁
〔异
名〕
核桃
〔性味归经〕
甘、温。入肾、肺经。
〔功效主治〕
补肾固精、温肺 定喘、润肠通便。主治肾虚喘嗽、腰痛脚弱、阳
萎遗精、小便频数、石淋、大便燥结。
〔用
法〕
生食、熟食或作药膳粥、煎汤、入丸、散等,多食易致 腹泻,痰
火喘咳、阴虚火旺、便溏腹泻者不宜食用。
甜杏仁
〔异
名〕
杏核
〔性味归经〕
甘、平。入肺、大肠经。
〔功效归经〕
润肺、平喘、通便。主治虚劳咳喘、肠燥便秘。
〔用
法〕
生食、煎汤饮或入丸、散,本品有轻泻作用,便溏者慎食。
粟
子
〔异
名〕
板粟
10
-治疗白癜风的药
-治疗白癜风的药
-治疗白癜风的药
-治疗白癜风的药
-治疗白癜风的药
-治疗白癜风的药
-治疗白癜风的药
-治疗白癜风的药
本文更新与2021-01-29 14:1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5117.html
-
上一篇:中医加减汤头歌诀
下一篇:秘刘渡舟:慢性肾炎治疗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