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分子锌硒宝-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指南
一、脑瘫的基本概念
脑性瘫痪(
Cerebral Palsy
,简称脑瘫)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残疾。
(一).脑瘫的定义
脑瘫是指患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大脑在尚未成熟阶段受 到了损伤,而出现的以运
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由于受损害的一般 是控制肌肉和身体运动部分的大脑,所以患儿以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
但如果影响到大脑的其他部分,可 能同时出现智力、语言、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问题。
大脑的损伤是无法完全治愈的,但经过 康复训练,患儿的功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甚至达到完全独立的生活能力。
(二).脑瘫发生的原因
1
.
遗传因素:家族中曾有脑瘫、智力低下、先天畸形患者,染色体异常;
2
.
妊娠时因素:母亲怀孕时有宫内感染、妊娠中毒症、一氧化碳中毒、受 过量
X
线辐射
等;
3
.
分娩时因素:早产、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等;
4
.
出生后因素:新生儿惊厥、颅内出血、核黄疸、新生儿感染等。
以上因素可能造成大 脑发育不全或颅脑损伤,产生脑性瘫痪;而大脑缺血缺氧,是导致新
生儿大脑损伤的关键环节。
(三).脑瘫主要表现
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1
)
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到了一定的年龄,却不出现应有的运动能力和表现;
2
)
运动模式异常:运动时非常缓慢、动作不协调、不能控制的怪异表情和动作。
3
)
姿势异常:全身僵硬或特别松软,
4
个月以后两侧身 体不对称、头偏向一侧,四肢屈
曲或伸直僵硬,双手不能拿到身体的中线,双手握拳、拇指内收,双腿并 拢或交叉、脚尖
朝下;坐位时上身屈曲或仰头向后,站立时下肢屈曲、脚尖着地。有的孩子则无法维持稳
定的姿势,身体扭曲变动。
4
)
姿势变化减少:经常处于某种固定的姿势,很难自己调整。
伴随表现
5
)
感觉障碍:孩子可能伴随有视觉、听觉、触觉等障碍
;
6
)
智力障碍:约占
60-70%
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7
)
癫痫:约占
40%
8
)
进食和吞咽障碍:可出现咀嚼吸吮困难、吞咽障碍,致营养吸收障碍等问题。
9
)
语言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失语,因构音障碍表现为口吃、发音不清或完全不能发音。
10
)
牙齿发育不良
11
)
情绪、行为异常:孩子可能比较固执、任性,情绪波动、喜怒无常,或孤僻、畏缩,
或过分依赖他人, 甚至有自伤或攻击他人的行为。
12
)
肢体挛缩变形,髋关节脱位、脊柱侧弯等。
二
、脑瘫的分型和特征
(一).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类
1
、
痉挛型
最常见,约占全部患儿的
60-7 0%
,表现为肌肉张力增高、肢体僵硬、活动困难、活动范围
减小、被动运动时感觉阻力增大, 上下肢或头常常处于某种特殊姿势。它可以影响全身或
部分肢体,多数能完成坐,部分能行走;容易发生 肌肉挛缩和关节变形。
2
、
手足徐动型
约占
20%
,主要问题是肌肉张力变化不定,表现为手和脚不停地活动,自己不能控制 ,紧
张时尤为明显,运动意愿与结果不一。手足徐动型孩子常常四肢都受影响,但轻重差异很
大 ;严重者坐都有困难,不能用手抓握稳定自己,不能独自站立和行走;较轻者可以完成
坐、立、行走,但 比较晚,主要是双手的抓握及精细活动能力很差;通常不发生挛缩和畸
形。
由于舌头、呼吸和声带都难以控制,因此语言很困难,完全不能说话或说话很难听懂。
3
、共济失调型
肌张力较低下,
表现为四肢运动不协调,
动作急停中断;
步态不稳,
行走时双脚间距过宽,
从坐到站及行走平衡困难;
上肢有意向性震颤或摇晃,
手功能减退;
语言也可能急停中断。
4
、软瘫型
肌肉松软,四肢没有或很少运动,严重者不能在俯卧或仰卧位抬 头,关节被动活动范围增
大,常常形成“蛙形”体位;可能开始表现为软瘫,后来发展为痉挛型或手足徐 动型。由
于韧带和关节非常松弛,如果长期躺着和保持某些不良体位,可能发生髋关节脱位和足部
畸形。
5
、
混合型
同时具有
2< br>种或
2
种以上类型的特点,多见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同时出现。
(二).根据肢体受影响的范围分类
1
.
单肢瘫:单个肢体受累,较少见(
a
)。
2
.
偏瘫:一侧肢体及躯干受累,有时上肢损害较明显(
c
)。
3
.
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
f
)。
4
.
四肢瘫:四肢及躯干受累,上下肢损害程度类似(
g
)。
5
.
截瘫:双下肢受累,躯干及上肢正常(
b
)。
6
.
双瘫:四肢均受累,但双下肢受累较重,躯干及上肢受累较轻(
d
)。
7
.
双重性偏瘫:四肢均受累,但一侧肢体受累较另一侧重(
e< br>)或双下肢重于双上肢。
(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以生活自理能力为标准)
1
.
轻度:生活完全自理。
2
.
中度:生活部分自理。
3
.
重度: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脑瘫的分型
三、脑瘫儿童发展的特点和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
(一).脑瘫儿童发展特点
1
.
运动发展缓慢和异常
运动障碍、运动发育迟缓,姿 势和运动模式异常是脑瘫患儿的特有表现。患儿常以异常的
模式运动,
会形成固有的模式,甚至难以纠正。
因此,
虽然患儿的大脑损伤是非进行性的,
但如果没有进行早期的 干预,孩子的异常模式可能会越来越明显。
2
.
全面发展可能受影响
运动障碍可能会影响患儿的认知、交流和社会技能发展。已有认 知、感觉、语言等障碍的
患儿全面发展会更加困难。
3
.
对环境的依赖增加
由于运动障碍,患儿可能需要运用一些特别的辅助设备,需要在一些特别的环境中生活。
4
.
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增加
患儿可非常依赖父母的帮助,由于环境的限制,脑瘫孩子的活动范围较小。
5
.
融入社会有障碍
孩子融入普通社会生活时,除了有 能力和环境的障碍外,还可能因为孩子的心理障碍,比
较自卑、孤僻,不愿意参与社会活动。但脑瘫患儿 也同样对新鲜事物好奇、喜欢游戏和玩
具。
(二).脑瘫儿童康复的基本原则
1
.
早期发现、早期康复是关键
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使受损大脑的功能得到 代偿,改善异常姿势,预防关节
挛缩畸形。
早期康复是越早越好,早期发现十分重 要。脑瘫患儿
6
个月以内常见的早期表现有:
1
)
新生儿时易惊、吵闹,喂养困难,身体特别松软或四肢伸直僵硬;
2
)
1-3
个月时,对周围的声音、玩具等没有反应;
3
)
3
个月以上抬头不稳、不能伸手、四肢不能灵活地活动;
4
)
5
个月以上双手不能抓东西放入口内,扶起站立时双脚不能承重,或两 腿绷直、脚尖
着地。
2
.
全面综合康复
运动功能的障碍会影响孩子其他方面的发育,对患儿要强调全面综合康复,除了运动功能
训练外,还 要学习事物的认知和理解、生活自理的技巧、语言和与人交流、与人游戏的技
巧、心理和社会行为技巧等 ;而且,应融合在一起学习和理解。
3
.
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都是康复的最佳时机
应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模仿、练习。
4
.
游戏对脑瘫孩子非常重要
需要把康复训练与游戏活动相结合,让孩子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学习到必要的技能。
5
.
主动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学习身体控制和技能的有效方法
通过主动的、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鼓励孩子主动地学习和完成。
6
.
家庭和父母是脑瘫儿童康复的重要因素
教患儿父母 有关的康复知识,一起为患儿制定训练计划和目标,并设计出一些适合在家庭
环境开展的训练康复训练活 动,
并给予必要的支持。
最大限度地发展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减少对家长的依赖。< br>
思考题︰
1.
脑瘫儿童有哪些发展特点?
2.
脑瘫儿童康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四、脑瘫儿童的评估
< br>内容:《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13
项训练评估项目,脑瘫儿童功能评定的内容、方法 及
注意事项
(一
)脑瘫康复评估的意义和原则
脑瘫康复评估是为评价和了解脑瘫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功能状态,为康复训练提供依据。
1
、初次评估
了解、评估患儿的功能状况、主要障碍、发展潜力,为制定训练目标、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2
、中期评估
中期评估是对康复训练进行的阶段评估,判定是否需要调整或 制定新的目标,训练方法,
观察患儿的进步和康复疗效,为下一步训练提供依据。
3
、末期评估
指在一个比较集中和强化的康复阶段结束时进行的评估,
针对阶段训练,判定实施 效果。同时,还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孩子目前的状态,为
将来的生活提供建议。
四.脑瘫康复评估的几条重要原则
据发展特点和康复原则
1
.
评估应该是全面的,不仅仅是运动功能;要注意孩子的认知能力、语言 交往能力及心
理发展,考虑这些因素对孩子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2
.
关注孩子在功能活动中的能力,而不是单一的动作;如:手的抓握,不 是单纯地看孩
子能否打开手掌、做抓握的动作,要看孩子能否用手抓握玩具、能否抓握栏杆固定自己、< br>能否抓握勺子吃饭等。
3
.
多关注孩子能够做什么,因为一切的训练活动都是建立在孩子现有能力的基础之上的;
如孩子现在需要少量扶持下坐稳,我们 就可以利用这一能力,让孩子有机会坐,并用各种
有吸引力的物品,引导孩子转动身体,逐渐增加坐位平 衡能力。
4
.
评估时要考虑孩子在家里的环境,必要时在家里进 行评估,以便制定更切合家庭实际
的康复计划。
5
.
脑 瘫孩子处于发育阶段,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变化快慢,决定评估的间隔时间;孩子
年龄小、变化快,要缩 短间隔时间;年龄较大、变化慢,则可适当延长评定间隔。
6
.
脑瘫儿童评估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估工具,可以选择现存的、大家通用的评估表,也可
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选择一定的评估项目,制定自己的评定标准。无论采用什么评估表,
评定结果必须详细地记录,以便于训 练前后的比较,检查康复的效果,也有利于同行间的
交流。
(二)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13
项评估)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选择了与脑瘫儿童日常生活功能密切相关的
13
个项目作为观察
和评估的重点 ,以评分的方式,观察孩子在训练前、训练中和训练后的表现情况,适用于
14
岁以下脑瘫儿童 在康复机构、社区和家庭进行康复训练的效果评估。
一.评估项目和操作说明
1.
翻身:指在仰卧、侧卧、俯卧之间进行任意一项的转换;
2.
坐:指双下肢伸展,双手支撑或不支撑保持独立坐位
3
分钟;
3.
爬:用双手、双膝同时支撑起身体,双下肢交替爬行
3
米;
4.
站:全脚掌着地站立
1
分钟;
5.
转移:在适当高度的床、轮椅、椅子、便器等之间进行任意一项的移动;
6. 步行:
1
岁半以上的孩子独自步行
6
步以上而不跌倒,可使用假肢、矫形 器、步行助具
等辅助器具;
7.
上下台阶:双脚交替或不交替连续上或下
6
级台阶;
8.
进食:将手中或合适器具中的食物送入口中;
9.
更衣:拿起衣或裤,并以自己适应的姿势穿上或脱下;
10.
洗漱:完成洗脸、刷牙、梳头动作之中的任意一项;
11.
入厕:完成使用便器、便后清洁的任意一项;
12.
交流:对言语、手势、文字、图示等任意一种方式的理解和表达;
13.
社会交往:完成上幼儿园、上学及与其他孩子一起游戏的任意一项。
二.评分和记分标准
1
.
总体评分标准:在以上项目的 评估中,根据孩子独立完成项目的程度和需要他人帮助
的多少,将孩子的表现评为
0
,
1
,
2
分。
1
)
0
分:完全依赖他人帮助,指孩子完全依赖他人才能完成项目要求的活动;
2
)
1
分:需他人部分帮助,指孩子可以部分完成项目,还需要他人帮助才 能全部完成项
目所要求的活动;
3
)
2
分:独立完成, 指孩子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但可以借助生活自助具、假肢矫形器
等辅助器具来完成项目要求的活动。< br>
1
.
具体项目的说明和记分标准
1
)
翻身:
孩子在仰卧位,
可自行屈曲一侧下肢
/
一侧上肢,
在他人的辅助下完成翻身动作,
记
1
分。
2
)
爬:将孩子摆成四肢支撑位(双上肢伸展、双下肢屈曲,共同支撑起身 体),孩子在
此基础上四肢交替向前进或后退
3
米,记
2
分。
3
)
转移:孩子无需任何人的帮助,采用扶物、爬等任何方式到达目的 地,记
2
分。
4
)
步行:孩子可在他人视觉保 护下,借助或不借助辅助用具(矫形器、拐杖等),独自
行走
6
步以上不跌倒,记2
分;在他人的牵引下步行
6
步记
1
分。
5
)
上下台阶:可以扶梯或不扶梯完成动作,记
2
分。
6
)
更衣:需他人部分帮助包括帮忙准备衣袖、穿脱前后的整洁步骤等。
7
)
入厕:需他人部分帮助包括在入厕过程中给予提示、帮忙便后清洁等。
8
)
交流与社会交往:
需他人部分帮助指在提示或诱导下可以理解 、
表达或参与社会活动,
如提醒下模仿说“再见”或挥手再见,家人在场时可与其他小朋友游戏 等。
2
.
效果判定
每次评估后,将所有项目 的得分相加,比较其初次、中期和末期评估总分的变化情况,根
据末期评估与初次评估的分值之差来判断 训练效果。
1
)
显效:评估分值提高
8
分以上;
2
)
有效:评估分值提高
1-7
分;
3
)
无效:评估分值无提高。
三.使用注意事项和补充分析
仔细阅读 或试用一下
13
项评估,我们会发现,有些项目的
1
分、
2
分包括的范围非常大,
不太容易从分数上反映孩子的变化和进步;如爬行,孩子需要大量帮助以移动四肢 ,或者
仅仅需要少量固定即可完成交替爬行,都记为
1
分;步行时,用大量的辅助器具 支撑,或
完全徒手步行,都记为
2
分。这样,可能会让康复人员和家长无法看到孩子的 进步,甚至
丧失对康复的信心。
因此,
为了更方便评价孩子的进步,
我们可以将
13
项活动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评估时加以
记录,说明孩子的功 能状态。
1
1
.翻身
1
)
俯卧位抬头、仰卧位抬头(时间)
2
)
双臂向前抬起、屈曲一条腿
3
)
侧卧到仰卧、侧卧到俯卧
4
)
俯卧到仰卧、仰卧到俯卧
5
)
翻身时躯干节段分离运动
2
.坐
1
)坐在地上活动(双腿在前面)
A
.
少量支撑下坐在地上(时间)
B
.
自己双手撑地坐(时间)
C
.
坐在地上,一手撑地,一手玩(时间)
D
.
自己坐在地上,双手玩(不同方向的活动、保护性支撑反应)
E
.
坐位移动
F
.
从坐到卧位、从卧位坐起来、从地上坐到凳子上
2
)坐在凳子上
A
.
双手抓握辅助用具时,能保持坐姿(时间)
B
.
一手握住辅助用具时,用另一只手玩耍,能保持坐姿(时间)
C
.
双手放开,能够保持坐姿(时间)
D
.
坐在凳上,双手活动(面前的活动、向不同方向伸手)
E
.
坐在凳上,下肢活动(弯腰、转动、横向移动、前后移动)
F
.
从坐在凳上站起来(扶支撑物、不扶支撑物)
G
.
从站位坐到凳子上(扶支撑物、不扶支撑物)
H
.
从坐在凳上到坐在地上、从坐在地上到坐在凳上
3
.爬
1
)
俯卧位抬头、前臂支撑
2
)
俯卧位手臂支撑(双手支撑、一手支撑一手活动)
3
)
四点跪(四点支撑、三点支撑)
4
)
俯卧位移动
5
)
交替爬行
4
.站
1
)
双手握着辅助用具时,能保持站姿(时间)
2
)
一只手握着辅助用具时,能保持站姿(时间)
3
)
不用扶持,保持站姿(时间)
4
)
站立,向不同方向伸手
5
)
从站立蹲下(扶支撑物、不扶支撑物)
6
)
从蹲位站起(扶支撑物、不扶支撑物)
7
)
从地上站起来(扶支撑物、不扶支撑物)
5
.转移
1
)
完全由他人帮助(抱)
2
)
自己脚站在地上,他人帮忙移动身体
3
)
自己转动身体,他人少量协助(固定身体一部分、帮忙完成移动)
4
)
自己完成转移活动
6
.步行
1
)
双手扶辅助用具,踏步
2
)
他人帮忙移动辅助用具,向前步行
3
)
孩子自己移动辅助用具,向前步行
4
)
扶着家具,侧面行走
5
)
逐渐减少辅助用具的支撑量
6
)
不用辅助用具步行
7
)
步行途中,能够自主停下,不摔倒
8
)
步行,停下,转身,起步
9
)
手中拿一大的物件行走
10
)步行速度、时间
7
.上下台阶
1
)
双手扶栏杆,两步一级上台阶
2
)
双手扶栏杆,一步一级上台阶
3
)
一手扶栏杆,两步一级上台阶
4
)
一手扶栏杆,一步一级上台阶
5
)
不扶栏杆,两步一级上台阶
6
)
不扶栏杆,一步一级上台阶
7
)
下台阶(同上)
8
.进食
1
)
当别人喂食时,能自己稳定头部吃食物
2
)
自己把放在手中的食物放入口中吃
3
)
自己用手抓食物放入口中吃
4
)
自己把放在勺中的食物放入口中吃
5
)
自己用勺子从碗中舀食物吃
6
)
自己独立地用碗勺吃饭,但比较脏乱
7
)
自己整洁地进餐
8
)
自己进餐,并完成餐前准备和餐后整理
9
.更衣
1
)
脱下袜子、穿上袜子
2
)
脱下鞋子、穿上鞋子
3
)
脱下套头衫、穿上套头衫
4
)
脱下裤子、穿上裤子
5
)
解开纽扣、扣上纽扣
6
)
系鞋带
10
.洗漱
1
)
把手伸入水中
2
)
双手互搓
3
)
洗手后擦干
4
)
用手抹脸
5
)
挤干毛巾
6
)
用毛巾抹脸
7
)
把牙刷拿到口、做刷牙的动作
8
)
自己刷牙
9
)
挤牙膏、刷牙、漱口
11
.入厕
1
)
扶着辅助用具,在便盆上坐稳
2
)
扶着辅助用具,上、下便盆
3
)
扶着辅助用具,把裤子脱下
4
)
扶着辅助用具,把裤子穿上
5
)
扶着辅助用具,完成便后清洁
6
)
不用辅助用具,独立完成入厕活动
12
.交流
1
)
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
2
)
理解简单的手势、表情和动作
3
)
用简单的手势和动作表达自己的要求
4
)
理解简单的口头指令
5
)
用简单的口头语言或图片表达自己的要求
6
)
理解比较复杂的句子
7
)
用比较长的句子表达自己
13
.参与社会
1
)
对人微笑
2
)
模仿成人的动作
3
)
与成人玩拍手、躲猫等游戏
4
)
比较专著地玩一种玩具
5
)
和小朋友坐在一起玩
6
)
和小朋友一起玩
7
)
上幼儿园、上学
五
康复训练目标及计划制定
(一)
脑瘫儿童康复的总体目标
脑瘫儿童康复的最终目标是使孩子回归社会,享受生活。康 复的目标就是要利用多方面的
手段,包括康复、教育、工程、社会等,创造一个有利于脑瘫孩子生活的大 环境,使他们
能够融入社会,享受教育、工作、家庭生活的权利。但由于脑瘫孩子的障碍程度不同,最< br>终的康复效果也不同。
---
少数程度较轻的脑瘫孩子,
最终可以达 到或接近正常孩子的功能能力,
康复的目标就是
使他们完全独立地在主流社会环境中生活。
---
大部分脑瘫孩子都可以具有相当的独立生活能力,
借助一些辅助设备的帮 助和环境的调
整,能够完成大部分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功能。
---
少数比 较严重的孩子,
部分日常生活活动难以自己完成,
需要他人的帮助。
康复的目标
就是尽可能减少孩子对他人的依赖,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
极少数特别严重的 孩子,
自身活动能力很差,
日常生活基本上都依赖他人照顾,
康复的
目标就是 维持基本的身体状态,预防继发问题和畸形,减少孩子的痛苦;同时,还要尽可
能提高孩子的参与意识和 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充分享受表达、选择、决定等权利,享受做
人的尊严。
脑瘫康复 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标,可能需要
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应 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和短期目标,逐步提高孩
子的能力。
(二)
不同年龄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要点
脑瘫患儿虽然运动或其 他方面有障碍,但与普通孩子有着同样的需求,到了一定的年龄就
应该学习相应的技能,
由于身 体的原因,
他们在学习这些技能时可能需要一些特别的帮助,
为实现脑瘫患儿独立生活、回归社 会的康复目标,康复训练需有针对性。
一.婴儿期
1
、
对一岁以内的脑瘫孩子,
最重要的是尽量多地提供丰富的感觉和运动刺激,
让孩子在感
觉和运动的体验中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
1
.
多抱起孩子,不要总让孩子平躺在床上,要有机会俯卧、侧卧,经常帮孩子翻滚身体;
2
.
贴近孩子,和他说话,让他看你的脸,听你的声音;
3
.
在孩子周围放一些颜色鲜艳的、能发出声响的玩具,让孩子看和听,鼓 励孩子伸手去
拿;
4
.
喂奶时,帮孩子用两手抓住奶瓶 ;经常帮孩子把两手拿到面前,让他看自己的手;帮
孩子用手抓住玩具、抓住食物放入口中;
5
.
利用换尿布、洗澡、穿衣服等机会,帮孩子活动双腿;
6
.
无论孩子多么严重,都要有机会让孩子的身体直立起来并靠住成人的身体;
7
.
适量的、被动的给孩子做竖头、翻身、坐、爬等的运动。
二.幼儿期
1-3
岁仍然是儿童快速发育和成长的阶段,孩子需要扩大活动 的范围,探索更多的环境,
因此,运动能力的发展尤为重要。对这个年龄段的脑瘫孩子,翻身、爬行、坐 、站、走等
大运动训练和手部抓握及操作能力训练都非常重要。
1
.
教孩子翻身、爬行,移动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2
.
需要坐起来吃饭、看别人玩或自己玩、自己坐便盆;如果孩子有困难, 可以让孩子坐
在墙角、加上被子等支撑,或做一个有扶手、靠背或有固定带的椅子;
3
.
需要站立,每天至少
2-3
次,每次
30< br>分钟左右,不能站立的孩子,可靠墙、或用带子
固定在器具上;
4
.
合理安排家具的摆放,必要时沿墙壁安装栏杆,鼓励孩子自己在家里扶 家具或栏杆站
立或行走;
5
.
带孩子出门与小朋友玩,或把小朋友请到家里,让孩子在玩中学习语言与交往;
6
.
让孩子开始学习自己吃饭、上厕所。
三.学龄前期
3
岁至
6
岁,即使不能上普通的幼儿园,也 可以进入特别为残疾孩子服务的机构,或在社
区里参加一些小组活动,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提高各方面的 功能,为上学做准备。
1
.
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游戏规则,培养学习习惯;
2
.
学习行走,对有困难的孩子,考虑选择一种适合孩子上学使用的辅助用具,逐渐教会
孩子使用;
3
.
教孩子自己吃饭、穿脱衣服、洗漱、上厕所等日常生活技能;
4
.
通过玩积木、插棍、穿小珠、涂鸦、画画等,提高手的活动能力,为写字做准备;
5
.
带孩子熟悉社区环境,尝试自己在社区内活动。
四.学龄期
(
6
岁至
12-13
岁)的孩子上学 接受教育,是每个孩子的权利。只要脑瘫孩子没有合并明
显的智力障碍,基本上都能够完成普通学校的课 程;但是由于他们身体上的障碍和困难,
家长、学校和社区康复人员可能需要多一些沟通和交流,让学校 、老师和同学了解孩子的
情况,必要时予以适当的帮助。
1
.
上学前,家长先了解学校的情况,也向学校介绍孩子的情况;
2
.
如果是用辅助用具行走或用轮椅的孩子,尽量根据学校的情况选择比较适合的用具,
学校也可以 对环境有一些适当的改变,设轮椅的坡道,楼梯、厕所等地安装扶手,调换楼
层等;
3
.
和老师沟通,接受孩子的学习方式,如孩子写字慢,可以让孩子上课录 音,作业或考
试时给予长一点的书写时间或采取口头回答方式;
4
.
学校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如多鼓励孩子课间站立、行走活 动,鼓励孩子
参与体育活动,让孩子站立回答问题等;
5
.
鼓励孩子与同学们交往,互相帮助;
6
.
家长在放学后 对孩子进行强化的运动能力训练,多进行下肢的站立和伸展活动,如站
着写作业、站着看电视,休息时做 下肢伸展的体操等。
五.青春期
脑瘫孩子从
12-13
岁至
18-19
岁也会出现青春发育期的不安、躁动等情绪,同时由于身体
的障碍,他 们可能还会出现自卑、孤僻、绝望等心理。
1
.
鼓励和培养孩 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如自己完成或参与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参与讨
论自己的训练目标和计划、主动向 专业人士报告自己的问题、自己负责执行和完成有关的
治疗和康复计划等;
伊分子锌硒宝-
伊分子锌硒宝-
伊分子锌硒宝-
伊分子锌硒宝-
伊分子锌硒宝-
伊分子锌硒宝-
伊分子锌硒宝-
伊分子锌硒宝-
本文更新与2021-01-20 05:0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7790.html
-
上一篇:脑瘫儿童语言训练的方法
下一篇:嚼槟榔为什么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