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粘多糖贮积症I型分子生物学及产前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2 06:20

宝宝总是吐奶-

2021年1月22日发(作者:相换时)
粘多糖贮积症
I
型分子生物学及产前诊断研究进展



江雨

综述

周裕林

审校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

分子诊断实验室,厦门,
361003





摘要

粘多糖贮积症为糖胺聚糖降解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一组遗传代谢病。
根据 不同的酶缺
陷,可分为
8
型,鉴于我国
I
型最常见,本文就
MPS-I
的临床特征、
a- L-
艾杜糖苷酸酶基因
结构、突变类型、特点及检测方法加以综述。



关键词
:粘多糖贮积症
I
型;
a- L-
艾杜糖苷酸酶;基因突变







粘多糖是一类蛋白多糖,其中包括透明质酸
(HA)
、硫酸软骨素
(CS}
、硫酸皮肤素
(DS)

硫酸乙酰肝素
(HS)
和 硫酸角质素
(KS) 5
种。
其分解代谢首先由组织蛋白酶使蛋白多糖复合物
的肽链分离并水解,
然后经葡萄糖苷酶或半乳糖苷酶等逐步降解,
最后释出多糖。
降解 过程















使














I

(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one

MPS-I)
是由
a-L-
艾杜糖苷酸酶
(IDUA)< br>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多种突变可导致
a- L-
艾杜糖苷酸酶的缺陷,
它是
HS


DS
降解 过程
中所必需的酶。
该酶的缺陷导致其天然底物在各组织溶酶体内堆积,
最终引起临床 症状。

病的临床表现具有广泛的变异性,
现分为三种亚型:
重型
H urler
综合征;
中间型
Hurler/Scheie
综合征;轻型
Scheie
综合征。
MPS-
I
临床表现的差异性给疾病严重程度的预 测及遗传咨询
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然而自从
IDUA
基因被克隆以来,突变分析为MPS-I
的各种表型提供
了分子水平的解释。
目前已发现
51
种突变和
30
种多态性
[1]
,使该病呈现了复杂的分子异质
性。突 变分析对于表型的预测、遗传咨询以及各种实验性治疗的选择和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1
、临床特征

在生化基础未被认清之前,
粘 多糖贮积症主要根据其临床表现分类。
Hurler
综合征是最
早被人们认识的一种粘 多糖病,又由于它最为常见,发病率为新生儿的
1/
15
000

1/
10
000
[2]

.
因而又被认为是粘多糖贮积症的原型。
后又发现一临床表现较轻的
MPS-Schei e
综合
征,后经证实
Scheie

Hurler
综合征具 有相同的生化基础,均是由同一种酶
a-L-
艾杜糖苷
酸酶缺乏引起,因而又将他们划 分为亚型
MPS- I H

MPS- I S

Hurler
Scheie
综合征被
认为是由
IDUA
基因座位上一对等位 基因所决定的
[3]

Hurler
综合征是重型基因的纯合子,
S cheie
综合征为轻型基因的纯合子,
并可认为临床表现介于此两型之间的患者为二等位基因
的双重杂合子,划分为
MPS-
I/H

Hurler/
Scheie
综合征。重型
MPS-
I
型患者通常在出生
后一年内即发病,呈进行性发展,表现为肝脾肿大、肾骼畸形、角膜浑浊、严重智力低下,
通常于
10
岁前因呼吸道阻塞或心肺合并症死亡。中间型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累及很少,但
多于7
岁以前表现运动能力的明显下降。轻型患者神经系统很少或无受累,体形改变较轻,
正常 生命时限,但以关节僵直、肝脾轻度肿大、主动脉瓣疾病和角膜浑浊为特征。


2

IDUA
基因结构



90
年代以来,许多学者一直在探索
MPS-I
的分子致病机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1 991
年,编码全部外显子的
cDNA
被分离和表达
[4]
,从其< br>IDUA

cDNA
序列可知,
IDUA
含有
195 9bp
的开放阅读框,
编码
653
个氨基酸。
其中包括
26
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
在成
熟前被切掉,因而成熟的酶蛋白含有
62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
70 029da1

1992
年,该基因
被克隆,
现知该基因定位于
4p16.3

全长约
19kb


14
个外显子,
外显子长度介于
77217bp
之间< br>[5,6]
。第
1

2
外显子被一个长
566bp< br>的内含子间隔;第
2

3
外显子间的内含子较大,

13kb
,而最后
12
个外显子聚集在
4.5kb
的区域,其间的内 含子长度在
78478bp
之间。内
含子含有一个
Alu
重复区和一 个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
(VNTR)


VNTR
是由一长为86bp
的核心单位串联重复而成,具有高度的多态性,可利用此多态性进行家系分析以辅助诊断。
Scott
等曾在人群中分析该多态性,发现
3
种长为
800bp,
715bp

630bp
多态片段
[7]
。中山
医 科大学光炜等用同样方法检测了广东汉族人口该位点多态性,
发现
5
种等位基因和9
种基
因型,其类型和频率与
Scott
报道的有显著差异,提示
IDUA
基因的改变可能具有种族差异

[8]
。另外,还发现除内含子< br>11
以外的所有内含子
-
外显子连接区均遵循
GT/AG
法则 ,而
内含子
11
两端为
GC/ AG
连接。
IDUA
基因具有看家基因的特点:
启动子区没有典型的
CAAT
框,仅含有
GC< br>框和多个转录起始点
CA
,其转录后的
mRNA
长仅为
2.3 kb



目前,犬和鼠的
IDUA
已被分离
[9 ]
,它们的
IDUA
基因均与人的
IDUA
基因结构相似。
犬与人的
IDUA
基因和蛋白均有
82%
同源性,
鼠与人的

cDNA
和蛋白同源性为
78%

77%

正因为 这种较高的同源性,我们可以制造
MPS-
I
的动物模型,用于进一步探索该基因和新
的治疗方法。


3

IUDA
基因突变类型


利用各种检测突 变的技术,目前已发现
51
种突变,
包括无义突变、
错义突变、剪接位
点突变和缺失或插入。
大多数突变位于基因的起始和中间部位。
另外,
还发现
30
种多态性。

3. 1
无义突变


至今已 报道了
9
种无义突变,均导致重型
MPS
,甚至突变点邻近
C
末段如
R621X

酶活性亦完全丧失
[10]

Sco tty
[11]

Bach
[12]
,
Tieu
[13]
等人先后对
W402X

Q310X

Y343X

种突变的
mRNA
及蛋白质进行了研究,发现许多无义突变均使正常
mRNA
量减少,
而形成
异常的
mRNA
,尤其突变点越靠近起始 部位
(

Q70X, Y64X)
,产生正常
mRNA
量越 少。这
就提示我们在力图认清基因型与表型相关性及结构与功能关系之前,应首先认识突变的
m RNA


3. 2
错义突变

目前已报道
25< br>种错义突变,其中
2
种发生在终止密码子处。从群体学和基因表达研究
来看,错 义突变很可能是致病性突变。除
4

(L218P, R489P,1.490P
R492P)
以外的所有氨
基酸替换在人类、犬和鼠中均具有保守性。除上述< br>21
种外,尚有
7
种非致病性的序列改变
也导致了氨基酸替换,这些突 变均位于糖基化位点附近。在
17
种可以引起轻型或中间型
MPS
的突变中, 有
12
种错义突变,说明错义突变很可能是允许酶发挥功能的突变类型。

3. 3
剪接位点突变

现已发现
3
种剪接位点突变,其中
678-7g > a

1062+ 2t > c
是由于
3

剪接位点发生突
变,
使其成熟的
mRNA
内含有内含子序列,
从而产生轻型
MPS

另一为
474-2a > g

由于
3

剪接位点发生突变使外显子
4
被剪切掉,从而产生重型
MPS
[14 ]
。另外,其他的突变也可导
致剪接异常,如发生在内含子
5
与外显子
6
交界处的
703de122ins10

682insAC
和外 显子
7
内的
Q310X
突变,
他们均利用内含子上游
28b p
处的
3

隐蔽裂解位点进行剪切。
而在正常人

IDUA
基因中尚存在少数低水平的该种剪切现象。

3. 4
缺失和插入

目前已发现
7
种微缺失
(112bp)
6
种插入
(1-12bp)
[15]
,另外还有一种复杂重排 现象。在

14
种突变中,有
9
种发生在重复序列区;有
3
种可影响
mRNA
的剪接和稳定
(369insAC

< br>703de122ins10

682insAC)
。虽有
5
种没有导致移码突变
(134de112

974ins12

11 32de16


1277ins9,


D445)
但只有
2
种表现为轻型
MPS(974ins12,


D445)

1132de16
因导致第
349
位的天 冬氨酸和
350
位天冬酰胺缺失,从而产生重型
MPS
,且它与保守的错义突 变
D349N
具有重叠区,而
D349N
同样也导致重型
MPS,这提示我们该区具有重要功能。
134de112

生移码突变使信号肽部分第
1619
号密码子丢失,该突变的纯合子为重型
MPS
,这对于进一

宝宝总是吐奶-


宝宝总是吐奶-


宝宝总是吐奶-


宝宝总是吐奶-


宝宝总是吐奶-


宝宝总是吐奶-


宝宝总是吐奶-


宝宝总是吐奶-



本文更新与2021-01-22 06:2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21704.html

粘多糖贮积症I型分子生物学及产前诊断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章

粘多糖贮积症I型分子生物学及产前诊断研究进展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