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关于糖尿病问题的综述论文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3 20:37

北京儿研所-

2021年1月23日发(作者:元堪)
关于糖尿病问题的综述论文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摘要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
乱,并发症多且严重。近年来,随 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
口寿命的延长,
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
已成为世界 各国越来越严重
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据报道,全球现有糖尿病患者超过
1
亿,中国< br>至少有
4500
万人之多。又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复杂性,其预防和治疗
就变得十 分困难。除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外,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对糖尿病防治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影 响的。
因此,
真正关注
自身健康,讲究科学营养,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 注意
劳逸结合,
才能更好的防控病情。
我通过日常学习和研究相关资料了
解到 了一些有关糖尿病的问题并作本论文,将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分类、症状特点、
诊断与治疗以 及预防与调节等方面进行论述,从而
总结出对人们有益的经验及意见,
达到缓解糖尿病患者增长 速度的目
的。


关键词:糖尿病;机理;分类;特点;治疗;预防






关于糖尿病问题的综述论文


绪论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
活节奏 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
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
迅速,
糖尿病已经成为继 肿瘤、
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
健康的慢性疾病。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 善、人民生活水
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
长,应激状 态增多。再加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我国便与世界各
国一样,
糖尿病患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 趋势。
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
的影响也日趋严重。
我国虽属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 ,
但糖尿病
患者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
(
仅次于美国
)
,< br>增加速度惊人。
目前全球
糖尿病患者已超过
1.2
亿人,而我国患者人 群在
1994
年就已达
2000
万。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
202 5
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将
增至
3
亿,
而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 将达到
4000
万,
未来
50
年内糖尿
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 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在我国总体情况是“三高”“三低”,即患病率高、并发
症患病率高、医疗费用高,确诊率低、科学治疗低、接受了糖尿病治
疗的患者达标率低。其原因主要有两 方面:第一,目前我国专业糖尿
病治疗机构、
人员和设备等资源不足,
无法与日益增长 的糖尿病患者
人数相适应,致使中国整体糖尿病诊治率还相对较低。第二,许多公
众和患者对糖 尿病防治知识的认识不足,
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存在治疗
不及时、用药选择和时机不当、擅自停药 、频繁换药、忽视饮食、运
动等误区,从而使得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心脑血管、
肢坏死、肾功能衰竭等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发生早、发展严重。

专家指出,由于目前人们 的饮食结构正在由植物型向动物型转
变,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正越来越多地充斥我们的生活,加上糖尿病
知识以及健康生活理念不够普及,
都对中国糖尿病防治能力以及糖尿
病教育提出更高的 要求。
因此我们需要全方位的来了解一些关于糖尿
病的信息。


一、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存在显著遗传异质性。
除 少数患者是
由于单基因突变所致外,大部分
1
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DDM< br>)及
2
型糖尿病(非
胰岛素依赖性,
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NIDDM< br>)
患者是多基因及环境因子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
(也称
为复杂病 )。


二、糖尿病的分类及其相应的症状特点和诊断治疗

糖尿病 根据发病机理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1
型糖尿病、
2

糖尿病、妊 娠糖尿病以及继发性糖尿病等其他类型的糖尿病。


1

1
型糖尿病:原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其多发生在儿童
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起病比较急剧 ,体内胰岛素绝对不
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
则将危 及生命。

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四类:

1.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
1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
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GAD
抗体
)
、胰岛细胞抗体(
ICA
抗体)
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
B

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 岛素。

2.
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
1
型糖尿病的发病 基础,
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
6
对染色体的
HLA
抗原异常上。研 究提示:
1
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
无此家族 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3.
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
许多科学家怀疑 病毒也能引起
1
型糖尿
病。
这是因为
1
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 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有病毒感染
史,而且
1
型糖尿病的发生,往往出现在病毒感染流行 之后。如那些
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
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
毒家 族,都可以在
1
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4.
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 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
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关于< br>1
型糖尿病的症状特点,
即此病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期,

为第一特点 。
除了儿童之外,
实际上
1
型糖尿病也可能发生在一生中
各个年龄段 ,特别是更年期。
1
型糖尿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发病一般比
较急骤,口渴、多饮、多尿、 多食以及乏力消瘦,体重急剧下降等症
状十分明显,有的患者首发即有酮症酸中毒。
1
型糖尿病的第三个特
点是最终将无一例外地使用胰岛素治疗,
所以
1
型糖尿病 原来又称为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1
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年龄、临床表现 等综合判定
,
也可以通
过胰岛素测定来做出诊断。

1
型糖 尿病的胰岛素治疗目标是保证患者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即
尽可能避免严重的低血糖发生)和满意控制代谢 水平
(
即积极预防糖
尿病并发症
)
。年龄较大的患者也可加用二甲双 胍和葡萄糖苷酶抑制
剂类药物。

胰岛素类似物与传统的胰岛素相比具有药代动力学上 的优势,

lispro

aspart
胰岛素具有超短效的活性,
glargine

detemir

岛素能模拟基础胰岛素特性。
无论采用何种胰岛素治疗方案,
患者都
应该首先接受特殊的宣教,
并学会定期 自行监测血糖,
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促使血糖达标。

总的说来,
1
型糖尿病大约占总糖尿病患者的5%至
1
0%,而
9
0%
- 9
5%的糖尿病患者为
2
型糖尿病。


2
2
型糖尿病:原名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其多在
35

40
岁之< br>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
90%
以上。
2
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
能力并非完全丧失,
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
但胰岛素的
作用效果 较差,
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
可以通过某
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 的分泌。
但到后期仍有一些病人需要使用
胰岛素治疗。

其发病原因可分为五类:

1.
遗传因素:与
1
型糖尿病一 样,
2
型糖尿病有较为明显的家族
史。其中某些致病的基因已被确定,有些尚处于研究 阶段。

2.
环境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
不 足及增龄是
2
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
高血压、
血脂异常等因
素 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3.
年龄因素:大多数
2
型糖尿病于
30
岁以后发病。在半数新诊
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病时年龄为
55
岁以上。

4.
种族因素:与白种人及亚洲人比较,
2
型糖尿病更容易在土著
美洲人、非洲
--
美洲人及西班牙人群中发生。
5.
生活方式:摄入高热量及结构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低碳
水化合物)膳食会导致肥 胖,随着体重的增加及缺乏体育运动,胰岛
素抵抗会进行性加重,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
2
型糖尿病的发
生。


导致
2
型糖尿病的主 要诱因包括肥胖、
体力活动过少和应激。

激包括紧张、劳累、精神刺激、外伤、手术 、分娩、其他重大疾病,
以及使用升高血糖的激素等等。
由于上述诱因,
患者的胰岛素 分泌能
力及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血糖升高,导致糖尿病。

到目前为止, 我们还无法控制人体的遗传因素。但是,我们能对
环境因素进行干预,从而降低
2
型糖 尿病的患病率。

2
型糖尿病的症状特点即其中一部分病人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病人多肥胖,因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中胰岛素增高以补
偿其胰岛素抵抗,
但相 对病人的高血糖而言,
胰岛素分泌仍相对不足。
此类病人早期症状不明显,仅有轻度乏力、口渴
,
常在明确诊断之前
就可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饮食治疗和口服降糖药多可有效 。
另一部分病人以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临床上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
素。

2
型糖尿病是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
与受体结合含量少
)

致,因此不仅要检查空腹血糖,而且要观察餐后
2
小时血糖,特别应
做胰岛功能检查 。

具体数值如下:正常人空腹血糖:
3.9

6.1
毫摩 尔
/
升,餐后
2
小时血糖在
7.8
毫摩尔
/
升以下。如空腹血糖≥
7.0
毫摩尔
/
升,餐后
2
小时血 糖≥
11.1
毫摩尔
/
升,
就可诊断糖尿病。
如空腹血糖在
6.1

7.0
毫摩尔
/
升,餐后
2
小时 血糖在
7.8

11.1
毫摩尔
/
升之间为糖调
节 受损,是早期糖尿病的表现。而尿糖检查仅供参考,不能诊断糖尿
病及用药的依据。

胰岛功能检查:验者口服
75
克葡萄糖水
300
毫升后观察血糖、
胰 岛素、
C
肽变化。

治疗
2
型糖尿病的药物分为:

1.
口服降糖药:

a.
双胍类(如二甲双胍):这类药物具有减少 肝脏输出葡萄糖的
能力,
并能帮助肌肉细胞、
脂肪细胞和肝脏从血液中吸收更多的葡萄
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b.
磺脲类(如格列美脲、格列本脲、格列齐特和 格列喹酮):这
类口服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岛释放更多胰岛素。

c.
噻唑烷二酮类
(如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此类药物可以增强
胰岛素敏感性,
帮助肌肉 细胞、
脂肪细胞和肝脏吸收更多血液中的葡
萄糖。不过罗格列酮可能会增加心脏病风险。

d.
苯甲酸衍生物类
(如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这类药物的作用
机制与 磺脲类药物相似,主要是刺激胰腺产生更多胰岛素来降低血
糖。

e.
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这类降
糖药能抑制人体消化道对糖类的 吸收,主要作用是降低餐后血糖。

2.
胰岛素类药物:

若是通过 改变生活方式和使用口服降糖药仍然不能很好地控制
住血糖,
或者服用其他药物会给你带来不良 影响时,
医生可能就会建
议你使用胰岛素。目前,胰岛素不能口服,只能利用注射器或胰岛素< br>笔等装置通过皮下注射。

不同胰岛素制剂的起效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也不同。
患者需要在
医生的指导下,
选用适合自身当前病情的胰岛素类型,
并制定适当的
胰岛素注射时间。

为了达到最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有时也可能将多种胰岛素预混后
进行注射。通常,胰岛素注射的频率为
1

4

/
天。

通过减轻体重和加强运动锻炼,
有些
2
型糖尿病患者发现自己 可
以不再需要药物。
因为他们在体重达到理想范围时,
通过自身的分泌
胰岛素 和饮食调节就能控制住血糖。

目前还不清楚孕妇口服低血糖药物是否安全。
2
型糖尿病女性患
者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可能需要停止口服降糖药而注射胰岛素。

另外 ,对于
1
型糖尿病与
2
型糖尿病的区别:
1
型糖尿病的发病

HLA
抗原有关,
2
型糖尿病则与之无关;
1
型 糖尿病体内可检出
GAD
等特异性抗体,
2
型糖尿病抗体阴性;
1< br>型糖尿病体内胰岛素绝对不
足,因此需要终身使用外来胰岛素治疗,
2
型糖尿病 则不需要胰岛素
维持生命;
1
型糖尿病往往发病较急,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2
型糖
尿病则不然。


3
)妊娠糖尿病:妊娠前已有糖尿 病的患者妊娠,称糖尿病合
并妊娠;
另一种为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
妊娠期才
出现糖尿病,又称为妊娠期糖尿病(
GDM
)。糖尿病孕妇中
80%
以上

GDM
,糖尿病合并妊娠者不足
20%

G DM
患者糖代谢多数于产后能
恢复正常,
但将来患
2
型糖尿病机会增 加。
糖尿病孕妇的临床经过复
杂。对母儿均有较大危害,必须引起重视。

妊娠糖尿病的影响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妊娠对糖尿病的影响:
妊娠可使隐性糖尿病显性化,
使既往无
糖尿病的孕妇发生
GDM
,使 原有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重。孕早期空腹
血糖较低,
应用胰岛素治疗的孕妇如果未及时调整胰岛 素用量,
部分
患者可能会出现低血糖。

2.
糖尿病对妊娠的影响:
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儿的影响及影响程
度取决于糖尿病病情及血糖控制水平。病情较重或血糖控 制不良者,
对母儿影响极大,母儿近、远期并发症仍较高。

北京儿研所-


北京儿研所-


北京儿研所-


北京儿研所-


北京儿研所-


北京儿研所-


北京儿研所-


北京儿研所-



本文更新与2021-01-23 20:3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23975.html

关于糖尿病问题的综述论文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