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中诊期中复习重点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3 16:09

胖丫减肥记-

2021年1月23日发(作者:梁维燕)

一、名词解释

1.
戴阳证
: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 忽见两颧泛红如妆,游移不定,多为戴阳证,是脏腑
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浮越所致,属病重。
2.
假神
:危重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为临终前的预兆。

3.
(白光)白:色淡白而面浮肿者,为阳虚;兼虚浮者,多属阳虚水泛。

4.
黄疸
:面目身俱黄者。黄色鲜明如橘皮者为
阳黄
(湿热熏蒸)
; 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
阴黄
(寒湿郁阻)

5.
正常人面色
: 明润:面色光明润泽,是精气充盈的表现。含蓄:面色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
特别显露,是精气内含而不外 泄的表现。

病人面色
:晦暗、枯槁,鲜明暴露,不应时应位,或某色独见。面色萎黄
--
脾胃气虚;面色
虚浮
--
脾虚湿蕴。

6.< br>瘿瘤
:颈前颌下喉结的一侧或两侧,结块肿大,或大或小,可随吞咽移动——肝气郁结,
痰凝血瘀,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7.
瘰疬
:颈侧颌下肿块累累如串珠——肺 肾阴虚,虚火灼津,结成痰核;或外感风热时毒,
致气血壅滞,结于颈项所致。好发于颈项、腋、胯等处 。

8.
乳蛾
:咽部红肿,疼痛明显,咽部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高起,甚则溃 烂或有黄白色脓点,
脓汁易拭去,多因肺胃热毒壅盛所致。若红色娇嫩,肿痛不甚,多为肾水亏少,阴虚 火旺所
致。

9.
谵语
: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属热 扰心神之实证。可见于温病邪入心包或
阳明腑实证。

10.
郑声
: 是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属心气大伤,心神散乱之虚证,
多见于疾病晚期、危重 阶段。

11.
腻苔
: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中间厚边周薄,紧贴于 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
脱——主湿浊、痰饮、虫积——湿浊内蕴、阳气被遏;舌苔腻而板滞,多为湿浊 ;舌苔腻而
不板滞,多为食积,或是脾虚湿困,阻滞气机;舌苔腻而滑,多为痰浊、寒湿内阻;舌苔黄< br>腻,为湿热内蕴。

12.
光剥舌
(镜面舌)
:舌苔全部退去,以致舌面光洁如镜
13.
金实不鸣:新病音哑或失音,属实证,多由外感风寒
/
热、痰湿——肺失清 肃

14.
金破不鸣:久病音哑或失音,属虚证,多由肺肾阴虚,虚火灼津——津枯肺损

15.
自汗:
(清醒时)经常汗出,不受环境因素影响,活动尤甚。卫阳虚弱、腠理不 固——气
虚、阳虚

16.
盗汗:睡时汗出,不受环境因素影响,醒则自止。 阴虚阳亢、阴不制阳——阴虚、气阴
两虚,阴虚火旺


绝汗:久病、重 病之人,出现大汗不止者,见于亡阳或亡阴。亡阳之汗,表现为大汗淋
漓,汗稀而凉;亡阴之汗,表现为 大汗不止,热汗而黏如油。


战汗:先见全身寒战抖动,而后汗出者,多见于外 感热病中,提示邪正相争剧烈,为病
情变化的转折点。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复之佳兆;若汗 出而身热不减,烦躁不
安,脉来疾急,是邪盛正衰的危候。

17.
泄泻:便 次增多,便质稀薄,甚至粪如水样者。若仅表现为粪便中水分多而不成形者,
称为便溏。
“五更泻”
:黎明前腹痛作泄,泄后痛减,伴有形寒肢冷,腰膝梭痛者,多由脾肾阳虚,阴
寒湿内积所致。

18.
完谷不化:大便中夹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脾胃虚寒或肾虚 命门火衰所致泄泻或食滞
胃肠。

19.
癃闭:指肾与膀胱气化失司,导致以 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至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要特
征的病证。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 不出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实——
瘀血、结石、湿热;虚——脾气虚、肾阳虚

20 .
饥不欲食:虽有饥饿感,但不欲食,或进食不多——多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食量增多,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者,又称多食易饥,多由胃火亢盛
所致。兼口渴 心烦、口臭便秘者,为胃火亢盛,腐熟太过所致;兼多饮多尿、肌肉消瘦者为
消渴病,为胃肾阴亏火亢所 致;兼大便溏泄者,多属胃强脾弱。

21.
渴不多饮:虽口干而渴,但饮水不多。若 渴不多饮,兼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脘闷苔腻
者,属湿热证;若渴喜热饮,饮水不多,多属痰饮内停于中 焦。若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
兼舌紫暗或有瘀斑者,多属瘀血内停;口渴饮水不多,也可见于温病营分 证。

22.
除中
:久病重病患者,本不欲食,甚至不能食,突然食欲增进, 但到口却饥不欲食,或
食亢多,是中气衰败,脾胃之气将绝的表现,属“回光返照”的表现之一。

23.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 致,
为湿热痢疾的主症之一。


24.
头痛
:指整个头部 或头的某一部分疼痛。癫顶痛者,属厥阴经;后脑痛连项背者,属太
阳经;两侧头痛者,属少阳经;前额 连眉棱骨痛者,属阳明经。

四肢痛:行痹:疼痛游走不定者;痛痹:疼痛剧烈,遇寒加甚,得 热痛减者,以感受寒邪为
主;湿痹:重着而痛,固定不移,或伴有肌肤麻木不仁者,以感受湿邪为主;热 痹:关节红
肿热痛,阴感受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所致。

25.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2 6.
不通则痛:实证疼痛的机理则多因感受外邪或气滞血瘀、痰湿虫积阻滞,使气血运行不
畅。

不荣则痛:虚证疼痛则多因气血不足或阴精亏损,使脏腑经络失养。

27.
十二疼痛

胀痛:指疼痛带有胀满的感觉,是气滞作痛的特点。如胸胁 脘腹等处胀痛,时发时止,多属
肺、肝、肠胃气滞之证;但头目胀痛,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的病症 。

刺痛:指疼痛剧烈,如针刺锥穿,是瘀血致痛的特征之一。以头部及胸胁、脘腹等处较为常
见。

窜痛:指疼痛的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多为气滞所致,或见于行痹。若胸 胁脘腹疼痛
而走窜不定者,多因肝郁气滞所致;若肢体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者,多见于行痹。

固定痛:指疼痛部位固定不移。胸胁脘腹等处固定作痛,多属瘀血所致;肢体关节疼痛固定
不移 。多为痛痹、着痹。

冷痛:指疼痛伴有冷感,且喜温暖者,是寒症疼痛的特点。常见于腰脊、 脘腹及四肢关节等
处。
因寒邪入侵,
阻滞脏腑经络所致者,
属实寒证;
因阳气不足,
脏腑经络失于温煦所致者,
属虚寒证。

灼痛:指疼痛伴有灼 热感,痛而喜凉,是热症疼痛的特点。常见于咽喉、口舌、
胁肋、脘腹、
关节等处。因火邪窜络 ,阳热熏灼所致者,属实热证;阴虚火旺,经络被灼所致者,属虚热
证。

重痛:指疼 痛伴有沉重感,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常见于头部、四肢及腰部。如肢体关节
重痛,固定不移者,多为 着痹。此外,头部重痛,亦可因肝阳上亢、气血上壅导致。

闷痛:指疼痛带有满闷、憋闷的感觉,多见于胸部,为痰浊阻肺,或痰浊痹阻心脉所致。
绞痛:指疼痛剧烈,如刀绞割,多因瘀血、结石、虫积等有形实邪闭阻气机,或寒邪凝滞气
机所致。

掣痛:
指疼痛有抽掣牵引感,
又称引痛、
彻痛,
多因筋脉 失养而拘急,
或经脉阻滞不通所致。
痠痛:指疼痛伴有酸楚不适感,常见于四肢、腰背的关节、 肌肉处。多因风湿侵袭,气血运
行不畅,或肾虚、气血不足,组织失养所致。

隐痛: 指痛势较缓,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是虚证疼痛的特点。多因精血亏虚,或阳气不
足,机体失养所致。

空痛:指疼痛带有空虚之感,是虚证疼痛的特点。多因肾精不足,或气血亏虚,组织器官失< br>养所致。

28.
寒热:寒即怕冷。
1.
恶寒:自觉怕冷,得 温不减,见于外感表证;
2.
畏寒:身寒怕冷,
得温则减,见于里寒证;
3.
恶风:遇风则冷,避风则缓,见于伤风表证;
4.
寒战:恶寒严重,
伴全身发 抖。

恶寒发热:指病人在恶寒的同时,出现发热(体温升高)
,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 阶段,是表
证的特征性症状。恶寒重,发热轻
--
风寒表证;发热重,恶寒轻
--
风热表证;发热轻而恶风
--
伤风表证。

但寒不热:指患者只感怕冷而不觉发热的症状,多见于里寒证。

但热不寒:指病人只感发热,不觉怕冷,甚或反恶热者,多属阳盛或阴虚所致里热证。

寒热往来:指恶寒和发热交替发作,是邪在半表半里、邪正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表现。寒
热往来,发 无定时,见于伤寒少阳病;寒热往来,发有定时,见于疟疾病。

29.
心悸:指病人自觉心跳悸动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

30.臌胀:腹部高度胀大,如鼔之状者,称为臌胀。于肝脾肾有关,分为气臌(气滞)
,水臌
( 水停)
,血臌(血瘀)

积聚:腹部局部膨隆,为气滞血瘀所致。

31.

:
色红或紫,
呈片状,
平摊于皮肤下,
压之不褪色 ,
摸之不碍手。
多由于外感温热邪毒,
热迫营血(阳斑)
,或脾不统血,阳虚 寒凝(阴斑)所致。

32.
解颅:卤门迟闭。多是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脾胃虚弱、 发育不良的表现,多见于佝偻
病患儿。

33.
疹:色红而高起,形如栗粒,高出皮肤,压之褪色,摸之碍手。

34 .
寸口诊法:位置在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所在部位。独取寸口的原理:
1.

口脉为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所在之处,十二经脉之气汇聚于此,故称为“脉之大会”
,肺朝
百脉,因而寸口脉气能够反映五脏六腑的气血状况;
2.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胃 之气相
1
通,
因此在寸口可以观察胃气的强弱;
3.
寸口在腕后,
此处肌肤薄嫩,
脉易暴露,
切按方便。

寸关尺分候脏腑:左






上焦






中焦






下焦



寸口三部九候:寸口三部:寸、关、尺


每部三侯:浮、中、沉


寸:浮、中、沉


关:浮、中、沉

九候


尺:浮、中、沉

诊脉方法:
总按
: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单按
:分别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重点体
会某一部脉象特征。

举按 寻:

:用指轻按在皮肤上;

:用指重按在筋骨间;

: 指力从轻到重,从重到轻,
左右前后推寻,以寻找脉动最明显的特征。

35.
平脉
:指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和范围,而不是指固定不
变的某 种脉象。
特点
:有胃、有神、有根。有胃气:脉象从容、和缓、流利;有神:脉象柔
和 有力,节律整齐;有根:脉象沉取应指有力,尺部尤显。生理变异:
1.
四季气候:春胃微弦,夏胃微钩(洪)
,秋胃微毛(浮)
,冬胃微石(沉)
;地理环境、性别、年龄 、体格、情
志、劳逸、饮食。脉位变异:斜飞脉
--
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手背 ;反关脉:脉象出
现于寸口的背侧。
(位置上不属于病脉!


36.
脉象鉴别:

1.
比类法:

浮脉类:浮、洪、濡、散、芤、革;

沉脉类:沉、伏、牢、弱;迟脉类:

迟、缓、涩、结;数脉类:数、促、疾、动;

虚脉类:虚、微、细、代、短;

实脉类:实、滑、紧、长、弦。

2.
对举法

脉位浅深相反:浮脉——脉位表浅,轻取即得,主表属阳;沉脉 ——脉位深沉,轻取不应,
重按始得,主里属阴

脉率快慢相反:迟脉——搏动比正常 脉慢,即一息不足四至,主寒;数脉——搏动比正常脉
快,即一息五至以上,主热

脉搏动力量强弱相反:虚脉——三部举按均无力,主虚证;实脉——举按均有力,主实证
脉的流利度相反:滑脉——往来流利通畅,指下圆滑;涩脉——往来艰难滞涩,极不流利,
如轻刀刮 竹

脉体宽度和气势相反: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势盛而去势衰;细脉——脉体细小
如线,脉力较差,但应指明显

脉的长短相反:长脉——搏动超过寸关尺三部,如循长 竿;短脉——脉气不及,前达不到寸
或后不及尺部

脉的紧张度相反:紧脉——紧张有力,如按转绳;缓脉——脉势和缓松弛,且一息四至

相兼脉:浮紧脉主外感风寒之表寒证,或风寒湿痹。浮缓脉主风邪伤卫,营卫不和,太阳中
风的表虚证 。浮数脉主风热袭表的表热证。浮滑脉主表证夹痰或风痰,常见于素体痰盛而又
感受外邪者。沉迟脉主里 寒证,常见于脾肾阳虚,阴寒凝滞的病证。弦数脉主肝热证,常见
于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等病证。
滑数脉主痰热,
痰火,
湿热或食积化热。
洪数脉主气分热盛,
多见于外感热 病的中期。沉弦脉主肝郁气滞,寒滞肝脉或水饮内停。沉涩脉主血瘀,尤常见
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弦细脉主肝肾阴虚,
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
沉缓脉主脾虚而水湿停留。
细数脉主阴 虚火旺。弦滑数见于肝郁夹痰,风阳上扰或痰饮内停等证。

37.
真脏脉:又称怪脉 、败脉、死脉、绝脉,在疾病危重期间出现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
多见于疾病的后期,是病邪深重, 元气衰竭,胃气败绝的征象。无胃——应指坚搏;无神—
—脉律无序,脉形散乱;无根——虚大无根或微 弱不应指。

38.
脉诊的临床意义:辨别病位、阐述病性、推测病因病机、推断预后。

39.
按诊
:是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病人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
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按诊 的
手法
有触、摸、按、叩四法。叩法:直接叩击法、间接叩击法。间接叩击法:拳掌叩
击法、指指叩击法。

按虚里
:虚里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即心尖 搏动处,为诸脉之所宗。正
常情况下,虚里搏动不显,仅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 ,节律整齐,
是心气充盛,宗气充沛的正常现象。虚里按之其动微弱——宗气内虚;搏动数点而时有一止

胖丫减肥记-


胖丫减肥记-


胖丫减肥记-


胖丫减肥记-


胖丫减肥记-


胖丫减肥记-


胖丫减肥记-


胖丫减肥记-



本文更新与2021-01-23 16:0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23751.html

中诊期中复习重点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