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便溺怎么办伤寒论方剂汇总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8 01:39

不自然博物馆-美容胶囊

2021年1月28日发(作者:癌症晚期能活多久)
伤寒论方剂汇总

计量考:
1

=250



=15.625




=200
毫升


=20
毫升


=2











1

=0.7


梧桐子大
=
黄豆大

1

=4


蜀椒
1

=50


葶苈子
1

=60


吴茱

1

=50


五味子
1

=50


半夏
1

=130


附子大者
1

=20-30


中者
=15



头小者
=3
克大者
6


杏仁大者
10

=4




1.
四逆汤: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用。


2.
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3.
通脉四逆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4.
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5.
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6.
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7.
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8.
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9.
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
合。


10.
甘草干姜汤:

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子,先煮二小时左右,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被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 br>三到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


附方:


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

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


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石膏
二两(如鸡子大)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 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生姜二两,
细辛三两。


麻黄附子细辛: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甘草二两。


桂枝汤: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白虎汤:

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两。


大承气汤:大黄四两,芒硝一两,枳实五枚,厚朴半斤。


小承气汤:大黄四两,枳实三枚,厚朴二两。


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 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斤,大黄二两,枳实四两,生姜五两,
大枣十二枚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问题
N
?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n5#y



据 网上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对汉今度量衡计量单位换算方法说法不一,比较权威性的

:[oi Xp
1
、高等医学院校中医教材
:
《方剂学》在“古今药量考证”一节中说
:
汉代“一两约合现代的
9g(
三钱
)
,一尺约合六寸九分 ,一斗约合二升,一升水约合二合
(200 ml)
。又说
:
“古方一剂等于现在的三剂药,如直接的折算,可按一两约合了
3g(
一钱
)
计算”

《伤寒论讲义》
“古今
剂量折算表”中有类似的记载,并云“凡云若于升者 ,若作容量计算,以折合
60 - 80 ml

宜”等。
8$$CuN 2
、中医研究院编《伤寒论语译》

《金医要略语译》云秦汉时一两为今之
6.69g

.n:?o
3
、中医研究院等编《简明中医辞典》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附篇均据吴承洛《中
国度量衡史》记载谓东汉一两折合为今
1 3 .92
g 4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汉代一两为
15 .6 g


5
、国家计量总局编《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记载汉代一两为
15 .6 g|~
6

丘光明
《中国历代度量衡考》
记载西汉每斤合
248 g(
一两合
15 .5 g)

新莽时期每斤
238 g(

两为
14 .875 g)
,东汉每斤合
220 g(
一两为
13 .75 g)

R3?%
?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e



郝万山先生在
《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一文中,
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
更为可信:
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 br>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
它所制定的标准的
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
1
斤=
250g
,汉代的
1
两=
15.625g< br>,约等于
15g

/Xdp
?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O[v_
郝万山先生的观点是:
>
“经方药量的折算,如麻黄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_
折算过来就是:
45g 30g 15g 28gT



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 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
药发汗后,不再服用。那么一次量就是
15g

1 0g

5g

9g
,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
用量是基 本上一样的。
~



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Y
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

15g 15g 15g 10g 4

<



我们在换算的时 候要记住两点: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
子分几次吃。
如四逆汤等 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
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
这样
折合才能准确。这样记起来就有点麻烦,
再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
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
药物用 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
10g
,那么麻
黄汤的剂量就是:
15g

10g

5g

如果它 的桂枝常用量是
6g

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
10g

6 g

4g
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即符合的当地的用药习惯,又符合经方的用 量。

w(02ow
?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kxR



目前临床多如此用药,所以现在一天的药量仅相当于《伤寒论》原方一次服用的药量,
而我们现在多数汤 剂是分两次服用,
尽管是将原药煎煮两次兑在一起后再分两次服用,
但第
二煎的有效成 分实际上估计是比较少的,
这从药液的汤色上就可以看出,否则《伤寒论》原
方也就不会只煎煮 一次了。此外,
《伤寒论》在桂枝汤服用法之后还有这样的说明:
“若一服
汗出病差, 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
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 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
乃服至二、三剂。

%y



如果以原方服用三剂计算的话,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的用量就是
135
g
,甘草
90 g
大枣
36
枚,现在的一天的药量仅相当于 原方一天药量的九分之一;以二剂计算的话,
现在的用量就相当于原方的六分之一;
以一剂计算 的话,
现在的用量就相当于原方的三分之
一;即便是原方“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
”的话,现在的一服也仅相当于原
方一服的二分之一多一点。如此小的剂量,估计是不太容易 出现“一服汗出病差”的。何况
现在的病人也不太会每个人都能做到
“服已须臾,
啜热 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
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所以其疗效就会大打折扣 。
`
?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



在小柴胡汤中,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
切大
枣十二枚,
擘。
右七味 ,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y; .bi


换算成今天的
g
,其中柴胡
125 g
,黄芩
45g
,人参
45 g ,
半夏
50g
,甘草
45 g
,生姜
45 g
,< br>总量
355g

加大枣
12
枚,
用水
240 0 ml

先煮取
1200 ml

去渣,
煎至
600 ml

每服
200 ml

52a9(
?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v#



现在教科书小柴胡汤中的剂量:柴胡
24 g
,黄芩
9g
,人参
9 g ,
半夏
9g
,甘草
9g
,生姜
9
g
,总量
69g
,加大枣
4
枚。
x)s



就算剂量搞不准,有争议,大枣的大小总不会有多大变化吧,为何减至
4
枚?
Fl?
?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J EZ




当年,何绍奇曾就类似问题请教过姜春华先生:
“再如石膏的用量,
《伤寒》
《金匮》均
有“鸡子大一枚”之方,而在大清气热的白虎汤中石膏用量为一斤,
照现在这样的药 量折算
则为一两,而且还是
16
两归斤的一两,实折今
31.25
克 ,去掉尾数,则为
30
克。鸡子大一
块石膏,今日实秤为
50
多克, 而作为小青龙加石膏汤的变方,方中用石膏不过是清其郁热
的厚朴麻黄汤,
却用鸡子大一枚,比 白虎汤的的石膏还多,有是理乎?从前,我曾就这个问
题请教过姜春华先生,姜老也觉得不合适,他开玩 笑说:
“可能汉代的鸡蛋比现在小,但汉
代的鸡蛋是多大?我们怎么知道?”
EPs@
?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Pdy}.


请问各位高手在临床上应用经方时,剂量如何掌握?


名医张仲景临证用药 中
,
对药物的煎煮及服药方法非常重视
,
现就《伤寒论》中仲景药物煎
煮及服药特点窥析如下。

药煎煮方法据情各异



1 .
先煎
:
如麻黄汤的“上四味以水九升
,
先煮麻黄
,
去上沫
,
内诸药??”
。葛根汤的“以水
一斗
,
先煮麻黄 、
葛根
,
减二升
,
去白沫
,
内诸药。
”< br>栀子豉汤的
“先煮栀子得二升半
,
内豉??”




2.
后下
:
如大承气汤的
“先煮二物
,
取五升
,
去滓
,
内大黄
,
更煮取二升
,
去 滓
,
内芒硝
,
更上微火
一两沸。

一般规律是从药 物质地出发
,
先煮质厚味难析出之厚朴、
枳实
,
后纳味易析出之大黄
,
再纳易溶之芒硝。
为充分发挥药效
,
认为有些药不宜久煎
,
如气味芳香之品
,
有些则宜久煎
,
如矿
物类。



3.
加清酒水煎
:
如炙甘草汤的“以清酒七升
,
水八升
,
先煮八味??”
。药用清酒煎煮
,
可增
强疏通经络利血脉的作用。



4.
浸渍而不煎
:
如大黄黄连泻心汤的
“以麻黄二升渍之
,
须臾绞去滓
,
分温再服”

或不煎煮
,
而以麻沸汤
(
滚开的沸水
)
浸泡
,
少顷绞汁即饮
,
是取其气
,
薄其味
,
使之利于清上部无形邪热
,

不在泻下里实之法。



5.
去滓再煎
,
如和解剂中小柴胡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
:
,
煮取六升
,
去滓再煎
,
取三升温服
一升”。方用去滓再煎之法
,
是取其气味醇和
,
且有和解少阳枢机之功
,
它如大柴胡汤、柴胡桂
枝干姜汤等和剂的煎煮法亦如此。

药物的不同服法



仲景从病势、病性、患者体质强弱等不同情况出发提出许多服药之法
,

:


1.
桂枝五法
:
其一啜热粥
,
益汗源
,
助药力;
其二温覆加被以助发汗;其三中病即止
,
不必尽
剂;其四小促其间
,
缩短服药时间
,
以维持药物体内浓度;其五禁生冷、粘、 滑、肉面五辛、
酒酪、臭恶等
,
可谓集服药法之大全。



2.
得吐者
,
止后服。如栀子豉汤类的“得吐者
,
止后服”
,
即服药后正气得伸张
,
驱邪外出故
作吐。



3.
得快利止后服。如大陷胸汤的“温服一升
,
得快利止后服”< br>;体现出仲景治病时时顾护
胃气
,
护养正气
,
祛邪而不伤正的 预防思想。



4.
以白饮和服。如五苓散的“上五味
,
捣为散
,
以白饮和服方寸匕??”
,
即药后多饮水
,
以使出汗
,
共奏化气利水、通里达表之功。



5.< br>顿服。如干姜附子汤的“以水三升
,
煮取一升
,
去滓
,
顿服。
”方中附子生用
,
取其破阴回
阳之力更强
,
一次顿 服
,
使药力集中
,
回阳效果迅速。




6.
服药次数随证变化。如黄连汤的“昼三夜二服”
;桂枝汤的“半日许
,< br>令三服尽。若病
重一日一夜服
,
周时观之”等等。



作者体会以上为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药物煎法、服法方面的特点
,
值得我 们深入体会
,
以便更好地在临证中应用。

古今方剂用药剂量求真


古今名医方剂中,用药剂量颇具特色,其间蕴义深刻,疗效卓著。分析其处方用药,各药量< br>该大则大,该小则小,君药大可至数两,数倍于常规剂量,佐使药却可小至几分。通常是药
味少而 用量精当,力专效宏。一定之病有一定不移之剂量,量变则方变法亦变,治病亦变。
用药以胜病为主,< br>不拘分量之多少。
煎服药法乃为因人之强弱、
因病之轻重而调节用药量的
重要途 径,
故而有仲景与东垣等不厌其详的煎服药法。
中医处方用药不应乱填剂量,
使治病< br>失去法度而疗效不佳。

中医两千年历史,形成了一套以阴阳五

为基 础的辩证施治、理法方药较为完态的科学理论
体系。业医者以之为准绳用于病,而实际效果较之理论是相 差甚远,今医尤甚。纵览古今,
各大医家及名间名医治病效果则远在芸芸众医之上。究其因,其超人之处 多在处方用药上,
尤以用药剂量之妙不可言。
余就读中医大学时,
老师们来以授方剂中 用药剂量之机括,
多次
询问也含糊其词不得而知,
所学的常规剂量屋安全保守量,以后用此常规剂量于临床,
多难
获得显著疗效。故而查览古今医名方,深思穷究,明解从医 十余年之疑惑,乃有所心得,验
之临床,确有其效。深知,为医者当精思熟虑,追根究底,方为不致误人 之真医。在此,对
古今部份名医方剂中的用药剂量作较粗浅的分析综合研究,
以希能从中可以达 到较高疗效的
真实用药剂量。
同是,
抛砖引玉,
也希望同道中有专人研究中药 用量这个问题使同代中医水
平上一个层次。

中药剂量是临证最根本的问题的之一,< br>它是一个貌似的简单,
实则相当精深的问题。
不知者
忽略之,稍有心思者则认为 它与治疗果关系重大。古今名医,没有不在用量上细加揣摸的。
针对这个问题,好好总结一下前人用药经 验,应当很有启发。

先看看“方书之祖”张仲景的用药。以桂枝炀为例: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五味,

咀三 味,
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去滓,
适寒温,
服一升。
服 已须臾,

热稀粥一升余,
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向絷絷微似有汗者益 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
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 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之服尽。若病
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
剂.




.以上摘自《伤寒论 》原文,据多方考证,东汉一两相当于现
13.92g
。大枣十二枚
至少大于30g
。据此,柱枝三两大约为
40g
,药量之重令人生畏。观以后众医用仲景方,< br>莫不减量用之,有的有效,有的效微,但均难达到原方的一服病愈,停后服之效果。正所谓
“遵古 则骇俗,减轻则失其本意,而必不灵。
”余用桂枝汤数年,初用时乱填剂量,桂枝用
量3-9< br>g
,余药剂量随决填写,未遵仲景用药之比例,辩证准确,用药却无效。于是也叹
古方不 能治今病。俟后细想,仲景被公认为医圣,
方药用法写得清楚明白不厌其详,其药味
少而能起沉 疗效重病,后世用之却不效,一定另有其妙。首先,应当是剂量。桂枝汤、麻黄
汤后均有禁例,犯之则吐 、吐脓血、便血、汗出亡阳等,若非是大剂量,定不会出现此等情
况。固然,古今气候变迁,人有强弱, 地有南北,遵古而不泥古,用方当知常达变,不应斤
斤拘于古之剂量。但古之名方,其药味选择,剂量搭 配,宜丸宜散,或一剂分服、顿服、停
后服之类,无微不至,各寓心法,一季度动则大相迳庭,失去本方 奥义,故用难取效。老生
常谈的解肌和营卫的桂枝汤,
倍芍药加饴糖为治虚劳里急的小建中汤;
桂枝汤加重桂枝剂量
而变为治奔气的桂枝加桂汤。
桂枝汤的煎服药法充分说明了用药有 效剂量可以通过服药方式
调节,而不是任意改变方中药物剂量。以后再用《伤寒



《金匮》方时,一两折合为
6
g

9 g

儿童可折为3
g

麻黄桂枝常用
18 g

30 g
不等,
病愈停后服,
剂量搭配悉遵原方,
其效 立显,
深知药物剂量的确十分重要。
仲景用药,
汤剂均以两计,
丸散剂才以< br>“分”

“铢”
等计。可以说,张仲景是用药少而精,力专效宏的典范。

清.
张锡纯亦独具妙法,
方中主药多以两计,
余药多数二、
三钱 而已。
其最有特色的几种药:
生石膏、
代赭石、
熟地、
山药等,恒用至三、
四两
(约合
120

160

清一两为现
37

30 g

甚者生石膏用至 一斤。
这些都是他几十年医疗实践的用药经验,
在他所著的
《医学衷中参西
录 》中,不厌其详反复阐述,申明其如此用药的原因和结果,
其病案也证明了这种用药法确
有奇效 ,能起沉疗,
救生死。其调态用药量的方法,总以通过服药方式的改变而达到最佳有
效剂量。如 ,治阳明经热症,常以生石膏六两煎汤一大碗,徐徐温服。若一次多服,则恒有
寒凉浸下焦反生变症之弊 病。
又如用赭石降逆,
汤剂效果不显时则汤未并用,
常用赭石四两,
又重罗出 细末两许,将余三两煎汤,调细末服下,其效立显.




.种种 煎服药法甚多,其
大略基于一个原则:
一定之病有一定不移之剂量;
用药以胜病为主, 不拘分量之多少。
其重
用石膏,
骇人惊俗,
这并非他故弄玄虚,
逞匹 夫之勇,
确因有的病须用重剂才能显效和根除。
张锡纯深感药不胜病往往服之不效,
或 药轻而激动其病愈加重。凡服药,有病则当之,
非人
当之,唯用不对病则人当之而有害。

清.陈士铎用药颇为精当,有胆有识,匠心独运。其处方用药,亦同张锡纯一般,在精通药
性及辩证准确的基础上,极尽药量之变化,君医佐使、轻重缓急、升降浮沉,随病而施。如
其言人参气味 阳多于阴,
少用则泛上,多用则沉下。治气脱。
用人参一至五两始能回阳固脱
于须臾。 邪之初入,宜少用参为佐,及邪之深入,宜多用参以为君,及邪之将去也,宜专用
参以为主。甘草多用至 两以解毒,少用以钱而和药。五味子多用反无功。少用最有效。茨仁
必用一、二两,始易有功。银花除风 热数钱足矣,治痛须大用至数两效乃神。补阳之药,可
少用以奏功,补阴之药而气易上腾;阴降,少用阴 药而味难不达。诸如此类,这都是不同药
物的特性在临床用量上的独特性。若有遵循它们自身的特点用之 ,是辩证无误,也难起效。

清.傅专主用药与陈士铎和张锡纯类同,君臣佐使轻重有别。余初 用易黄汤治黄带,山药、
芡实仅用
15g
而已,
结果总不见效,
后读
《傅青主女科》

见山药、
芡实为一两,

37

30g

照实用之,效果立见,深叹“中医不传这秘在剂量,
”确为真言。< br>
以上诸例看似贵“重剂”而轻“轻剂”
,其实非也。余意叹今医多处“隔靴搔痒”之方 ,常
常是病重药轻,难以见效,故得点论文。实际上,张锡纯又何尝不用轻剂。其治大气下陷之
“升陷汤”中,柴胡,升麻为君,仅一钱余而已,效力非凡,能力挽重病,此又体现了轻清
上升之意。< br>当代名医岳美中用药以轻清宣灵见长,
其言轻量方剂治病适用于上焦病、
皮表病、
慢性病,引经药用量宜轻。李东垣治脾胃内伤杂病亦常用轻剂,其意为脾胃虚弱不受重药,
量小多调理 脾胃。总之,用药止问当与不当,不必问多与不多,以胜病为主,不可一尘不变
地拘泥地常规用量。
《疹疫一得》的“清瘟败毒饮”中,黄连(大剂四钱至六钱,中制二钱至四钱,小剂一至半
钱)





.余认为,此等用药法最为恰当,值得推 宗。当代天津名医于东川用药也同此,分
为通用、重用、甚用,如:大黄通用
9g
,重用
12

15g
,甚用
18

30g
。这应当是一种科
学的且极有效的用药方法,是中医临床用药量的发展方向之一。
< br>古今名医在精通药性的同时,
也在用量上细加摸索,
以求达到最佳疗效。
现在中 医教材和药
典中的剂量仅可作为常用安全参考量,
而不可完全囿于彼。
真正的临床最有 效剂量还有待于
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再加之前人已有的经验,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 br>

天佑中华有中医

在很多年轻人看来,中医是遥远的,神秘而不可信。



殊不知,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是在中医中药的庇佑下,生命得以繁衍,身体得以康健。
在中国的黄土地上,中医文 明之河顽强地流淌着,至今仍在滋养着华夏儿女。



其实,
世界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阿拉伯医学、
古印度医学、
古埃及医学??,
然而它们 又都先后枯竭、
相继消亡了,
惟独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中医学还在流动、
还在生长。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达的当今世界,
人类在享受到现 代医学带来的福祉的同时,
也深切感
受到医源性、药源性疾病带来的新的痛苦。在高科技的“双 刃剑”面前,人们不由得将目光
转向了东方,
转向了中医中药。
那些对东方、
对中国的古老文明还比较陌生的西方人惊异于
中医的神秘理论和神奇疗效,在无奈中看到了些许希望,产 生了浓厚兴趣,从而走进中国、
走进中医。



中医的力量是无形 而实在的。当今的中华大地上,还有
2900
多所县级以上中医医院,

不自然博物馆-美容胶囊


不自然博物馆-美容胶囊


不自然博物馆-美容胶囊


不自然博物馆-美容胶囊


不自然博物馆-美容胶囊


不自然博物馆-美容胶囊


不自然博物馆-美容胶囊


不自然博物馆-美容胶囊



本文更新与2021-01-28 01:3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1812.html

伤寒论方剂汇总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