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辐射-
急性心肌梗塞(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
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临床表现可有 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
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并
有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的改变。
本病在欧美诸国多见,如美国每年约有
130
万人发生心肌梗塞,
而我国较少。北京、
天
津华北地区较华南,华东稍多,每年发病率 男性为
3.40
‰,女性
0.9
‰,
60
-
64< br>岁男性可达
13.2%
。
发病机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和心肌供 血不足,
而侧支循环尚未建立时,
由于下述原
因加重心肌缺血即可发生心肌梗塞。
一、
冠状动脉完全闭塞
病变血管粥 样斑块内或内膜下出血,
管腔内血栓形成或动脉持
久性痉挛,使管腔发生完全的闭塞。
二、心排血量骤降
休克、
脱水、出血、严 重的心律失常或外科手术等引起心排出量骤
降,冠状动脉灌流量严重不足。
三、心肌需氧需血量猛增
重度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或血压剧升 时,左心室负荷剧增,
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需血量增加。
心肌梗塞往往发生于饱餐(尤其是进食大量脂肪)后,安静睡眠时,或用力大便后,此
因餐后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也高,
血小板粘附性增强,
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聚集以< br>致血栓形成;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易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用力大便增加心脏负荷,
这些因 素均有利于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
急性心肌梗塞亦可发生于 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痉挛,
也偶有由于冠状动脉栓
塞、炎症、先天性畸形所致。
心肌梗塞后发生的严重心律失常,
休克或心力衰竭,< br>均可使冠状动脉灌流量进一步降低,
心肌坏死范围扩大。
病理生理及病理
心肌梗塞的部位视受累 血管而定。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
梗塞区在左心室前壁、
心尖
部、下侧壁、 室间隔前部和二尖瓣前乳头肌。右冠状动脉闭塞,梗塞区在左心室膈面(右冠
状动脉占优势时)
、室间隔后部、和右心室,并可累及窦房结和房室结。左冠状动脉迥旋支
闭塞,
梗塞区在左心室 高侧壁、
膈面
(左冠状动脉占优势时)
,
和左心房,
可能累及房室结 。
左冠状动脉主干闭塞,可引起左心室广泛梗塞。右心室和左、右心房梗塞较少见。
心肌坏死范围大小程度,
决定于冠状动脉分支闭塞发生的部位、
速度和侧支循环建立的
情况。管腔闭塞后
20
-
30
分钟,心肌即可 有少数坏死,
1
-
12
小时,绝大部分心肌呈凝固
性坏死,心肌间质 充血、水肿、伴有多量炎症细胞浸润。
4
天后坏死分界明显,心肌溶解并
有肉芽组织形 成,
坏死组织约
1
-
2
周后开始吸收,
并逐渐纤维化,在
6
-
8
周形成疤痕而愈
合,
心肌梗塞累及心室壁厚度 的全层或大部分者称为透壁性心肌梗塞。
如波及心包引起心包
炎,波及心内膜导致心室腔内附壁 血栓形成。心肌梗塞呈灶性分布而仅累及心室壁的内层,
不到心室壁厚度的一半,称为心内膜下心肌梗塞 。医学
.
全在
.
线
心肌 梗塞的发生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及电生理学改变
,
梗塞区坏死心肌收缩力减弱,心
肌收 缩力不协调,左心室压力曲线最大上升速率
dp/dt
减低,左心室顺应性减低,舒张末压增高,
舒张和收缩末期容量增多,喷血分数减低,
心搏量心排出量下降,心率增快或有血压
下降,
出现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
梗塞区心室壁薄弱到不足以承受心室内压,
在早期能发
生心脏破裂,
后期可产生心室膨胀瘤,
电生理学改变有:
梗塞区 心电图的特异性变化及各种
心律失常的发生。
临床表现
一、
梗塞先兆
多数病人于发病前数日可有前驱症状,
如原有心绞痛近日发作频繁,
程
度加重,持续 时间较久,
休息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甚至在休息中或睡眠中发作。
有或无心
绞痛史而 突发上腹部剧痛、恶心、呕吐、急性心力衰竭,或严重律失常者,及时进行心电图
检查,可显示
ST
段一时性抬高或降低,
T
波高大或明显倒置,此时应警惕病人近期内有发
生心肌梗塞的可能,如及时处理,或能避免发生。
二、症状
(一)疼痛
为此病最 突出的症状。发作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作于安静时,疼痛部位
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疼痛程度较重,
持续时间久,有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用硝酸甘油
无效。病人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 感。少数病人可无疼痛,起病即表现休克或急
性肺水肿。有些病人疼痛部位在上腹部,且伴有恶心、呕吐 、易与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
腹症相混淆。多见于年老患者。部位病人疼痛可放射至下颌、咽部、颈项 及背部上方。
(二)休克
20
%病人可伴有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
1
周内发生。病人面色苍白、
烦躁不安、皮肤 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10.7Kpa(80mmHg)
,甚至昏厥。若病人只有血压降低而无其他表现者称为低血压状态。休克发生的主要原因有:由于心肌遭受严重损害,
左心室排 出量急剧降低(心源性休克)
;其次,剧烈胸痛引起神经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此
外,有因呕吐 、大汗、摄入不足所致血容量不足的因素存在。
(三)心律失常
约
75
-
95
%的病人伴有心律 失常,多见于起病
1
-
2
周内,而以
24
小时内为最多见,
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
如室性早搏,
部位病人可出现室性心动
过速 或心室颤动而猝死。
房室传导阻滞、
束支传导阻滞也不少见,
室上性心律失常较少发生 。
前壁心肌梗塞易发生束支传导阻滞,
下壁心肌梗塞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室上性心律 失常多
见于心房梗塞。
(四)
心力衰竭
梗塞后心脏收缩力显著减弱且不协调,
故在起病最 初几天易发生急性
左心衰竭,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烦躁、不能平卧等症状。严重者发生急性肺水肿,可 有紫
绀及咯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
后期可有右心衰竭,
右心室心肌梗塞者在开始即可出 现右心衰
竭。
(五)全身症状
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增快等。此主要由于组
织坏死吸收所引起,一般在梗塞后< br>1
-
2
天内出现,体温一般在
38
℃左右,很少超过
39
℃
,
持续约一周左右。
二、
体征
心脏浊音界可轻度至中度增大,
心率多增快,
少 数也可减慢,
第一心音减弱,
第二心音逆分裂,
第四心音及舒张期奔马律等。
若心尖区出现收缩期杂音,
则多为乳头肌功
能不全所致。少数病例因心肌梗塞累及心外膜而发生 心包摩擦音,多见于发病后
1
-
2
天,
可持续存在数日, 心力衰竭者两肺可闻及湿罗音,
血压常有降低,
起病前有高血压者,
血压
可降 至正常。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心电图
(一)特征性改变
1
.在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宽而深的
Q
波。
2
.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
ST
段 抬高呈弓背向上型。
3
.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 血区的导联上出现
T
波倒置。心内膜下心肌梗塞无病理性
Q
波。
(二)动态性改变
1
.超急性期
发病数小时内,可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
T
波。
2
.
急性期
数小时后,
ST
段明显抬 高,
弓背向上,
与直立的
T
波连接,
形成单向曲线,
1-
2
日内出现病理性
Q
波,同时
R
波减低,病理性Q
波或
QS
波常持久不退。
3
.亚急性期
ST
段抬高持续数日于两周左右,逐渐回到基线水平 ,
T
波变为平坦或倒
置。
4
.恢复期
数周至数月后,
T
波呈
V
形 对称性倒置,此可永久存在,也可在数月至数
年后恢复。
(三)判断部位和范围
可根据出现特征性改变的导联来判断心肌梗塞的部位(表3
-
8
-
2
)
。如
V1
、
V 2
、
V3
反映左心室前壁和侧壁,Ⅱ、Ⅲ、
aVF
反映下壁。Ⅰ、< br>avF
反映左心
室高侧壁病变。根据上述变化可初步判断何支血管受累。
二、超声心动图
二维和
M
型超声 心动图可检出梗塞部位室壁变薄和运动异常,检测
左心室功能,并协助室壁瘤的诊断。
三、放射性核素检查
(一)静脉注射
99 m
锝-焦磷酸盐、血液中的
99m
锝-焦磷酸与坏死心肌细胞中钙离
子结合, 坏死区心肌显象,正常心肌不显象。
图
3
-
8
-
1
急性前壁心肌梗塞
图
3
-
8
-
2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图
3
-
8
-
3
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恢复期
表
3
-
8
-
2
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定位诊断
(二)静脉注射
201
铊、
131
铯、
43
钾,此类放射性核素,因坏死心肌血供 断绝不能
进入细胞,坏死区不显象,正常心肌显象。
上述检查对心肌梗塞的定位,
确定梗塞范围有一定帮助。
门电路
γ
闪烁照相 法进行放射
性核素心脏血池显象可检测室壁异常运动和左心室功能。
四、血液检查
(一)血象
起病
24
-
48
小时后白细胞可增至
10
-
20
×
109
/
L
(
10
,
000
-
20
,
000
/
ul
)中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均可持续
1
-
3
周。
(二)
血清酶
心肌细胞内含有大量的酶,
心肌梗塞心肌细胞坏死,
细胞内酶进入血液,
引起血清心肌酶升高。肌酸磷酸激酶(< br>CPK
)在
6
-
8
小时开始升高,
24
小时 达最高峰。
2
-
3
日下降至正常。
此酶在其他组织细胞中含量不多,
所以特异性较强,
其异构酶
CPK
-
MB
更具有特异性敏感 性,
CPK
-
MB
的峰值常可反映梗塞的范围。谷草转氨酶(
SGO T
)在发病
6
-
12
小时开始升高(正常值
40
单 位)
,
20
-
48
小时达最高峰,
3
-
5
日恢复正常。因该酶
也存在于肝细胞中,所以特异性较差,乳酸脱氢酶在梗塞后
8-
10
小时开始上升,
3
-
5
小
时达最高峰, 约持续
8
-
14
日方恢复正常,其同功酶
LDH1
特异性高 。
(图
3
-
8
-
5
)
(三)血清心肌特异蛋白的测定
血和尿 肌红蛋白增高。血肌红蛋白在心肌梗塞
2
-
4
小时开始上升(正常值,放免法
6
-
80ug/L
)
,
4
小时达最高峰,较血清酶 出现早,持续
3
-
5
日恢复正常。心脏肌凝蛋白及其轻链是心肌特有的收缩蛋 白,在发病后
4
小时开始上升,
电磁炉辐射-
电磁炉辐射-
电磁炉辐射-
电磁炉辐射-
电磁炉辐射-
电磁炉辐射-
电磁炉辐射-
电磁炉辐射-
本文更新与2021-01-27 16:5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0932.html
-
上一篇:心脏前壁心肌梗死是什么
下一篇:糖尿病高渗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