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4日-
---------------------------------------------- -----------------
最新资料推荐
------------------- -----------------------------------
减肥药进程史
,
首席减肥专家告诉你减肥药背后的故
事
减肥药进程史,
首席减肥专家告诉你减肥药背后的故事
1
、
减肥型苯丙胺类的问世
在一般人的认识中,
很难将食欲抑制剂减肥
药和冰毒、
迷幻药苯丙胺,
联系起来。
实际上,一些食欲抑制剂和冰毒、
苯丙胺迷幻药同属一个大家
族;
苯丙胺类兴奋剂。
事实上,
在对减肥药的市场开发研究中,
苯丙胺类兴奋剂一直
是医药商人追逐的对象。
从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的出现到以这种化学机构为母体改造出
来的各种衍生物,
都是以中枢食欲抑制作为主要的药理机制。
最初用于减肥目的而开发出来的药物就是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
在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的发展历史中,
已经清楚地知道二者在
减肥药历史中的地位。
在至今为止的减肥药物中,
最为经典的减肥药就是苯丙胺的右
旋体
--
右旋苯丙胺。
在以后的年代里,
化学家们通过对苯丙胺、
甲基苯丙胺的结构
改造,
制造出来了一系列的药物,
形成了以专门减肥目的而运用的
苯丙胺类兴奋剂,
即减肥型苯丙胺类兴奋剂。
目前的减肥药仍然是以食欲抑制作为主要的药理机制,
这也是苯丙胺、
甲基苯丙胺作为减肥药的主要效果。
1
/
11
早在
20
世纪的
20
年代,
药理学家就发现苯丙胺和甲基苯丙
胺具有抑制食欲、
减轻体重的作用。
通过研究,
他们发现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可以对人体下丘脑的
摄食中枢产生抑制作用,
而对饱食中枢没有作用,
结果使用者的摄
取食物欲望得到抑制,
可以较长时期没有饥饿感。
另外,
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能增强使用者的活动性,
消耗大量
的能量。
这样,
使用者体内的脂肪细胞可以逐步消耗,
达到减肥减低体
重的目的。
一般来说,
减肥药都具有中枢神经兴奋的作用,
尤其是苯丙胺
和甲基苯丙胺的中枢兴奋性作用更为明显。
所以,
药理学家不断对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的结构进行改造,
增
强新化合物的中枢食欲抑制作用,减低中
枢兴奋性作用
。
这种改造的结果,
出
现了
几种众所周
知的减肥药
--
芬氟拉明(
Fenfluramine
、
商
品
名
Pondimin
)
、
右
旋
芬
氟
拉
明
(
Dexfenfluramine
、
商品名
Redux
)
和芬太明(
Fentarmine
)
。
对于这几种减肥药的不良反应不论是临床医师还是使用者都没
有足够的认识。
直到
1996
年,美国的临床医师才开始注意到这几种减肥药的危
害。
1997
年美国的一家医疗机构首次报道芬氟拉明可以对使用者的
心脏瓣膜造成严重的损伤。
---------------------------------------------- -----------------
最新资料推荐
------------------- -----------------------------------
该报告称至少有
24
名患者在服用芬氟拉明和芬太明减肥药半
年至一年后,
患者的心脏二尖瓣和多个瓣膜出现严重的出血性坏死。
不少的患者需要进行一种称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手术治疗,
即将人工瓣膜替代坏死的心脏瓣膜。
1997
年
8
月,
美国
FDA
发现了更多的相同病历报道,
在美
国至少有
66
人因服用减肥药被确诊患有这种瓣膜损伤性疾病。
很快,
美国
FDA
发出通令,
要求收回这两种减肥药。
美国临床医师观察到的情况和美国
FDA
的举动影响了全球,
世
界各国也相继发出类似的通令,
禁止使用含芬氟拉明和芬太明的减
肥药。
虽然,
芬氟拉明和芬太明被得到禁用,但现在使用的许多减肥
药与芬氟拉明和芬太明一样,
都属于中枢食欲抑制剂,
属于苯丙胺
类兴奋剂大家族的一员或同类物。
因此,
如何评价现在使用的许多减肥药,
仍然是临床医师密切
关注的问题。
使用者也应该充分地知晓,
学会很好地保护自己。
台湾卫生署报道台中医院近年来就陆续收治近十名服用减肥药
后出现精神疾病的患者。
台中医院主治医师陈昭诚说,
该院最近收治的十几名女性精神
病患者都是自购服用成分不明的减肥药后,
出现幻听、
精神亢奋、
被害妄想症等症状。
3
/
11
其中一名
20
余岁女性,
服用泰国制成分不明的减肥药长达
2
年,
刚开始服用时觉得精神很好,
晚上不必睡觉,
也不想吃东西,
体重自然减轻;
后来曾中断服药,
但出现嗜睡等毒品戒断症状;
最
近一二个月以来,
这名病人开始出现幻听,
觉得耳边有人在跟她说
话,
怀疑家中被人偷装针孔摄影机,
也认为同事背后说她坏话,
因
此和同事发生冲突。
家人发觉不对劲,
带他求诊,
被确诊为妄想型精神病。
然而家人却对她精神疾病的发生原因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患者并没有吸毒,
只吃减肥药,
经对患者服用减肥药后的尿液
进行检验,
发现呈苯丙胺反应。
这样才把真正的致病原因找到,
原来是减肥药内含有苯丙胺类兴
奋剂,
在服用减肥药的同时,
她不知不觉地染上了毒瘾。
2
、
、
为
芬
-
芬
(
Fen- Phen
)
的
鸡
尾
酒
式
减
肥< br>药
物
登
场
传统减肥药苯丙胺类兴奋剂的已经危害性已经逐步被消费者所了解,
因此,
寻找新型减肥药来替代苯丙胺类兴奋剂成为药商们追求的目
标。
在这种寻找中,
一种被称为芬
-
芬(
Fen- Phen
)
的鸡尾酒式减
肥药物登场。
芬
-
芬是指将芬氟拉明
(即
Fen
)
和芬太明
(即
Phen
)
配
制在一起组成的减肥药。
药商们认为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能达到更为有效的减肥效果。
当时,
美国
FDA
从未批准过芬
-
芬的合法上市。
--------------- ------------------------------------------------最新资料推荐
-------------------------------------- ----------------
不过曾经该机构允许临床医师自愿在处方中将其作为一种药物
列出。
所以,
芬
-
芬的使用被认为是无商标式。
1992
年,
诺切斯特大学的米切尔医生和几位同事发表了
一篇
论文,
认为使用芬
-
芬可能在体重减轻方面比其他节食、
运动减肥
方法更为有效,
而且与早期采用过度运动减肥方法相比,
似乎没有
明显的不良反应。
芬
-
芬鸡尾酒式的药效可以达到彻夜难眠的效果。
1996
年美国就销售了
660
万片的芬
-
芬药片。
但到
1997
年夏季,
玛亚诊所报道了
24
例心脏瓣膜病变的患
者病例。
这些患者均有使用芬
-
芬鸡尾酒式治疗肥胖的既往史。
这提示在使用芬
-
芬与心脏瓣膜疾病之间存在关联。
1997
年
8
月,
美国
FDA
发布的公众健康咨询中报告了玛亚诊
所的发现,
该文于
8
月
28
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
对此,
FDA
迅速做出反应。
1997
年
9
月要求药物制造商主动撤回右旋芬氟拉明和芬氟拉
明。
但是,
FDA
要求使用该二者药物的患者停止继续使用。
但是,
FDA
并没有要求撤回该药物的第三种形式:
鸡尾酒式的药物。
5
/
11
2016年11月24日-
2016年11月24日-
2016年11月24日-
2016年11月24日-
2016年11月24日-
2016年11月24日-
2016年11月24日-
2016年11月24日-
本文更新与2021-01-20 12:0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8272.html
-
上一篇:幼儿园家长育儿心得3分钟发言5篇
下一篇:幼儿园家长育儿心得交流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