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员个人工作总结-北京耳鼻喉科医院排名
尿液分析仪参考值
尿胆原(
URO
)
:
参考值
;
正常人为弱阳性(
+-
)
临床意义:
1.
正常人为弱阳性反应。
2.
尿胆原阴性常见于完全 阻塞性黄疸。
3
尿胆原增加常
见于溶血性疾病及肝实质病变如肝炎等。
附注:
本实验干扰较多,例如甲醛防腐剂,亚硝酸盐大于
0.05g/L< br>,可减低反应灵敏性,出现假阴
性。尿胆原不稳定,很快氧化为尿胆素,不与试垫反应,故尿液样 本不新鲜会出现假阴性。
胆红素
(BIL):
参考值:阴性
< br>临床意义
;
在肝实质性及阻塞性黄疸时,尿中均可出现胆红素。在溶血性黄疸的尿中,一 般
不见胆红素。
附注:
尿中含有维生素
c
或亚硝酸盐而降 低灵敏度,
或尿液不新鲜或暴露于阳光而呈假阴性。
酮体(
KET
)
;
参考值
;
阴性
临床意义:
1.
严重为治疗的糖尿病酸中毒患者酮体呈强阳性反应。
2.
妊娠剧吐,长期饥饿,
营养不良,剧烈运动后以可呈阳性反应。
3.
急性风湿热,结核 病,败血症,急性胃炎伴有严
重脱水。麻醉后,中毒性休克等,以可呈阳性。
附注< br>:
酮体试垫对温度十分敏感,暴露于室温内湿度中数小时即可失效,故操作时必须于取
回 试条后立即将试盒盖紧。
试垫退色不可在用,
同时尿样本应新鲜,
如有细菌繁殖可使乙 酰
乙酸转为假阴性。
隐血(
BLD
)
: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含游离血红蛋白的尿称为血红蛋白尿,
隐 血实验呈阳性。
正常人尿中无游离血红
蛋白。当体内大量溶血时,尤其是血管内溶血,血中游离 血红蛋白可大量增加。当超过
1-1.35g/L
时即出现血红蛋白尿。此种情况常见于血型不 合输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寒冷性血红蛋白尿,急性溶血性疾病等。还可见于各种病毒感染,链 球菌败血症,疟疾,大
面积烧伤,体外循环,肾透析,手术后所致的红细胞大量破坏等。
附注:试垫检出功能可因尿比重上升或蛋白质增加而减弱,维生素
c
增加以影响隐血检出,
当其含量大于
0.57mmol/L(10mg/dl)
或尿液以甲醛防腐者,均可出 现假阴性。在试垫出现绿
色斑点,提示为完整红细胞所致。
蛋白(
PRD
)
:
参考值:阴性或弱阳性
临床意义:
尿蛋白除了功能性体位性之外,
病理性蛋白尿可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小管性
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粘蛋白,
IgA
,糖蛋白等)及假性 蛋白尿(混入脓
血等)
。
病理性蛋白尿是肾病一个早期而易被忽视的指标,
阳 性可见于急性肾炎,
慢性肾炎,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蛋白质定性多为±—
++
,
定量常在
0.2g/24h.
不超过
1.5g/24h
)
肾病综合
征,肾盂肾炎,肾毒性物质引起肾损伤,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肾损害肾移植,本周蛋白, 妊娠
与妊娠中毒症,
膀胱炎等。
许多药物可使尿蛋白阳性,
其中如阿司匹林,
青霉素,
庆大霉素,
氯丙,嗪,灰霉素,干扰素,利福平,黄胺类,可的松非激素消炎 剂射线造影剂等。可造成
测定的干扰或排泄蛋白增多。
附注:试垫只对白蛋白有相应的反应,对球蛋白本周蛋白及其他蛋白不发生或仅轻度反应,< br>故反应阴性的尿,
并非一定不含蛋白,
而对阳性病例或与临床诊断不符合时应用水杨酸发 作
确认试验。
亚硝酸盐(
NIT
)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尿路细菌性感染呈阳性。
附注:
1.
如尿夜在膀胱中滞留时间少于
4-6h
不足以让细菌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故建 议以
采用晨尿检查为好。
2.
如食物中完全不含亚硝酸盐,则即使有细菌亦不起作用。
3.
如肠球菌
虽然为致病菌,但无转化硝酸盐为亚硝酸盐的特性,故虽有细菌感染亦呈 阴性。
4
抗生素治
疗或维生素
c
含量大于
25mg/dl< br>亦可出现假阴性。
白细胞(
WBC
)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
尿中白细胞多为泌尿系统感染时出现的中性粒细胞。
结 果判断:增多,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或炎症时,如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
尿道炎,女性阴 道炎,宫颈炎。
结果异常处理:
尿中白细胞增多主要与泌尿系统感染有关,
应结合尿培养,
临床表现综合分
析。
葡萄糖(
GLU
)
参考值:正常人尿为阴性,当血糖超过
8.88mmol/L
时出现尿糖。
临床意义:
尿糖阳性可分为暂时性和病理性,
暂时性尿糖见于应急反应,
一时 性肾上腺素或
胰高血糖激素分泌过多所致。
病理性糖尿见于胰岛素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继发性高血糖
性糖尿病,如胰腺疾病,肝脏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前叶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 功能
功能亢进和肥胖症,
高血压等疾病。
肾性糖尿为血糖值正常而尿中持续出现尿糖,
因肾小管
糖在吸收功能下降所致。
附注:本实验可因尿中含维生素
c
而出现假阴性,高比重碱性尿,亦可使糖检出偏低,使低
糖浓度尿呈假阴性。
比重(
SG
)
参考值:成人
1.015-1.025
晨尿大于
1.020
临床意义:又称比密,是指在
4
℃时尿液 于同体积水之比。尿比重的测定常用来衡量浓缩稀
释功能。结果判定:
1.
增高见于急 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高热心功能不全,脱水,蛋白尿
等。
2.
降低常见于尿崩症,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
酸碱反应
(PH)
参考值:正常尿液为< br>4.5-8
,多数约为
6
,夜间尿较白天尿为酸。
临床意义 :尿液
PH
值升高(碱性尿)见于进食大量植物性食品,尤其是柑桔类水果,无缺
钾的 代谢性碱中毒,持续呕吐,呼吸性碱中毒,尿路感染如变形杆菌,绿浓杆菌,尿混入大
量脓血,输血后, 肾小管酸中毒等。
PH
降低见于进食大量动物性食品,缺钾性代谢性碱中
毒,呼吸性酸 中毒,饥饿,严重腹泻及服用氯化铵等酸性药物时。附注:本实验一般认为无
干扰,但如操作时试条上留 有较多的尿液,可因尿蛋白试垫上的酸性缓冲液露出,污染
PH
试垫,实验结果偏酸。细菌繁殖 尿样可影响
PH
值。
磷酸盐,碳酸盐结石见于碱性尿。尿酸盐,草酸盐,胱氨酸结石多见于酸性尿。
尿维生素
C
参考范围
:0.6-1.4mmol/L
临床意义:
尿液中维生素
c
含量高低对血红蛋白、
胆红素 、
葡萄糖及亚硝酸盐可产生负干扰,
干扰程度随维生素
c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因此维生素
c
检测的作用在于提示其他项目检测结
果的准确性,防止假阳性。
血液学检查
CD2600
血液分析仪个检测参考值及直方图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
RBC
)
正常参考值:
男
4- 5.5
×
10
??
/
L
女
3.5- 5
×
10
??
/
L
新生儿
6-7
×
10
??
/
L
血红蛋白(
HGB
)
正常参考值:
男
120-160g/L
女
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临床意义:
RBC,HGB
时诊断有 无贫血的依据。生理增加;新生儿,高山居住者。病理性增
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 ,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病,脱水。减
少;各种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出血。
红细胞压积(
HCT
)
正常参考值:
男
40%-50%
女
35%-45%
临床意义:
HCT
也是诊断有无贫血的依据,临床更多用其了解有无血液浓缩,指导补液治< br>疗。增高;大面积烧伤,体外循环脱水等。减少;各类贫血时,随红细胞数的减少而有不同
程度的 降低。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含量(
MCH
)
正常参考值:
82-95(fL)
飞升
正常参考值:
27-31
(
pg
)皮克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浓度(
MCHC
)
正常参考值:
320-360g/L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
RDW-CV
)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
(
RDW- SD
)
正常参考值:
11.5%-14.5%
正常参考值:
35
—
56fL
临床意义:
RD W
是表示红细胞大小不均程度的一个参数,也就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异质
性的参数,
1.
协助鉴别缺铁性贫血和海洋贫血;
二者都是小细胞性贫血,
但缺铁性贫血
(
IDA
)
的
RDW
增高,而海洋性贫血多数正常,
2 .
协助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缺铁性贫血
(
IDA
)
的
RDW
增加,而
MCV< br>降低,表明
IDA
有
RBC
大小不均的现象。如果
RDW正常的贫血,患
IDA
的可能性很小。
IDA
患者在
血象出现异 常之前,已有
RDW
增高的表现,所以
RDW
测定有利于早期
IDA
的诊断。
3.
用于贫血的形态分类;
贫血分类
正细胞贫血
大细胞贫血
单纯小细胞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MCV
正常
增高
减低
减低
MCH
正常
增高
减低
减低
MCHC
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减低
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某些
溶血性贫血。
各种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不良的贫血
慢性感染,慢性肝脏疾病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及铁利用不良贫血,
慢性失血
性
贫血
MCV/RDW
分类:
贫血分类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正细胞均一性贫血
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MCV
RDW
临床疾病
降低
降低
正常
正常
正常
增高
正常
增高
正常
增高
轻型地中海贫血
缺铁性贫血,
HBH
病,坏死性肝病
慢性病,再障,化疗,急性失血性贫血
BH
病,急性白血病,溶血性贫血,原发性铁粒幼细
胞性贫血
再障,慢性肾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巨幼细胞性贫血,
冷凝集溶血性贫血 ,
白细胞显著增
高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增高
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增高
红细胞直方图:
以红细胞体积为横坐标,
红细胞的数量为纵坐标,
绘制红细胞直方图。
它能直观的表达红细
胞体积大小的差异性。典型的红细胞直方图上有主群体 和足趾部,主群体的范围是
50-80fl
,
高峰对应的体积(横坐标)约等于
MCV
(
80-92fl
)是一呈左右对称分布的正态分布曲线,
足趾部在
130-180
的区域,是二聚体,三聚体及多聚体细胞,小孔残留物和混杂在红细胞之
中数量很少通常可忽略不计的白细胞的反应。
对于红细胞直方图的分析应注意:
1 .
峰的位置;
2.
峰的宽度;
3.
顶峰的形状以及有无双峰现
象,对贫血诊断有帮助:如峰值小于
80fl
,峰左移,峰底变宽,显示小细胞不均一性,提 示
是缺铁性贫血的可能性大,而峰左移,底变窄,显示小细胞均一性,可能是轻型
β
-
海洋性
贫血;峰值超过
94fl
,峰右移,底变宽,显示大细胞不均一性,此 乃维生素
B12
或叶酸缺乏
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重要直方图特征,
当给予 叶酸或
VB12
治疗后,
幼稚细胞分化成熟
正常,
正常红细胞逐步释 放入血,而病理性大细胞并无完全消亡,
检测时出现双峰形,
说明
治疗有效。
除上述情况外,
缺铁性贫血治疗后的恢复期以及缺铁与缺叶酸
/VB12
同时存在(即
二联性,
混合性贫血)
也可能从图上见到二个细胞群,
故不能只根据 直方图形的变化下诊断,
还因当结合临床资料。
白细胞(
WBC
)
正常参考值:
成人:
4-10
×
10
9
/L
儿童:
5-12
×
10
9
/L
新生儿:
15-20
×
10
9
/L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加:见于初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 ,冷水沐浴后及极
度恐惧与疼痛等。
病理性增加:见于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 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急
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及大部分化脓性细菌感 染所引起的炎症。
减少:见于病毒感染,
伤寒,
副伤寒,
疟疾,黑 热病,再障,
极度严重感染,
X
线和镭照射,
抗癌药物化疗。
淋巴细百分比(
Lymph%
)
淋巴细胞数目(
Lymph#
)
正常参考值:
20%-40%
正常参考值:
0.8-4.0
×
10
9
/L
临床 意义: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腮腺
炎,结核,传染性 肝炎。
减少:见于见于传染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Gran%
)
中性粒细胞数目(
Gran#
)
正常参考值:
50%-70%
正常参考值:
2.0-7.0
×
10
9
/L
临床 意义:
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
酸中毒,急性汞铅中毒等。见于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
X
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化
疗,极度严重感染,再障粒细胞缺乏症。
中间细胞
中间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原始幼稚细胞等。
中间细胞百分比(
Mid%
)
中间细胞数目(
Mid#
)
正常参考值:
3%-9%
正常参考值:
01-0.9
×
10
9
/L
临床意 义:增高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白血病,手术后,烧伤,铅、铋中
毒等。一旦发现中间 细胞过高则应高度重视,并涂片检查为准。
白细胞直方图:
是根据电阻抗 原理构造而成,
从直方图上可以较直观地反应个类细胞的增减;
三分类仪器的
白细胞直 方图上,第一群
35-90fl
是小细胞区,主要是淋巴细胞;第二群
90-160f l
是单核细
胞区,也称中间细胞区,包括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若外周血中 出现原
始幼稚细胞和白血病细胞,也在这个区域;第三群
160fl
是大细胞区,主 要是中性粒细胞;
上述各类细胞的体积是经过溶血剂作用,
细胞浆脱水后的体积,
因个 类细胞体积之间有交叉,
所以个区域之中都可能还有其它细胞存在,即各类细胞体积的划分界点不是绝对 的。
血小板(
PLT
)
:
正常参考值:
100-400
×
10
9
/L
临床意义:
血小板减少见于
1.
血小板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
2.
血小板破坏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ITP
)脾功能亢进;
3.
血小板消耗过多:
DIC
4.
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血小板增多见于
1.
骨髓增生综合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
急性反应:急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等;
3.
其他:脾切除术后;
血小板压积(
PCT
)
正常参考值:
男
0.108-0.272
女
0.114-0.282
临床意义:
PCT
与
PLT
和< br>MPV
正相关,所以
PLT
,
MPV
的增减均可使
P CT
发生变化。减
少见于血液稀释时,
原发性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再 生障碍性贫血,
血小板破坏过多
如脾功能亢进,
化疗后,
败血症及特小型血小 板过多症此值均低于正常。
增高见于血液浓缩
时,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慢粒, 及新生儿此值可高于正常。
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
正常参考值:
7-11fL
临床意义:
1.
协助鉴别血小板减少的 原因,
增生不良者
MPV
小,破坏
/
消耗过多者
MPV大;
2.
帮助了解骨髓造血恢复,早期血小板上升;
3.
估计感染性疾病 的严重程度,
MPV
下降者,
感染严重,予后差;
4.
估计出血倾向 的发生机会和严重程度,
PCT
和
MPV
同时下降者,容
易出血,而 且出血严重;
5
其他方面的运用:
MPV
增多见于骨髓纤维化,原 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ITP
)
,血栓疾
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粒,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镰刀细胞性贫血等。
MPV
减少见于
脾功能亢进,化疗后,再障, 巨细胞性贫血等。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
)
正常参考值:
15-17
临床意义:
PDW
是反应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异质性参数,
PDW
的临 床意义有;
1.
观察巨细胞贫血的疗效:该贫血时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明显小于正常,而
PDW
增高,
经维生素
B12
治 疗后,
PDW
与
MPV
均恢复正常,表示治疗有效,诊断正确。
2.
脑血管疾病的鉴别:
脑血管疾病,
特别是脑血栓患者
PDW
多为正常,
而脑出血患者
PDW
增高。
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本病时血小板大小不均,
PDW
增高。
4.
甲亢诊断:甲状腺机能亢进是,
PLT
升高,
PDW
和
MPV
均降低。
5.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PDW
升高。
6.
慢性肾 炎:
PDW
增高,
MPV
减少,表示慢性肾炎患者不但有贫血,同时还出现血 小板
生成生成障碍。
血小板直方图
用于分析血小板大小和形态异 常,正常人血小板直方图的主峰在
7.5-11fl
之间,呈抛物线状
偏态分布。某些 非血小板的粒子(如气泡,灰尘,红细胞碎片)可在直方图的左端,小细胞
则干扰右端,
通过对曲线有轨迹形态分析,可以识别并排除左右端的干扰带来的误差。血
小板直方图曲线的左倾< br>/
右倾可以提示
MPV
的偏小
/
偏大,
主峰像左移动 表示
PLT
体积变小,
主峰向右移动则表示
PLT
体积增多。另外一 个重要作用在于分析检查血小板计数的正确与
否,血小板直方图呈宽峰型和
D
型时,血 小板计数值机器与与手工计数一致性较好,窄峰
和
M
型,
L
型,U
型时仪器计数明显高于手工计数,因而应监视血小板直方图的形态以判
断计数可信否。< br>
临床生化检验(
BS300
)
肝功能试验
:
总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
参考值:
5.1-19umol/L
参考值:
1.7-6.8 umol/L
参考值:
1.7-13.2umol/L
临床意义:
1.
判断黄疸 程度;
总胆红素
19.0-34.2umol/L
为隐形黄疸,
总胆红素34.2-170umol/L
为轻度黄疸,总胆红素
170-340umol/L
为中度黄疸,总胆红素大于
340umol/L
为重度黄疸。
2.
判断黄疸类型:
黄疸类型
肝细胞性黄疸
总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增高
增高
间接胆红素
增高
疾病
急性垂型肝炎,重症肝 炎,
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
急性重型肝炎,中毒性肝炎,
肝癌等
胆道结石,胆道梗阻,肝癌,
胰头癌等
阻塞性黄疸
增高
增高
正常
总蛋白(
TP
)
参考值:
60-80g/L
临 床意义:
总蛋白升高
1.
血清中水分减少,
而致总蛋白相对增高;
凡 体内水分的排除大于水
的摄入,均可引血浆浓缩,尤其是急性失血时,严重腹泻,呕吐,高热大量出汗时 ,变化更
为显著。
2.
血清蛋 白质合成增加;多发性骨髓瘤的病人血液中恶性浆细胞产生大量丙种球蛋
白,使血清总蛋白大量增加,可 达
100g/L
以上。
总蛋白降低
1.
蛋白质合成功能障 碍;
肝脏是合成白蛋白的主要场所,
肝脏严重受损时,
如慢
性肝炎,肝硬化, 急性肝坏死,肝癌等。
2.
蛋白摄入不足;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不足或慢性
胃肠道疾病 所引起的吸收不良,常见于慢性胃肠道炎,营养不良,妊娠期,哺乳期。
3.
蛋白
质消 耗太多: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严重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高热,
外伤,糖尿病等;
4.
蛋白质丢失过多;严重大面积烧伤,大出血等属于蛋白质急性丢失,而
长期从尿液 中丢失的蛋白质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则属于慢性丢失。
白蛋白(
ALB
)
参考值:
38-51 g/L
临床意义:
升高,血浆浓缩(严重呕吐,腹泻)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休克严重烧伤,
降 低:
急性白蛋白降低,
主要由于大量出血严重烧伤时血浆大量丢失造成。
慢性白蛋白浓 度
降低,
主要由于肝脏合成功能障碍和腹水生成时白蛋白大量丢失;
消化系统功能障碍 时,
消
化道中蛋白质丢失和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
糖尿病,红斑狼疮等蛋白质从尿液 中丢失。若
白蛋白低于
30g/L
时,由于血清胶体渗透压下降,可出现全身性水肿。
球蛋白(
GLB
)
参考值:
15-35 g/L
临床意义:
临床上球蛋白浓度增高比较常见,
多以丙种球蛋白增加为主,
有以下几种
1.
病毒,
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球增多,常见于肝硬化,黑热病,疟疾,血吸虫病 ,风湿热。
2.
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
3.
某些球蛋白增多性疾病,骨髓瘤
和淋巴瘤,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肺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 br>
降低:合成减少柯兴氏综合征,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放疗或氮芥中毒。
白球比(
A/G
)
参考值:
1.1-2.5
临 床意义:
临床上用
A/G
来衡量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当
A/G
比值 <
1.0
时称为比值倒置,
表示肝脏有实质性损害,如持续时间较长,则预后较差。如 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谷丙转氨酶(
ALT
)
参考值:
男
0-41u/L
女
0-31 u/L
临床意义
:
ALT在肝细胞中含量较多,且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可溶性不分,当肝细胞受损
时,此酶可释放入血,致血 中该酶活性浓度增加,故测定
ALT
常作为判断肝细胞受损的灵
敏指标。
< br>急性病毒性肝炎明显升高;中毒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中度升高;慢性活动性肝
炎或脂 肪肝,骨骼肌损伤,多发性心肌炎,急性酒精中毒,砷中毒和服用某些化学药物或抗
生素(如利福平,异 铟肼,氯丙嗪,苯巴比妥,阿莫西林,庆大霉素,林可霉素等)可引起
ALT
轻度或中度升高。
注意:重症肝炎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此时血中
ALT
可能仅轻度增高,临 终时常明显下降
而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即所谓的‘’常是肝细胞坏死征兆。
谷草转氨酶(
AST
)
参考值:
男
0-37 u/L
女
0-31 u/L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判断,心肌梗死
6 -12
小时
AST
开始升高,
24-48
小时
达到高峰,< br>3-7
天恢复正常。增高:急性心肌梗塞,肝炎,肝坏死,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和服
保育员个人工作总结-北京耳鼻喉科医院排名
保育员个人工作总结-北京耳鼻喉科医院排名
保育员个人工作总结-北京耳鼻喉科医院排名
保育员个人工作总结-北京耳鼻喉科医院排名
保育员个人工作总结-北京耳鼻喉科医院排名
保育员个人工作总结-北京耳鼻喉科医院排名
保育员个人工作总结-北京耳鼻喉科医院排名
保育员个人工作总结-北京耳鼻喉科医院排名
本文更新与2021-01-28 22:1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3705.html
-
上一篇:药理学第 十 二 章 维生素
下一篇:维生素功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