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薄基底膜肾病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7 06:40

柯南和灰原哀睡觉-

2021年1月27日发(作者:罗方序)


薄基底膜肾病

薄基底膜肾病以往认为是一种临床表现为良性家 族性血尿,病理以电镜下肾小球基底膜(
GBM
)弥漫变薄为特征的遗传
性肾脏疾病。
60
年代首次报道了一组持续性血尿患儿,经详尽检查均无异常发现。有明确家族史又称“良性家族性血
尿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最小
1
岁,最大年龄为
86
岁。绝大部分病人表现为血尿,其中多数病人(尤其成人)为持
续性镜下血尿。
上 呼吸道感染期间或感染后,
偶尔在剧烈运动后部分病人均呈现肉眼血尿。
1/3
病人有 红细胞管型。

者尿红细胞位相显微镜检查为大小不一、多种形态的肾小球源性红细胞。儿童以 无症状单纯性血尿多见,成人可合并
轻度蛋白尿,血压正常,绝大部分预后良好。

病因

1
基因突变



以往认为80
%一
100
%的薄基底膜肾病患者有阳性血尿家族史,而且部分家系调查表明 ,薄基底膜肾病的遗传方
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近期研究显示薄基底膜肾病中仅有
43%的患者被证实有阳性血尿家族史。提示除遗传因素
外还有其他原因。有报道在一良性家族性血尿家 系中
(
先证者证实为薄基底膜肾病
)
,证实有编码α
4
(< br>IV
)链的基因
COL4A4

897
位甘氨酸
(G ly)
被谷氨酸(
Glu)
替代的突变,因此推测薄基底膜肾病可能因编码
I V
型胶原的基因突变所
致。

Piccini
等通过基因连锁分析除 外了薄基底膜肾病的基因定位于常染色体
2q35

37

此处正是 编码α
3(1V)
和α
4(1V)
链的基因
CoL4A3

COL4A4
所在。
有关
COL4A4

CoL4A3基因是否为致薄基底膜肾病的唯一的或主要的基因以及
薄基底膜肾病的确切发病机制仍未阐明,有待 今后进一步研究。

2
获得性
GBM
变薄

GB M
主要由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合成,当脏层上皮细胞功能受损时可引起
IV
型胶原合成 和分布异常而影响
GBM
厚度。
有学者报道类风湿性关节伴有尿异常的病人中,接受金 制剂
--
硫代苹果酸全钠治疗者的
GBM
厚度较未接受治疗者明显
变 薄.而且肾小球上皮细胞内有金颗粒沉着者
GBM
最簿,提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
GB M
变薄与金制剂治疗有关。对一
例临床表现为血尿、咯血而酷似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G oodpasture
综合征
)
的病人行连续肾活检,发现在疾病活动期其
G BM
厚度变薄,疾病恢复期
GBM
增厚,即
GBM
厚度呈可逆性改变 。晚近又分别有学者报道了主动脉炎综合症及
Crohn
病合并有薄基底膜肾病。这些疾病与薄 基底膜肾病是否有关,是否纯属巧合仍未知。

临床表现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
根据已有的报道,
最小年龄为
1
岁,
最大年龄为
86岁,
但以青中年最为常见。
男女比例约为
1

2
3
。绝大部分患者以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大多数患者为持续性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并不常见, 少数患者偶在上呼
吸道感染或剧烈运动后可呈现肉眼血尿。绝大多数患者尿红细胞位相显微镜检查为大小 不一、多种形态的肾小球源性
血尿,少数病人可有红细胞管型。多数患者为无症状性单纯性血尿,约有< br>1/3
患者,女性多见,有腰部钝痛或酸痛感。
成人患者中有
25%

40%
合并不同程度蛋白尿,其中多数为轻、中度蛋白尿,少数为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多 数研
究表明,薄基底膜肾病患者通常血压正常,但有报道部分成人患者
(

2 0%)
可有轻度高血压。

病理改变



一、光镜检查

没有明确的具有诊断意义的病理学指标。以往文献多报道肾小球、肾小 管间质常属正常,晚近的
一些研究指出,薄基底膜肾病常有些非特异性病理改变。
Aarons

110
例薄基底膜肾病患者进行详尽的病理学观察,
多数患者肾小球系膜细 胞及基质有不同程度增生,但一般程度较轻,部分患者肾小动脉有某种程度的透明样变或内膜
呈斑片样增 厚,个别患者有单个新月体形成或出现局灶、节段分布的类似膜增殖性肾炎的双轨征。一般无局灶节段性
肾小球硬化,也有报道观察到≤
10%
的硬化肾小球。







肾小管间质可完全正常,也可呈小灶性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 维化,间质中通常无明显炎症性细胞浸润,也无泡沫
细胞存在。晚近有研究报道薄基底膜肾病患者间质纤 维化较为常见,且与正常或轻度肾小球损伤不相平行,并推测产
生的原因与约
10%
薄 基底膜肾病患者有膀胱输尿管返流相关,这一观察有待更多的研究证实。



二、免疫荧光

通常为阴性,偶尔可见
IgM

(

)C3
在系膜区沉积,但强度一般较弱。有时可见
C3
在肾小动脉壁
沉积。




三、电镜

电镜检查对于该病诊 断起关键作用。弥漫性
GBM
变薄是该病唯一的或最重要的病理特征。正常人
GBM< br>厚度各家报道有所差异,成人通常在
310

380nm
之间,男性稍 厚于女性;而薄基底膜肾病患者
GBM
厚度通常为
206

280n m

最薄的
GBM
仅为
110nm

约为正常人< br>GBM
厚度的
1/3

2/3

部分节段
G BM
十分纤细,
几乎达到不复存在的地步。
部分作者强调,在超微结构观察中发现GBM
有断裂之处,并推测
GBM
这种结构异常与血尿产生有关。根据
G BM
变薄程
度可分为中、重度变薄和轻度变薄两种类型。
GBM
中、重度变薄 者约占
65%

GBM
厚度为
214
±
39nm< br>,
GBM
呈弥漫性严重
变薄者肾小球毛细胞血管绊常出现不规则的扩张或有时塌 陷,
GBM
呈节段性多层状结构和电子透亮的絮状样改变常可存
在;
GBM< br>轻度变薄者约
35%

GBM
厚度为
268
±
28nm(
与正常人
GBM
厚度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01)
。部分病例可
观察到非特异性的节段性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等变化。薄基底 膜肾病肾小球内
(
包括系膜区:毛细血管袢
)
一般无
电子致密物沉积

诊断

诊断的必备条件是
GBM
变薄,但何谓变薄尚未统 一,应用各种有病变的肾组织,或以往他人的资料,无性别及年龄匹
配的
GBM
厚度作 对照是不妥的。

Dische
建议各单位应尽可能用标准方法建立自己的正常
GBM
厚度范围。

Cosio
等采用的
GBM
变薄标准如下:

(1)
弥漫或节段性
GBM
变薄,平均厚度<
200 nm


(2)GBM
变薄的区域占血管袢滤过膜的
50%
以上;

(3)
有一个以上的血管袢
GBM
变薄。

TBMN
诊断标准应以严格为宜,因:

(1)

GBM< br>变薄在普通人群中发生率可达
5.2%

9.2%
,当在血尿患者中发 现
GBM
变薄时,尚难确定其就是病因;
(2)GBM
变薄可为后天获得性病 变
(
见后述
)


(2)

Abe
等提出的成人诊断已被部分学者所接受。

具体如下


(1)
光镜下肾小球正常或轻微异常;

(2)GBM
弥漫性变薄,厚度<
200 nm
或更薄;

(3)
免疫荧光检查未见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

(4)
除外
Alport
综合征
(Alport syndrome, AS)
和其他系统性疾病。

儿童病例可借鉴此标准,但应根据 各年龄段的
GBM
正常范围以确定
GBM
是否变薄。
TBMN
应与
IgA
肾病、系膜增殖性肾
炎、
AS
相鉴别,其中与前二者区 分相对较易。当
AS
有典型临床表现
(
肾功能减退、神经性耳聋、眼异常)
及特征性病理
改变
GBM
致密层不规则增厚及广泛撕裂
)时与
TBMN
鉴别不难。





但儿童病例可缺乏典型症状而仅表现为单纯性血尿,
GBM
变薄亦可是唯一病理改变。
因此,
仅根据临床表现及电镜检查
易将早期
AS
误诊为
TBMN
此时,
免疫组织化学或荧光检查有助于二者的区别。
简言之:
X
连锁显性遗传
(X-linked
domine
ant, XD)
的< br>AS(
约占总
AS

85%)
,其
GBM
缺 乏
Goodpasture(GP)
抗原,即缺乏胶原Ⅳα
3
链的非胶原结构 区的
28 000
单体,用
Goodasture
综合征患者血清或多克隆抗
GP
抗原兔血清孵育肾标本,
XD-AS
的肾组织均不着色。而
TB MN
均可
正常着色;同样,针对α
5(

)
链胶原区域的单 克隆抗体不能着染
XD-AS
肾标本,而
TBMN
染色正常,
TBM N
肾小球对
GP
抗原单克隆抗体染色亦正常。

治疗与预后

绝大部分薄基底膜肾病呈良性肾小球疾病过程,无需特殊治疗。避免感冒和过度劳累,加强对少数有高血 压患者的血
压控制,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和肾毒性药物的应用,无疑对该病是有益的。




































柯南和灰原哀睡觉-


柯南和灰原哀睡觉-


柯南和灰原哀睡觉-


柯南和灰原哀睡觉-


柯南和灰原哀睡觉-


柯南和灰原哀睡觉-


柯南和灰原哀睡觉-


柯南和灰原哀睡觉-



本文更新与2021-01-27 06:4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29951.html

薄基底膜肾病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