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高-
2019
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并主要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国人群截
< br>面统计痤疮发病率为
8.1%
。但研究发现超过
95%
勺人会有不同程 度痤疮发生,
3
?
7%
痤疮患者会遗
留瘢
痕,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影响。
临床医师对痤疮治疗勺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
< br>持,个别
方法甚至对患者造成损害。制定一套行之有效勺痤疮治疗指南给各级临床医师提供诊疗< br>
指导、规范其治疗
是非常必要勺。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勺,随着新勺循证医学证据 和医药技
术勺发展,痤疮治疗指南还
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本指南是在
2014
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基础上,根据使用者反馈、国内外痤疮研究进展及专家
经验进
行了修订。
01
痤疮勺发病机制
痤疮 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遗传背景下激素诱导勺皮脂腺过度分泌脂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
常、痤疮
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增殖及炎症和免疫反应等与之相关。
遗传因 素在痤疮尤其是重度痤疮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雄激素是导致皮脂腺增生和脂质大量分泌
勺主要诱
发因素,其它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
(
IGF-1
)、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激素也可能与痤疮发
生有 关;皮脂腺大量分泌脂质被认为是痤疮发生勺前提条件,但脂质成分勺改变如过氧化鲨烯、蜡
酯、游离
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增加及亚油酸含量降低等也是导致痤疮发生勺重要因
素;痤疮丙酸杆菌
等毛囊微生物通过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参与了痤疮勺发生发展。毛囊皮 脂腺导
管角化异常、炎症与免疫反
应是痤疮勺主要病理特征,且炎症反应贯穿了疾病 勺全过程。毛囊微生
物和
/
或异常脂质通过活化
ToIl
样受
体(
TLRS
)进而产生白介素(
IL
)
-1
α
及其它有关炎症介质,
IL-1
α
目 前认为是皮脂腺导管角化及微粉刺
和粉刺形成勺主要因素;随着疾病发展,脂质大量聚集导致嗜
脂及厌氧勺痤疮丙酸杆菌进一步增殖,获得性
免疫被激活。不断加重勺炎症反应诱发毛囊壁断裂 ,
脂质、微生物及毛发等进入真皮,产生异物样反应。痤
疮皮损消退后常遗留红斑、 色素沉着及瘢痕
形成,这与痤疮严重度、个体差异或处理不当密切相关。
02
痤疮勺分级
痤疮分级是痤疮治疗方案选择及疗效评价勺重要依据。目 前国际上有多种分级方法,本指南
主要依
据皮损性质将痤疮分为
3
度、
4
级,即:轻度
(
1
级):仅有粉刺;中度(
2
级):有炎性丘疹
;
中
度(
3
级):出现脓疱;重度(
4
级):有结节、囊肿。
03
痤疮勺外用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是痤疮勺基础治疗,
轻度及轻中度痤疮可以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
中重度及重度痤疮在
系统
治疗勺同时辅以外用药物治疗。
3.1
维
A
酸类药物
作用机制:
外用维
A
酸类药物具有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和粉
刺、抗炎、预防和改
善痤疮炎症后色素沉着和痤疮瘢痕等作用。此外,还能增加皮肤渗透性,在联合治疗中
可以增加外
用抗菌及抗炎药物的疗效。
适应证及药物选择:
外用维
A
酸类药物可作为轻度痤疮的单独一线用药,
中度痤疮的联合用药以及
痤疮
维持治疗的首选。
常用药物包括第一代的全反式维
A
酸和异维
A
酸及第三代维
A
酸药物阿达帕
林和他扎
罗汀。阿达帕林具有更好的耐受性,通常作为一线选择。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建议睡前在痤疮皮损处及好发部位同时应用;药物使用部位常会出现轻度皮
肤刺激< br>反应如局部红斑、脱屑,出现紧绷和烧灼感,但随着使用时间延长往往可逐渐耐受,刺激反
应严重者建议停
药;此外,维
A
酸药物存在光分解现象(主要是一代维
A
酸)并可能增加皮肤敏感
性,部分患者在开始使
用
2< br>?
4
周内会岀现短期皮损加重现象,采取较低起始浓度(如果有可选择
浓度)、小范围试用、减少使用
次数以及尽量在皮肤干燥情况下使用等措施,有助于增加患者依从
性及避免严重刺激反应的发生;同时配合
使用皮肤屏障修复剂并适度防晒。
3.2
抗菌药物
3.2.1
过氧化苯甲酰
过氧化苯甲酰可缓慢释放岀新生态氧和苯甲酸,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抗炎及轻度溶解粉刺作
用,该药
目前尚无针对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性岀现,可作为炎性痤疮首选外用抗菌药物,可以单
独使用,
也可联
合外用维
A
酸类药物或外用抗生素使用。
药物有
2.5%
至
10%
不同浓度及洗剂、
乳
剂或 凝胶等不同剂
型可供选择。使用中可能会岀现轻度刺激反应,建议从低浓度开始及小范围试
< br>用。药物对衣物或者毛发具
有氧化漂白作用,应尽量避免接触。另外,过氧化苯甲酰释放的氧自< br>
由基可以导致全反式维
A
酸失活,
二者联合使用时建议分时段外用。
3.2.2
抗生素
具有抗痤疮丙酸杆菌和抗炎作用的抗生素可用于痤疮的治疗。常用外用抗生素 包括红霉
素、林可
霉素及其衍生物克林霉素、氯霉素、氯洁霉素及夫西地酸等。外用 抗生素由于较少岀现刺激反
应,
理论上适用于丘疹、脓疱等浅表性炎性痤疮皮损,但由于外用抗生素易诱导痤疮丙酸杆菌耐药,
故
不推荐作为抗菌药物的首选,不推荐单独或者长期使用,建议和过氧化苯甲酰、外用维
或者其它药物联合应用。
3.3
其它:
不同浓度 与剂型的壬二酸、氨苯砜、二硫化硒、硫磺和水杨酸等药物具有抑制痤疮丙酸杆
菌、抗
炎或者轻微剥脱作用,临床上也可作为痤疮外用药物治疗的备选。
04
痤疮的系统药物治疗
4.1
抗菌药物
针对痤疮丙酸杆 菌及炎症反应选择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的抗菌药物是治疗中重度及重度
痤疮常用
的系统治疗方法。规范抗菌药物治疗痤疮十分重要,不仅要保证疗效,更要关注耐药性的产生,
防止滥用。
适应证:
①
中重度痤疮患者首选及中度痤疮外用治疗效果不佳的备选治疗方法;
②
炎症反应严重的重度痤疮患者早期可先使用抗菌药物,
再序贯使用口服维
A
酸类药,或维
A
药
酸类
药疗效不明显时可改用抗菌药物治疗;
③
痤疮变异型如暴发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的早期治疗。
药物选择:
选择口服的抗生素治疗痤疮基于以下
4
个条件:
A
酸类
①
对痤疮丙酸杆菌敏感;
②
兼有非特异性抗炎作用;
③
药物分布在毛囊皮脂腺单位中浓度较高;
④
不良反应小。首选四 环素类药
物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四环素类药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时,
可考虑用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罗红霉
素、阿奇霉素等代替。磺胺甲噁唑
-
甲氧苄啶
(
复方新诺明
)
也可酌情使用。避免选择
β
内酰胺类、头抱菌素类和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四环素口服吸收差,
耐药 率
高,应优先选择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米诺环素在组织中药物浓度高,耐药发生率低。痤
疮复发时,应选择
既往治疗有效的抗菌药物,避免随意更换。
剂量和疗程:
使用抗生素治疗痤疮应规范用药的剂量和疗程。
剂量:多西环素
100
?
200mg∕d
(通常
1OOmg∕d
)
,
米诺环素
50
?
100mg∕d
,
红霉素
1.0
g
/d
。疗程建议不超过
8
周。
注意事项:
①
避免单独使用。
②
治疗
2
?
3
周后无效时要及时停用或换用其它治疗;
③
要保证足够的疗程,并避免间断使用,不可无原则地加大剂量或延长疗程,更不可以作为维持
治疗甚至
预防复发的措施;
④
联合外用维
A
酸类药物或过氧化苯甲酰可有效提高疗效并减少痤疮丙酸杆菌耐药性产生;
⑤
有条件联合光疗或其它疗法,可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⑥
治疗中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较常见的有胃肠道反应、药疹、肝损害、光敏反应、色素沉
着和菌群
失调等,特别是四环素类药物。少数患者在口服米诺环素时可出现前庭受累(如头昏、
眩晕),罕见狼疮样
综合征和良性颅内压增高症(如头痛等),发生后应及时停药。 四环素类药
物不宜与口服维
A
酸类药物联
用,以免诱发或加重良性颅内压增高。四环素类药物不宜用于孕妇、
哺乳期妇女和
16
岁以下的儿童,此时
可考虑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代替。
4.2
维
A
酸类
口服维
A
酸类药物具有显著抑制皮脂腺脂质分泌、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改善毛囊厌氧
环境从而
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繁殖、以及抗炎和预防瘢痕形成等作用,是目前针对痤疮发病
键病理生理环节唯一的口服药物。
适应证:
①
结节囊肿型重度痤疮的一线治疗药物;
②
其它治疗方法效果不好的中、重度痤疮替代治疗;
③
有瘢痕或瘢痕形成倾向的痤疮患者需尽早使用;
④
频繁复发的痤疮其它治疗无效;
4
个关
⑤
痤疮伴严重皮脂溢出;
⑥
轻中度痤疮但患者有快速疗效需求;
⑦
痤疮变异型如暴发性痤疮和聚合性痤疮,
可在使用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反应后应用。
药物
选择:
目前系统用维
A
酸类药物包括口服异维
A
酸和维胺酯。异维
A
酸是国内外常规使用的口服维
A
酸
类药
物,可作为首选,通常
0.25?
0.5mg∕kg∕d
作为起始剂量,之后可根据患者耐受性和疗效逐渐
调整剂量,重
度结节囊肿性痤疮可逐渐增加至
0.5
?
1mg∕kg∕d
。维胺酯是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第一
代维
A
酸类药物,每次
50mg
,
每日
3
次。两种药物均需与脂餐同服,以增加其口服吸收的生物
利用度。疗程视皮损消退的情况及
服用剂量而定,通常应不少于
16
周。一般
3
?
4
周起效,在皮
损控制后可以适当减少剂量继续巩固治疗
2
?
3
个月或更长时间。
注意事项:
异维
A
酸不良反应常见,但停药后绝大多数可恢复,严重不良反应少见或罕见。最常见的副反应
是皮肤黏
膜干燥,建议配合皮肤屏障修复剂使用。口唇干燥在皮肤粘膜反应中最为常见,但这也
是判定药物剂量的有
效指标。较少见反应包括肌肉骨骼疼痛、血脂升高、肝酶异常及眼睛 干燥等,
通常发生在治疗最初
2
个
月,肥胖、血脂异常和肝病患者应慎用,必要时定期检测肝功能和血脂。
青春期前长期使用有可能引起骨骺
过早闭合、
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
故
1 2
岁以下儿童尽量不用。
异维
A
酸有明确的致畸作用,育龄期
女性患者应在治疗前
1
个月、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
3
个月
内严格避孕。异 维
A
酸与抑郁或自杀倾向之间
的关联性尚不明确,已经存在明显抑郁症状或有抑
郁症的患者谨用。部分患者在使用
2
?
4
周时会出现皮疹
短期加重现象,通常为一过性,反应严重
者需要减量甚至停药。维胺酯不良反应类似于异维
A
酸,但相对
较轻。
4.3.
激素治疗
4.3.1
抗雄激素治疗
作用机制:
雄激素是痤疮发生中最重要的内源性因素,抗雄激素药物可以通过抑制雄激素前体生
成或作
用于皮肤内雄激素代谢酶和雄激素受体,进而减少或拮抗活性雄激素作用而减少皮脂腺分
泌脂质和改善痤
疮。常用抗雄激素药物主要包括雌激素、孕激素、螺内酯及胰岛素增敏剂等。< br>
适应证:
女性痤疮患者:
①
伴有高雄激素表现的痤疮,如皮损分布于面中部下
1/3
,可伴月经不规律、肥胖、多毛、显著皮
脂溢出、雄激素性脱发等;
②
女性青春期后痤疮;
③
经前期明显加重的痤疮;
④
常规治疗如系统抗生素甚至系统用维
A
酸治疗反应较差,或停药后迅速复发者。
药物选择:
血红蛋白高-
血红蛋白高-
血红蛋白高-
血红蛋白高-
血红蛋白高-
血红蛋白高-
血红蛋白高-
血红蛋白高-
本文更新与2021-01-27 07:1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0026.html
-
上一篇:粉刺怎么去除
下一篇:少儿英语:10首经典的英语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