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中药药理学笔记(对应中国中医出版社那本书)标注黄色重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7 14:47

擤鼻涕的正确方法-

2021年1月27日发(作者:储勋)
解表药

发汗作用

解热作用

镇痛、镇静作用

抗炎、抗过敏及免疫调节作用

抗菌、抗病毒作用

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麻黄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1

< br>发汗作用(
2
)平喘作用
机制

3
)利尿
作 用
机制

4

解热、
抗炎、
抗过敏作用

5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6
)镇咳、祛痰作用


1
)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2
)强心、升高血压机制

3)抑制肠肌收缩

桂枝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1


扩张血管、促进发汗作用(
2
)抗病原< br>微生物(
3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4
)解热、
镇痛作用
机制

5
)抗炎、抗过敏


1
)镇静、抗惊厥作用

柴胡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
,
升举阳气


1
)解热作用(
2
)抗炎作用(
3
)抗病原微
生物、
内毒素

4

促进免疫功能

5

镇静、
镇痛、镇咳、抗癫痫作用(
6
)保肝、利胆、
降血脂作用(
7
)对 内脏平滑肌作用


1
)影响物质代谢(
2
)抗辐射作用(
3
)对肾脏影
响(
4
)抗肿瘤作用

葛根

解肌退热,生津,透疹


1
)解热作用(
2
) 降血糖、血脂(
3
)对内
脏平滑肌作用


1
)抗 心肌缺血(
2
)抗心律失常(
3
)扩血管、降
血压(
4)改善血液流变性和抗血栓形成(
5
)改善
学习记忆能力


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发汗发表
,
宣肺平喘


1
)发汗作用(
2
)解热作用(
3
)平喘作用

4
)镇咳、祛痰作用(5
)抗炎、抗过敏作
用(
6
)抗病毒作用(
7
)调节免 疫功能作用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2
)对外周血 淋巴细
胞影响(
3
)扩血管(
4
)协同化疗作用



清热药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抗毒素作用

抗炎作用

解热作用

对免疫功能影响

抗肿瘤作用


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机制
(2)
抗毒素

(3 )
抗炎
机制
(4)
解热
机制
(5)
降血糖作用(6)

消化系统的影响
A.
止泻
B.
抗溃疡机制C.
调节
胃肠运动
(7)
抗肿瘤

(1)
对心 血管系统的影响
A.
正性肌力机制
B.
负性频
率机制
C.< br>抗心律失常机制
D.
降血压机制
E.
抗心肌缺

(2 )
抗脑缺血
机制
(3)
抑制血小板聚集
机制
(4)
镇静催


黄芩
祛风湿,止痹痛,退虚热,清湿热

(1)

抗菌、抗病毒作用
(2)
抗内毒素作用
(3)< br>抗肿瘤机制
(4)
解热作用
(5)
抗炎
机制
(6)< br>对免疫功能影响
机制
(7)
保肝、利胆作用
机制
(8)
镇静作用
(9)
对血液系统影响

(1)
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2)
抗自由基损伤作用

(3)
降压、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2)
抗内毒素作用
(3 )
抗炎作用
(4)
解热作用(
5
)提高免疫功能


1
)保肝、利胆(
2
)抑制血小板聚集(
3
)其他止血,调血脂,抗早孕

连翘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风散热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2)
抗炎作用
(3)
解热
作用


1
)镇吐(
2
)保肝(
3
)其他抗肿瘤,抗氧化,调
血脂,强心,利尿

大青叶与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消
斑,利咽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2
)抗毒素(
3
)促
进免疫功能(
4
)解热、抗炎作用


1
)保肝(
2
)抑制血小板聚集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1
)解热作用(2)
抗炎作用
(3)
镇痛作用

(4)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1

保肝

2

利胆

3

保护胰腺

4< br>)
降血糖

5

降血压

6
其他调血脂,
抗动脉粥样硬化,
抗焦虑,
抗氧化,保护神经细胞,调节胃肠运动< br>
鱼腥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1
)抗 病原微生物(
2
)解热(
3
)抗炎


4
)对免疫功能影响


1
)平喘机制(
2
)利尿

青蒿
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


(1)
抗病原 微生物(
2
)抗肿瘤作用
机制
(3)

热镇痛作用(
4
)抗炎
机制

5
)免疫调节

(1)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
抗组织纤维化

知母
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1)
抗病原微生物
(2)解热作用
机制
(4)
抑制交
感神经-
β
受体功能
(5)
降血糖作用


l

改善学习记忆
机制
(2)
抑制血小板聚集
(3)
对肾
上腺皮质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影响
机制
(4)
抗肿瘤
机制

苦参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1)
抗病原微生物
机制
(2)
抗肿瘤作用
机制
(3)

过敏(免疫抑制)作用
机制
(4)
抗炎作用
机制
(5)解热作用(
6
)止泻作用

(1)
保肝
机制
( 2)
抗心律失常
机制
(3)
抗心肌缺血
机制

白虎汤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 1)
解热机制
(2)
抗病原微生物
(3)
增强免疫
(4)< br>生津止渴


l
)降血糖
(2)
降血脂

黄连解毒汤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泻火解毒

(1)< br>抗病原微生物
(2)
抗细菌毒素机制
(3)


(4 )
抗炎、镇痛

(1)
对脑缺血的保护
机制
(2)
抗脑动脉硬化
(3)
抗血小
板聚集、血栓形成
(4)
降血糖
(5)
益智
机制
(6)
抗溃疡


泻下药

泻下作用

利尿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抗毒素作用

抗炎作用

抗肿瘤作用

大黄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
瘀,利湿退黄

(1)
泻下作用
机制
(2)
抗病原微生物

(3)
抗炎、解热
机制
(4)
止血
机制
(5)
保肝利胆< br>机制
(6)
改善血液流变性(活血)
机制
(7)
抗急性胰腺炎
机制


1
)降血脂
(2)
抗溃疡(胃黏 膜保护)
机制
(3)
利尿、
改善肾功能
机制
(4)
抗肿瘤
(5)
免疫调节
(6)
抗氧化清
除自由基作用
(7)
大黄还有抗精神病,强心、抗心律
失常、抗心肌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大承气汤
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峻下热结


1
)促进胃肠蠕动
机制

2
)抗病原微生物

(3)
抗内毒素
机制
(4)
抗炎

祛风湿药

1.
抗炎作用

2.
镇痛作用

3.
影响免疫功能

秦艽
祛风湿,止痹痛,退虚热,清湿热。

1.
抗炎作用
机 制
2.
镇痛作用
3.
镇静、解热作用
4.
抗过敏作用

1)
降压作用
2)
保肝利胆
3)
升高血糖作用

4)
抗菌作用
5)
利尿作用

雷公藤
祛风湿,
止痹痛,
退虚热,
清湿热

1.< br>对免疫功能影响
2.
抗炎作用
机制
3.
对血管和
血液 系统的作用
4.
杀虫抗菌作用
5.
对生殖系
统的影响
6.< br>抗肿瘤

五加皮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1.
抗炎作用
机制
2.
调节免疫
3
镇静作用

4.
镇痛作用
5.
抗镉致突变、抗应激作用

6.
促进核酸合成作用
7.
性激素样作用

1.
降血糖
2.
抗溃疡
3.
抗肿瘤
4
增强学习记忆
5.
抑制血小板聚集

独活寄生汤
祛风湿,
止痹痛,
益肝肾,
补气血。

1.
抗炎作用
2.
镇痛作用
3.
调节免疫功能

芳香化湿药

1.
调整胃肠运动功能

2.
抗溃疡

3.
抗病原微生物

4.
促进消化液分泌

广藿香
芳香化浊,开胃止呕
,
祛暑解表

1.
促进胃液分泌
2
.
止泻

1.
抗病原体作用:
2.
细胞毒活性

苍术

健脾,燥湿,解郁,辟秽,散寒解表

1.
调整胃肠运动功能
2.
抗溃疡
3.
抑菌
4
抗炎

5
利尿

1.
保肝


2.
调节血糖

3.
抗缺氧
4.
中枢抑制



5.
抗肿


6.
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厚朴
燥湿消积,行气平喘

1.
调整胃肠运动功能
2.
促进消化液分泌
3.
抗溃疡
4.
抗病原微生物
5.
抗炎镇痛

1.
保肝


2.
中枢抑制与松肌

3.
抑制血小板聚集

4.

压,松弛血管平滑肌

5.
钙通道阻滞


藿香正气散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1
.解热
2.
解痉
3.
镇痛
4.
镇吐
5.
肠屏障功
能保护作用
6.
抑菌作用

1.

I
型变态反应作用

利水渗湿药

1.

利尿
2.
抗病原微生物
3.
利胆保肝
4.
抗肿
瘤增强免疫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1.
利尿作用
机制
2.
免疫调节功能
3.
抗肝硬化

4.
对胃肠功能影响
5.
抗肿瘤作用机制
6.
抗衰

7.
抗炎
8.
抗病原微生物< br>9.
促进造血功能
10.
镇静

泽泻
利水渗湿、泻热

1.
利尿
机制
2.
抗实验性肾结石

3.
抗炎
4.
免疫调节

1.
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
2.
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
硬化作用
3.
保肝作用
4.
降血糖作用
.5
对心血管的
作用


茵陈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1.

利胆作用
2.
保肝作用
3.
抗病原体
4.
降血脂
5.
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6.

肿瘤作用
机制


7.
对心血管影响
:
抗凝血
,

血压

五苓散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1)
对尿液的
调节作用
(2)
降压
(3)
对肾脏的作用
(4)
保肝
作用、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温里药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强心
,
对心率的
影响
,
抗心肌缺血
,
扩张心脑血管、改善
微循环
,
抗休克作用

2.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3.
其他作用

附子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

1.
强心作用
机制
2.
抗心律失常
3.
对血管和
血压作用
4.
心肌保护作用

机制
5.
抗休克

1.
抗寒

机制
2.
镇痛
机制
3.
对消化系统作用
机制
4.
抗肿瘤作用
5.
镇静
6.
增强免疫


温中散寒
,
回阳通脉
,
燥湿消痰

1.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
扩管
,
强心
,
升压

2.
对消化系统影响
3.
对肠道运动

4.
利胆作用
5.
止吐作用

1 .
抗炎
2.
镇痛
3.
抗血栓
4.
抗缺氧
5 .
抗病原微生物

6.
镇静催眠


肉桂
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
血通经。

1.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
强心
,
降压
,
改善心肌
血液供应

2.

对消化系统作用
3.
抑制血小板聚集

4.
抗凝血
???
5
镇痛作用
6
抗炎作用
7.

内分泌的影响
8.
镇静
9.
延缓衰老
10.
抗菌作用

四逆汤
回阳救逆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强心
,
对缺血心肌保

,
对心电图影响

2.
抗休克
3.
耐缺氧
4.
抗氧化

其他作用:增强免疫功能;抗动脉粥样硬化

理气药

1.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2
对支气管平滑肌
的作用















3.
对子宫平滑肌
的作用
4.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5.
影响免疫功能

枳实、枳壳
消痰、散结、除痞

1.
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

2.
抗胃溃疡

3.
对子宫的作用









4.
镇痛作用

1.
对心血管系统
机制

2.
镇静
3.
利尿

5.
抗炎
6.
抗变态反应


陈皮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1.
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

2.
对消化液分泌的影响

3.
抗溃疡作用
4.
利胆作用

5.
祛痰、平喘作用

6.
对子宫作用:抑制作用

1.
对心脏作用
2.
对血管和血压作用

3.
抗氧化作用
4.
抗炎作用

青皮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1.
对胃肠平滑肌作用
机制

2.
利胆
3.
祛痰
,
平喘

1.
升压
2.
兴奋心肌
3.
抗休克


木香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1.
调节胃肠运动
2.
抗消化性溃疡

3.
促进胆囊收缩
4.
对呼吸系统影响

5.
镇痛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6.
抗菌作用
7.
对血小板聚集影响

香附
行气解郁,调经止痛

1.


对子宫平滑肌有明显抑制作用


2.
雌激素样作用

3.
松弛肠管和支气管平滑肌

4.
解热镇痛

5.
抑制中枢
,
降压
,
强心

枳术丸

1.
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
2.
对胃肠功能的调

3.
保肝、
利胆
4.
增强免疫和抗缺氧等作用
消食药




1.
助消化作用




2.
调节胃肠运动

1.

止血
:
三七氨酸
机制

2.

抗血栓作用
:
人参三醇苷
1
机制

3.

促进造血机制

山楂
消食健胃,行气散瘀

1.
助消化

2.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强心作用
,
抗心肌缺血
,
4.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机制
:
对心脏的影响
,
抗心律失常

3.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
降压
,
抗心绞痛

4.
调节脂质代谢
机制

5
.
促进免疫
6.
抗癌
7.
抗氧化
8.
抗菌作用

鸡内金
健胃消食、涩精止遗、通淋化石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
改善血液流变学
2.
促进锶的排泄
3.
抗乳腺增生

神曲
消食和胃

1.
促进消化
2.
调节肠道菌群

莱菔子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1.
对消化功能的影响

2.
镇咳、祛痰、平喘
3.
抗菌作用

抗氧化、降血脂、降压、抗肿瘤、抗菌

保和丸
消食、导滞、和胃

1.












2.
调节胃肠运动
3.
抗溃疡
4.
降血脂

止血药

1.收缩局部血管
2
.促进凝血因子
3
.促进血
小板聚集
4
.抗纤维蛋白溶解

三七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扩管和降 压
,
抗心肌缺血
,
抗脑缺血
,
抗心
律失常
,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5.



,
镇 痛
6.
保肝
机制
7.
抗肿瘤
机制

镇静< br>,
延缓衰老
,
调节免疫
,
对糖代谢的影响

槐花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1.
止血
2.
抗炎
3.
抗病原微生物

4.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降血压作用:芦丁、槲皮素

降血脂作用:槲皮素

1.
雌激素样作用
2.
抗肿瘤

3.
解痉:槲皮素
>
芦丁

白及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1
止血作用
机制
2.< br>促创面愈合
3.
抗病原微生

其他:抗肿瘤作用

云南白药
治血化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

1.
止血
2.< br>抗炎
3.
镇痛
4.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5.
促进组织修 复



活血化瘀药

1.
改善血流动力学
2.
改善血液流变学、
抗血栓






益母草
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3.
改善微循环

4.
对子宫平滑肌的双向调节
作用

5.
镇痛作用抑制组织异常增生

丹参
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

1.
抗心肌缺血
机制
2.
扩张血管机制

3.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
4.

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5.
抗肿瘤
6.

善微循环
7.
抗脑缺血

8.
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

1.
抗心率失常对胃肠道的影响
:
保护作用
2.
对肾
脏的影响
:
改善肾功能
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抑制
免疫
4.
抗菌、抗炎
5.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保护,解痉
作用
6.
镇静镇痛(丹参素)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1.
抗心肌缺血
川芎嗪
机制
2.
抗脑缺血
川芎嗪机制

3.
扩张血管
,
降血压
川芎嗪、阿魏酸机制

4.
对心肌收缩力的影响
川芎嗪机制

5

抑制血 小板聚集
,
抗血栓形成
川芎嗪、阿魏酸机制

6
.
对平滑肌的作用
川芎嗪、阿魏酸、藁本内酯机制

延胡索
活血、利气、止痛

1.
镇痛作用
机制
2.
镇静催眠
延胡索乙素机制

3.
抗心肌缺血作用
去氢延胡索甲素机制

4.
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延胡索乙素机制

5.
抑制血小板聚集

1.
抗心律失常
四氢巴马丁机制:与拮抗钙离子有关

2
.
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
去氢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机

:
与儿茶酚 胺有关

3.
松弛平滑肌
左旋四氢巴马丁

1
兴奋 子宫
益母草碱机理:
兴奋组织组胺
H1

肾上腺α受体

2
.改善血流动力学,保护缺血心肌
机理

3

改善血流变学、抗血栓形成
机理:抑制磷酸二酯酶

4.
利尿及防治急性肾小管坏死

5
.抗心肌肥厚
6
。抗心肌缺血

莪术
行气破血,消积止痛

抗肿瘤作用:
莪术挥发油(莪术醇、莪术二酮、β
-
榄香
烯及微量元素锰)机制:

抗血栓形成:姜黄素

抗肝纤维化作用

水蛭
破瘀血、散积聚、通经脉、利水道

抗血栓形成

对血液流变学影响

降血脂:

减轻动物主动脉与冠脉病变。

抗肿瘤作用

对实验性脑水肿及皮下水肿的影响

对动物妊娠影响:抗早孕

对实验性肾损害的影响:防治

银杏叶
敛肺平喘,活血化瘀,止痛

1.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扩张血管,增加血
流量,改善微循环。

2.
对脑血管系统的影响:保护脑组织。


3.
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4.
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

5.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镇咳、祛痰、平喘

1.
对中枢系统的影响:神经保护,改善记忆

2.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
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槲皮素、黄酮苷

4.
保肝、降血脂

红花
活血通经、袪瘀、止痛

1.
扩血管、改善微循环
有效成分:。机理:阻断了
肾上腺α受体

2.
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
有效成分:()。

机制:与抑制血小板聚集有关


3.
兴奋子宫
4.
降血脂

5.
抗缺血所致的损伤

其他:对心肌缺血有 明显的保护作用
,
抗炎、镇痛、
免疫调节、抗肿瘤等。


血府逐瘀汤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1.
改善血液流变学
2.
改善微循环

3.
抗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

4.
抗动脉粥样硬化

5.
改善脑缺血及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

1.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2.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3.
抗炎作用

解化痰止咳平喘药

1.
祛痰作用
2.
镇咳作用

3.
平喘作用
4.
抗炎作用


半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1.
镇咳作用

2.
催吐和镇吐作用

生半夏及未经高温处理的流浸膏催吐机制:粘膜刺激

制半夏镇吐机制:抑制呕吐中枢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其他作用
1.
降低眼内压
2.
抑制心脏

3.
抗早孕和抗生育作用
4.
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5.
对实验性硅沉着病的影响
6.
降血脂

川贝母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消肿散结

镇咳祛痰作用
镇咳—皂甙祛痰—生物碱、皂甙

平喘—
醇提物、总生物碱

其他作用
1.
抑菌
2.
降压作用:

川贝碱:持久降压,并伴有短暂呼吸抑制。

西贝碱:扩张外周血管,降压

桔梗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祛痰镇咳

桔梗皂甙—祛痰

镇咳—桔梗皂甙

抗炎作用

其他作用
(1)
镇静、镇痛、解热作用

(2)
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

(3)
对胃肠道作用抑制胃液分泌及抗胃溃疡作用

(4)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扩张血管减慢心率

(5)
抗肿瘤作用

苦杏仁
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1.
止咳平喘作用
2.
润肠通便

其他作用:
1.
抗肿瘤作用
2.
抑制胃蛋白酶活性

3.
镇痛作用
4.
对免疫功能的作用
5.
抗炎作用

二陈汤

1.
祛痰
2.
镇咳

3.
降血脂

4.
延缓衰老

5.
抗肺癌

安神药

1.
镇静催眠
2.
抗惊厥

擤鼻涕的正确方法-


擤鼻涕的正确方法-


擤鼻涕的正确方法-


擤鼻涕的正确方法-


擤鼻涕的正确方法-


擤鼻涕的正确方法-


擤鼻涕的正确方法-


擤鼻涕的正确方法-



本文更新与2021-01-27 14:4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0740.html

中药药理学笔记(对应中国中医出版社那本书)标注黄色重的相关文章

中药药理学笔记(对应中国中医出版社那本书)标注黄色重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