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疾病人类学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7 15:49

鲜女孩的甜蜜日记-

2021年1月27日发(作者:章程)
疾病人类学


第一章

疾病的生物人类学


导言





对过去和现在的人类群 体的疾病进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知
识。不断变化的疾病发生模式反映了不同群 体的人口、气候、营养、植被、饮食习惯、宗教
信仰、文化、行为、迁徙、职业、经济开发、社会结构和 遗传构成等差异的综合效应。这一
章重点讨论生物文化因素如何影响疾病的发病模式以及疾病对过去和现 在的人类群体的生
物学影响。


第一节

基本原理


1.
疾病的定义:

疾病可以被定义 为“健康或者安康的损害”
。实际上,良好的健康就是免除疾病。在概
念方面,
良好的 健康很容易下定义,
良好的健康意味着整个人全身的各个部位在功能上适当
地整合,在精神、情 绪和身体方面发挥最佳功能。实际上,
“最佳”很难下定义,对良好健
康状态的证明包含着对个 人的全面的功能状态的相对客观的评价。
一个人的身体功能如果处
在通过对正常人群进行观察得 来的正常功能的范围内,这个人就可以被认为是健康的。

但是,健康的定义因不同的社会而异 。因此,文化人类学家试图看一看一个社会是如
何觉察疾病,
并且对疾病下定义。
这类 研究有时被称为民族医学研究,
经常在非西方社会开
展,但是,
西方社会开展这类研究 也在增加。
例如,民族医学研究已经被用于爱滋病和精神
行为的研究。

另一 方面,生物人类学研究人类的适应性,即人类群体的生物学方面的灵活性。对人
类适应性的研究包含着对 人类群体适应环境的所有机制的研究。
这种研究形成了人类生态学
的跨学科领域。
人类 生态学包含环境生理学、
发育与营养、流行病学、
人类遗传学和人口统
计学等学科。< br>
生物人类学对疾病的研究建立在来源于流行病学的“生态模型”的基础上。这个模型
将 疾病看作涉及致病媒介(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直接病因)
、人类宿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生
物人类 学将这个模型扩充,用来分析人类对疾病的生物文化反应以及疾病对人类的影响。


2.
疾病由什么导致的?

将疾病的主要原因看作是导致疾病的唯一重要原因 是一种错觉,肺结核可以作为一个
例子。
人类会感染这种疾病是因为人类无意中成了结核杆菌这 种致病媒介的宿主。
在二次大
战期间,有一位患有肺结核的老师在通风不良的教室里给
300
名学生上课。在这群学生中,

94
名学生没有进行过免疫接种,皮肤 结核菌素试验表明,这些学生没有一个自然感染肺
结核。
在其他学生中,有
24
名没有被感染,结核菌素试验显示阴性;

29
名是症状不明显
的感染;在
41
名出现早期肺结核的学生中,只有
14
名发展为越来越严重的肺病。
如果单纯将结核杆菌作为致病的主要原因就不能很好地回答如下问题:为什么只有一
些人 会感染肺结核?为什么没有经过免疫接种的学生不会感染肺结核,
而经过免疫接种的学
生却有< br>41
人感染了肺结核?因此,肯定还有其他重要的因素必须考虑。


3.
疾病发展的步骤

评价疾病随后发展过程的一种最容易的方式是弄清楚哪 个步骤会导致疾病。带有结核
杆菌的痰和鼻涕有没有被学生接触到?这取决于结核杆菌源的数量
(来自老师和已经被感染
的学生)
,个人之间接触的距离,以及个人避免传染的行动。

即使一个人接触到结核杆菌,他是否会被感染呢?环境中的多种因素都要考虑到:痰
液中的结核 杆菌数量是否足于使人受感染;
能够杀灭结核菌的阳光和其他环境变量;
病菌是
否能通 过某种路径进入人体易感染的组织
(结核杆菌必须通过呼吸道或口腔而不是皮肤进入
体内)。最后,个人的防御系统能够预防病菌的繁殖。

即使一个人受到结核菌的感染,他可能会 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也可能不出现疾病的
临床症状。
诸如用药剂量,
病菌的致病性,
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包括遗传因素、
营养状态、
由于先前自然感染诱导或者 卡介苗接种导致的特异免疫作用等)所有因素都会发生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导致疾病 的原因很少是简单的或者单一的。一系列综合的原因

Dunn

Janes

1986
年将它们定义为“原因网络”

causal
web

)持续不断地作用于个
人、
群体和环境。
个人的原因包括各 种影响身体抵抗力的紧张因素,
可能在童年感染的隐藏
的病原体,
对疾病易感性或者抵 抗力的遗传决定因素,
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群体的因素包
括感染源(病例和携带者)
。其他的原因包括人口密度过高,影响人们相互接触的频率和范
围以及相互合作对抗不利的环境 影响的效率。在环境方面,结核杆菌可以在牛的体内生存,
环境中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影响人类接触病原体 和对病原体的易感性。

总而言之,即使对于像肺结核那样的一种疾病,其致病的决定因素包括 :结核杆菌及
其由菌株决定的致病性;宿主的遗传特征、年龄、性别和营养状态;各种紧张事件的作用;
人类在家里和工作场所接触的范围;室内的通风和阳光;医疗保健设施和适当的营养等等。


4.
致病媒介的分类

前面提到的肺结核病,其致病媒介是结核杆 菌。对于其他疾病而言,致病媒介可能是
任何有机体、
物质或者力量,
过度接触或者相 对缺乏某种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因素。
对于许多
疾病来说,例如冠心病和胃溃疡等,致病媒介一直 还不清楚。致病媒介的分类有多种方案,

1-1
是致病媒介的其中一种分类方案。< br>


1-1
致病媒介的分类

编号


1
营养元素

某些或者某一类的特殊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者过量, 如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
质、维生素和矿物,可能导致疾病。

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包括有毒物质、致过敏原和刺激性物质等。这 些物质在宿主的体
外产生,可能直接导致疾病,或者由于肾功能障碍导致组织代谢产物积聚而致病。
生理因素





在人类生命周期中的一 些事件和改变可能导致某些特殊的病变。妊娠呕吐就是
这方面的例子。

遗传因素





至今为止,已经发现了从点突变到染色体畸变在内的大量的遗传病。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被认为是包括头痛、 恶心、呕吐、胃溃疡和高血压在内的常见疾病的
部分诱因。

物理因素

2
3
4
5
6




这些因素包括火、
阳光和重力的变化,
可能导致一系列疾病,
包括潜函病
bends



7
入侵体内的活生物体





这些活生物体包括一大类致病媒介。属于动物界的入侵生物 体称为寄生虫,有
原生动物(多细胞动物)
,如节肢动物疥虫、肠道寄生虫蠕虫,还有原生动物 (单细
胞动物)

如变形虫和疟原虫等。
其他的入侵人体,
成为致病 媒介的的生物体有真菌、
细菌、立克次体和病毒。




5.
宿主与媒介的相互关系

寄生虫的长期生存取决于它的生存能力(在自由 状态下的生存能力)
、生长需要、宿主
范围(寄生虫所能成功寄生或者感染的高等动物或者节肢 动物的范围)
、对化学治疗剂或者
抗生素物质的敏感性,其抗原特征改变的范围,以及是否能适 应新的贮主。

个人对微生物媒介的反应可以用三个概念来描述,即传染性(
infe ctivity

、致病性

pathogenicity
)和致病 力(
virulence



传染性是能够在宿主中寄生和繁殖的 特性,即对宿主进行感染。传染性的基本衡量标
准是建立感染所需最少的感染微粒数。
这一数目 实际上可能因宿主的不同而异,
这取决于入
侵途径、宿主的年龄以及其他特征。
致病性涉及微生物媒介导致疾病的特征。致病性取决于微生物媒介繁殖的速度和程度,
微生物媒介繁 殖时导致组织损害的范围,
以及媒介是否产生特别的毒素
(如白喉杆菌和破伤
风杆菌)
。致病性的衡量标准是导致疾病的感染的比例。

致病力涉及疾病的严重程度。严重程 度的标准可以是永久的、严重的后遗症或者死亡。
致病力的衡量标准是在总病例数中严重病例所占例数。

各种疾病的传染性、致病性和致病力是不同的。天花是高传染性、高致病性和高致病
力的一个例子,水痘是高传染性和高致病性,但低致病力的例子,而麻风病则是低传染性、
低致病性,但 高致病力的例子。


6.
疾病传播的模式

对于许多病原 微生物,如麻疹、腮腺炎和小儿麻痹症的病毒来说,人类是唯一的宿主,
即只有一种贮主。对于少数疾病 ,如黄热病,
常见的宿主是猴类,
人类是一个重要的替代宿
主。
无脊椎动物宿 主的感染对于贮主机制来说是重要的,
因为节肢动物的感染可能是寄生虫
发育周期不可缺少的一 个阶段。

疾病的传播周期由三个阶段构成:

1
)从感染源宿主中 逃出,

2
)病原体的运送,

3

有效进入接受 者宿主。
逃出意味着致病媒介从感染源宿主中逃逸出来。
逃出的最常见途径是
通过受感 染者的伤口、唾液、呼吸道的黏液分泌物,生殖系统的分泌物,尿液和粪便释放出
来。逃出的另一个重要 途径是割伤、皮下注射、昆虫或者其他动物叮咬所导致的血液传播。

致病媒介从受感染的宿主 中逃出后,必须移动至易感染的宿主。病原体的运送有多种
途径。直接接触不涉及病原体携带媒介,而发 生在接吻、握手、性交和短距离空气传播。通
过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包括天花、麻疹和水痘。

病原体运送的间接模式涉及病原体携带媒介。携带媒介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非生物。
非生物携 带媒介包括受感染水滴、受污染的物品(贴身个人用品,如手帕)
、食物、牛奶和
水等。
生物携带媒介可以是机械性的,
也可以是生物性的。
机械性携带媒介的一个例子是苍
蝇,
它可以携带动物的排泄物。
当它爬在暴露的食品上时,
这些食品就受到动物排泄物 的污
染。
生物性携带媒介涉及的动物受到病原体感染后,
病原体在它的体内繁殖,然后才将病原
体传播开去。例如,在虱子传播的斑疹伤寒中,虱子最后死于受感染。疟疾、黄热病、 血吸
虫病等都是涉及生物性携带媒介的疾病。

最后,病原体必须进入宿主体内。进入 宿主体内的入口有多种,包括破损的皮肤、呼
吸道、消化道、血流,或者由吸血的节肢动物从未破损的皮 肤注入体内。


7.
宿主的防卫系统

与病原体接触会有 三种可能的结果。第一,由于病原体数量太少,或者找不到侵入宿
主的入口,
或者宿主具有特别 的免疫力,
病原体不能寄生和感染宿主。
第二,宿主虽然被感
染,但没有表现出临床症 状。第三,感染导致疾病。

宿主身上有多道防线。在结构方面,无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是抵御病 原体入侵的屏障。
功能方面的防卫也很重要。
咳嗽和喷嚏除去呼吸道中的有害物质。
痛 觉、
触觉、
嗅觉、
味觉、
视觉和听觉等感觉在人类受到威胁时能够触发逃避行 为。

宿主体内出现的抗原被识别出是异己,可以触发体内的免疫反应。这通常会导致产生有保护作用的抗体。
感染会导致免疫反应。
但是,
宿主体内也由于先前的感染已经 存在先天
获得的主动免疫力。人工获得的主动免疫力是通过人工接种疫苗或者类毒素刺激出来的。

新生婴儿具有先天获得的对多种病原体的被动免疫力。他们主要依靠母体的抗体通过
胎盘进 入胎儿血液循环的方式获得这种短期的免疫力
(大约持续
25
天)

新生婴儿还通过母
乳获得进一步的免疫力。

人体也存在人工获得的被动免疫力。这经常是通过注射伽马球蛋白获得的。



第二节

改变疾病发生模式的因素


1.
社会文化进化

农业的发展导致了人类生活习惯的重大变化,引起传染病大幅度增加(
Fenner 1980


在这些变化中,
有两个方面的变化特别重要。
首先,人类开始过 定居和聚居的生活,随着时
间的推移,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其次,人类与其他动物亲近和接触的机会增加 (表
1-2





1-2

与人类世代和人口聚居有关的文化特征

1985
年之前的年代

1000000
10000
5500
50000
500
220
世代数

文化状态

狩猎和采集

农业发展

灌溉农业发展

人类社区规模

少于
100
人的分散的
游牧帮队(
band


少于
300
人的相对定
居的村庄

少数
10
万人的城市,
大多数村庄少于
300


有些城市
50
万人,

多城市
10
万人,
许多
村庄
1000



有些城市
500
万人,
许多城市
50
万人,

数村庄
1000
人< br>
250
10
蒸汽机发明

130
0
6
-
卫生设施改革

-

鲜女孩的甜蜜日记-


鲜女孩的甜蜜日记-


鲜女孩的甜蜜日记-


鲜女孩的甜蜜日记-


鲜女孩的甜蜜日记-


鲜女孩的甜蜜日记-


鲜女孩的甜蜜日记-


鲜女孩的甜蜜日记-



本文更新与2021-01-27 15:4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0809.html

疾病人类学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