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ml的感觉-
连黄煌都敬佩的医家,你知道吗?
< br>中医家推荐:他们的学术个性非常之鲜明,非常质朴、
非常率真,一门心思研究医学。他们不是商 人,不是政客,
也不是搞宗教的。今天我们来研究经方家,来传承他们的学
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这对我们发展中医,做好经方惠民的工
作非常重要。让我们一起跟随黄老师领略经方家的魅力。讲
稿实录:经方就是《伤寒论》
、
《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一些
经典的配方,当然也有 人说是古代的经验方。但是经方这个
名词,
我是反对翻译成
classical fo rmula
的,
一定要用经方的
音译。因为“经”字上的含义太多了,可以是经纬之方 ,可
以是经典之方,也可以说是经常用的方,也可以说是古代的
经验方,所以目前在翻译时还是 用经方的音译。应用经方的
名医生,我们称之为经方家,他是我们中医学上的一个重要
的流派, 称之为经方派,当然这个名称它主要是指在近代。
那么现在,经方派已经成为中医学中一个古老但是又具 有活
力的学术流派。经方家,他们是一批擅长应用经方治病的医
家。从学术思想上来看,他们非 常强调《伤寒论》的传承,
非常强调方证相应,也非常重视药物以及配伍的一些研究。
他们在一 些所谓的理论研究上做的不多,但是在经方的方证
研究上,在经方的应用临床中做了很多的工作,而且大 多数
都是擅长使用经方大剂,临床的特色非常明显,所以后世称
他们为经方派。
中医历 史上医家非常多,
名医也是多如牛毛。
但是在这些名医中间,我最钦佩的就是这些经方家。因为 他
们的学术个性非常之鲜明,他们非常质朴、非常率真,一门
心思研究医学。
他们不是 商人,
不是政客,
也不是搞宗教的。
今天我们来研究经方家,来传承他们的学术思想和 临床经
验,这对我们发展中医,做好经方惠民的工作非常重要。所
以今天我要把他们的魅力给大 家展示一下。一、经方家的用
药首先我们来看看经方家的用药,都是喜欢用经方,用仲景
方。< br>《伤寒论》
、
《金匮要略》这是经方家必读的书。中医的
书太多了,汗牛充栋, 浩如烟海,但是真正有学头的就是经
典。学针灸,一定要读灵枢、素问;学方药,一定要读伤寒、
金匮,这也是我在长期的读书过程中比较出来的。经方家中
间有很多人都用经方,用伤寒方、金匮方来 治病,我们来举
些案例。舒驰远,清初江西名医,他在雍正年间比较活跃。
他原来也是学不进去 ,后来清初名医喻嘉言的弟子罗子尚给
他一本书
《尚论篇》
,
《尚论篇》是喻嘉言写的一本
《伤寒论》
的注本,他看了以后,大有开悟,从此就以伤寒六经为宗,< br>临床上亦善辨六经。我读研究生时看他的书,看到一个医案
看得我心就跳,原来中医是这样看病的 。什么案呢?一个产
妇发动已经六天,头已经向下了,就是产不下来。医生用了
很多催生的方法 ,甚至也请了道家,灵符、炉丹什么都用过
了,就是产不下来。万般无奈时,舒驰远来了。他一看,这< br>个人形壮实,同时壮热无汗,头项腰背强痛,这是什么?这
是病在太阳经,是寒伤营证,就用一剂 麻黄汤,大剂投之。
吃了麻黄汤之后,过一会出汗了,热退了,知道肚子饿要吃
东西了,
吃完东西以后豁然而生。
用麻黄汤催生,
绝无仅有,
但是舒驰远用了,而且他非常有 意思,治疗妇科病经常用伤
寒方。胎动不安不是用我们现在的苎麻根、阿胶,他一看,
她烦热多 汗,就用白虎汤。月经不通,脉沉,畏寒,病在太
阴,四逆汤主之。他就是这样看的。所以在他看来,妇 科、
儿科这些专书都不要看,他说得有点绝对,是说作为医生先
把《伤寒论》看好,先把六经辨 证搞清楚。曹颖甫,近代的
经方家,他是爱好者,没有老师,自学的,他是清代最后一
个举人, 光复以后,辫子不肯弃掉,所以他一直拖着个小辫
子,外号叫曹小辫。但是,他在学术上是值得尊敬的。 他当
时在丁甘仁先生主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伤寒、金匮,主
张用经方。
当时上海都 是用大方,
都用补品,
而且用温病方,
认为古方不能治今病,
伤寒不能治温病 。
但是,
他振臂高呼,
说经方是今古咸宜的,张仲景的东西现在当然可以用,古方能够治今病,而且他的学生讲老先生在上海治病用经方取效
者十常八九。因为他开的方很小,便宜, 那个时候搞慈善经
常派他去看病。霍乱流行肆虐,脑膜炎,一摸肚子很硬,头
痛欲劈,大承气汤 ;阑尾炎,肚子痛,大黄牡丹皮汤。他就
是用纯粹的经方治病,而且他是用原方,经方是“一剂知,二剂已”
。而且这个老先生非常有意思,这些经验很多是从
自身或者家人身上试出来的。皂 荚丸,他母亲吃过,桃核承
气汤、麻黄汤,他都在家人身上用过。
《经方实验录》是他
的学生姜佐景先生和他一起编的,这本书影响了好几代人。
另外岭南的著名经方家陈伯坛先生 ,也是擅用伤寒方。他读
《伤寒论》
,坐在一棵玉兰树下读,读了以后就把叶子摘一
片 ,结果这棵树的叶子都被他摘光了。他读《伤寒论》
,爱
不释手,就此入迷,用他自己的话说, 读伤寒论常“揽卷死
活过去”
。经典就是这个魅力,
《伤寒论》就是这个魅力,读了以后让你进去,能进去的就能成名。所以老先生用伤寒方
用得非常出色,成为岭南四大经方家之一 ,外号陈大剂,他
用量非常大。陈修园,福建长乐人,这是清代中期一个著名
的经方家,中医的 推广者,教育家。他写了很多书,
《医学
三字经》
、
《伤寒论浅注》等。他说 经方愈读愈有味,愈用愈
神奇。他希望读他的书的人,白天看病,临证用方,到了晚
上就要把< br>《伤寒论》
、
《金匮要略》
拿过来查对,
然后去思考,
温故知 新。他认为自己是长沙后生,即张仲景的后生,用经
方用得非常多,一直极力推广经方。他其实是一个爱 好者,
因为他本来不是以医为业,他是知县大人,曾经在河北当过
县官。他有一句经典名言,给 了我启发。他说:
“余治吐血,
诸药不止者,用《金匮》泻心汤百试百效。
”
《金匮要略》里
一张经典的止血方,泻心汤,三味姓黄的药,大黄、黄连、
黄芩,所以又称三黄 泻心汤。原文上讲“吐血衄血,泻心汤
主之”
,现在凡是身体上部的出血,鼻子出血、牙龈出血 、
胃上消化道出血、
气管出血,
甚至脑颅内出血,
都能用三黄,
非常 简单。
我经常就用开水泡,
大黄、
黄连、
黄芩用量
2
:1
:
1
比例,有时
2
:
1
:
2
比例,开水泡五分钟就好,一天之内,
一杯到两杯,很有效果。经方家不是看书看出来的,看了以后不试是不行的,要在临床上试过。他用当归生姜羊肉汤,
这是一张药膳方,
“治心腹诸痛 虚极,诸药不效者,一服如
神。
”经方就是这样,用上就能有效,效如桴鼓。而且他用
赤小豆当归散来治先血后便,我们可以用来治疗痔疮出血、
肛裂出血,效果非常好。经方家用药,用张仲 景原方,而且
他们胆识过人。老实说不用毒药难以成名医,现在用些枸杞
子、菊花是好中医吗? 你要用这些没有偏性的药,不能成为
好中医的,好刀没有刀刃,这怎么行呢?所以现在我们就用
麻黄、附子,就用大黄、细辛、石膏,而这些经方家都是善
用毒药。黎庇留,岭南四大经方家之一,他当 时治疗很多重
病,比如霍乱鼠疫,用的都是白虎汤、承气汤、真武汤、四
逆汤等,所以《黎庇留 经方医案》中大病重症比比皆是。你
不精通伤寒,不能应用经方,能治大病重症吗?我们现在进
ICU
病房要管床位,你没有经方在手上的话,你心惊胆颤,
你只会开板蓝根、
金银花 ,
能治病吗?吴佩衡,
现代经方家,
云南中医院老院长,
人家尊称他吴夫子,
老百姓叫他吴附子,
因为他擅用四逆汤,大剂量附子,少则一二两,多则半斤,
但是他 用大锅煎煮,经常附子、甘草、干姜同时滚水入煎,
慢炖。病人抢救来不及怎么办?边煮边喝,边喝边煮 ,甚至
用好的肉桂,滚开的水冲泡,冲泡以后先喝肉桂水。他的一
本书叫《吴佩衡医案》
,我在图书馆里看到以后也是拍案叫
绝。我记得有一个病例,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子,生完孩子以
后出现了原因不明的高烧,西医用抗生素没有效果,嘴唇乌
紫,已经是呼吸短促了,他跑去说附子、干 姜、甘草,用四
逆汤把她救回来。病人吐出了大量的浓痰,检查最后确诊是
肺脓疡,大量黄痰他 不是用我们现在什么马兜铃、金荞麦、
鱼腥草,他用附子干姜甘草,大剂量,
250
克 ,把病人救回
来。这就是我们中医的经方家,你看看他用的药,天雄用到
二两,附子一两,都是 大剂量,这些人出手就是不平凡,而
且他们用药,方子很小。老实说我是很看不惯各个中医院开
的方,一张方子开出来,一二十味药,甚至三十多味药,这
哪是人吃的。经方大都是几味药,芍药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
是两味药,
麻黄附子细辛汤、
三黄泻心汤、
四逆汤是三味药,< br>五苓散是五味药,就算温经汤多一点也只是十二味药,哪像
现在我们这种大方。这个大方可以修理 ,大方不修,我们中
医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没有经方,疗效怎么总结,疗效怎么
评价,经验怎么 总结,学术如何传承,所以大方害了我们,
赚一点小钱,蝇头小利,害了我们中医,绝了我们中医的老< br>根。为什么推广经方?我们就是要抑制中医大方的这种趋
势。范文虎,宁波名医,经方家,在上个 世纪二三十年代,
他在宁波、上海名气已经非常大,他用药不过五六味,少的
两三味。
他有个医案,
周善数,
黄疸不透达,
五个字的按语。
麻黄六钱,
生石 膏一钱,
炙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红枣二钱,
就是越婢汤,麻黄用六钱,他就 是敢用麻黄,而且用得非常
准。据说,有一次有个病人是懂点医的,抱着自己的孩子来
看,孩子 在虚喘,然后老先生马上就开出了麻黄,八钱。这
个病人一看,心想小孩子能用八钱吗,回到家里,自己 把它
改成四钱,吃下去以后病情就有所好转。复诊时,范文虎先
生头也没抬,问你减了多少?料 事如神,他说四钱就够了,
但是如果开四钱又会被减成两钱,那就救不过来了。胡希恕
先生,现 代经方家,今天早上我和冯老在聊时,说胡老如果
能活到现在,那他一定非常开心。当时他是一个孤独的 经方
家,
他用药和别人不一样,
别人开方开很多味,
他寥寥几味,
看 上去很平淡,但是效果出人意外。他料事如神,知道这个
方下去后有什么效果。但是现在很多中医都弄不 清楚他开的
方到底能起什么作用,说不清楚这个方解决什么问题,什么
时候能起效。我记得讲大 柴胡汤时讲过,当时北京中医学院
单玉堂教授肺心病、
肾衰、
心衰住院,
胡希 恕先生参与抢救,
同时会诊的有六位名家,董建华、赵绍琴等,其他人都认为
要补,唯独胡老提 出来要泻,用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这
都不敢用啊,但是老先生态度非常坚决,这个时候必须要急则治其标,大小便不通,要攻下,最后大家念其年事最高,
便依他了,下去以后,小便开始有了,大 便通,最后单玉堂
教授能下床走路了。
了不得的经方家,
谁说中医是慢郎中啊,
用经方方不大,效果就神了。而且经方家用药喜欢取实证,
不是你脑子里想的补肾、补脾,不是凭几个 理论就能解决问
题,只看眼前的,望形、辨体、摸脉,要实实在在、看得见
摸得着的证据,辨证 就像法官判案,要拿人证、物证过来,
不是凭理论上推测就能解决问题,要讲证据,中医看病也是
一样。范文虎擅长望诊,病人在门前闪一下他就知道病在什
么地方。
范中林,经方 家,四川名中医,但是他的生平搞不大清楚,
找不到传人。你们可能看过《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这
本书非常有意思。他善用附子,但不是随便用,他都有依据
的,
辨证辨得非常 精细,
尤其对舌诊非常重视,
舌苔白腻的、
暗淡的,基本他都用四逆。朱莘农先生,他 是我的师爷。江
阴地区有一个朱氏伤寒,他们专看伤寒,尤其“夹阴伤寒”
,
夹阴伤寒 就是肾虚之体感受外邪,喜欢用桂枝方。他用桂枝
方,比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救逆汤、桂甘龙牡汤。一 定要
摸肚子,要肚脐跳,脐跳明显,气上冲,用桂枝甘草龙骨牡
蛎汤,这都是有依据的。经方人 的用药都是有依据的,而且
他们非常强调方证相应,
方证相应不是方对症状,
证是证据 ,
有这个证据,我们就用这个药,有这个证据,我们就用这个
方,有是证用是方,有是证用是药 ,一切都是以眼前出现的
这个实证为依据。方证相应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内涵极其丰
富,这是经 方的一个临床原则,方是钥匙,证是锁眼,大铁
门并不在于钥匙一定要大,小小的钥匙只要对准了锁眼, 轻
轻一拨,四两拨千斤,门就开了。药对证,喝口汤,不对证,
用船装。现在很多医生一开就三 十剂药,两个月的药,一吃
半年,药都是用麻袋背回去的,这是有问题的。方证相应不
是现在才 提出来的,也不是胡希恕先生才提到,在这之前,
就是经方一家所提到的,我们不说张仲景,不说孙思邈 ,我
们从清代来说说看。
喻嘉言,
清代江西的伤寒家,
他就提出:
“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要
方证相应。方证相应这个观点就是让我 们先诊断,诊断清楚
了以后才用药,而不是说三七好,我们就用三七,我给你开
人参补的就好, 不是这样的,我们要看有没有这个证。所以
讲方证相应,经方家的复兴,清代的第一人,喻嘉言。柯韵< br>伯先生,经方理论家,
《伤寒来苏集》写得真美,文字非常
好,理论也非常美,给人看得 非常清爽。我是在读研究生时
一面听陈亦人教授讲《
〈伤寒论〉求是》
,一面读《伤寒 来苏
集》
,我感觉到陈老先生和柯韵伯心心相印,讲的是同一个
道理,伤寒不仅仅能治 疗外感病,也能治疗内伤杂病,六经
钤百病。柯韵伯说了一句非常精辟的话,
“仲景之方,因证
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
,张仲景的东西是
非常灵活的,辨证论治是灵 活的,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方证作为基础,我们的医学是灵活不起来的。这是我们
的规 矩,这句话非常深刻,但是很可惜,现在中医界已经对
此视为虚设,认为辨证论治和方证相应不是一回事 。中医不
需要那么复杂,望一眼就知道,望而知之为之神,但是一定
要实在。所以方证为什么好 ?实用。
《伤寒论》之所以值得
我们去研究,
是因为里面的方都是有证的。
我 们学校编过
《中
医方剂大辞典》
,号称收方十万,但是这里的方基本没用,
因 为方证不明,不晓得到底有什么用。而张仲景的方子,你
按他的用,就有效。黄连阿胶汤,
“心 中烦不得卧”
,这是方
眼,你把这个证抓住了就有效。烦躁不安的人,无论他是大
便拉 脓、血糖升高或她出现月经淋漓不止,这个药方下去就
有效。但是如果不烦不躁,你出血、便脓,那也不 能用黄连
阿胶汤。张仲景的方子都是用方眼啊。徐灵胎很聪明,他也
是自学的中医,研究了《伤 寒论》三十年,写好一本书,写
好后放在身边反复改,七年,改了五稿,最后形成一本薄薄
的小 书,
叫
《伤寒论类方》
。
从什么地方切入研究伤寒论呢?
方,分类, 把《伤寒论》的
113
方分成
12
类,麻黄汤类、
桂枝汤类、柴胡汤 类、白虎汤类等,你不要看书薄,他把最
精华的东西留下了,老先生也在序言上讲“乃无遗憾”
,他
不遗憾,真正把张仲景的精华东西拎出来了,类方。所以现
第一次ml的感觉-
第一次ml的感觉-
第一次ml的感觉-
第一次ml的感觉-
第一次ml的感觉-
第一次ml的感觉-
第一次ml的感觉-
第一次ml的感觉-
本文更新与2021-01-27 13:3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0594.html
-
上一篇:指甲诊详解
下一篇:甘肃省分级诊疗病种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