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太原不孕不育人感染H7N9禽流感方案2017版继续医学教育及答案(试题答案在后)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8 12:41

甘霖洗液-怀化男科

2021年1月28日发(作者:济南东方男科医院)
(试题在后)

正文

人感染
H7N9
禽流感诊疗方案

(2017
年第
1

)
人感染
H7N9
禽流感是由
H7N9
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
传染病。
其中重症肺炎 病例常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脓毒
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 综合征
(MODS)
,甚至导致死亡。早发现、早
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加强重症病 例救治,中西医并重,是有效防
控、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我国部分省市 人感染
H7N9
禽流感病例呈散发分布,
相互之间没有
流行病学关联,
流行病学的主要特征没有变化,
分享到的病毒株遗传
学特征和既往流行类似。

一、病原学

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多形性
,
其中球 形直径
80-120nm,
有囊膜。
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
RNA

依据其外膜血凝素
(H)
和神经氨酸酶
(N)
蛋白抗原性不同,
目前可分为
18

H
亚型
(H1-H18)

11

N
亚型
(N1-N11)

禽流感病毒 属甲型流感病毒属,
除感染禽外
,
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可感染 人的禽流感病毒
亚型为
H5N1

H7N9

H9N2
H7N7

H7N2

H7N3

H5N6

H10N8

,
近些
年主要为人感染
H7N9< br>禽流感病毒。

H7N9
禽流感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
,
编码< br>HA
的其内部基因来自于
H7N3
,编码
NA
的基因来源于< br>H7N9
,其
6
个内部基因来自于两个不同源

1

H9N2
禽流感病毒。

H5N1
禽流感病毒不同,
H7 N9
禽流感病毒对禽类
的致病力很弱,
在禽类间易于传播且难以发现,
增加了 人感染的机会。

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
,
加热至
65

30
分钟或
100

2
分钟以
上可灭活。对低温 抵抗力较强,在
4
℃水中或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
保持活力
1
年以上 。

二、流行病学

(

)
传染源。为携带
H7N9
禽流感病毒的禽类。目前,大部分为散
发病例,有数起家庭聚焦性发病,尚无持续人 际间传播的证据,应警
惕医院感染的发生。

(

)
传播途 径。
经呼吸道传播或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
泄物而获得感染;或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环 境感染。

(

)
高危人群。在发病前
10
天接触 过禽类或者到过活禽市场者,
特别是中老年人。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人类上呼吸道组织和气管主要分布有唾液酸α
-2

6
型受体
(
人流
感病毒受体
)
;人类肺组织分布有唾液酸α
-2
3
型受体
(
禽流感病毒
受体
)
和唾液酸α
-2

6
型受体。
H7N9
禽流感病毒可以同时结合唾液酸
α< br>-2

3
型受体和唾液酸α
-2

6
型受体 ,但
H7
血凝素与唾液酸α
-2

3
型受体亲合力更高,较 季节性流感病毒更容易感染人的下呼吸道上
皮细胞,病毒可持续复制,重症病例病毒核酸阳性可持续3
周以上。

H7N9
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
可以诱发细胞因 子风暴,
如干扰素
诱导蛋白
10(IP-10)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
、白细胞介素
6

8(IL-6


2 IL-8)
等,导致全身炎性发应,可出现
ARDS
、休克及
MODS< br>。病理检查
显示肺急性渗出性炎症改变,
肺出血、
弥漫性肺泡操作和透明膜形成
等。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
7
天以内,也可长达
10
天。

(

)
症状、体征

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
患者 常出现发热
,
咳嗽
,
咳痰,
可伴有头痛、
肌肉酸痛、
腹泻或呕吐等症状。
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
,
多在发病
3-7
天出 现重症肺炎
,
体温大多持续在
39


以上
,出现呼吸困难
,
可伴有
咯血痰。常快速进展为
ARDS
、脓毒性 休克和
MODS


少数患者可为轻症,仅表现为发热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

)
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淋巴细胞、
血小板减少。

2
、血生化检查。多有
C
反应蛋白、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门
冬 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
肌红蛋白可升高。

3
、病原学检测。采集呼吸道标本
(
如鼻咽分泌物、痰、气道呼出
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
送检,下呼吸道标本检测阳性率高于上呼吸
道标本。标本留取后应及时送检。

(1)
核酸检测。对可疑人感染
H7N9
禽流感病例宜首选核酸检测。< br>对重症病例应定期检测呼吸道分泌物核酸,直至阴转。

(2)
甲型流感病毒通用型抗原检测:呼吸道标本甲型流感病毒通

3 用型抗原快速检测
H7N9
禽流感病毒阳性率低。
对高度怀疑人感染
H7 N9
禽流感病例,应尽快送检呼吸道标本检测核酸。

(3)
病毒分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
H7N9
禽流感病毒。

(4)
血清学检测:动态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
H7N9
禽流感
病特异性抗体水平呈
4
倍或以上升高。

(

)
胸部影像学检查。
发生肺炎的患者肺内出现片状阴影。
重症
患者病变进展迅速
,
常呈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肺实变影像
,
可合并少
量胸腔积液。发生
ARDS

,
病变分布广泛。

(

)
预 后。
人感染
H7N9
禽流感重症患者预后差。
影响预后的因素
可能包 括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合并症等。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

)
诊断。

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
10
天内,有接触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
物,
或者到过活禽市场,
或者与人感 染
H7N9
禽流感病例有密切接触史。

2
、诊断标准

(1)
疑似病例:符合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尚无病原学检
测结果。

(2)
确诊病例:有上述临床表现和病毒学检测阳性

(3)
重症病 例:符合下列
1
项主要标准或≥
3
项次要标准者可诊断
为重症病例。

主要标准:
①需要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
②脓毒性休克经积
极 液体复苏后仍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4
次要标准:①呼吸频率≥30

/
分;②氧合指数≤
250mmHg
;③多
肺叶 浸润;④意识障碍和
(

)
定向障碍;⑤血尿素氮≥
7.14mmo l/L

⑥收缩压<
90mmHg
需要积极的液体复苏。

3.
易发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

(1)
年龄≥
65
岁。

(2)
合并严重基础病或 特殊临床情况,如心脏或肺部基础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肿瘤、免疫抑制状态、孕产妇等。
(3)
发病后持续高热(
T

39
度)。

(4)
淋巴细胞计数持续降低。

(5)CRP

LDH

CK
持续增高。

(6)
胸部影像学提示肺炎快速进展。

(

)
鉴别诊断。

主要依靠病原学鉴别诊断。

六、治疗

(

)
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尽早隔离治疗。

(

)
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缺氧程度可采用鼻导管、
经鼻高流量氧
疗、开放面罩及储氧面罩进行氧疗。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浊,或应用
解热药物。咳嗽咳痰严重者 可给予止咳祛痰药物。

(

)
抗病毒治疗。
对怀疑人感染
H7N9
禽流感的患者应尽早应用抗
流感病毒药物。

1.
抗病毒药物使用原则。

(1)
在使用抗病毒药物之前宜留取呼吸道标本。


5
(2)
抗病毒药物应尽早使用,无需要等待病原学检测结果。

2.
抗病毒药物。

(1)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
①奥司他韦(
Oseltamivir

:
成人剂量每次
75mg< br>,每日
2
次,疗

5-7
天,重症病例剂量可加倍,疗程可适 当延长。
1
岁及以上年龄的
儿童患者应根据体重给药(宜选择儿童剂型)。

②帕拉米韦

Peramivir

:
重症病例或无法口服 者可用帕拉米韦
氯化钠注射液,成人用量为
300-600mg
,静脉滴注,每日1
次,常规疗

5-7
天,可根据临床需要调整。

③ 扎那米韦(
Zanamivir

:
适用于
7
岁以上人群。 每日
2
次,间隔
12
小时;每次
10mg
(分两次吸入)。 不建议用于重症或有并发症的患
者。

2.
离子通道
M2
阻 滞剂
:
目前监测资料提示所有
H7N9
禽流感病毒对
金刚烷胺和金刚 乙胺耐药
,
不建议使用。

(

)
中医药辩证论治。

1
、热毒犯肺
,
肺失宣降(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病情轻者)。
症状:发热
,
咳嗽
,
甚者喘促,少痰
,
或头痛
,
或肌肉关节疼痛。舌
红苔薄,脉数滑。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参考处方和剂量:银翘散、白虎汤、宣白承气汤。

金银花
30g
、连翘
15 g


炒杏仁
15 g


生石膏
30 g
知母
10 g
、桑白皮
15 g
、全瓜蒌
30 g
、青蒿
15 g

6
黄芩
15 g
、麻黄
6 g
、生甘草
6 g
水煎服
,
每日
1

2

,

4

6
小时口服一次。

加减:咳嗽甚者加枇杷叶、浙贝母。

中成药:可选择疏风解毒胶囊、连花清瘟胶囊、 金莲清热泡腾片
等具有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功效的药物。

2.
热毒壅肺,
内闭外脱证(临床表现高热、
ARDS
、脓毒性休克等
患者)。

症状
:
高热
,
咳嗽
,
痰少难咯
,憋气
,
喘促
,
咯血
,
或见痰中带血,伴
四末不 温
,
四肢厥逆
,
躁扰不安
,
甚则神昏谵语。舌暗红,脉沉细 数或
脉微欲绝。

治法:解毒泻肺
,
益气固脱。

参考处方和剂量:宣白承气汤这、参萸汤、参附汤。

生大黄
10g
、全瓜蒌
30 g
、炒葶苈子
30 g
、人参
15 g
生石膏
30 g
、栀子
10 g
、虎杖
15 g
、制附子
10 g
山萸肉
15 g
水煎服
,
每日
1

2

,

4

6
小时口服或鼻饲一次。

加减:

高热、神志恍惚、甚至神昏谵语者
,
上方送服安官牛黄丸< br>;
肢冷、
汗出淋漓者加煅龙骨、煅牡蛎
;
中成药:可选择参麦注射液 、参附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血必
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

3.
以上中药汤剂、
中成药和中药注射液不作为预防使用,
宜尽早

7
中药治疗。

(

)
加强支持治疗和,维持内 环境稳定,防治继发感染。一旦出
现继发感染征

象或存在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
疗。

(

)
重症病例的治疗。采取抗病毒、抗休克、纠正低氧血症、防

MODS
和 继发感染、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措施。
对出现呼吸功能
障碍者给予吸氧及其他相应 呼吸支持,
发生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应积极
采取相应治疗。

1.
氧疗。患者病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进行氧疗:

①吸空气时
SpO
2

92%


②呼吸增快(呼吸频率>
24bmp
)呼吸困难或窘迫。

2.
呼吸功能支持。

机械通气
:
患者经氧疗
2< br>小时,
pO
2
仍<
92%
,或呼吸困难、呼吸窘
迫改 善不明显时,
宜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可参照
ARDS
机械通气的原则
进行治疗。
ARDS
治疗中可发生纵隔气肿、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
应引起注意。

无创正压通气
:
出现呼吸窘迫和
(

)
低氧血症、氧疗效果不佳的
患者
,
早期可尝试使用无创通气。推荐使用口鼻面罩。无创 通气治疗
1-2
小时无改善,需及早考虑实施有创通气。

有创正压通气:
运用
ARDS
保护性通气策略,采用小潮气量,合适

PEE P
,积极的肺复张,严重时采取俯卧位通气。有条件的可根据病
情选择体外膜氧合(
E CMO
)。


8
七、医院感染与控制

根据呼 吸道及密切接触传播途径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
加强个人
防护。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 有创操作,采取相应措施,预
防继发感染。
具体措施参考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人感染
H7N9
禽流感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等相关技术方案执行。

八、解除隔离标准

人感染
H7N9
禽流感住院患者,
间隔
24
小时病毒核酸检测
2
次阴性,
解除隔离。

人感染
H7N9
禽流感早诊早治专家共识


早诊早治对于 加强人感染
H7N9
禽流感(以下简称
H7N9
)医疗救
治工作、降 低病死率有着重要作用。在《人感染
H7N9
禽流感诊疗方
案(
2017年第
1
版)》(以下简称《诊疗方案》)基础上,通过分
析总结近期
H7 N9
医疗救治情况,
现就
H7N9
早诊早治工作形成以下共
识:
一、早期诊断

(一)对于发热伴呼吸道症状(咳嗽和
/
或咽 痛)患者要详细询
问其流行病学史。

(二)对可疑
H7N9
病例要 及时规范采集呼吸道标本进行病原学
及相关检测,宜首选核酸检测,尽可能采集下呼吸道标本。

二、早期治疗

(一)对疑似或确诊的
H7N9
病例以及流感流行季节出现发热伴

9
呼吸道症状、具备重症危险因素的患者,要在发病
48
小时内尽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
不必等待病原学检测结果。

(二)如症状无改善或 持续恶化,对发病时间已超过
48
小时的
患者,也要进行抗流感病毒治疗。

(三)抗流感病毒药物选择。一是首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
司他韦、帕拉米韦和扎那米韦。 二是重症病例以及有重症危险因素、
无法经胃肠给药或胃肠功能减弱的患者,建议使用帕拉米韦注射液。

(四)对症和支持治疗方案参照《诊疗方案》执行。

三、转诊

(一)对于疑似或确诊的
H7N9
病例以及流感流行季节出现发热
伴呼吸道症 状、
具备重症危险因素的患者,
不具备诊疗能力的医疗机
构要给予必要干预并及时转诊 。

(二)对
H7N9
重症病例或有重症高危因素的病例要尽快转至定
点医院进行救治。
不具备转诊条件的,
医疗机构要向上级卫生计生行
政部门报告并妥 善处臵。

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诊疗方案


2015
年版)


一、前言

201 2

9
月沙特首次报告了
2
例临床表现类似于
SARS的新型冠
状病毒感染病例。
2013

5

23日,世界卫生组织(
WHO
)将这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命名为“中东呼吸综合 征”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MERS)
。截至
2015

6

10
日,全 球共有

10
25
个国家累计报告
MERS
实验室确诊病 例
1231
例,其中死亡
451
例,
病死率
37.0%。韩国自
2015

5

20
日确诊首例输入性病例, 截至
6

10
日,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108
例,其中死亡< br>9
例。

根据
WHO
通报的
MERS
疫情, 结合文献报道,对《中东呼吸综合
征病例诊疗方案(
2014
年版)》进行修订。
二、病原学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MERS-CoV
) 属于冠状病毒科
,
β类冠
状病毒的
2c
亚群,是一种具有包膜、基因 组为线性非节段单股正链

RNA
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
120-1 60 nm
。基因组全长约
30kb

病毒受体为二肽基肽酶
4
Dipeptidyl
peptidase
4

DPP4,

称为
CD26
),该受体与< br>ACE2
类似,主要分布于人深部呼吸道组织,
可以部分解释
MERS
临床症状严重性。
2014
年分别从沙特地区一个
MERS-CoV
感染病人 及其发病前接触过的单峰骆驼体内分离出基因序
列完全相同的
MERS-CoV
,同时 在埃及、卡塔尔和沙特其他地区的骆
驼中也分离到和人感染病例分离病毒株相匹配的病毒,
并在 非洲和中
东的骆驼中发现
MERS-CoV
抗体,因而骆驼可能是人类感染来源。但< br>不排除蝙蝠或其他动物也可能是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自然宿
主。

该病毒 被病原学特征仍不完全清楚,病毒结构、性状、生物学和
分子生物学特征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三、流行病学

截至
2015

6

10
日,中东呼吸综合征已在中东地区(
10
个:
沙特、阿联酋、约旦、卡塔 尔、科威特、阿曼、也门、埃及、黎巴嫩
和伊朗)、欧洲(
8
个:法国、德国、意大利 、英国、希腊、荷兰、

11
奥地利和英国)、非洲(
2
个:突尼 斯和阿尔及利亚)、亚洲(
4
个:
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中国)与美洲(
1
个:美国)等
25
个国
家报告。自
MERS
发现以来,包 括沙特、韩国、阿联酋、英国、法国
等在内的国家报告了至少
10
起聚集病例,多发生 在医院和家庭。此
次韩国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的多数病例为医院感染。

根据目前已知 的病毒学、
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
中东呼吸综合征
冠状病毒已具备一定的人传人能力,
虽然大多数第二代病例发生在医
务人员、
在院的其他病人或探视的家属,
尚无 证据表明该病毒具有持
续人传人的能力,但应警惕社区传播的可能性。

MERS-C oV
的确切来源和向人类传播的准确模型尚不清楚。从现
有的资料看,单峰骆驼可能为
MERS-CoV
的中间宿主。人可能通过接
触含有病毒的单峰骆驼的分泌物、排泄物(尿、便 )、未煮熟的乳制
品或肉而感染。
而人际间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也可通过密切
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传播。

由于我国与中东地区、韩国等疫情发生地存在商 务、宗教交流、
旅游等人员往来,
不能排除疫情输入风险。
尽管输入性疫情引发我国< br>境内大范围播散的风险较低,
但仍应当密切监测可能来自疫情发生地
的输入性病例。
四、发病机制和病理

MERS
的发病机制可能与
SARS< br>有相似之处,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
综合征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
冠状病毒 入侵首先通过
表面的
S
蛋白和(或)
HE
蛋白与宿主细胞的表面受体 相结合。第一
群冠状病毒

HCoV-229E

能特异地与人类氨 肽酶
N(aminopeptidase)
结合。第二群冠状病毒(如
HCoV- NL63

SARS-CoV
)与
ACE2
结合,

12
还可同时与
9-O-
乙酰神经氨酸分子结合。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的受体则为
DPP4
。病理主要表现为:肺充血和炎性渗出、双肺散在
分布结 节和间质性肺炎。从目前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的发展进程来
看,
可能存在过度炎症反应。
其详细机制仍有待于在临床实践和基础
研究中进一步阐明。

五、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一)临床表现。

1.
潜伏期。该病的潜伏期为
2-14
天。

2.
临床表现。
早期主要表现为发热、
畏寒、
乏力、
头痛、
肌痛等,随后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部分病例还可出现呕吐、腹痛、腹
泻等症状。
重症病例多 在一周内进展为重症肺炎,
可发生急性呼吸窘
迫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
甚至多脏器 功能衰竭。

年龄大于
65
岁,肥胖,患有其它疾病(如肺部疾病、心脏病、
肾病、糖尿病、免疫功能缺陷等),为重症高危因素。

部分病例可无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呼吸道症状,无发热、
腹泻和肺炎。

(二)影像学表现。

发生肺炎者影像学检查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可表现为单侧至双< br>侧的肺部影像学改变,
主要特点为胸膜下和基底部分布,
磨玻璃影为
主,可出现 实变影。
部分病例可有不同程度胸腔积液。

(三)实验室检查。

1.
一般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可伴有淋巴细胞减少。


2
)血生化检查:部分患者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13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酐等升高。

2.
病原学相关检查。

主要包括病毒分离、
病毒核酸检测。
病毒分离为实验室检测的
“金
标准”;病毒核酸检测可以用于早期诊断。及时留取多种标本( 咽拭
子、鼻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或肺组织,以及血液和粪便)进
行检测,其中以下呼吸 道标本阳性检出率更高。


1
)病毒核酸检测(
PCR
)。以
RT- PCR
(最好采用
real-time
RT- PCR
)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
MERS-CoV
核酸。


2

病毒分离培养。
可从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
MERS- CoV,
但一般
在细胞中分离培养较为困难。

六、临床诊断

(一)疑似病例。

患者符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但尚无实验室确认依据。

1.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
14
天内有中东地区和
疫情暴发的地区

游或居住史;或与 疑似
/
临床诊断
/
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史。

2.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病原感染解释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

(二)临床诊断病例。

1.
满足疑似病例标准,仅有实验室阳性筛查结果( 如仅呈单靶标
PCR
或单份血清抗体阳性)的患者。

2.
满足疑似 病例标准,因仅有单份采集或处理不当的标本而导致
实验室检测结果阴性或无法判断结果的患者。

(三)确诊病例。


具备下述
4
项之一,可确诊为中东呼吸综合征实验室确诊病例:

1.
至少双靶标
PCR
检测阳性。


14
2.
单个靶标
PCR
阳性产物,经基因测序确认。

3.
从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
MERS-CoV


4.
恢复期血清中
MERS- CoV
抗体较急性期血清抗体水平阳转或呈
4
倍以上升高。

七、鉴别诊断

主要与流感病毒、
SARS
冠状病毒等呼吸道病毒和 细菌等所致的肺
炎进行鉴别。

八、治疗

(一)基本原则。

1.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确定治疗场所:疑似、临床诊 断和确诊
病例应在具备有效隔离和防护条件的医院隔离治疗;危重病例应尽早
入重症监护室(< br>ICU
)治疗。转运过程中严格采取隔离防护措施。

2.
一般治疗与密切监测。


1
)卧床休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2
)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血气分析、血生化及胸部影像。


3
)根据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时给予有效氧疗措施,包括鼻导
管、面罩给氧,必要时 应进行无创或有创通气等措施。

3.
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抗
M ERS
冠状病毒药物。体
外试验表明,利巴韦林和干扰素
-
α联合治疗,具有 一定抗病毒作用,
但临床研究结果尚不确定。可在发病早期试用抗病毒治疗,使用过程
中应注意 药物的副作用。

4.
抗菌药物治疗。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加强细菌学
监测,出现继发细菌感染时应用抗菌药物。

5.
中医中药治疗。依据文献资料,结合中医治疗“温病,风温肺

15
热”等疾病的经验,在中医医师指导下辨证论治:


1
)邪犯肺卫。

主症:发热,咽痛,头身疼痛,咳嗽少痰,乏力倦怠,纳食呆滞
等。

治法:解毒宣肺,扶正透邪

推荐方剂:银翘散合参苏饮。

常用药物: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苏叶,前胡,牛蒡子,桔
梗,西洋参,甘草等。

推荐中成药:连花清瘟颗粒(胶囊),清肺消炎丸,疏风解毒胶
囊,双黄连口服液等。


2
)邪毒壅肺。

主症:高热,咽痛,咳嗽痰少,胸闷气短,神疲乏力,甚者气喘,
腹胀便秘等。

治法:清热泻肺,解毒平喘

推荐方剂:麻杏石甘汤、宣白承气汤合人参白虎汤。

常用药物:麻黄,杏仁,生石膏,知母,浙贝母,桑白皮,西洋
参等。

加减:腑实便秘者合桃仁承气汤。

可根据病情选用中药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 清注射液,血
必净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3
)正虚邪陷。

主症:高热喘促,大汗出,四末不温,或伴见神昏,少尿或尿闭。

治法:回元固脱,解毒开窍

推荐方剂:生脉散合参附汤加服安宫牛黄丸。


16
常用药物:红参,麦冬,五味子,制附片,山萸肉等。

可根据病情选用中药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参麦注
射液。


4
)正虚邪恋。

主症:乏力倦怠,纳食不香,午后低热,口干咽干,或咳嗽。

治法:益气健脾,养阴透邪

推荐方剂:沙参麦门冬汤合竹叶石膏汤。

常用药物:沙参,麦冬,白术,茯苓,淡竹叶,生石膏,山药,
陈皮等。

(二)重症病例的治疗建议。

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的治疗原则是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 防治并发
症,并进行有效的器官功能支持。实施有效的呼吸支持(包括氧疗、
无创/有创机械通 气)、循环支持、肝脏和肾脏支持等。有创机械通
气治疗效果差的危重症病例,有条件的医院可实施体外 膜氧合支持技
术。

维持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的胃肠道功能,适时使用微生态调节制剂。详见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症流感病例治疗措施。

九、出院标准

体温 基本正常、临床症状好转,病原学检测
间隔
2-4
天,
连续两
次阴性 ,可出院或转至其他相应科室治疗其他疾病。



中东呼吸综合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技术指南(
2015
年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通报的
“中东呼吸综合征”
(Middle
East

17
Respiratory Syndrome

MERS)
疫情,部分国家出现聚集性疫情和医
务人员感染。根据沙特阿拉伯对
402

MERS
感染病例的统计资料显
示,医务人员感染者占
2 7%
,医务人员感染者中
57.8%
无症状或症状
轻微。近期,韩国出现MERS
疫情,截止到
2015

6

10
日 韩国卫
生福利部通报该国确诊病例达
108
例,
其中死亡
9
例,
绝大多数为医
院内获得。由此表明
MERS
病毒已具备一定的人传人能力 ,但尚无证
据表明该病毒具有持续人传人的能力。但由于本次韩国暴发病例较
多,应警惕社区传 播的可能性。

根据
WHO
通报的
MERS
疫情,结合文献 报道,对《中东呼吸综合
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2014
版)》进行修订。

一、

基本要求

(一)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会同中医药管理部门应根据疫情变
化趋势,
指定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的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并建立 转运流
程。

(二)医疗机构应当根据
MERS
的流行病学特点,针 对传染源、
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结合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
制订医院
感染防控预案、工作流程并进行演练。

(三)
医疗机构应对
所有
医务人员开展相应的培训,
提高医务人
员对就诊者患中东呼吸综合征的警惕性及医院感染预防与 控制的意
识,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

(四)
医疗 机构应
依据疫情变化趋势
建立中东呼吸综合征早期筛
查和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流程,严格 落实预检分诊及首诊医师负责制,
发现疑似、
临床诊断或确诊中东呼吸综合征感染患者时,应当按照卫
生计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做好相应处臵工作。


18 (五)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并落实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为医务
人员提供充足的防护用品,
确保诊疗区域的工作环境达到切断传播途
径、保护医务人员安全救治患者的需求。

( 六)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做好医疗器械、污
染物品、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与消毒; 按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
规范》要求进行空气消毒。

(七)医疗机构应当合理安排医 务人员的工作,
劳逸结合,
并及
时对其健康情况进行监测,
注意监测医务人员 的体温和呼吸系统的症
状。

(八)在诊疗中东呼吸综合征感染患者过程中产生的医疗 废物,
应根据《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的有关规定进行处臵 和管理。

二、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一)发热门(急)诊。

1.
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应当符合上级卫生计生行 政部门的设臵
条件及《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等有关要求。

2.
未设立发热门
(急)诊的医疗机构,应建立患者就地隔离的应
急预案,发现疑似病例,应就地隔离,及时上报 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
门,妥善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

3.
应当配备数量充足、符合要求的消毒用品和防护用品。

4.
医 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应当遵循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相结合
的原则。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隔离及个人防 护等措施。

5
.
如果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
MERS
病例,在转出前应按照

(二)
收治疑似、
临床诊断或确诊中东呼吸综合征患 者的病区
(房)


19
中的防护要求进行个人防护,并对诊疗过程可能暴露的风险进行评
估。

6.
疑似、
临床诊断或确诊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在转运过程中
应戴
外科口罩并采取相应隔离防护措施,避免疾病的传播。

(二)收治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的病区
(房)。

1.
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应当符合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设臵
条件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等有关 要求。

2.
应当配备数量充足、符合要求的消毒用品和防护用品。

3.
患者安臵原则:
隔离病房应通风良好,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将
患者安臵 到负压隔离病房,
参照国家相关规定监测负压运行状况。

似及临床诊断病例应当进行 单间隔离,
经实验室确诊的感染患者可以
多人安臵于同一房间。

4.
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应当遵循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
(飞沫预

+
接触预防 )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隔离及个人
防护等措施。在诊疗患者时应当戴外科口罩,如有 血液、体液、分泌
物、
呕吐物暴露风险时或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诊疗操作时应当戴医用
防护口罩。戴口罩前和摘口罩后应当进行洗手或手消毒。

5.
听诊器、温度计、血压 计等医疗器具和物品实行专人专用。重
复使用的医疗器具应当参照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br>11.3
款和
《医
院消毒供应中心第
2
部分:
清洗消 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6
款中
“关
于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 诊疗器械、
器具和物品的处理
流程”进行处臵。

6.
医疗废物的处臵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双层封装

20
后按照当地的常规处臵流程进行处臵。

7.
患者的活动原则上限制在隔离病 房内,
若确需离开隔离病房或
隔离区域时,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造成
病原体的传播。

8.
患者出院、转院后应当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制订详
细且可操作的终末消毒清洁流程,
并按该流程的要求对病房进行终末
消毒清洁。
9.
制订并落定探视制度,不设陪护。若必须探视时,应当按照本
医疗机构的规定做好探视 者的防护。

10.
患者体温基本正常、临床症状好转时,病原学检测间隔
2 -4
天,
连续两次阴性,可根据相应规定解除隔离措施。

(三)医务人员的防护。

1.
医务人员应当按照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
(飞沫预防
+
接触预防)
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 br>正确选择并
穿脱防护用品


2

医务人员应掌握防 护用品选择的指征及使用方法,并能正确
且熟练地穿脱防护用品。

3.
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4.
每次接 触患者前后应当严格遵循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要求,
及时正确进行手卫生。

5.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导致感染的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 br>1

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应戴医用外科口罩、医用乳胶清
洁手套、
穿防护服
(隔离衣)

脱手套及防护用品后应洗手或手消毒。

(< br>2
)医务人员进行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
溅的操作时,应当戴医用防 护口罩、医用乳胶无菌手套、护目镜或防

21
护面屏、穿防渗防护服。


3
)对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患者进行气管插管等可能产生气
溶胶的有创操 作时,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医用乳胶手套、防护面屏
或呼吸头罩、穿防渗防护服。


4
)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防护服等
个人防护用品被血液、 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及时更换。


5
)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结束后, 应及时离开隔离区,并及时
更换个人防护用品。


6
)正确穿戴和 脱摘防护用品,脱去手套或隔离衣后立即洗手
或手消毒。

(四)对患者的管理。

1.
应当对疑似、
临床诊断或确诊患者及时 进行隔离,
并按照指定
路线由专人引导进入病区。

2.
患者转运和 接触非感染者时,
如病情允许应当戴外科口罩;

患者进行咳嗽注意事项
(咳 嗽或者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掩口鼻,
在接触
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使用流动水洗手)和手卫生的宣传 教育。

3.
未解除隔离的患者死亡后,
应当及时对尸体进行处理。
处理方
法为:用双层布单包裹尸体,装入双层尸体袋中,由专用车辆直接送
至指定地点火化;< br>因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不能进行火化的,
应当经上
述处理后,按照规定深埋。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2014
年第
1
版)



22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
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
表现主要为突 起发热、呕吐、腹泻、出血和多脏器损害,病死率高,
目前在西非流行的扎伊尔型病死率为
53 %



本病于
1976
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 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
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
洲国家流行。
2013

12
月几内亚出现埃博拉出血热疫情,
逐渐 蔓延至
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并有病例输入至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美国、
西班牙。
截 至
2014

10

8
日,
各国共报告病例
8399
例,
其中死亡
4033
例,尼日利亚和塞内加尔分别自
9

5
日和
8

29
日之后无新发病例报
告 。
9
月初刚果共和国出现一起埃博拉出血热暴发疫情,共计报告
71
例,其中死亡
43
例,
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
此起疫情与西非没有关联。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
RNA
病毒。病
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
L
”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

1000nm
,直径约
100nm
。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 刷状排列的
突起,
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
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
RNA
,大小为
18.9kb
,编码
7
个结构蛋白和
1< br>个非结构蛋白。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
猴、
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 殖,

Vero

Hela
等细胞敏感。

埃博拉 病毒可分为本迪布焦型、扎伊尔型、莱斯顿型、苏丹型
和塔伊森林型。其中扎伊尔型毒力最强,苏丹型次 之,莱斯顿型对人

23
不致病。
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 ,
但同一亚型的病
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 温及
4
℃存放
1
个月后,感
染性无明显变化,
60
℃灭活病毒需要
1
小时,
100

5
分钟即可灭活。
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
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埃博拉出血热的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尚未发现潜伏期病人有传
染性
;
感染埃博拉病 毒的大猩猩、黑猩猩、猴、羚羊、豪猪等野生动
物可为首发病例的传染源。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但其在自然
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二)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病人感染后血液和体液中可维持 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
病人家属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
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

虽然尚未证实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据文献报道,埃博拉 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乳汁中可分离到病毒,
故存在相关途径传播的可能性。


24



(三)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埃博 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可能与
其暴露或接触机会较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 存在发病差
异。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关于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研究较少。

埃博拉病毒具有广泛的细胞嗜性。病毒进入机体 后,可能在局
部淋巴结首先感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单核吞噬系统的细胞

mo 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m

MPS
)。当病毒释放到淋巴或血
液中,可以引起肝脏、脾脏以及全身固定的或移动的巨噬细胞感染。

MPS
细胞释放的病毒可以感染相邻的细胞,包括肝细胞、肾上腺上
皮细胞和成纤 维细胞等。感染的
MPS
细胞同时被激活,释放大量的细
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包括白细 胞介素
2

6

8
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

等。
这些细胞活性物质可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
诱导表达内皮
细胞 表面粘附和促凝因子,
以及组织破坏后血管壁胶原暴露,
释放组
织因子等,引起弥散性 血管内凝血(
DIC
)、休克,最终导致多器官
功能衰竭。

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黏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
性坏死。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
2-21
天,一般为
5-12
天。

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不发病或呈轻型,非重病患者发病后
2
周逐

25
渐恢复。

(一)初期。

典型病例急性起病,临床 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
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
2-3
天后可有呕吐、 腹痛、腹泻、血便等
表现,半数患者有咽痛及咳嗽。

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

(二)极期。

病 程
4-5
天进入极期,可出现神志的改变,如谵妄、嗜睡等,重
症患者在发病数日可出 现咯血,鼻、口腔、结膜下、胃肠道、阴道及
皮肤出血或血尿,
少数患者出血严重,
多 为病程后期继发弥漫性血管
内凝血(
DIC
)。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 发症而死亡。

病程
5-7
日可出现麻疹样皮疹,以肩部、手心和脚掌多见, 数天
后消退并脱屑
,
部分患者可较长期地留有皮肤的改变。

由于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也可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迟
发症。

90%
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
12
天内死亡
(7-14

)


五、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细胞减少,随后出现中性粒细
胞升高和核左移。血小板可减少。

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

生化检查:
AST

ALT
升高,且
AST
升高大于
ALT



26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
PT
)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PTT< br>)延长,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表现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



(二)血清学检查。

1.
血清特异性
IgM
抗体检测:多采用
IgM
捕捉
ELISA
法检测。

2.
血清特异性
IgG
抗体:采用
ELISA
、免疫荧光等 方法检测。




(三)病原学检查。

1.< br>病毒抗原检测: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

ELISA
等方法 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

2.
核酸检测:采用
RT- PCR
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一
周内的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
< br>3.
病毒分离: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
Vero
细胞进行
病 毒分离。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病原学检查综合判断。流
行病学史依据为:


1.
发病前
21
天内有在埃博拉传播活跃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2.
发病前
21
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过埃博
拉患者 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

3.
发病前
21
天内, 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或处理
过来自疫区的蝙蝠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二)病例定义。


27
1.
留观病例。
< br>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第
2

3
项中任何一项,
并且体温>< br>37.3

者;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第
1
项,并且体温≥
3 8.6
℃者。

2.
疑似病例。

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符 合流行病学史第
2

3
中任何一项,并
且符合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者:



1
)体温≥
38.6
℃,出现严重头痛、肌 肉痛、呕吐、腹泻、腹
痛;

发热伴不明原因出血;

不明原因猝死。

3.
确诊病例。

留观或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
)核酸检测阳性:患者血液等标本用
RT-PCR
等核酸扩增方 法
检测,结果阳性。若核酸检测阴性,但病程不足
72
小时,应在达
72小时后再次检测;


2
)病毒抗原检测阳性: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
ELISA
等方
法检测病毒抗原;


3
)分离到 病毒: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
Vero

Hela
等细胞
进行病毒 分离;


4
)血清特异性
IgM
抗体检测阳性;双份血清 特异性
IgG
抗体阳
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
4
倍及以上升高;


5
)组织中病原学检测阳性。



28
(三)鉴别诊断。

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
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拉沙热和肾综合征出
血热等病毒性出血热。

2.
伤寒。

3.
恶性疟疾。

4.
其他: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单核细胞增
多症等。

七、病例处置流程

(一)留观病例。

1.
符合流行病学 史第
2

3
项的留观病例,按照确诊病例的转运
要求转至定点医院单 人单间隔离观察,
动态监测体温,
密切观察病情。
及时采集标本,按规定在定点医院达 到生物安全
2
级防护水平的实验
室相对独立区域内进行临床检验;
按规定送疾 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
原学检测。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解除留观:



1
)体温恢复正常,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2
)若发热已超过
72
小时,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3
)仍发热但不足
72
小时,第一次核酸检测阴性,需待发热达
72
小时后再次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2.
对仅符合流行 病学史中第(
1
)项标准的留观病例,按照标准
防护原则转运至定点医院单人单间隔离 观察,
动态监测体温,
密切观

29
察病情。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解除留观:


1
)诊断为其它疾病者,按照所诊断的疾病进行管理和治疗;


2
)体温在
72
小时内恢复正常者;


3
)发热已超过
72
小时,而且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进
行核酸检测 结果阴性。

(二)疑似病例。


按照确诊病例的转运要求转至定 点医院单人单间隔离观察治
疗。及时采集标本,按规定在定点医院达到生物安全
2
级防 护水平的
实验室相对独立区域内进行临床检验;
按规定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
行病原学 检测。

1.
病原学检测阳性,转为确诊病例,进行相应诊疗;

2 .
若发热已超过
72
小时,采样进行病原学检测,阴性者排除诊
断,解除隔离 ;


3.
若发热不足
72
小时,病原学检测阴性,需待发 热达
72
小时后
再次进行病原学检测,仍阴性者排除诊断,解除隔离。

(三)确诊病例解除隔离治疗的条件。



连续两次血液标本核酸检测阴性。



临床医师可视患者实际情况,安排其适时出院。

八、治疗

尚无特 异性治疗措施,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注意水、电解
质平衡,预防和控制出血,控制继发感染,治疗肾 功能衰竭和出血、

30
DIC
等并发症。一般支持对症治疗:卧床休息, 少渣易消化半流质饮
食,保证充分热量。

补液治疗:有证据表明,早期补液,维持水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治疗,可明显提高存活率。可使用平衡盐液,维持有效血容量;加强
胶体液补 充如白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预防和治疗低血压休克。

保肝抗炎治疗:应用甘草酸制剂。

出血的治疗:止血和输血,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预防
DIC

预防及控制继发感染:应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操作,严格无菌操
作,及时发现继发感染。一旦发生继发 感染,应早期经验性应用抗生
素。

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必要时行血液净化治疗。

呼吸衰竭的治疗:及时行氧疗等呼吸功能治疗。

病原学治疗:未经过人体学试验的三 联单克隆抗体(
ZMapp
),在紧
急状态下被批准用于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治疗。< br>目前已有
7
人接受此
治疗,
5
人获得较好疗效;恢复期血清治 疗曾在小范围内应用,亦似
有较好的效果,但和
ZMapp
一样,还有待于在应用时机 、不良反应等
方面做进一步观察,目前无法推广应用。

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





一、诊断依据



(一)流行病学史。



1.
来自疫区或
21
天内有疫区旅行史;


31


2.21
天内接触过来自或曾到过疫区的发热者;



3.21
天内接触过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
等;



4.
接触过被感染的动物。



(二)临床表现。



1.
早期:急性起病,发热并快速 进展至高热,伴乏力、头痛、肌
痛、咽痛等,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



2.
极期:多在病程
3-4
天后出现。持续高热,感染 中毒症状及消
化道症状加重,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包括皮肤粘膜出血、呕血、咯
血、便血、血 尿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休克及多脏器受累,多
在发病后
2
周内死于出血、多脏 器功能障碍等。



(三)实验室检查。



见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中实验室检
查部分。


二、病例定义



(一)留观病例。



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的发热(体温
>37.3
℃)患者。



(二)疑似病例。



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且符合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者:



1.
体温≥
38.6
℃,出现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腹痛;



2.
发热伴不明原因出血;



3.
不明原因猝死。


32


(三)确诊病例。



留观或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
核酸检测阳性:患者血液等标本用
RT-PCR
等核酸扩增方法检
测,结果阳性。若核酸检测阴性,但病程不足
72
小时,应在达
72
时后再次检测;



2.
病毒抗原检测阳性:
采集患 者血液等标本,

ELISA
等方法检
测病毒抗原;



3.
分离到病毒: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
Vero

H ela
等细胞进
行病毒分离;



4.
血清特异 性
IgM
抗体检测阳性;
双份血清特异性
IgG
抗体阳转
或 恢复期较急性期
4
倍及以上升高;



5.
组织中病原学检测阳性。



三、病例管理



(一)留观病例。



按照确诊病例的转运 要求转至定点医院单人单间隔离观察,
动态
监测体温,密切观察病情。
采集标本,在医 疗机构达到生物安全
2

防护水平的实验室相对独立区域内进行非病原学检测;
按规定送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原学检测。



除留观条件:



1.
体温恢复正常,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2.
若发热已超过
72
小时,采样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33


3.
仍发热但不足
72
小时 ,
核酸检测阴性,
需待发热达
72
小时后
再次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 性。



(二)疑似病例。



1.
病原学检测阳性,转为确诊病例,进行相应诊疗;



2.
若发热已超过
72
小时,采样进行病原学检测,阴性者排除诊
断;


3.
若发热不足
72
小时,
病原学检测 阴性,
需待发热达
72
小时后
再次进行病原学检测,仍阴性者排除诊断。


(三)确诊病例解除隔离治疗的条件。



连续两次血液标本核酸检测阴性。



临床医师可视患者实际情况,安排其适时出院。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技术指南(第一版)




为加强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 r)
医院感染预防
与控制准备工作,
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风险,
根据
《传染病防治法》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的基本要求



(一)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
(Ebola virus)
引起的一种
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
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
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
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当予以警惕,做好防护。目前埃博拉出 血热

34
尚无疫苗可以预防,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
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预警机
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br>


(二)
医疗机构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
离措施。



(三)医疗机构应当开展临床医务人员培训,要求医务人员掌握
埃博拉出 血热的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和技术,

好个人防护。



(四)医疗机构应当针对发热病人做好预检分诊工作。临床医师
应当根据 患者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排查,
对留观、
疑似和确诊
病例按照相应规定报告。严 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五)埃博拉出血热患者隔离区域应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务
人员应相对固定。



(六)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医务人员防护、消毒等措施所需物资的
储备,防 护用品及相关物资应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七)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WS/T
367 -2012

的要求,
做好诊疗器械、
物体表面、
地面等的清洁与消 毒。



(八)
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区和定点收治病区应当建立严 格的探
视制度,不设陪护。若必须探视时,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探视者的
个人防护。



二、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一)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管理。


35


1.
留观、
疑似或确诊患者应当采取严格的接触隔离措施,
实行单
间隔离;< br>非定点医院应当及时将患者转至定点医院诊治。
对于疑似或
确诊患者,有条件的应当安臵 于负压病房进行诊治。



2.
患者诊疗与护理尽可能使用一次性 用品,
使用后均按照医疗废
物处臵;必须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采用
1 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浸泡
30
分钟后,再按照常规程序进行处理。患者的分< br>泌物、
排泄物、
小面积污染等建议使用含消毒成分的吸湿材料覆盖并
吸收后按医 疗废物处臵,再进行相应环境与物品的清洁、消毒;较大
范围污染的,首选漂白粉覆盖,待液体吸收后清 理,倒入污水处理系
统。



3.
隔离病房的消毒工作应 遵循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的基本
要求和原则。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 具应专人专用,定期
消毒。如遇污染,随时消毒。



4.
病房物体表面如床头柜、水龙头、门把手以及各种台面等,用
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其它符合要求的表面消毒剂(如
醇类消毒剂)擦拭消毒;地面每天使用
50 0mg/L-1000mg/L
含氯消毒
液湿式清扫、消毒。如遇污染,随时消毒。



5.
患者的活动应当严格限制在隔离病房内,
若确需离开隔离病 房
或隔离区域时,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造成交叉感染。



6.
患者出院、转院时应当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
严格的终末消毒。



7.
患者所有的废弃物应当视为医疗废物,
严格按照
《医疗废物管

36
理条例》的要求,双层封扎,标识清楚。相关医疗废物应当及时密闭
转运,焚烧处理。



8.
患者死亡后,
应当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
尸体应 当立即消毒
后用密封防渗漏物品双层包裹,及时火化。



(二)医疗机构内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对医疗机构内密切接触 者立即进行隔离医学观察,
隔离医学观察
的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
21
天。




三、医务人员防护


< br>医务人员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
严格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
离的预防措施。具体包括 :



(一)诊疗过程中,应当戴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面罩(护目镜),穿防护服、防水靴或者密封的鞋和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避
免无防护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 、分泌物、排泄物或受到其血液、体
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及环境;尽量减少针头及其他锐器的使用,执
行安全注射,正确处理锐器,严格预防锐器伤。



(二)
医务人员进出隔离病房时,
应当遵循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 11-2009
)的有关要求,严格按照相应的流程,正确穿脱防
护用品,重点注意做好眼睛、 鼻腔、口腔粘膜的防护。穿脱个人防护
用品时,
为减少和避免脱卸过程可能的污染,
建 议先戴口罩再戴帽子,
确保在脱卸时能最后摘除口罩;
护目镜和防护面罩应在穿防护服前完成,
脱卸时要先脱防护服再脱卸脸面部防护用品。
使用后的一次性使
用防护用品严 格按照医疗废物处臵,
可以复用的防护用品严格遵循消

37
毒与灭菌的流程。




























WS/T313-2009
)要求,及时正确进行手卫生。



(四)医务人员暴露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
应当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 洗皮肤,
再用
0.5%
碘伏消毒液或
75%
洗必泰醇擦拭消毒;粘膜 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或
0.05%
碘伏冲洗;
发生锐器伤时,
应当及时按照 锐器伤的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暴露后的
医务人员按照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医学观察。



(五)采集标本时应当做好个人防护。标本转运应当按照
A
类感
染性物质包装运输要求进行,
即应当臵于符合规定的具有生物危险标
签、标识、运输登 记表、警告用语和提示用语的容器内,容器应臵于
具有防水、防破损、防渗漏、耐高温、耐高压的外包装 中,主容器与
外包装间填充足够的吸附材料。
标本由专人、
专车护送至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门实验室检验,护送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
施。



(六)应当对参与患者诊治的医务人员进行健康监测,一旦出现
疑似症状或感染症状 ,应当立即进行隔离、诊治并报告。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


2016
年第
1
版)

寨卡(
Zika
)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
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 要为发热、皮疹、关节

38
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
WHO
)认为,新生儿小
头畸形、格林
-
巴利综合征(吉兰
-
巴雷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
有关。




寨卡病 毒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
1952
年,在乌
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 离到该病毒。此后
,
多个国家有散发病例
报道。
2007

,
首次在西太平洋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
病毒疫情暴发。截至
2016< br>年
1
月,至少在非洲、亚洲、美洲的
45

国家有寨卡病毒传 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
1947
年首次在乌干 达恒河猴中发
现。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
RNA
病毒,直径
40- 70nm
,有
包膜,包含
10794
个核苷酸,编码
3419
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
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
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
不耐热 。
60

30
分钟可灭活,
70%
乙醇、
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
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患者、
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
能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

39 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
过母婴传播,
包括宫内 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
核酸,
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 。
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根据监测,
我 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
蚊和白纹伊蚊,
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 省、
广东省雷州半岛以
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
力。




三、临床表现




寨 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示为
3-12
天。
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
20%
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
(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 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
炎、
肌肉和关节痛、
全身乏力以及头痛,
少数患 者可出现腹痛、
恶心、
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
2-7
天缓解 ,预后良好,重
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小儿感染病例 还可出现神经系统、
眼部和听力等改变。
孕妇感染
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 至胎儿死亡。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格林
-巴利综合征(吉兰
-
巴雷综合征,
Guillain-Barre Syndrome
)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
未明确。



40


四、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二)血清学检查。




1.
寨卡病毒
IgM
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免疫荧
光法等进行检测 。




2.
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
采用空斑 减少中和试验
(PRNT)
检测血
液中和抗体。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 展检测。




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
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
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
别。< br>



(三)病原学检查。




1.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
RT- PCR
检测寨卡病毒。




2.
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3.
病毒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
C6/36
)或哺 乳动
物细胞(
Vero
)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
毒分离。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
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41



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
14
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
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 br>(
2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
结膜炎等。



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
IgM
抗体检测阳性。




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 测符合下列情
形之一者:





1
)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
)分离出寨卡病毒。




3
)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
4
倍以上升高,同时排 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三)鉴别诊断。




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
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2.
其他: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
鉴别。




六、治疗




寨卡病 毒病通常症状较轻,
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
以对症治疗为
主,
酌情服用解热镇 痛药。
在排除登革热之前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
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




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基酚,成人用法为
250-5 00mg/
次、
每日
3-4
次,
儿童用法为
10-15mg /kg/
次,
可间隔
4-6

42

甘霖洗液-怀化男科


甘霖洗液-怀化男科


甘霖洗液-怀化男科


甘霖洗液-怀化男科


甘霖洗液-怀化男科


甘霖洗液-怀化男科


甘霖洗液-怀化男科


甘霖洗液-怀化男科



本文更新与2021-01-28 12:4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2853.html

人感染H7N9禽流感方案2017版继续医学教育及答案(试题答案在后)的相关文章

人感染H7N9禽流感方案2017版继续医学教育及答案(试题答案在后)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