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清疥宁-
励精图治,风雨兼程—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发展史
北京积 水潭医院小儿骨科从设立专门收治小儿病人的房间到正式建立小儿骨科病房,
已经走过了
40< br>多年的历程。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工作和努力,目前的小儿骨科拥有两个病区、共
77
张病 床,
全日专科急诊、门诊,形成了医、教、研全面发展并且特点突出的良好势态。小儿骨科的今天凝聚着许许多多医护人员的智慧、心血和奉献。
历史回顾:小儿骨科源自创伤骨科的矫形专 业组,
50
年代末期及
60
年代初期,骨科的小儿患者
分散收治于矫 形、创伤、手外等各专业组。矫形组收治的小儿病人主要为先天畸形、
骨与关节感
染、小儿麻痹 及少量的骨肿瘤与类肿瘤疾患。早期王桂生、周同轼、宋献文、崔甲荣、郭兴唐、
郭荻萍、
梁栋 等医生都参与小儿矫形的治疗,
对于罹病儿童最为关注的是中国骨科泰斗孟继懋教
授,
60
年代初期在孟老指导下由崔甲荣医生主管集中收治过一批小儿麻痹病人,其中大部分为
儿童 ,王承武医生当时作为住院医师参与了此项工作,治疗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1962
年张光铂< br>教授协助梁栋教授在国内最先引进了当时先进的
Zahradnicek
手术治疗先天性 髋脱位。
1963
年
将原北楼一层日光室改为小儿病室,共设
10
张 小儿病床,形成了小儿骨科最早的雏形。
1964
年
9
月,在时任积水潭医院 院长的孟继懋教授积极倡导以及张彤、郭子恒、徐化民等领导的大力支
持下,
由崔甲荣、
郑允谊等同志经过一个月的积极筹备,
将门诊楼三层东侧原女医生宿舍改建为
小儿骨科病房, 设病床
36
张。新组建的创伤骨科小儿组医生有崔甲荣、梁栋、贾佑民、荣国威、
吴仲 秀、崔寿昌、范源等,郑允谊、李琇增担任正副护士长。
小儿病房成立后立即开始了小儿骨科 专业组的第一次创业过程。
1965
年崔甲荣医师率先引进髋
骨截骨治疗先天性髋关节 脱位(
Salter
手术)。此后各种小儿矫形治疗相继开展,并形成了相
当的规模。 不幸的是
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被完全打乱,创伤骨科各个
专 业组分工亦被打乱,甚至医护分工也被混淆,小儿病房刚刚开创的大好局面损失惨重。
70
年< br>代初期进行了数次骨科人员调整,其中
1971
年崔甲荣、荣国威调出,程绪西、苏碧兰 调入小儿
骨科。
1972
年贾佑民、吴仲秀调出,王承武、高国训等调入。
1 973
年重新组成的小儿专业组成
员有梁栋、王承武、苏碧兰、高国训、范源、郑允谊、范丁安 、史颖奇等,李英莲、夏丽英先后
担任小儿病房护士长。
随着政治形势的逐步稳定,
小 儿病房也开始了其二次创业的进程。
其间得
到重新工作的孟继懋院长对小儿病房的工作给予鼎立 支持,
孟老虽然年事已高仍按时参加小儿病
房的查房,
有问必答,
耐心地讲解 如何认识小儿骨疾病的发生、
发展及诊断治疗诸多方面的疑难
问题,
分析病情变化,< br>引导大家自己判断并最后做出最合理的治疗方案。
为小儿骨科未来的发展
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
“文革”结束后,小儿专业组的业务得到飞速的发展,
1983
年改为 独立的科室,
1986
年为配合
院内改造而暂时迁入西楼三层,设立病床
36
张。
1989
年迁入新北楼一层小儿骨科病房,设立病
床
46
张,王金玉担任病房护士长。这段时间小儿骨科专业工作的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常
见的儿童先天 性畸形的治疗方法系统化,
如对婴幼儿先天性髋脱位的治疗最早提出闭合复位前行
髂腰肌松解与 有限制动的观点;
对适龄患儿比较早地引进各种类型的髋臼成型术式,
尝试并总结
了对 学龄儿童手术治疗的规律与利弊关系,
极大地提高了儿童先天性髋脱位治疗的水平。
此项工作在国内是领先的,
也引起国外同行的关注和赞扬。
同时对儿童相对少见的先天性畸形例如 先天
性高肩胛症、先天性垂直距骨、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先天性尺骨假关节、半肢骨骺异样增殖;复杂的周身多发畸形如多发关节挛缩症、
成骨不全等都在国内领先开展治疗工作,
并率先发表 论文。
对一些过去不太认识的软组织挛缩,如臀肌挛缩、
三角肌挛缩、
股中间肌挛缩、
髋外展肌挛缩等
也都较早地开始治疗,
形成了较为合理规范的治疗方法。
在学 术会议上报道后起到了指导基层医
生工作的目的。
对儿童肘关节骨折与骨骺损伤做了比较多的工 作,
特别是较早地开展了陈旧性肱
肤清疥宁-
肤清疥宁-
肤清疥宁-
肤清疥宁-
肤清疥宁-
肤清疥宁-
肤清疥宁-
肤清疥宁-
本文更新与2021-01-20 02:0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7497.html
-
上一篇:先兆子痫的药物治疗
下一篇:监控孩子上网软件,利还是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