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是指哪些-
苦
参
(
《本经》
)
苦参为豆科植 物苦参的干燥根。均系野生。主产于山西、河北、河南、湖北等地。原植
物生于山地、向阳山坡草丛中或 溪沟边。一般砂壤和粘壤土均可生长。味苦,性寒。归心、
肝、胃、大肠、膀胱经。功效清热燥湿、祛风 杀虫、利尿、止带。临床用名有苦参(片)和
苦参炭。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
:
味苦,寒。主治心腹结 气,癥瘕,积聚,黄胆,溺有余沥,逐水,除
痈肿,补中明目,止泪。
《名医别录》
:
无毒,养肝胆气,安五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
醒酒,小便 黄赤,治恶疮,下部
,平胃气,令人嗜食。
《药性论》
:
能治热毒 风,皮肌烦燥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唾,治腹中冷痛,中
恶腹痛,除体闷,治心腹积聚,不入汤用 。
《日华子本草》
:
杀疳虫。炒带烟出为末,饭饮下,治肠风泻血,并热痢。
《开宝本草》
:
味苦,寒,无毒。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
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匿疮,平胃气,令人嗜食轻身。
《本草图经》
:
古今之方用治风热疮疹最多。
《本草衍义》
:
有朝士苦腰重,久坐,旅拒十余步,然后能行。有一将佐谓朝士曰:见
公日逐以药揩齿,得 无用苦参否?曰:始以病齿,用苦参已数年。此病由苦参入齿,其气味
伤肾,故使人腰重。后有太常少卿 舒昭亮,用苦参揩齿,岁久亦病腰。自后悉不用,腰疾皆
愈,此皆方书旧不载者。有人病遍身风热细疹, 痒痛不可任,连胸颈脐腹,及近隐处皆然,
涎痰亦多,夜不得睡。以苦参末一两,皂角二两,水一升,揉 滤取汁,银石器熬成膏,和苦
参末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后温水服二十至三十丸,次日便愈。
《汤液本草》
:
气寒,味苦,气沉,纯阴。
《心》云:除湿。
《本草》云: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 肿,补中,明目止泪。
养肝胆气,
安五脏,
定志益精,
利九窍,
除伏 热肠澼,
止渴醒酒,
小便黄赤,
疗恶疮,
下部
,
平胃气,令 人嗜食轻身。
《衍义》云:有人病遍身风热细疹,痒痛不可任,连胸颈脐腹近阴处皆然,涎痰 亦多,
夜不得睡。以苦参末一两,皂角二两,水一升,揉滤取汁,银、石器熬成膏,和苦参末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后温水下二十丸至三十丸,如梧桐子大。食后温水下二十丸至三十丸,次日
便愈。< br>
《时习》云:苦参揩齿,久能病腰。
《本草衍义补遗》
:
属水而有火,能峻补阴也。或得之而致腰重者,以其气降而不升也。
升,伤肾之谓。治大风有功,况风热 细疹乎?
《本草发挥》
:
洁古云:
苦参气寒味苦,
是少阴 肾经之君药也,
治本经须用。
《主治秘诀》
云:苦,阴,气沉,逐湿。
《本草纲目》
:
子午乃少阴君火对化
,
故苦参、黄柏之苦寒,皆能补肾, 盖取具苦燥湿、
寒除热也。热生风,湿生虫,故又能治风杀虫。惟肾水弱而相火胜者,用之相宜。若火衰 精
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之。
《素》云: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久而增气,物
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五冰注云:入肝为温,入心为热,入肺为清,入肾为寒,
入脾 为至阴而兼四气,皆为增其味而益其气,各从本脏之气。故久服黄连、苦参而反热者,
此其类也。气增不 已,则脏气有偏胜,偏胜则脏有偏绝,故有暴夭。是以药不具五味,不备
四气,而久服之,虽且获胜,久 必暴夭。但人疏忽,不能精候尔。从正亦云:凡药皆毒也。
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则五味各 归其脏,必有偏胜气增之患。诸药皆然,学者
当触类而书之可也。至于饮食亦然。
《 史记》
太仓公淳于意医齐大夫病龋齿,
灸左手阳明脉,
以苦参汤日漱三升,
出 入慎风,
五六日愈。此亦取其左风气湿热,杀虫之义。
《本草经疏》
:苦参禀天地阴寒之气而生,其味正苦,其气寒而沉,纯阴无毒。足少阴
肾经君药也。苦以燥脾胃之湿 ,兼泄气分之热,寒以除血分之热。热则生风,风湿合则生虫,
故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 沥,逐水,除痈肿,明目止泪,利九窍,除伏热,
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匿疮。胃家 湿热盛则口淡不思食,食亦不生肌肉,
湿热散则胃气平和而令人嗜食矣。其曰补中养肝胆气,安五脏,定 志,益精,轻身者,通指
热散湿除,则脏腑气血安和而致然也。味既至苦,性复阴寒,善能杀虫,故《药 性论》治热
毒风,皮肤烦躁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睡。
简误:苦参虽能泄血中 之热,除湿热生虫为疠,然以其味大苦,气大寒,久服能损肾气,
肾虚而无大热者,勿服。
< br>《本草蒙筌》
:
味苦,气寒。沉也,纯阴。无毒。反藜芦莫入,恶贝母菟丝。使宜玄参,
惟作丸服。不入汤散。治肠风下血及热痢刮痛难当,疗温病狂言致心躁结胸垂死。赤癞眉脱
者, 驱风有功;黄疸遗溺肿,逐水立效。扫遍身痒疹,止卒暴心疼。除痈肿,杀疥虫。破
疒
〖
KG-*3/4
〗徵瘕,散结气。养肝气明目止泪,益肾精解渴生津。利九窍通便,安五脏 定志。
《本草乘雅》
:
苦者,言其味;参者,言其功力相上下外也。炎上作 苦,故一名陵节。
苦性走下,故一名地槐。苦能入骨,故一名苦骨,复名水槐,禀水曰润下之寒化尔。合 从至
阴,对待火热为因,积聚为证者也。更观根生三、五并立,亦若三相,伍相伍,故得自参以
上,明目止泪,自参以下,逐水余沥。自参以外,除痈肿黄疸。自参以内,破结气症瘕,盖
心腹居中,积 聚火热,斯成众眚,对待火热,所以补中,方能参乘上下,以及内外,参之功
用大矣。
《药性解》
:
苦参,味苦,性寒,无毒,入胃、大肠、肝、肾四经。主结气积聚、伏热
黄疸、肠风燥渴、溺有余沥,逐水消痈,明目止泪,去湿杀虫,疗大风及一切风热细疹。玄
参为使,恶 贝母、漏芦、菟丝子,反藜芦。
按:苦参属水有火,性下降,本入少阴心,又入手足阳明及足 厥阴经者,以其善主湿也。
盖湿胜则生热,热胜则生风,而结气等症,从兹有矣。今以苦参燥湿,治其本 也,东南卑湿,
尤为要药。丹溪曰:能峻补阴气,或得之而腰重者,以其气降而不升,非伤肾也。
《药鉴》
:
气寒,味苦,无毒,沉也,阴之阴也。主治痈肿,杀疥虫,消热毒。破 癥瘕,
散结滞。养肝气,安五脏,定诸志。同菊花明目,止目益精。同麦冬解渴,生津利窍。赤癞
眉脱者,君诸药驱风甚捷。黄疸遗溺者,主利药逐水立效。同槐花除肠风下血,及热痢刮痛
难当。同茵 陈疗湿病狂言,致心燥结胸垂死。少入麻黄,能扫遍身痒疹。佐以山栀,能止卒
暴心疼。使玄参,反藜芦 ,恶贝母、菟丝。
《景岳全书》
:
味苦性寒。反藜芦。沉也,阴也,乃足少 阴肾经之药。能祛积热黄疸,
止梦遗带浊,清小便,利水,除痈肿,明目止泪,平胃气,能令人嗜食,利 九窍,除伏热狂
邪,止渴醒酒,疗恶疮斑疹疥癞,杀疳虫及毒风烦躁脱眉。炒黄为末,米饮调服,治肠风 下
血热痢。
《本草备要》
:
泻火,燥湿,补阴。
苦燥湿,寒胜热。沉阴主肾,补阴益精,养肝胆,安五脏,湿热去则血气和平,而一脏
自安。利九窍, 生津止渴,明目止泪。泪为肝热。治温病血痢,纯下清血者,风伤肝也,宜
五官是指哪些-
五官是指哪些-
五官是指哪些-
五官是指哪些-
五官是指哪些-
五官是指哪些-
五官是指哪些-
五官是指哪些-
本文更新与2021-01-27 15:4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0812.html
-
上一篇:孕妇适合做什么工作和注意事项(精)
下一篇:狗狗皮肤真菌病症状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