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兰
-
脑卒中的规范化治疗
脑卒中的规范化治疗
一.三大原则
1.
控制颅内高压
2.
管理血压
3.
防治并发症
(一)
控制颅内高压
A
为什麽要控制颅内高压
脑卒中是一种起病急,进展快,致残及致死率高的疾病,因
此在急性期迅速控制病情对于挽救患 者的生命和减轻神经
功能障碍是非常重要的。而颅内高压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
症状之一,也是 导致患者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所以颅内
高压的控制好坏与否对于患者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脑< br>梗死而言应根据其急性期的分型治疗,腔隙性脑梗死不宜脱
水,主要是改善循环;大、中梗死应积 极抗脑水肿降颅压,
防止脑疝形成。而颅内压升高是脑出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
因,因此降低颅内 压为治疗脑出血的首要任务。一般来说对
于各种脑出血均应适当的使用脱水治疗来控制颅内高压。
B
如何控制颅内高压:
1
一般处理
①卧床,避免头颈部过度扭曲。头位的高度以
30
度为宜。
②避免引起
ICP
增高的其他因素,如激动、用力、发热、癫
痫、呼吸道不通畅、 咳嗽、便秘等。
③有条件情况下给予亚低温治疗。
2
脱水治疗
:
必须根据颅内压增高的程度和心肾功能状况选
用脱水 剂的种类和剂量
.
①甘露醇:
是最常使用的脱水剂,
其渗透压约 为血浆的
4
倍,
用药后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使脑组织的水分迅速进入血液
中 ,经肾脏排出,大约
8g
甘露醇带出
100ml
水分。一般用
药后< br>10
分钟开始利尿,
2
~
3
小时作用达高峰,
维持< br>4
~
6
小
时,有反跳现象,甘露醇的半衰期为
6
小时 ,一般最大剂量
为
6
小时一次。
可用
20
%甘露醇
125
~
250ml
快速静脉滴注,
在
30
分钟内滴完,约
80
—
160
滴
/
分钟,
6
~
8
小时
1
次,一
般情况应用
5
~
7
天为宜。 颅内压增高明显或有脑疝形成时,
可加大剂量,快速静推,使用时间也可延长
. < br>②速尿:一般用
20
~
40mg
静注,
6
~
8
小时
1
次,与甘露醇
交替使用可减轻二者的不良反应。
③甘油果糖:也是一种高渗脱水剂,其渗透压约相当于血浆
的
7
倍,起作用的 时间较慢,约
30
分钟,但持续时间较长
(
6
~
12
小时)
。可用
250
~
500ml
静脉滴注,每日
1~
2
次,
脱水作用温和,一般无反跳现象,并可提供一定的热量,肾
功能 不全者也可考虑使用。
④皮质类固醇激素虽可减轻脑水肿,但易引起感染、升高血
糖、诱发应激性
溃疡,故多不主张使用。
⑤白蛋白(
10-- 20g
,每日
1-- 2
次)
,可佐治脱水,但价格较
贵,可酌情考虑使用。
注意事项:
在使用脱水药物时,应注意心肾功能,特别是老年患者大量< br>使用甘露醇易致心肾功能衰竭,应记出入量,观察心律及心
率变化;甘油盐水滴注过快时可导致溶 血;速尿易致水电解
质紊乱特别是低血钾,均应高度重视。
颅内高压外科治疗
a
对于大脑半球的大面积脑梗死,
可 施行开颅减压术和(或)
部分脑组织切除术
b
较大的小脑梗死或 小脑出血,尤其是影响到脑干功能或引
起脑脊液循环阻塞的,可行后颅窝开颅减压或(和)直接切
除部分小脑梗死,以解除脑干压迫
c
中至大量脑出血,病情严重可以考 虑外科手术或微创血肿
清除术治疗
d
伴有脑积水或具有脑积水危险的患者应进行脑室引流
(二)
、管理血压:
A
脑血管病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
a
颅内压高反射性引起血压升高:
在人体 中脑组织是耗
氧量最高的器官,而颅内压力是与脑血流量成反比的,当脑
血管病出现颅内高压时 ,脑血流量会
下降,
为了维持脑组织的血流量,
血压也会随之升高。
b
疼痛,烦躁不安引起:当患者因颅内高压而出 现头
痛或烦躁时,大脑皮层兴奋,抑制平衡失调以至不能正常行
使调节和控制皮层下中枢活动的 功能,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从而使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
c
原有高血压病:
患有脑血管病的患者多数都有高血 压
既往史,在发生脑血管病后,由于各种应激反应,可以使血
压在原来的基础上更高。
B
脑血管病合并高血压的处理原则有:
a
积极平稳控制过高的血压。
b
防止降血压过低、过快。
c
严密监测血压变化,尤其在降血压治疗过程中。
d
降 血压宜缓慢进行,
因为此类患者的血压自动调节功能差,
急速大幅降血压则易导致脑缺血。
e
降血压要个体化治疗,因为每个患者的基础血压不同,对
原有降血 压药物敏感性不同,以及合并其他不同的疾病等。
f
维持降血压效果的平稳性,
一般主张采用长效降血压药物。
g
在降血压过程中应注意靶器官的保护,尤其是脑、心、肾。
C
如何降血压:
血压控制的具体方法和维持水平依不同类型的脑 血管病而
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1 TIA
此类患者的血压一般不会过高,因此,多不需进行降血压治
疗。但在TIA
完全控制后,应积极治疗原有的高血压病,最
好使血压缓慢降至正常水平,如血压降 至正常水平时即不能
耐受,则应降至可耐受的最低水平。
2
脑梗死
:
不同情况的脑梗死,
其高血压的处理不同。
①早期脑梗死:许多脑梗死患者在发病早期,其血压均
有不高程度的升高 ,脑梗死早期的高血压处理取决于血压升
高的程度及患者的整体情况和基础血压来定。如收缩压在
185
~
210mmHg
或舒张压在
115
~
120mm Hg
之间,
也可不必
急于降血压治疗,但应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如果
> 220/120mmHg
,则应给予缓慢降血压治疗,并严密观察
血压变化,尤其防止血压降得 过低。
②出血性脑梗死:
多见于脑栓塞、
大片脑梗死和溶栓治疗 后。
一旦发生出血脑梗死,
应使收缩压
≤180mmHg
或舒张
压
≤105mmHg
。
③溶栓治疗前后: 在溶栓治疗前后,如果收缩压
>180mmHg
或舒张压
>105mmH g
,则应及时降血压治
疗,
以防止发生继发性出血。
最好使用微输液泵静注硝 普钠,
其能随时、迅速、平稳地降低血压至所需水平,具体用法为
1
~
3 956;g/kg/min
。可用利息定(压宁定)
、卡维地洛、硝
酸甘油等。
④脑梗死恢复期:脑梗死进入恢复期后,均按高血压病的常
规治疗要求,使血压 缓慢平稳下降,一般应使血压控制在正
常范围以内或可耐受的水平,以尽可能预防脑梗死复发。
3
脑出血
:
脑出血时根据血压增高的程度,进行不同的处
理。
① 收缩压
≥200
或舒张压
≥110mmHg
以上者 ,
在
脱水治疗的同时应慎重平稳降血压治疗,使血压降至略高于
发病前的水平或在180/105mmHg
左右为佳。
②收缩压在
170~
200mmHg
或舒张压
100
~
110mmHg
,
不急
于降血压,可通过脱水降低颅内压使血压降低,并严密观察
血压变化。如血压继续 升高,则按前者处理。
③收缩压
<165mmHg
或舒张 压
<95mmHg
,不需降血压
治疗,仅通过降低颅内压即可达到降血压效果。
④
脑出血进入恢复期后,应积极治疗高血压病,使原有
高血压降至正常范围。
4
蛛网膜下腔出血
:
处理基本同脑出血。
一般常规静脉点滴尼莫地平,既可达到降血压目的,又可有
效防止脑动脉痉挛。脱水降颅压治疗 也可达到抑制反射性高
血压的效果。
D
何时升血压:
血压过低者应升压治疗,
以保持脑灌注压。
(三)
、防治并发症
1
肺炎及肺水肿
a
肺炎主要原因: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误吸、呕吐、不活
动等。
神经源性肺水肿
(
见于
30%
~
70%
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 和脑
出血患者,
偶可见于脑梗死患者
)
其原因是:
由于颅内病变引< br>起血流动力学改变,使体循环阻力上升,引起左心室输出量
下降,此外,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肺 血管收缩,从而导致
肺动静脉高压,肺血管破裂,蛋白质,液体,血细胞溢出,
出现肺水肿。< br>
b
如何预防
:
①早期识别和处理卒中患者的吞咽问题和误吸。
②有误吸危险时应考虑暂时禁食。
③吞咽困难的患者可通过鼻饲预防吸入 性肺炎,鼻饲前需清
除咽部分泌物,有分泌物和呕吐物时应立即处理,防止误吸
和窒息。
④患者应采用适当的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一般可采用侧
卧位,平卧位时头应 偏向一侧,以防止舌后坠和分泌物阻塞
呼吸道。经常改变在床上的体位,定时翻身和拍背,加强康
复活动,是防治肺炎的重要措施。
C
如何治疗
:
主要包括呼吸支持(如氧疗)和抗生素治疗。药敏试验有助< br>于抗生素的选择。
神经源性肺水肿应针对原发的脑卒中进行病因治疗,以降 颅
内压和保护脑细胞为主要手段。一般对症治疗主要包括面罩
吸氧,静注吗啡(
1~
5mg
,每日
1
~
2
次)和速尿(
0.5< br>~
1.0mg/kg
)
等措施。
如果低氧血症严重或二氧化碳明显潴留 ,
则需要气管插管和辅助通气
2
上消化道出血
a
发生机制:
主要是因为病变导致下丘脑功能紊乱,
继而引
起胃肠粘膜血流量减 少、
胃粘液
-
碳酸氢盐屏障功能降低和胃
粘膜
PGE2
含量 下降引起胃、十二指肠粘膜出血性糜烂、点
状出血和急性溃疡所致。
b< br>表现
: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严
重并发症,上消化道 出血的发生率高达
30%
,病情越重,上
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越高。
­ ;
以下情况可考虑有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①呕吐或从胃管内引流出大量咖啡色液体;
②柏油样大便;
③体格检查发现腹部膨隆,
叩诊呈鼓音,
肠鸣音低弱或消失;
< br>④血压下降,皮肤湿冷,尿少等末梢循环衰竭等表现;血红
蛋白下降,血浆尿素氮增高,甚至有各 重要脏器功能衰竭。
c
处理:
(
1
)胃内灌洗:冰生理盐水
100
~
200ml
,其中
50
~
100ml
加入去甲肾上腺素
1
~
2mg< br>口服;
仍不能止血者,
将另外
50
~
100ml
加入 凝血酶
1000
~
2000U
口服。对于意识障碍或吞咽
困难患者, 可给予鼻饲导管内注入。也可用立止血、云南白
药、止血敏、止血芳酸、生长抑素等。
­ ;
(
2
)
使用制酸止血药物:
甲氰咪胍
200
~
400mg/d
静脉点滴;
洛赛克
20mg
口服或胃管内注入或静脉 注射。
(
3
)防治休克:如有循环衰竭表现,应补充血容量;如 血
红蛋白低于
70g/L
,红细胞压积小于
30%
,心率大于
120
次
/
分钟,收缩压低于
90mmHg
,可静脉输新鲜全血或 红细胞成
分输血。
(
4
)胃镜下止血:上述多种治疗无 效情况下,仍有顽固性
大量出血,可在胃镜下进行高频电凝止血。
(5
)手术治疗:对于胃镜下止血仍无效时,因过多过久地
大量出血危及生命时,可考虑手术 止血。
3
发热
a
原因有:
(
1
)中枢热
:
脑血管病损 伤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
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造成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 shy;
特点:突然高热,体温可达
40
—
41
℃
躯干温度高,肢体温度次之,双侧温度可不对
称,相差超过
0.5
℃
无颜面及皮肤潮红等反应
,
不伴发抖
,表现为全
身皮肤干燥。
因体温整合功能障碍可致体温易随外界温度变
化而波动。
物理降温的效果好,抗生素及解热剂一般无效。
(
2
) 感染发热
:
如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口腔感染或褥疮
等。
(
3
)吸收热。
(
4
)脱水热:由于 应用大量脱水剂或补水不足,使血浆渗
透压明显升高,脑组织严重失水,脑细胞和体温调节中枢受
损而导致发热。
特点: 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水负平衡,皮肤黏膜干
燥,尿量少而比重高,红细胞压积增高,血清钠升高。适当
补水后体温可迅速降低。
b
对于中枢性发热的患者,主要以物理降温为主,
可用冰帽或 冰毯等,
也可酒精擦浴,
必要时给予人工亚冬眠。
对于感染者应及时合理使用抗生素。
4
心脏损害
a
发生 机制
:
一般认为与脑部病变引起脑对心脏的调节作用
紊乱、神经体液调节作用的紊乱、 以及脑心血管病有共同的
病理基础有关。
b
表现: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的心脏损伤包括急性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心律紊乱及心力衰竭等;急 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脏
损伤也是脑心综合征的表现之一。
c
治疗
:
(
1
)病因治疗:首先应积极治疗脑血管病
,
许多患者随
着脑血管 病好转,心脏损伤也逐渐缓解。
(< br>2
)减轻心脏负荷: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
注意补液速度及控制补液量,快速 静滴甘露醇溶液进行脱水
治疗时,要密切观察心脏情况。对于高龄患者和原有心脏病
患者,甘露 醇用半量或改用其他脱水剂。
(
3
)药物治疗:如已发生心肌缺 血、心肌梗死、心律紊乱
或心功能衰竭等心脏损伤者,应积极进行必要的处理,以使
患者安全度 过急性期。
5
急性肾功能衰竭
-张雅兰
-张雅兰
-张雅兰
-张雅兰
-张雅兰
-张雅兰
-张雅兰
-张雅兰
本文更新与2021-01-29 10:5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4784.html
-
上一篇:外科护理学各章重点
下一篇: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药物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