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序排列-
常见病如何选用中成药
一、中成药的剂型、特点及应用注意事项
历代医家经过长时期的临床实践创制了多种 剂型,
如汤、
散、
丸、
膏、
丹、酒、露、饼、条、导药、熏剂等,近 年来,又创制了片剂、冲服
剂、针剂、油剂、气雾剂、胶囊剂等。
1
、汤剂 :吸收快,易发挥作用,并能辨证施治,随证组方,能全面
的照顾各种病证的特殊性。
2
、丸剂:药力持久,服用方便,体积小,便于携带及贮存。适用于
病情稳定,尤其在疾病恢 复阶段或需巩固疗效者(也有用于急救)
。
3
、散剂:制作简便,便于服用及携带,节约药物,但是内服吸收较
汤剂慢。
4
、膏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可长期应用,滋补药多采用
膏剂;
外 用膏剂,
适用于外科疮疡肿疖或跌打损伤、
风湿痹痛等疾病。
5
、 丹剂:含汞、硫黄等矿物药,经过加热升华,使之变成剂量少、
作用大的一种制剂。
6
、酒剂:
指用白酒或黄酒浸制药材所得的浸出液。
适用于补养体虚,
风湿疼 痛及跌打损伤等证。
7
、片剂:体积小,成本低,贮运方便。
8
、针剂:作用迅速,给药方便,药物不受消化液和食物的影响。
在使用药物前,要根据不同的药性和病情来决定选用不同的剂型。
一般地说,凡病起于骤急,欲取速效 ,多选用汤剂、针剂,中药注射
剂在使用时应注意合理应用;慢性疾患,宜于缓治久服,多用丸剂或
膏剂,但是有些丸剂如安宫牛黄丸等,也可以治疗急性病;散剂 的功
效,较汤剂徐缓,比丸剂迅速;风湿痹痛,多采用酒剂。
中成药和西药联合应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针对具体疾病制定用药方案时,
若 主治功效互补或可以增效减毒,
则
可以考虑中成药和西药联合应用,
应用时可根据中西 药物的主辅地位
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
口服中西药联合应用时,应选用无明确禁忌的药物;
副作用相似及有
明确不良相互作用的药物应避免联合使用;且应注意给药时间,
尽量
分开使用。
如果中西药注射确需联合用药,< br>应根据中西医诊断和各自的用药原则
选药,
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尽可 能减少联用药物的种类和
剂量,
根据临床情况及时调整用药。
使用时尽可能选择不同的 给药途
径(
如穴位注射、静脉注射、肌内注射)
。必须同一途径用药时,应
将中西药分开使用,严禁混合配伍。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 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
,
2009
版确
定有
102
种 中成药。
二、常见病的中成药治疗
1
、感冒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临床上以鼻塞、流
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 不适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认为感冒的发生主要由于体虚,
抗病能力减弱,
当气候变化时,
人体内外功能不适应,风邪或时行疫毒乘虚由皮毛、口鼻而入,引起< br>一系列肺卫症状。以冬春季较为多见。
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及选用中成药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风寒感冒
鼻塞、时流青涕、痰清稀色白
选用中成药
九味羌活丸
/
感冒清热
颗粒
风热感冒
发热、咽喉疼痛、痰黄粘稠
莲花清瘟胶囊
/
银翘解
毒颗粒
/
柴胡注射液
气虚感冒
年老或体虚、恶风寒或发热
暑湿感冒
发热恶风、头身困重、胸脘痞闷
咳嗽
西医名称:急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扩张、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临床上以咳嗽为主要表现。
中医认为咳嗽分 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犯肺;
内
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肺失宣肃,上逆发为咳嗽。
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及选用中成药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风寒咳嗽
咳嗽新起,痰稀色白
风热咳嗽
咳嗽新起,痰稠色黄
用药
通宣理肺丸、气管炎丸
羚羊清肺丸
玉屏风颗粒
藿香正气水不
/
保济丸
燥热咳嗽
咳无痰,
或痰粘稠难出
蜜炼川贝枇杷膏、
养阴清肺丸、
强力枇杷露
痰湿阻肺
久咳痰多色白,
或兼见
二陈丸、桔红丸
食少脘满
3
、失音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慢性喉炎。
临床上以语音嘶哑、不能发出声音为
主要表现。基本病理改变是肺气雍塞或津液耗损,病位在肺、肾。
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及选用中成药
常见证型
风寒型
风热型
主要症状
突然音哑,舌淡苔白
突然音哑,舌红苔黄
用药
通塞理肺丸
VC
银翘片、
银翘解毒
丸、清音丸、冰硼散
肺肾阴虚型
4
、口疮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口腔粘膜溃疡、
复发性口疮。
临床上指口舌局部灼
热肿痛或溃烂的一种病证。多反复发作,久久不愈。 多因阴虚火旺,
粘膜受灼而形成,或脾胃积热上雍而引起。
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及选用中成药
常见证型
阴虚火旺型
主要症状
用药
语声嘶哑,日久不愈
黄氏响声丸
口疮反复发作,灼热疼痛,舌
知柏地黄丸
红少苔
心脾积热型
口疮初起,灼热疼痛,舌红苔
黄连上清丸、牛黄解
黄
毒片、双黄连口服液
5
、胃痛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上消化道溃疡、胃痉挛、 功
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
临床可见上
腹部胀 痛、刺痛、钝痛、灼痛、绞痛、闷痛,其中又以上腹部胀痛、
隐痛最为常见。
因胆囊 、胰腺、
心脏等器官的病变也可能引起上腹部类似的疼痛,在
诊疗时要注意鉴别。
< br>中医认为胃痛的发生主要由于饮食失调、
情志不舒、
劳倦过度或脾胃
虚弱等导致 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本病四季皆可发病,秋冬季多见;
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及选用中成药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用药
饮食停滞
因暴饮暴食引起的胃痛,可见胀
保和丸、调中四消丸
满、吞酸等
肝气犯胃
因生气引起的胃痛,可见胃脘胀
气滞胃痛颗粒、胃苏
满,胸闷嗳气,喜长叹息
颗粒、舒肝健胃丸
脾胃虚寒
胃部受寒以后胃痛发作,胃痛隐香砂养胃丸、附子理
隐,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
中丸
缓
6
、胁痛
胁痛可见于西医学中的许多疾病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脓肿、急
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等。临床以胸部两侧由
腋部以下至第十 二肋骨之间的部位发生的疼痛为主要表现。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肝气郁结、
瘀 血阻络、
湿热蕴结所致的脉
络不通,亦或是肝阴不足所致的脉络失养,导致不通则痛。
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及选用中成药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用药
肝气郁结
胁痛以胀痛为主,
走窜不定,
疼痛
逍遥丸、
元胡止痛片、
每因情志的变动而增减
瘀血停着
胁痛如刺,痛处不移,入夜更甚
血府逐瘀丸
肝胆湿热
胸胁闷痛,
口苦口粘,
或见目黄或
龙胆泻肝丸、消炎利
身黄,小便黄
7
、泄泻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腹泻,
可见于多种消化 系统疾病。
临床以排便
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
湿邪内
盛或肝郁乘脾,肾阳虚衰 ,导致清浊不分,并走大肠所致。本病四季
均可发生,以夏秋季为多见。
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及选用中成药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用药
胆丸
寒湿困脾
泄泻阵作,
大使清稀或如水样,
遇
藿香正气水不、参苓
寒加重,肠鸣漉漉
白术丸
湿热内蕴
泻下急迫,粪质粘稠,气味臭秽,
香连丸、三黄丸、双
或伴腹痛,肛门灼热
黄连颗粒
肝郁乘脾
每因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腹痛、
逍遥丸、补肝益肠丸
泄泻,
便后腹痛减或缓解,
再痛再
泻
肾阳虚衰
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
四神丸
泻后则安
8
、便秘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习惯性便秘。
主要表现是大便不通或排 便间隔时间
延长,粪便干燥、坚硬,排出困难。基本病理是肠腑传导失常。病位
在肠。
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及选用中成药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用药
肠道实热型
大便干结、口干、腹胀、舌红苔
麻仁润肠丸、四消丸
黄
脾肾两虚型
大便干结或大便不佳,
舌淡苔白
桂附地黄丸合生肪饮
9
、厌食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神经性 厌食、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等。主要
表现是患者不思饮食,
甚至厌恶食物或恶闻食臭。< br>基本病理改变是脾
运化不利、胃内受纳不振。病位在脾胃。尤以小儿厌食多见。
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及选用中成药
常见证型
脾胃虚弱型
主要症状
厌食、纳差、面色萎黄
用药
参苓白术散
音序排列-
音序排列-
音序排列-
音序排列-
音序排列-
音序排列-
音序排列-
音序排列-
本文更新与2021-01-20 08:3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8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