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电影讲的什么-长春华山
引經藥
一、引經藥的功用
< br>引經藥一般解釋為“引諸藥直達病所”
,
即將不歸該經的藥物接引到該經病所的
藥物。根據其引使的範圍和性質可分為五類:十二經引經藥、六經引經藥、病證
引經藥、局部和穴位引經 藥。
十
二經引經藥為臨床所常用,多為治療外感六經病症各方 的主藥,如桂枝、白
芍、細辛、葛根、柴胡、附子、吳茱萸、黃連、黃柏、石膏、知母等,都是六經
辨證中六經主方的主藥。其他如羌活、獨活、白芷、槁本、蔥白、升麻、蒼術、
川芎、青 皮等,也是金、元以來醫家治療外感表證常用方劑中的主藥。這些引經
藥既
有引藥入 經之效,又能在方中發揮其主要治療作用。但在內科雜病中應用
這些藥物時,多為引經報使之用。
在外科瘡瘍的治療中,常根
據發生部位及經絡加用局部引經藥,如額 疽,屬陽
明胃積熱,宜加升麻、桔梗、羌活;太陽疽,屬陽明胃經,宜加升麻、桔梗;鼻
疽屬手 太陰肺經風熱及上焦鬱火所
致,宜加梔子、木通、薄荷、桔梗;發頤,
屬陽明風熱所 致,宜加玄參、黃芩、黃連等。內科病證中的引經藥,如桔梗為舟
楫之劑,牛膝引藥下行,桂枝橫行肢臂 之
屬,亦屬此類。
具體來講,引經藥主要有以下功用:
1
、引藥歸經脈:指引經藥 在方劑中先驅先行,引藥入經。吳茱萸為肝經引藥,
石膏引諸藥入陽明經,細辛可引導少陰經寒邪出於太 陽之表。
2
、
引藥至病所:升麻、柴胡引清氣上升, 升舉下陷之臟器;柴胡還可開邪熱內
閉
,
使邪氣從內達外
。
川芎引藥 上行
。
牛膝引諸藥下行
,
引血下行
,
引邪熱下行。
旋覆花
是治療呃逆上氣的“引藥下行”之品。桔梗系開提肺氣之品,可為諸藥
舟楫, 載之上浮。肉桂是引火歸元之品,在虛陽上越的戴陽證、陰盛格陽的格陽
證
中常用之 。砂仁可引氣歸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用牛膝、
獨活。頭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經各異,頭 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川
芎,陽明
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術,少陰 細辛
,厥陰吳茱萸。無論外感內傷,
常佐用風藥,如羌活、蔓荊子、防風等。桑枝引諸藥達臂與 手指,羌活引諸藥達
上肢,獨活引
諸藥達下肢,少陽頭痛專柴胡,巔頂頭痛用槁本,太陰頭痛選蒼
術等。
二、引經藥分論
1
、十二經引經藥
手太陰肺經:桔梗、升麻、蔥白、辛夷、白芷;
手少陰心經:黃連、細辛;手厥陰心包經:丹皮、柴胡;
手太陽小腸經:木通、竹葉、槁本、黃柏;
手少陽三
焦經:柴胡、連翹
;
手陽明大腸經: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陰脾經:升麻、蒼術、葛根、白芍;
足少陰腎經:獨活、肉桂(桂枝)、知母、細辛;
足厥陰肝經:青皮、吳茱萸、川芎、柴胡;
足少陽膽經:青皮、柴胡;
足陽明胃經: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足太陽膀胱經:羌活。
上焦:地骨皮;
中焦:青皮;
下焦:附子。
2
、六經引經藥
太陽經用羌活、防風、槁本;陽明經用升麻、葛根、白芷;
少陽經用柴胡;
太陰經用蒼術;
少陰經用獨活;
厥陰經用細辛、青皮、川芎。
3
、病症引經藥
桑白皮是肺經的引經藥,在治療肺病的方劑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藥入肺經;
香附、柴胡是肝經和引經藥,在治療肝氣鬱滯,協脅脹痛時加入柴胡香附可引藥
入肝;
桂枝,薤白為心經的引經藥,在治療胸悶、氣短、心悸等心陽不通時加入桂枝,
薤白等能引藥歸 心經;
薑黃和牛膝均有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但薑黃能引藥上行通達上肢,常做
為上肢痹症的引經藥
。
而牛膝則性喜下行而通達下肢,
因此在治療下肢痹症肘,常加入牛膝做為下肢的引經藥。
4
、病位引經藥
:
病位
,
即疾病發生的部位或場所
,
是正邪相爭的具體位置
。
病位元既包括了臟腑、
組織等疾病的具體部位,又包括太陽、少陽等抽象的功能單位 。明確病位
後再
恰當的選擇引經藥物,常能增強方藥的作用療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焦:
上
焦位於三焦的上部,從咽喉至胸膈部分。其 中包括了胸脅,還有心肺兩個重
要臟器
。
胸脅是厥陰
、
少陰分佈之所
,
其中柴胡
,
香附為引經藥
,
以此為引經藥,
運用 於
臨床,能開鬱散滯而通達上下,使肝經氣血暢行。手太陰肺經引經藥用
桔梗、升麻 、蔥白、白芷;手少陰心經引經藥用黃連、細辛。
中焦:
中焦 位於三焦的中部
,
指上腹部分
。
其主要功用是助脾胃
,
主腐 熟水穀
,
泌糟粕,
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營養生化的來源。足太陰脾經引經藥有
蒼術、升麻、
白芍,蒼術苦溫,濕邪困脾者用之,升麻辛涼,脾氣下陷者用之,白芍苦酸 ,肝
脾失調者用之。足陽明胃經引經藥有升麻、石膏等。
下焦:
下焦位於三焦的下部,指下腹腔自胃下口至二陰部分。能分別清濁,滲入膀胱 ,
排泄廢料,主要是肝腎和腰府之所在。足少陰腎經引經藥用肉桂、知母。足厥陰
肝經引經藥用 青皮
、
吳茱萸
、
川芎
、
柴胡
。
足太陽膀胱 經和督脈的引經藥用仙茅、
狗脊、杜仲。
頭部:
頭
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均循行頭面部,厥陰經亦上會於巔頂。故頭部 疾病
的治療要分清經別,如太陽經頭痛,多在後頭部,下連於頸;陽明經頭痛,多在
前額部及< br>
眉棱等處;少陽經頭痛,多在頭之兩側,並連及耳部;厥陰經頭痛,
痛在巔頂,連於目 系。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經藥:太陽羌活,陽明白
芷,少陽柴胡,
太陰蒼 術,厥陰吳茱萸,少陰細辛也。特別是川芎善行血中之
風
,
祛血中之風
,上達巔頂
,
下行血海
,
走而不守,
並能散少陽之風
,< br>內行肝膽,
外散風邪,辛香走
竄,為治上要藥。
四肢:
四肢為手足之經的主要循行通路。
羌活、桂枝、薑黃、桑枝為上半身疾病的引經藥,可引諸藥達上肢及頭項部;
獨活、牛膝、木瓜為下半身病的引經藥,可引諸藥達腰膝、下肢。
頭面部
:
黃芩、菊花、荷頂、口芪;
上肢
:
薑黃、桂枝、威靈仙;
腰背部
:
杜仲、川斷、構杞;
胸腹部
:
木香、砂仁、黃蓮、肉桂;
少腹部
:
小茴、桔核、荔枝、五靈脂、黃柏;
下肢
:
木瓜、牛膝、雞血藤、防已;
耳口周
:
龍膽草、黃連;
二陰
:
黃柏、防已、龍膽草
。
5
、絡病引經藥
應用絡病理論治療風濕免疫類疾患中亦重視引經 藥的應用
,
往往以經之所過部位
為主,結合臟腑經絡辨證,選用適當的引經藥物增強療 效。
頭部:柴胡、川芎
頭部為清陽之舍,一旦頭部 受損,輕者震激腦海,重者傷及顱腦,導致顱內血脈
損傷或瘀血內蓄,出現頭暈、頭痛、嗜臥、泛惡、昏 迷、肢厥等症狀。其病在足
厥陰肝
經,兼及督脈。腦為“靈明”之府,若腦部受震, 必傷及“靈明”,而
瘀阻清竅
,
出現清陽濁陰升降失調之病機
。
故在 論治上
,
分初
、
中
、
末三期調治。
< br>初期以柴胡細辛湯為主,升清降濁,化瘀寧神,藥有柴胡、細辛、薄荷、歸尾、
土鼈蟲、川芎等;
中期用天麻鉤藤湯參川芎茶調散加減,平肝息風,活血養血,藥有天麻、鉤藤、
丹參 、酸棗仁、柴胡、川芎等;
末期則視其體質強弱,予調中保元湯合補中益氣湯加減,健脾益氣 ,調養補腎,
藥有黃芪、黨參、白術、補骨脂、生地黃、升麻、柴胡、川芎等。
可見 其引經之藥均為柴胡、川芎。以柴胡、川芎作為頭部引經之藥,既能夠起到
行氣化散血滯的作用,更能促 使全方藥力隨經氣循行
而通達病所。
霸王别姬电影讲的什么-长春华山
霸王别姬电影讲的什么-长春华山
霸王别姬电影讲的什么-长春华山
霸王别姬电影讲的什么-长春华山
霸王别姬电影讲的什么-长春华山
霸王别姬电影讲的什么-长春华山
霸王别姬电影讲的什么-长春华山
霸王别姬电影讲的什么-长春华山
本文更新与2021-01-28 01:2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1738.html
-
上一篇:芒 硝(《本经》
下一篇:老中医:墨旱莲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