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女生16岁还能长高么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0 00:30

人初油有副作用吗-

2021年1月20日发(作者:傅景贤)
.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
、红细胞计数
(RBC)


[
正常参考值
]


男:
4.0

5.5
×
10

12次方
/L(400

-550
万个
/mm3)




女:
3.5

5.0
×
10

12
次方
/L(350

-500
万个
/mm3)




新生儿:
6.0~7.0
×
10

12
次方
/L(600

-700
万个
/mm3)




[
临床意义
]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 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
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
维生素
B12
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肺气肿
等。

2
、血红蛋白测定
(HB

HGB)


[





]


120

160g/L(12-16g/dL)



:< br>110

150g/L(11-15g/dL)


儿童:
120

140g/L(12-14g/dL)





[
临床意义
]
血红
蛋白
减少多见于种
贫血
,如急性、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铁 性贫血
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肺气肿等。

3
、白细胞计数
(WBC)


[
正常参考值
]


成人:
4

10
×
10

9
次 方
/L(4000-10000/mm3)




新生儿:
15

20
×
10

9
次方
/L(15000-20000/mm3)




[
临床意义
]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 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
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 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尿毒 症
、白血病、组织损伤、急
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 胞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
、某些传染病、
肝硬化
、脾功能亢进、放
疗化 疗等。

4
、白细胞分类计数
(DC)


[
正常参考值
]
.
.


白细胞分类(
DC
)英文缩写

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
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

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
B 0.00

0.01 (0

1%)


淋巴细胞
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
M 0.03

0.08 (3%-8%)


[
临床意义
]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
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粒细胞缺乏症
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 物过敏,一

血液病
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br>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

、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结核病

疟疾
、慢性淋巴细胞白
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br>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
如长期化疗、
X
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
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
结核
病活动期、疟疾等。

5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EOS)


[
正常参考值
]


50

300
×
10

6
次方
/L(50-300

/ mm3)




[
临床意义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
些血液病 及肿瘤,如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出血性疾病检查

.
.
1
、血小板计数
(PLT)


[
正常参考值
]


100

300
×
10

9
次方
/L(10

-30万个
/mm3)




[
临床意义
]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白血病
、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
继发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
、出血时间测定
(BT)


[
正常参考值
]


纸片法:
1

5min




[
临床意义
]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


3
、凝血时间测定
(CT)


[
正常参考值
]


活化法:
1.14

2.05min
;试管法:
4

12min




[
临床意义
]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
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
血脂
、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血脂检查测定方法

目前医院中开展的血脂检查,主要是对血液
(
血 浆
)
中所含脂类进行的一种定
量测定方法。常用的检查项目一般包括以下几类:


总胆固醇
(Tch

TC)
和胆固醇酯
(c hE)
测定。


三酰甘油
(TG)
测定。


脂蛋白组分和亚组分测定。又可再分为高密度脂蛋白
(HDL
,亦称为高密 度
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
(LDL
,亦称为低密度胆 固醇,
LDL-C)
和极低密度
脂蛋白
(VLDL
,亦称为极低密度胆固醇,
VLD-C)
三类。

④< br>磷脂
(PL)
,主要是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和神经磷脂等测定。

.
.

非脂化脂肪酸
(
又称游离脂肪酸,
FF A)
测定。


微量的类固醇激素和脂溶性维生素测定。


载脂蛋白测定。

三、血脂检查指标

1
、总胆固醇
(TC)


正常范围在
5.23

5.69
毫摩尔
/
升。



如果超过
5.72
毫摩尔
/
升,可视为血脂增高。



总胆固醇的水平主要取决于饮食、体力劳动、环境、性别和年龄。女性
绝 经后会明显上升;新生儿期浓度很低,哺乳后很快接近成人水平
;
随年龄增长也
有增高 趋势。

2
、甘油三脂
(TG)


正常范围 差异较大,在
0.56

1.7
毫摩尔
/
升。



如果超过
1.7
毫摩尔
/
升,
为甘油 三脂升高,
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
危险因素。



如果低于
0.56
毫摩尔
/
升,
称为低
TG
血症。
见于一些脂蛋白缺乏的遗传
性疾病或者继发脂质代谢异常,如消化道疾患、内分泌疾患
(
甲状腺功能亢进、慢
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
、肿瘤晚期、恶病质及应用肝 素等药物时。

3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正常范围是大于
1.00
毫摩尔
/
升。



它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年龄、性别、种族、饮食、肥胖、饮酒与吸烟、
运动、药物等。

4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范围是低于
3.12
毫摩尔
/
升。



高脂血症
患者
LDL-C
的治疗目标是在
2.6
毫摩尔
/
升以下。



【增高】常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a
型高脂蛋白血症等。

5
、脂蛋白
(a)[Lp(a)]


健康成人血清中浓度小于
300
毫克
/
升。



【增高】可见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外科手术、急性创伤
和炎症、肾病 综合征和尿毒症、除肝癌外的恶性肿瘤等。

.
.


【减低】可见于肝脏疾病,因为脂蛋白在肝脏合成。

6
、磷脂
(PL)


在肝脏合成最活跃,主要由胆汁和 肠分泌,自粪便中排出。磷脂还是构
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正常范围在
1.3

3.2
毫摩尔
/
升。



【增高】常见于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高脂血症、脂肪
肝 、肾病综合征等。另外,他对于未成熟儿
(
胎儿
)
继发性呼吸窘迫症出现的诊 断
有重要意义。

7
、游离脂肪酸
(FFA)


正常情况下,在血中含量极微,而且易受各种生理和病理变化的影响。
因此,不能凭 一次检测结果来评判,要作连续的动态观测。



【正常范围】在
0.4

0.9
毫摩尔
/
升。



【增高】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库欣症、肥胖、
重症肝疾患、急性胰腺炎 等
;


【减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胰岛素瘤、脑垂体功能减低、艾迪生病。

四、血脂检查有哪些注意事项



血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因此在检查前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检查空腹血脂时,一定要抽取空腹
12
小时以上的静脉血,检查的头< br>一天晚上
8
点以后禁食,不禁水。



(2)< br>抽血前应维持原来规则的饮食,
并保持体重恒定,
千万不要在检查的
头一天晚上 参加宴会饱餐一顿,或吃夜宵。



(3)
在生理和病理状态比 较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化验,
4

6
周内应无急性
病发作。



(4)
检查时不要服用某些药物,
如避孕药、
某些降压 药物等可影响血脂变
化,导致检验的误差。



(5)
检查的头一天晚上一定要休息好,
娱乐到半夜甚至通宵,
第二天早上
检查血压高、血脂 也高。



(6)
血脂检查易受许多因素影响,到医院化验前务 必注意上述的几种情
况,这样才能确保化验结果的准确无误。

.
.

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范围极为广泛。如血管的流 变性、血液的
流动性、粘滞性、变形性及凝固性等等。至于专门研究血液的流动性、血液的有
形 成分、血管和心脏的粘弹性在各种疾病时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的病理生理意
义,以利于疾病的诊断、治 疗和预防的血液流变学,又称为临床血液流变学或医
学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是 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是通过观测血液的粘
度、流动、凝集等流变性和红细胞的变形及 聚集、血小板的聚集、释放等
指标

研究血液和血管的宏观与微观流变性的规律。血流 变的检查意义,对疾病有预报
性,如动脉硬化、高血压、
冠心病
、心绞痛、
心 肌梗塞
、糖尿病、脑血管等疾病。

危害

血液流变性质的异常, 将会引起机体血液循环障碍,其中尤以血液粘度为重
要因素。血液粘度的低与高代表血液运输的优与劣或 血液供应的多与少。血液粘
度增加,循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必然导致器官和组织,尤其是微循环 灌
流量下降,造成缺血缺氧,影响组织的代谢和功能,从而产生疾病。如高血压、
冠心病、糖尿 病、肿瘤、周围血管病及忧虑等,虽然有诸多致病因素,但均与血
液粘度异常有关。至于
血液病
、遗传或免疫异常、休克和中毒等疾病的血液流变
性会有更显著的改变。所有病程必然经过了一 个或数个血液流变特性指标高的阶
段,可见血液粘度与疾病的一系列病理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血 液粘度是
诊断各种病理过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通过对血液流变性的检测,对某
些疾病 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预后提出了可靠的依据。目前,国内外对于血液
粘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 入而广泛。

很多研究表明,在多种疾病
(
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
)
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体
征之前,往往已有一种或数种血液流变指标的异常
(
血液粘滞因素升高
)
,它标志
着无症状的疾病病程已经开始,已经由健康人发展为亚健 康人。检测血液流变性
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它可以为某些疾病提供一定的预报性资料。甚至在尚无症< br>状之时,就可以在血液流变参数方面反映出来,如闭塞性血管疾病,预定血液流
变性就可以在一定 程度上说明血液流动异常、停滞与血栓形成等。在一定范围内,
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作为诊断,甚至是早期 诊断、疾病转归和疗效判断的主要指标。

.
.
做血液流变性检测,及 时及早发现在血液流变性异常的可逆阶段,及时采取
改善血液流变性的措施,可以逆转此过程,阻止疾病 进一步发展。老年前期是血
液粘滞性和凝固性由正常转变为异常的重要时期,也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时期 ,
延缓和防止心血管、
血液系统
的衰老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

定期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测,对预防或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中、老年人定期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查,可防患于未然,
这应该成为中、老年人保健的措施之一。

各种参数

全血比粘度(低切)

正常情况:低切

男:
7.5

10.0
女:
5.8

8.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
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全血比粘度(高切)

正常情况:高切

男:
5.6

6.7
女:
4.7

6.0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血浆比粘度

正常情况:
1.64

1.78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
脑血栓
等。

红细胞电泳时间(
S


正常情况:
15

17.4s
增加:
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 ,
易形成血栓性疾病,

闭塞性脉管炎
、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 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
血小板无力症

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血小板电泳时间(
S


正常情况:
19

22.6s
增加:
提示红细胞及血小 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
易形成血栓性疾病,
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 性中风、高血压等。

.

人初油有副作用吗-


人初油有副作用吗-


人初油有副作用吗-


人初油有副作用吗-


人初油有副作用吗-


人初油有副作用吗-


人初油有副作用吗-


人初油有副作用吗-



本文更新与2021-01-20 00:3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7341.html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