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核桃分心木怎么泡水喝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19 21:29

黄褐斑激光能去除吗-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季厚焘)

















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考试重点



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治疗和护理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的临床表现



教学大纲



1.
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1
)脑




2
)脊髓




3
)脑脊液




4
)神经反射




5
)小儿神经系统检查

第一节

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




小儿出生时大脑的外观已与成人相似,脑表面 有主要沟回,但较浅且发育不完善,皮质较薄,细胞分
化较差,髓鞘形成不全,对外来刺激反应缓慢且易 泛化。大脑皮质下中枢发育已较为成熟,而大脑的皮质
及新纹状体发育尚不成熟,出生时的各种活动主要 靠
皮质下中枢
调节。



小儿的脑耗氧量,在基础代谢状 态下
占总耗氧的
50%

而成人则为
20%
,缺氧的耐受性 较成人更差。




二、脊





脊髓的发育与运动发展的功能相平行



胎儿时,脊髓的末端在第
2
腰椎下缘



新生儿时达第
3
腰椎水平



4
岁时达腰椎
1
上缘。



所以婴幼儿 腰椎穿刺时,应以
3

4
腰椎间隙、新生儿以
4

5
腰椎间隙为宜。




三、脑脊液



小儿脑脊液检查正常值



总量

压力(
mmH2O


细胞数

蛋白总量
g/L
糖(
mmol/L


氯化物(
mmol/L





四、神经反射



反射检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为终身存在的反射,包括浅反射及腱反射;

婴儿(新生儿)

50ml
(新生儿)

30

80
(新生儿)


0

20
)×106/L

0.2

1.2
(新生儿)

3.9

5.0
110

122
儿童

100

150ml
70

200

0

10
)×106/L

0.2

0.4
2.8

4.5
117

127





















第二类为暂时性反射,或称原始反射。



1.
终身存在的反射




1
)浅反射:



出生时即存在,角膜反射、瞳孔反射、结膜反射、吞咽反射。



腹壁反射要到
1
岁后才比较容易引出,最初反射呈弥散性。提睾反射要到出生
4

6
个月后才明显。




2
)腱反 射:从新生儿期可引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



2.
小儿时期暂时性反射




1
)出生时存在,以后逐渐消失的反射



反射

消失年龄



迈步反射
2

3
个月



握持反射
3

4
个月



拥抱反射
3

6
个月



觅食、吸吮反射

4

7
个月




2
)出生时不存在,以后逐渐出现并终生存在的反射



反射

出现年龄



降落伞反射
9

10
个月



平衡反射
10

12
个月



3.
病理反射

巴宾斯基(
Babinski
)征(
2
岁以下小儿阳性可考虑为生理现象)、戈登(
Gor-don
)征、
霍夫 曼氏(
Hoffmann
)征、查多克氏(
Chaddock
)征等。



4.
脑膜刺激征

颈强直、克匿格(
Kernig
)征、布鲁津斯基(
Brudznins-k i
)征等,因小婴儿屈肌张
力紧张,故生后
3

4
个月阳性 无病理意义。



颅缝和囟门可以缓解颅内压,所以脑膜刺激征可能不明显或出现较晚。




五、小儿神经系统检查



1.
一般检查




检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精神发育和行为、意识障碍的程度。



2.
头颅检查




检查头颅大小(头围)、形状、前囟是否闭合与张力、颅骨透照试验是否阳性等。



3.
运动检查




应观察头、躯干及四肢的随意动作。



6
个月做“蒙面 试验”,
正常发育小儿能将覆盖物从脸上移开,
智力低下及肢体瘫痪小儿不能完成该动
作。



教学大纲



第二节

化脓性脑膜炎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




3
)辅助检查




4
)治疗原则




5
)护理措施

第二节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化脓性细菌感染引 起的脑膜炎症,是小儿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尤以婴幼儿
感染常见。



临床表现以
发热
、呕吐、头痛、烦躁、嗜睡、
惊厥、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改变
为主要特征。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的病原体:
脑膜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最为多见。



新生儿及出生
2
个月内的婴儿则以革兰阴性细菌为主,如
大肠埃希菌
、副大肠埃希菌等,阳性球菌可

金黄色葡萄球菌
感染。



出生
2
个月至儿童期时,以
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 双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为主。



早期、轻型病例,炎性渗出物覆盖在大脑顶部表面,逐渐蔓延至大脑基底部和脊髓表面。



严重者可有血管壁坏死和灶性出血,或发生闭塞性小血管炎而致灶
性脑梗
死。



炎症还可损害脑实质、脑神经、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神经系统体征。




二、临床表现



1.
化脓性脑膜炎可分为
2
种:




1
)暴发型:患儿起病急,
脑膜刺激征阳性
。皮肤迅速出现
出血点或 瘀斑、意识障碍、
血压下降和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进行性休克的症状,治疗若不及时
2 4
小时内死亡。病原体常见于
脑膜炎双球菌。



2
)亚急型:发病前数日可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的症状,年长儿可诉头痛、肌肉酸痛,婴幼儿则
表现发热、呕吐、烦躁、易激惹、精神萎靡、目光凝视、惊厥、昏迷。



病原体常见于流感嗜血杆菌或肺炎
链球菌。



2.
体检




①脑膜刺激征:颈抵抗、布氏征及克氏征阳性;



②颅内压增高 :头痛、呕吐,婴幼儿可有前囟饱满、颅缝增宽、双侧瞳孔反射不对称,甚至出现脑疝;



③30%患儿可出现部分或全身惊厥。



新生儿化脓 性脑膜炎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起病时表现可与新生儿败血症相似,神经系统表现为嗜
睡、
前 囟紧张膨隆,但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病原体以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多见,所以
新生儿患败血症 时
应警惕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



3.
并发症




1
)硬脑膜下积液:颅骨透照试验阳性
+
诊 断性穿刺可明确诊断




2
)脑积水:化脓性脑膜炎 ,因脑脊液循环系统发生粘连阻塞,引起脑积水。




3
)脑室管膜炎:多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多见于病程初期未及时治疗的婴儿脑膜炎患者。



4.
其他




脑神经受累可产生耳聋、失明等;脑实质受累可产生瘫痪、智力低下或癫痫。




三、辅助检查



1.
脑脊液

压力升高
,外观
浑浊或呈脓性
,白细 胞数明显增多达
1000×10

L
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
主;蛋白 升高,
糖和氯化物下降。



2.
血象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分类以
中性粒细胞增加
为主占
80%
以上,严重感染 时白细胞可不增高。



3.
其他

血培养、皮肤瘀斑涂片找菌阳性、头颅
CT
等。


6





















四、治疗原则



除早期、联合、坚持用药 、对症处理、治疗并发症及支持疗法外,主要采取抗生素进行病原学治疗。



1.
抗生素治疗

及早采用敏感的、可通过血
-
脑脊液屏障 的、毒性较低的抗生素,联合用药,注意药物
配伍。




1
)病原体未明时,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钠或头孢噻肟钠。




2
)病原体明确后,选用病原体敏感的抗生素。



流感嗜血杆菌:氨苄西林、头孢呋辛钠、头孢曲松钠等。



肺炎链球菌:青霉素
-G
、头孢噻肟钠等。



脑膜炎双球菌:青霉素
-G




革兰阴性菌:头孢噻肟钠、阿米卡星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萘夫西林、氨基糖苷类、头孢噻肟钠、头孢呋辛钠、万古霉素。



新生儿脑膜炎:氨苄西林、头孢呋辛钠、头孢曲松钠。



3
)疗程:静脉滴注抗生素
10

14
天。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应在
21
天以上
。若有
并发症,还应适 当延长。



2.
对症及支持治疗




1
)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2
)脑疝:给予
20%
甘露醇降低颅内压。




3
)对症处理:降温、止痉及纠正休克。




4
)并发症的治疗:



①硬膜下积液:积液多时应反复穿刺,注入对病原体敏感的抗生素;



②脑室管膜炎:可作侧脑室引流;



③脑性低钠血症:适当限制液体入量,逐渐补充钠盐,纠正低钠血症。




五、护理措施



1.
一般护理及饮食管理




1
)保 持病室的温度在
18
~22℃,湿度
50%

60%




2
)鼓励患儿多饮水,体温大于
38.5℃时 ,应在
30
分钟内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降温的方法可用物
理降温(头枕冰袋、酒精擦 浴、温水浴),药物降温(阿苯、酚咖片、酚麻美敏、阿司匹林等)每
4
小时
测体温一 次,并记录。降温后
30
分钟测体温一次,并用降温曲线标明。




3
)遵医嘱定时给予抗生素。




4
)口腔护理,每日
2

3
次。




5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不能进食者,给予 鼻饲。少量多餐。



2.
观察病情对症处理




1
)观察皮肤弹性、黏膜湿润的程度。
15

30
分钟巡视病房
1
次,每
4
小时测
T

P

R

BP
并记录。




2
)准确记录
24
小时出入液量。




3
)评估窒息危险发生的程度。



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变化。



有异常:脉搏减 慢、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镇静剂(地西泮肌内注
射)、脱水药(20%
甘露醇,每次
1

2g

kg

30
分钟内推入静脉)



嘱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




4
)备好吸痰用物。






















3.
防止并发症




1
)评估皮肤情况及可能受损的程度。




2
)保持皮肤(尤其注意臀部)清洁、干燥



先穿患侧,再穿健侧,脱衣服时,应先脱健侧,再脱患侧。



保持肢体在功能位上,防止足下垂的发生。




3)每
1

2
小时翻身
1
次,并用
30%
酒精按摩骨隆突处。翻身时避免拖、拉、拽等动作防止擦伤。



减少探视的人员及探视次数,绝对卧床休息,治疗及护理工作应相对集中,减少不必要的干扰。



健康教育




1
)加强宣教,预防化脓性脑膜炎。



凡与
流感嗜血杆菌
性脑膜炎和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接触的易感儿均应服用
利 福平。



预防接种:可采用脑膜炎双球菌荚膜多糖疫苗在流行地区实施。




2
)对患儿及家长给予安慰,讲清治疗护理方法,及时解除患儿不适,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 任。




3
)对恢复期和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患儿,应 进行功能训练,指导家长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相应护理,
促使病情尽可能的康复。




4
)预防:积极锻炼身体,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接种各种疫苗,进行被动 免疫。



教学大纲



第三节

病毒性脑膜炎、脑炎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




3
)辅助检查




4
)治疗原则




5
)护理措施

第三节

病毒性脑膜炎、脑炎




病毒性脑膜炎、脑炎是由多种 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由于病原体致病性和宿主反应过
程的差异,形成不同类型疾病。< br>


临床重点表现为病毒性脑膜炎,累及
大脑实质
时,则以 病毒性脑炎为临床表现。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80%
是由
肠道病毒
引起(如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其次为虫媒病毒(如乙脑病毒)、腮腺炎病毒和
疱疹病毒等,虫媒病毒致病者约占< br>5%




病毒自
呼吸道

胃肠 道
或经
昆虫叮
咬侵入人体,机体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病毒直接破坏神经组织;导致脱髓鞘病变;



血管和血管周围损伤,造成供血不足。



肠道病毒感染多在夏季 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可导致轻型脑膜炎,也可引起严重致死性脑炎。




二、临床表现



1.
病毒性脑膜炎

急性起病,可有数日前驱症状,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年长儿可自诉头痛、
颈、背、下 肢疼痛、畏光等,但
意识多不受累
,可有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病程大多在
1

2
周。



2.
病毒性脑炎

不同程度的发热,后随体温增高出现不同程度的
意识障碍,
轻者出现表情淡漠、嗜睡,
重者神志不清、谵妄、昏迷,或出现
精神障碍。


黄褐斑激光能去除吗-


黄褐斑激光能去除吗-


黄褐斑激光能去除吗-


黄褐斑激光能去除吗-


黄褐斑激光能去除吗-


黄褐斑激光能去除吗-


黄褐斑激光能去除吗-


黄褐斑激光能去除吗-



本文更新与2021-01-19 21:2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7062.html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