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演讲稿-
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方法策略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同伴关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对幼儿来说,进入幼儿园后生活中最 经常、最主
要的接触者就是同伴。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
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同伴交往是
幼儿最初学习社 会交往的主要形式,对幼儿的社会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否得到
同伴的肯定和集体的尊重是幼儿自 我价值肯定和满足的一个关键因素。三岁以后,他们
开始试探着与同龄伙伴平等交往,所以人的交往合作 能力要从这一时期就开始着手培
养。
未来社会需要具有较强的社会 交往和活动能力的人
,
现在的幼儿由于自我中心意识
偏强,缺乏同情心
,不会礼貌交往,做事任性、霸道,不能与人合作,在与同伴交往中
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我园在日常 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
交往规则有了了解和认识。我们在《纲要》精神指引 下,教学观念有了提升,但在实际
工作中仍存在重说教、轻体验等现象。区域活动给幼儿提供了自由活动 的机会和条件,
更为幼儿的交往发展提供可能,他们自由结伴、自由选择材料,能力相仿、兴趣爱好相< br>同,教师面对小群体幼儿能够满足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区域活动宽松的环境更有
利于培养提 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因此,我们提出了《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同伴交
往能力的方法策略》这一课题 ,进行思考、实践
/
探索、研究。
概念界定
区域活动也叫活动区活动,教师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
动室的空间相对划 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
/
环境
/
同伴的 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同伴:我国的申继亮认为,同伴是指“社会上平等的”
“共同操作时,在行为复杂
程度上处于或接近于同一水平的个体
同伴交往又称同伴沟 通,是指同伴之间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交换意见,传达
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交流过程。从动态 说,是个体和同伴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和物质
产品的交换;从静态说,是个体与同伴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 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
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与自己年龄相同或相仿的人在同伴交往中感受< br>/
适应
/
协调和
处理同伴关系能力的总和,
它由交往的主动性
/
语言和非语言能力
/
亲社会行为以及攻击
性行为四大部分组成。同 伴交往能力的实质是幼儿之间交往的行为规范,良好的交往就
能减少矛盾和冲突,使同伴关系更融洽、更 和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以下简称《纲要》
)
指 出
:
要高度重视良好人际关系对幼
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建立平等和 谐的师幼关系,支持
/
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
建立同伴间活泼
/
互助的关系,形成宽松
/
合作的氛围;我们要为幼儿提供尊重、安全、
温暖的人际关系 环境
,
使幼儿身心能够得到主动、积极、健康的发展。
《纲要》中明确
指出< br>:
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
,
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生活的愉快
,形成安全感、信
赖感”
,从而促使幼儿更加积极
/
主动
/
文明的交往。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 :使幼儿主动的与周围的人交往、相处,培养对他人的
友爱之情和信赖感;使幼儿逐步养成社会生活中的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态度。教师要
创
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
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
,
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
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往。
”
2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和研究》 提出要重视培养幼儿的现代意识,如珍惜时
间,参与合作,乐于探索,勇于竞争,克服困难等;同时还重 视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独立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并尊重幼 儿的人
格形成、个性张扬及兴趣爱好。
3
根据皮亚杰对知识的分类,
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属于社会知识,
交往能力的获得
应强调成人教给相应的交往适应技能以及 拥有相应的交往机会和经验。同时,他认为产
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和情感共鸣使儿童获得了关于社会的 更广阔的认知视野,
儿童在
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并促进社会 交流所需技能的
获得,和同伴交往使儿童意识到积极的
/
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 伙伴的合作而获
得的。
4
《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 南》中指出:
“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
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 健康发展以及知识、
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
有重要影响。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 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
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研究的目标
1
优化区域环境和材料,为幼儿提供交流
/
合 作机会,体验与同伴友好交往的快乐。
2
探索适宜的区域活动内容和形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3
提高教师组织与实施区域活动的能力,加强自身文明素养,提高专业技能。
研究的内容
1
布置有启发性和可参与性的班级区域环境,让幼儿感受温馨 气氛,诱发积极的交
往行为,改变不良举止和行为,使幼儿置身于浓厚的友好交往氛围中。
< br>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设置,采用固定与灵活设置相结合的方式创设丰富的、多功能
的、具有选择自 由度的区域,以便于幼儿之间既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能彼此之间
互不干扰,专注地投入游戏活动, 为同伴间的友好交往奠定基石。
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投放能引发幼儿积极交往的区域材料( 现有材料、半成品或
废旧材料等)
,作为连接幼儿想象和现实的桥梁
幼儿制 定
/
完善区域规则,商定如何参与他人游戏
/
如何轮流等待
/
如何请求别人的
帮助等
2
营造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建构有利于幼儿交往互动的礼仪环境。
区域活 动为幼儿交往提供了更多可能,在投放区域材料时增加游戏情节,刺激幼儿
自主交往的热情,诱发积极的 交往行为,使幼儿在尽兴的游戏中积累交往经验,提高交
往能力,引导幼儿共同交流思想与感情,同伴间 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玩具共享,帮助
幼儿产生各种亲社会行。
3
区域环境和材料的优化,为幼儿提供更多交往的可能并拓展交往技巧。
在“语言区”
“建构区”
“美劳区”
“娃娃家”
“表演区”等区域中为幼儿创造有利于同伴互动游戏的环境,
增加幼儿之间的交往
/
交流机会,引导幼儿运用 文明语言解决同
伴冲突,学习谦让
/
等待
/
轮流
/
交换等交往技巧,使幼儿的友好交往认知在冲突中得到
较好的运用,从而转化为自身积极的交往行为,提 高同伴交往的质量。
4
通过情景创设与角色扮演,感知体验
在表 演区中,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模仿角色间的交往方式,逐步认识、理解角
色的义务与职责,学会一些初 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如:怎样借物
/
还物
/
接物,怎样请求
别人帮助 ,怎样礼貌地向人询问、与人商量交谈等等
.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查阅有关幼儿同伴关系的书籍以及资料,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
幼儿园教师演讲稿-
幼儿园教师演讲稿-
幼儿园教师演讲稿-
幼儿园教师演讲稿-
幼儿园教师演讲稿-
幼儿园教师演讲稿-
幼儿园教师演讲稿-
幼儿园教师演讲稿-
本文更新与2021-01-27 08:0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0130.html
-
上一篇:幼儿讲故事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申请评审书
下一篇:基础知识Q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