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红发热-肝癌的早期症状图片
1.
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如何理解免
疫系统的双重性)
:
双重性——正常情况下,
维持机体内环
境保持稳定;
异常情况下,
导致某些 病
理过程发生,基本功能如
(
1
)免疫防御:
若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
则在
清除微生物的同时,
也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异常,
即发生超敏反应;
若应
答过低或缺失,
则表现为易受感染 或免
疫缺陷病。
(
2
)免疫自稳
:
若该机制发生异常,
可能是机体对
“自己”
或
“非 己”
物质的应答出现混
乱,从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
3
)免疫监视
:
若免疫监视功能失调,
则可发生肿
瘤或病毒持续性感染。
2.
比较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差别
:
自然免疫
获
得
性
免
疫
形
生来就有
后
天
逐
渐
成
形成
细
粘膜和上
T、
B淋巴
胞
皮细胞、
细胞,
抗原
组
吞
噬
细
递呈细胞
成
胞、
NK
细
胞等
作
即刻~
96
96 h
后
用
h内
时
效
作
非
特
异
特异性,
抗
用
性;无需
原
特
异
性
特
增
殖
分
细
胞
克
隆
点
化,作用
增
殖
和
分
迅速,无
化,
有免疫
免疫记忆
记忆
作
作用时间
作
用
时
间
用
短暂
长
时
间
3.
列举科学家及其主要贡献
巴斯德
(提出病原菌概念,
指出病原就
是致病菌;
人为处理降低病毒 致病性人
工减毒疫苗;
研制出鸡霍乱疫苗和狂犬
病疫苗——现在免疫学之父)
科赫
(发明固体培养基,
微生物分离培
养技术;
发现多种病原菌,< br>创立科赫法
则;
提出病原菌致病概念;
多种减毒疫
苗,
包括结 核杆菌的疫苗——细菌学之
父)
Behring(
血清疗法和体液免疫——开
创被动免疫临床应用的先河)
Paul
埃尔李希
(侧链学说;
“六
o
六”
抗菌 化学药物——化学疗法之父)
梅切尼科夫
(发现胞吞作用的存在;
阐
述乳酸菌好处——乳酸菌之父)
4.
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
免疫原性——主要取决于物质本身的
性质和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
1
)抗原的理化性质(自身性质)
【抗原种类】
【分子 大小】
【化学组成】
【抗原决定基的易接近性】
【
物理性质】
(
2
)抗原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异物性】
【进入机体的途径】
【机体遗
传因素】
5.
什么是佐剂及其作用机理
:
定义——是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当与
抗原一起注或预先注入机体时,
可增强
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
答类型。
种类——生物性的
、无机化合物
主要机制——
改变抗原物理性状,
延缓抗原降解和排
除,延长抗原在体内滞留时间;
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增强其对抗
原的处理和提呈能力;
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
从而增强和
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
6.
如何理解抗原的特异性及其交叉反
应:
交叉抗原的存在和交叉反应的现象
并非 否定抗原的特异性,
而是由于抗原
的异质性和共同表位所致的特殊现象。
7.
抗原的分类
按抗原的性质分类:
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根据抗原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
要
T
细胞辅助:
胸腺依赖性抗原(
TD Ag)
、胸腺非依
赖性抗原
(TI Ag)
根据与人体的亲缘关系:
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
异嗜性抗原
根据抗原是否由抗原呈递细胞合成:
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
8.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细胞和免疫
分子(及相关的编码基因)
9.
免疫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中枢免疫
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
——胸腺和骨髓——
它们是免疫细胞发生、
分化、
发育、
成
熟的场所,
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也有
主导作用;
在一些情 况下也是产生免疫
应答的场所。
胸腺
(
T
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
场所;产生胸腺激素。
)
骨髓
(各类血细胞 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
所;
B
细胞的分化发育的场所;
体液免
疫应答发 生的场所。
)
【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结、
脾脏和
黏膜 免疫系统——是成熟
T
细胞、
B
细
胞的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是产生免
疫应答的场所。
淋巴结
(
T
细胞
(
75%
)
和
B
细胞
(
25%
)
定 居的场所;
淋巴结是针对淋巴液中抗
原的免疫应答场所;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
环 ;
过滤作用,
清除病原微生物及毒素。
)
脾脏
(免疫应答 的场所,
血源性抗原应
答的主要场所;
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补
体、< br>干扰素;
滤过作用,
清除血液中的
病原体、
衰老死亡的自身血细胞、< br>某些
蜕变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
使血液得到
净化;
脾脏是机体贮存红细 胞的血库。
)
粘膜免疫系统
(参与局部免疫应答;
分
泌分 泌型
IgA
;
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
疫耐受。
)
10.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定义与意义
淋巴细胞在血液、
淋巴液、
淋巴器官和
组织间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
意义——使淋巴细胞在淋巴组织和器
官中的分布更合理;
淋巴组 织不断从循
环中补充新的淋巴细胞,
利于增强机体
的免疫功能;
有利于淋巴细 胞与抗原和
抗原递呈细胞接触;
有利于动员效应细
胞迁移至炎症部位。
11.
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主
要生理功能
基本结构——< br>“
Y
”
字型的四肽链结构,
两条完全相同
H
链
(重链)
和两条完全
相同
L
链
(轻链)
经二硫键连接而成 —
—
Ig
的基本结构又叫
Ig
的单体。
生理学功 能:
V
区:特异性识别,结合
抗原;免疫调节;超抗体活性。
C
区:激活补体;细胞亲
嗜性;
调理作用;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
细胞 毒作用;介导
1
型超敏反应。
12.
简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功
能
(
5
)免疫球蛋白
【
IgG
】血清和细胞外液中 的主要抗体
成分(约
80%
,最多)
半寿期最长(
20-23
天)
是再次应答的主要抗体
出生后
3
个月开始合成,
3-5
岁接近成人水平
多数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
体均属
IgG
类,有多 种重要免疫学效
应,是抗感染的“主力军”
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
Ig
,
发挥
自然被动免疫功能
具有活化补体经典途径的能力
具有调理作用、
ADCC
作用
、
引发
I
型超敏反应
某些自身抗 体、引起
II
型、
III
型超敏反应的抗体,
可促进肿瘤生
长的封闭性抗体等均属于
IgG
【
IgM
】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称为< br>巨球蛋白(
macroglobulin
)
主要存在于血液中,
占血清
Ig
的
5
~
10 %
;半衰期
5
天
单体以膜结合型(
mIgM)
表达
于
B
细胞表面,
构成
B
细胞抗原 受体;
未成熟
B
细胞仅表达
mIgM
,记忆
B
细< br>胞
mIgM
消失。
分泌型
IgM< br>为五聚体,
含有
10
个
Fab
,
具有很强的抗原结合 能力,
含
有
5
个
Fc
段,比
IgG
更容易 激活补体
在个体发育和免疫应答过程中
产生最早,脐带血< br>IgM
增高提示胎内
感染
(如风疹病毒、
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
血清
IgM
升高说明有近期感染,可用
于早期诊断
天然血型抗体是
IgM
【
IgA
】占血清
Ig
的
10-15%
,但却是
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
分为单体的血清型和二聚体的
分泌型
IgA
;
血清型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分泌型主要存在于外分泌液
分泌型
IgA
主要由黏膜相关淋
巴组织产生,
存在于唾液、
泪液、
乳汁
(婴儿的自 然被动免疫)
及呼吸道、
消
化道、泌尿道的分泌液中和黏膜表面,
是机体黏膜 局部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
素;
新生儿易患呼吸道、
胃肠道感染可
能与
sIgA
合成不足有关
【
IgD
】血清含量很低(
ml< br>,血清
Ig
总量的
%
)
半寿期仅
3
天
血清型
IgD
生物学功能不清楚
膜型IgD
见于成熟
B
细胞(为
其发育成熟的标志)
,未成熟
B
细胞仅
表达
mIgM
(膜结合型
IgD
构成
B CR
)
成熟
B
细胞同时表达
mI gM
和
mIgD
,
称为初始
B
细胞
(
na ive
B
cell
)
,
活化
B
细胞或记忆B
细胞
mIgD
逐渐消
失
【
IgE
】是血清中含量最低的
Ig
主要由呼吸道、胃肠道粘膜固
有层的浆细胞产生
是 亲细胞抗体,
可与肥大细胞、
嗜碱粒细胞表面
Fc
ε
R
结合 ,介导Ⅰ
型超敏反应
可能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有关
13.
抗体的异质性产生原因
即
Ig
分子的不均一性,指 抗体由多种
多样的
Ig
分子组成。
具体体现——
不同抗原表位诱导的不同类型的抗体,
其识别抗原的特异性不 同(
V
区不同)
不同抗原表位诱导的同一类型的抗体,
识别抗原的特异性不同
同一抗原表 位诱生的不同类型的抗体,
其识别抗原的特异性相同,
但恒定区可
以不同
(< br>C
区不同)
——还是不同的抗
体(多样性)
14.
简述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原理
哺乳类细胞的
DNA
合 成分为从头合成
和补救合成两种途径,
前者可被氨基嘌
呤(
R)
阻断 ,后者在
HGPRT(
次黄嘌呤
磷酸核糖转化酶
)
存在下利用
H
和
T
,
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在
PEG(
聚乙二醇
)
作用下发生细胞融合,加入
HAT
选择
培养基后,
未融合的骨髓 瘤细胞因其从
头合成途径被阻断而又缺乏
HGPRT
,
不
能利用补救 途径合成
DNA
,因而死亡,
未融合的脾细胞因不能在体外培养而
死亡,融合 细胞因从脾细胞中获得
HGPRT
,故可在
HAT
选择培养基中存活
和增值。
15.
简述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优
缺点:
多克隆抗体:来源广泛,制备容易。
特异性不高,
易发生交叉反应也不易大
量 制备。
单克隆抗体:
易于在体外大量制备和纯
化,
纯度高,
特异性强,
效价高,
无血
清交叉反应,制备成本低。
16.
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
补体系统由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
血浆及细胞膜补体调节蛋白等蛋白组
成
补体固有成分:
又称补体成分—存在于血浆及体液中,
构成补体基本组成的蛋白质
*
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成分
*
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成分
*
甘
露
糖
结合
凝集
素
激活途径
(
MBL
途径)
*
共同:
C3
、
C5-C9
补体调节蛋白—存在于血浆中或
细胞膜表面
*
调节补体激活途径中关键酶活
性来控制补体活化强度和范围的蛋白
质;
*
包括血浆中的
H
因子、
I
因子等;
*
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
DAF
、
MCP
等;
补体受体:
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
能与补体
激 活过程中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
介
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
*CR1-5
、
C3aR
、
C2aR
、
C4aR
等 。
17.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细胞毒溶菌、溶解病毒的作用
调理作用
免疫粘附作用
炎症介质作用
(*
过敏毒素作用
*
趋化
作用
*激肽样作用
)
18.
列举补体激活途径及其差异
比
经
典
激
旁路激
MBL
19.
简述细胞因子的分类和生物学活
较
活途径
活途径
激活
性
项
途径
分类:按来源: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
目
按 功能:白细胞介素、干扰素、
激
细菌脂
微生
肿瘤坏死因子、
集落刺激 因子、
生长因
活
抗
原
抗
多
糖
,
物 表
子、趋化因子
物
体
凝聚的
面的
质
< br>(IgM,I
IgG4
、
糖结
生物学特性:
参与免疫细胞的分 化和发
gG1-3)
IgA
构等
育;
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
介导天
复合物
然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决定免疫应答
的类型。
参
C1-C9
C3,C5-
C2-C
20.
简述细胞因子作用的共同特点:
与
C9,B
9,MB
的
因子
,D
L
、
作用多样性;作用高效性;作用局
补
因子
,P
MASP
部性;
作用短暂性;
作用复杂性
(多效、
体
因子等
重叠、协同、拮抗、网络)
成
21.
细胞因子作用方式
分
自分泌:作用于分泌细胞自身,
C
C4b2a-
C3bBb-
同经
3
典途
旁分泌:作用于比邻细胞,
转
径
内分泌:
通过血液循环远距离作用。
化
酶
22.
细胞因子的抑制性调节
C
C4b2a3
C3bBb3
同经
受体拮抗体
可溶性受体
假
5
b-
b-
典途
受体
负向调节细胞因子
转
径
23.
粘附因子的分类和主要功能
化
酶
整合素 家族:
参与细胞活化、
增值、
分
化、吞噬与炎症形成等多种功能
< br>免
参
与
特
参与非
同旁
疫
异
性
体
特异性
路途
选择素家族:
参与炎症发生、
淋巴细胞
学< br>液
免
疫
免疫,
径
归巢、凝血以及肿瘤转移等
功
的
效
应
在感染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介导
T
细胞
-
靶细
能
阶段
早期即
胞、
T
细胞
-B
细胞间的相互识别与作
发挥作
用。
用
黏蛋白样家族
:
参与早期造血的调控与
淋巴细胞的归巢
钙 黏蛋白家族:介导相同分子的粘附,
在调节细胞胚胎形态发育和实体组织
形成与维持中有重要作 用。
24.
比较
HLA-I
类
II
类抗原在结构 、
组织分布、功能方面有何特点
MHC-I
类分子结构α链β链,
组织分布
在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功能识别和提呈
内源性抗原肽,与
CD8结合,对
CTL
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MHC-II
类分子结构 α链β链,组织分
布
APC
、
活化的
T
细胞,
功能 识别和提
呈外源性抗原肽,与
CD4
结合,对
Th
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
25.
简述
MHC
的遗传学特性:
多基因性、高度多态性、单体型遗传、
连锁不平衡
细胞分化发育
*
场所:胸腺
*
关键因素:胸腺微环境(胸腺基质细
胞、细胞外基质、局部活性物质)
< br>*
过程:祖
T
细胞→前
T
细胞→未成熟
T
→ 成熟
T
*
表型:
DN
→
DP
→
SP
*
重要事件:阳性选择、阴性选择
*
结果—功能性
TCR
的表达、自身
MHC
限制性以及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
27.T
细胞分为哪些亚群
1
)根据活化状态:初始
T
、效应
T
、记忆
T
脸红发热-肝癌的早期症状图片
脸红发热-肝癌的早期症状图片
脸红发热-肝癌的早期症状图片
脸红发热-肝癌的早期症状图片
脸红发热-肝癌的早期症状图片
脸红发热-肝癌的早期症状图片
脸红发热-肝癌的早期症状图片
脸红发热-肝癌的早期症状图片
本文更新与2021-01-28 13:0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2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