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2017年考研大纲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1 01:50

北京博爱医院怎么样-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汤斌)
2017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中医
)
考研大纲

Ⅰ考试性质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中医
)
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
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 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目的科学、公
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 所需要的医学
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
科 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
保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 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中医
)
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 中
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中的中医内科学和针灸
学。临床医学人 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
规等基本职业素养
;
基 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
际的能力
;
临床医学部分重点 考查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辨
证论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
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
熟悉记 忆:熟悉记忆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药
的药性功
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 、配伍意义,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
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医学人文等知识,并准确理 解相关概念和基本原
理。



2.
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 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病症发生发展及诊治
的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症进行 分析与判断
;
运用医学人
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法规等问题。


3.
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阐释有关的理论 问题,并对
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立法、遣药处方、针灸治疗
;
综合运用医学人文基 本理
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和医学
研究中常见的伦理法规等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


13%


中医诊断学


13%


中药学


13%


方剂学


13%
新祥旭官网
/


中医内科学


28%


针灸学


14%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


6%


四、试卷题型结构



A
型题

1-36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54





37-81
题,每小题
2
分,共
90




B
型题


82-105
题,每小题
1.5
分,共
36




X
型题


106-165
题,每小题
2
分,共
120




Ⅳ考查内容



一、中医基础理论



(

)
绪论



1.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
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
献。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
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 疗等方面的体现。



(2)
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 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
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

)
精气、阴阳、五行



1.
精气学说



(1)
精气的基本概念。



(2)
精气学说的 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
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 为人。



(3)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 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
构建的影响。



2.
阴阳学说



(1)
阴阳的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
藏、消长平
衡、相互转化的 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新祥旭官网
/


(3)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用于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
五行学说



(1)
五行的概念。



(2)
五行 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
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的 联
系,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疾病的诊断与
治疗。



(

)
藏象



1.
藏象的概念



2.
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及主要特点。



3.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5.
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



7.
五脏与志、液、体、窍、时的关系。



8.
脏腑之间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
系。



(

)
精气血津液



1.




(1)
人体之精的概念。



(2)
人体之精的生成。



(3)
人体之精的功能。



2.




(1)
气的概念。



(2)
气的生成。



(3)
气的生理功能。



(4)
气机、气化的概念。



(5)
气的升降出入及其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



(6)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



3.




(1)
血的概念。

新祥旭官网
/


(2)
血的生成。



(3)
血的功能



(4)
血的运行。



4.
津液



(1)
津液的概念。



(2)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3)
津液的功能。



5.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
精和气的关系:精气互生互化。



(2)
精和血的关系:精血互生互化。



(3)
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4)
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
(

)
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5)
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

)
经络



1.
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
十 二经脉的名称、循环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属络表里关系及流注
次序。



3.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4.
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5.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及生理功能。



6.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

)
体质



1.
体质的概念。



2.
体质学说的应用。



(

)
病因与发病



1.
病因



(1)
中医学病因分类。



(2)
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的共同特点。



(3)
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征。



(4)
疠气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5)
七情内伤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新祥旭官网
/


(6)
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
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
痰饮、淤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2.
发病机制



(1)
邪正与发病。



(2)
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3)
发病的类型。



(

)
病机



1.
病机的概念。



2.
邪正盛衰病机



(1)
邪正盛衰与疾病的 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
真虚假实,真实
假虚
;
由实转 虚
;
因虚致实
;
虚实夹杂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
现 。



(2)
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 相持,正虚邪恋,
邪去正不复。



3.
阴阳失调病机



(1)
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2)
阴阳失 调病机的内容: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
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 病理表现。



4.
气血失常病机



(1)
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



(2)
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



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 调
(
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
);
血的失常:
血虚、血瘀、血 热、出血
;
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气血两虚、 气血不荣经脉等场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5.
津液代谢失常病机



(1)
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概念。



(2)
津 液代谢失常病机的内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津液与
气血的功能失调,津停气阻、气随液 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等病机的概念、形
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6.
内生

五邪

病机



(1)
内生

五邪

病机的含义。



(2)
内生

五邪

病机的内容:风气内动
(
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
虚生风、血燥生风
)
、寒从中生、湿浊 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等的概念、形
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新祥旭官网
/


7.
经络病机



(1)
经络病机的概念。



(2)
经络病机的 内容: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运行不
畅、经络气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现。


8.
脏腑病机



(1)
脏腑病机的概念。



(2)
五脏的明阳 气血失调:心阳心气的失调、心阴心血的失调,肺气的失
调、肺阴的失调,脾阳脾气的失调、脾阴的失调 ,肝气肝阳的失调、肝阴肝血的
失调,肾的精气不足、肾的阴阳失调等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3)
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
奇恒之腑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

)
防治原则



1.
预防



(1)
未病先防。



(2)
既病防变。



2.
治则



(1)
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2)
治病求本的含义及意义。



(3)
正治与反治的含义及其适应范围。



(4)标和本的含义,治标与治本的运用方法及其适应范围:急则冶其标,缓
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5)
扶正与祛邪的基本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
则和方法。



(6)
调整阴阳:调整阴阳的概念和原则,损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
围,补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
消阴翳< br>


阳中求阴



阴中求阳

等 法则的含义及应用。



(7)
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8)
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9)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二、中医诊断学



(

)
绪论



1.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诊法、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
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症结合。

新祥旭官网
/


(

)
望诊



1.
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2.
望色:常色、病色的概念、特征及临床意义,五色的临床意义。



3.
望形体:强、弱、胖、瘦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4.
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
望头面、五官、颈项:头面、五官及颈项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6.
望躯体与四肢:胸胁、腹、腰背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
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
望皮肤:常见皮肤色泽、形态的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
望排出物:痰、涎、涕、呕吐物、大、小便的颜色、质地、量的异常 变化
与临床意义。



10.
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 脉的方法,常见食指络脉的异常变化的临床
意义。



11.望舌:舌诊的原理与临床意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正常舌象的特
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质(
舌神、舌色、舌形、舌态、舌下络脉
)
的内容及其临床
意义,望舌苔< br>(
苔质、苔色
)
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质和舌苔的综合分析。



(

)
闻诊



1.
听声音:音哑与失音、语声重浊、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

謇、喘、哮 、气短、咳嗽、呕吐、呃逆、暖气、太息、喷嚏及肠鸣的特征与临床
意义。



2.
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

)
问诊



1.
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与家族史。



2.
问寒热:寒、热的含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及寒热往来的概
念、表现类型与临 床意义。



3.
问汗



表证辨汗:表征无汗与有汗的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的表现特征与临床意义,里证无汗的
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心胸汗、半身汗、手足心汗及阴汗的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
义。



4.
问疼痛



疼痛的性质:胀痛 、刺痛、、冷痛、灼痛、重痛、酸痛、闷痛、绞痛、空
痛、隐痛、窜痛、固定痛、掣痛的表现特征及其临 床意义。

新祥旭官网
/


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 胁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和周
身疼痛的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5.
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及
乏力的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6.
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痛、目眩、目昏和雀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7.
问睡眠:不寐与多寐的概念、表现类型与临床意义。



8.
问饮食与口味



口渴与饮水:口不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等的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多食易饥、饥不欲食及偏嗜食物等的表现特
征及其临床意义。< br>


口味:口淡、口苦、口甜、口酸、口咸、口涩和口黏腻的表现特征与临床意
义。



9.
问二便



大便:便次、便质及排便感异常的表现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小便:尿次、尿量及排尿感异常的表现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10.
问妇女



月经:月经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带下:带下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11.
问男子:阳痿、阳强、遗精、早泄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12.
问小儿:出生前后情况,预防接种史,传染病史,发病原因。



(

)
切诊



1.
脉象形成的原理,诊脉的临床意义。



2.
脉诊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



3.
脉象要素,正常脉象的特征及生理变异。



4.28
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5.
相兼脉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6.
脉症的顺逆与从舍,。



7.
按胸胁、脘腹、肌肤、手足、腧穴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

)
八纲辨证



1.
阴阳



(1)
阴证和阳证的概念与临床表现。



(2)
阴虚证和阳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与证候分析。

新祥旭官网
/


(3)
亡阴证和亡阳证的
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
表里



(1)
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
表里同病、表里出入的表现类型及机理分析。



3.
寒热



(1)
寒证和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
寒热转化、寒热错杂、寒热真假的表现类型及机理分析。



4.
虚实



(1)
虚证和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
虚实转化、虚实错杂、虚实真假的表现类型及机理分析。



(

)
病因辨证



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淫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
侯分析。



(

)
气血津液辨证



1.
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和气逆证、气闭证的概念、的临床表现
和证候分 析。



2.
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概念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3.
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和气随血脱证的概
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4.
津液不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5.
痰证、饮证、水停证、内湿证的概念、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

)
脏腑辨证



1.< br>心与小肠病的病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阻暴脱证、心脉痹阻证、心
血虚证、心阴虚证、心火 亢盛证、痰蒙心神证、
痰火扰神证、小肠实热证的概
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
肺与大肠病的病证: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 证、
燥邪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痰湿阻肺证、大肠湿热证、肠燥津亏
证、大肠虚寒 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3.
脾与胃病的病证:脾气 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寒湿
困脾证、湿热蕴脾证、胃阴虚证、胃气虚证、胃阳虚证 、胃火炽盛证、食滞胃脘
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4 .
肝与胆病的病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
上亢证、肝风内动证 、肝胆湿热证、寒滞肝脉证、胆郁痰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和证候分析。

新祥旭官网
/


5.
肾与膀胱病的病证:肾精不足证、 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肾气不固证、肾
虚水泛证、膀胱湿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6.
脏腑兼证的概念: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脾两虚 证、
心肝血虚证、肺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肝火犯肺证、肝郁脾虚
证、肝胃不和 证、脾肾阳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

)
其他辨证方法



1.
六经辨证
:
六经辨证的概念,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
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与证侯
分析,六经病证的传变形式。



2.
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 分证
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与证侯分析,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形式。


3.
三焦辨证:三焦辨证的概念,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的概念及其
临床表现与证 侯分析,三焦病证的传变形式。



三、中药学



1.
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历代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代表作。



2.
道地药材的概念与意义、中药产地与药效的关系,研究道地药材的方 法及
目的
;
适时采集中药的目的与方法,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和主要方法。



3.
中药药性、药性理论的概念
;
四气、五味、归经、 升降浮沉的概念,确定
依据,所代表药性的作用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
影响升降浮沉 的因素
;
中药毒性
的概念、中药中毒的原因,以及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4.
中药配伍的概念、目的与方法,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证候用药 禁
忌、服药时饮食禁忌的概念及内容,中药剂量的概念及确定中药剂量的依据,中
药汤剂的煎煮 方法及服药的时间与方法。



5.
按功效分类各类药物的含义、 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证、配伍方法及使用
注意。



6.
下列临床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
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br>


(1)
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叶、生姜、防风、荆芥、香薷 、羌活、白
芷、细辛、苍耳子,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蔓
荆子 。



(2)
清热药: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芦根、夏枯草 、决明子,黄芩、
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白鲜皮,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
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重楼、土茯苓、熊
胆粉,生地黄、玄参、 牡丹皮、赤芍、水牛角,青蒿、地骨皮、白薇。



(3)
泻下药 :大黄、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霜、牵牛子、京
大戟和芫
花。



(4)
祛风湿药:独活、木瓜、威灵仙,秦艽、防己、蕲蛇,桑寄生、五加
皮。



(5)
化湿药:苍术、厚朴、广藿香、佩兰、砂仁、豆蔻。

新祥旭官网
/

北京博爱医院怎么样-


北京博爱医院怎么样-


北京博爱医院怎么样-


北京博爱医院怎么样-


北京博爱医院怎么样-


北京博爱医院怎么样-


北京博爱医院怎么样-


北京博爱医院怎么样-



本文更新与2021-01-21 01:5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9490.html

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2017年考研大纲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