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痒有豆腐渣怎么办-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 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两个部分。中枢神经主管
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周围 神经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疾病与骨骼肌疾 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
诊断、治疗、预后的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损害的 主要表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定位诊断:
(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
病变发生 的解剖部位。
(总论症状学的主要内容。
)
定性诊断:
(根据病史 资料)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
合分析,筛选出初步 的病因性质(即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诊断)
。
(各论各个疾病单元中学习的内容。
)
辅助检查:影像学有
CT
、
MR
、
SPECT
、
PET
、
DSA
等;电生理有
EEG
、
EMG
、
EP
等;脑脊液检查。
感
觉
系
统
一.感觉分类
㈠
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
一般感觉
1
.浅感觉
——
痛觉、温度觉、触觉
2
.深感觉
——
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
.皮层觉
(
复合觉
)
——
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
.
感觉的解剖生理
1.
感觉的传导径路:
一般感觉的传导径路有两条:①
痛温觉传导路,②
深感觉传导路。
它们都是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连接组成,但它们在脊髓中的传导各有不同。
第一神经元:
均在
后根神经节
第二神经元:
(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⑴
痛觉、温度觉:后角细胞
⑵
深感觉:
薄束核、楔束核
⑶
触觉:
一般性同⑴,识别性同⑵
第三神经元:
均在
丘脑外侧核。
感觉的皮质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呈对侧支配)
2.
节段性感觉支配:
(头颈)耳顶联线后
C2
、颈部< br>C3
、肩部
C4
;
(上肢)桡侧
C5-7
、尺侧
C8-T2
;
< br>(躯干)胸骨角
T2
、乳头线
T4
、剑突
T6
、肋下 缘
T7-8
、脐
T10
、腹股沟
T12-L1
;
(下肢)大腿前
L2-3
、小腿前
L4-5
、下肢后侧
S1 -3
、肛门周围
S4-5
。
3.
周围性感觉支配:了解周围性支配的特点。
4.
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有助于判断脊髓(髓内、外)病变的诊断。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
破坏性症状:
1.
感觉缺失:
对刺激的感知能力丧失。
⑴完全性感觉缺失:
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
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
感觉减退(刺激阈升高)
:
㈡
刺激性症状:
1.
感觉过敏:轻微刺激引起较强的感觉。
2.
感觉过度:感觉障碍基础上,感觉刺激域增高,反应强烈,时间延长。
3.
感觉异常:麻、木、针刺、蚁爬、束带等。
4.
疼痛:局部、放射、牵涉性等。
四.感觉障碍类型
㈠
末梢型:
四肢远端性、对称性,伴周围性瘫。
(多发性神经炎)
㈡
神经干型:受损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各种感觉障碍,伴周围性瘫痪。
(单神经损害:正中神经损害、股外侧皮神经炎)
㈢
后根型:
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伴神经根痛(放射性剧痛)
。
(颈椎病致
C5-6
神经根损害)
㈣
脊髓型:
1.
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脊髓炎、压迫症)
2.
脊髓半切综合征(
Brown-Sequard Syndrome
)
:
同侧深感觉障碍(伴肢体瘫痪)
,对侧痛温觉障碍。
(髓外肿瘤、脊髓外伤)
㈤
脑干型:
(脑血管病、肿瘤、炎症)
.
延髓
(
一侧
)
病损时:交叉性感觉
(
痛 温觉
)
障碍(同侧面部、对侧躯体)
。
2.
中脑、桥脑病变: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伴交叉性瘫痪。
㈥
丘脑型: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
CVD
)
㈦
内囊型:
“
三偏
”
。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伴偏瘫、同向偏盲。
(
CVD
)
㈧
皮质型:
对侧单肢感觉障碍。
(
CVD
)
1.
刺激性:感觉型癫痫发作。
2.
破坏性:感觉减退、缺失。
运
动
系
统
神经病学所讲的
“
运动
”
,指的是骨骼肌的运动。
神经运动系统是由四个部分组成
:
①
下运动神经元;②上运动神经元;③锥体外系统;
④小脑系统。
随
意
运
动
系
统
一
.
解剖生理(随意运动神经通路)
由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组成。
①
运动中枢
中央前回。躯体皮质定位顺序。
②
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
从运动中枢神经元(大锥体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组成了锥体束(锥体系)
。
锥体束实际上是由皮质脑干(延髓)束和皮质脊髓束两部分的传导束组成。
③
下运动神经元
脑干的运动神经核细胞,脊髓的前角细胞。
运动中枢与肢体的关系是:对侧支配关系!
二
.
临床表现
肌力:是指肌肉自主(随意)收缩的能力。
肌力的减弱或消失,称为:
“< br>瘫痪
”
。肌力完全丧失,称为完全性瘫痪;肌力不完全丧失,称为不完全性瘫
痪 。
1.
肌力分级(6级计分法)
0度
完全瘫痪;
Ⅰ度
仅有肌肉有轻微收缩,而无肢体运动;
Ⅱ度
只能平移运动;
Ⅲ度
能作抬高运动,不能对抗外力;
Ⅳ度
能抵抗阻力运动;
Ⅴ度
正常肌力。
2.
瘫痪的性质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诊断
肌
张
力
腱
反
射
病理反射
肌
萎
缩
3.
瘫痪的形式
⑴单瘫、
⑵偏瘫、
⑶交叉瘫、
⑷截瘫、
⑸四肢瘫。
三
.
瘫痪的定位诊断(瘫痪的类型)
㈠
.
中枢性瘫痪
1.
皮质型:
⑴刺激性:对侧肢体乍克逊癫痫发作。
⑵破坏性:
(
“
单瘫
”
)
2.
内囊型:
(
“
三偏
”
)
:
对侧肢体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同向偏盲。
3.
脑干型(
“
交叉瘫
”
)
:
同侧颅神经瘫,及对侧身体中枢性瘫。
⑴中脑:
Weber
综合征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肢体偏瘫)
⑵桥脑:
Millard- Gubler
综合征(同侧展、面神经麻痹,对侧肢体偏瘫)
4.
脊髓型:
(
“
截瘫
”“
四肢瘫
”
)
:
无颅神经损害,损害平面以下的肢体瘫痪
,
常伴传导束型感觉障碍。
⑴高颈段
(C1-4 )
:四肢中枢性瘫
⑵颈膨大
(C5-T1)
:上肢周围性瘫,下肢中枢性瘫
⑶胸
段
(T2-12)
:下肢中枢性瘫
⑷腰膨大
(L1-S2)
:下肢周围性瘫
▲
脊髓半切征(
Brown-Sequard
综合征)
同侧肢瘫及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㈡
.
周围性瘫痪
5.
前角型:
节段性弛缓性瘫,无伴感觉障碍,可伴肌束或肌纤维颤动。
6.
前根型:
节段性弛缓性瘫,常伴根痛和节段性感觉障碍。
7.
末梢型:
四肢远端性对称性弛缓性瘫伴感觉障碍。
锥
体
外
系
统
㈠
.
解剖生理
锥体外系统(纹状 体)的主要功能:①调节身体的姿势;②维持(动作时)一定的肌张力;③负担半自
动的刻板的及反射性 的运动(如走路时两臂摇摆等联带动作、表情运动、防御反应、饮食动作等)
。
㈡
.
临床表现
锥体外系统病变时,产生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两大类症状。
1.
旧纹状体病变(又称: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
病变部位:黑质、苍白球。
表现为:肌张力增高(铅管样、或齿轮样)
,运动减少,静止性震颤。
中枢性瘫痪
增
高
增
强
有
无
周围性瘫痪
减
低
减弱或消失
无
明
显
2.
新纹状体病变(又称:肌张力降低-运动增多综合征)
病变部位:尾状核、壳核。表现为:肌张力减低,运动增多(不自主运动)
。
小
脑
系
统
㈠
.
解剖生理
小脑的主要功能:协调随意运动,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张力。
(小脑半球与肢体是同侧支配关系)
㈡
.
临床表现
小脑病变的主要症状是:共济失调,平衡障碍,肌张力减低。
1.
小脑中线(蚓部)损害:
头、躯干、双下肢共济失调;醉汉步态;言语障碍。
(多见于小脑蚓部髓母细胞瘤)
2.
小脑半球损害:引起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
,上肢较下肢重,精细动 作最重;眼球震颤;肌
回跳现象阳性。
(见于小脑肿瘤、星形胶质细胞瘤等)
反
射
反射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神经活动。它是机体对刺激的非自主反应。
反射最基本的解剖学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5个部分,即:
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元、③连络神经元、④传出神经元、⑤效应器。
因为每个反射弧都是通过它自己固定的脊髓节段、
和传入、< br>传出的周围神经,
所以,
通过对反射的检查,
可以帮助了解或判断神经系统损害 的部位。故其对定位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㈠
深反射(腱反射、肌牵张反射)
:
指肌肉受到突然的牵引后引起的急速收缩 反应。临床上常通过刺激(叩击)肌腱引起这种反射,又称为腱
反射、肌牵张反射。
1.
肱二头肌反射
(颈
5-6
)
2.
肱三头肌反射
(颈
6-7
)
3.
桡骨膜反射
(颈
5-8
)
4.
膝反射
(腰
2-4
)
5.
踝(跟腱)反射
(骶
1-2
)
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①周围性瘫痪,②肌肉疾病(如周期性麻痹、重症肌无力)
③神经性休克,④深昏迷、深睡、深麻醉、或大量镇静,
④某些健康人(另外:精神紧张、注意力集中于检查部位者,可转移注意力克服)
深反射增强:
锥体束损害(因为深反射正常情况下受锥体束的抑制。常伴反射区扩大)
某些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的疾病:
(神经症、甲亢、手足搐搦症、破伤风等)
㈡
浅反射:指刺激皮肤、粘膜、角膜所引起的肌肉急速收缩反应。
1.
腹壁反射(上:胸
7-8
)
、
(中:胸
9-10
)
、
(下:胸
11-12
)
2.
提睾反射
(腰
1-2
)
3.
肛门反射
(骶
4-5
)
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中枢性或周围性瘫痪;昏迷、麻醉、深睡、一岁以内婴儿。
㈢
病理反射:
指在正常情况下不出现,当中枢神经有损害时才出现的异常反射。
1. Babinski
2. Chaddock eim
4. Gordon
5. Hoffmann
6. Rossolimo
●
病理反射阳性的临床意义:
锥体束受损的重要体征(最重要)
。
一岁以下婴儿则是正常的原始保护反射(由于锥体束发育未成熟)
。
昏迷、深睡、大量镇静药后呈阳性。
附:脑膜刺激征
(
脑膜、神经根受激惹的体征
)
:
1.
颈强直;
2.
克匿格(
Kernig
)征;
3.
布鲁金斯基(
Brudzinski
)征。
●
脑膜刺激征阳性:
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
颈椎病/关节炎/
TB
/骨折/脱位
(
颈强直
)
;
坐骨神经病变。
颅
神
经
概述:
1.
颅神经属周围神经,共
12
对,可用罗马数字依次命名:
Ⅰ
.
嗅神经
Ⅱ
.
视神经
Ⅲ
.
动眼神经
Ⅳ
.
滑车神经
Ⅴ
.
三叉神经
Ⅵ
.
外展神经
Ⅶ
.
面神经
Ⅷ
.
听神经
Ⅸ
.
舌咽神经
Ⅹ
.
迷走神经
Ⅺ
.
副神经
Ⅻ
.
舌下神经
2.
颅神经Ⅰ、Ⅱ属大脑的神经纤维束,其他
10
对均系于脑干,脑干内有其
神经核:
Ⅰ、Ⅱ
大脑(实际上是大脑的一部分,习惯上将其归于颅神经)
Ⅲ、Ⅳ
中脑┓
Ⅴ~Ⅷ
桥脑┣脑干
Ⅸ~Ⅻ
延髓┛(主要支配头面部)
3.
颅神经有感觉和运动的神经纤维的成分,其中:
感觉
N
:
Ⅰ、Ⅱ、Ⅷ;
运动
N
:
Ⅲ、Ⅳ、Ⅵ、Ⅺ、Ⅻ;
混合
N
:
Ⅴ、Ⅶ、Ⅸ、Ⅹ;
含副交感
f
:
Ⅲ、Ⅶ、Ⅸ、Ⅹ。
4.
颅神经核多属双 侧皮质延髓束支配,唯Ⅶ核下部和Ⅻ只受对侧皮质延髓束单侧支配。所以,一侧皮
层脑干束损害时,多数 颅神经不呈现上运动神经元(核上)性瘫痪的症状,而只出现病灶对侧下面部表情
肌和舌肌瘫痪。
.
嗅
神
经(Ⅰ)
解剖生理
(
略
)
临床症状
嗅神经病变时,有以下两种症状:
1.
嗅觉减退或消失
──
见于鼻炎(双侧)
、嗅沟瘤等。
2.
嗅幻觉发作
──
见于嗅中枢病变,⑴精神病,⑵皮质性癫痫。
二
.
视
神
经(Ⅱ)
解剖生理(略)
视觉传导路(要求掌握!
)
临床症状:
1.
视力及视野障碍:
⑴
.
视神经
─────
同侧
全盲
┏中
部
─
双颞侧
偏盲
⑵
.
视交叉┫
┗外侧部
─
鼻侧
偏盲
⑶
.
视
束
─────
对侧
同向偏盲
⑷
.
视辐射
─────
对侧
同向象限盲(光反射存在、黄斑回避)
⑸
.
枕叶
(
视中枢
)──
对侧同向偏盲
(刺激性病变:视幻觉)
2.
视乳头异常:
⑴视乳头水肿
──
颅内高压
⑵视神经萎缩
──
视神经炎
三
.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
解剖生理
动眼神经:起自中脑的动眼神经核,支配上睑提肌、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滑车神经:起自中脑滑车神经核,支配上斜肌。
外展神经:起自桥脑的展神经核,支配外直肌。
临床症状:
主要是眼肌瘫痪和复视,伴瞳孔改变。
1.
眼球运动障碍和复视:
⑴
.
周围性眼肌瘫痪(特点:神经干支配型眼肌麻痹)
①动眼神经 麻痹:上睑下垂,外斜视,复视;眼球向内、向上、向下运动障碍;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
反射消失。
②滑车神经麻痹:
眼球向下外注视障碍,复视。
③展神经麻痹:
眼球外展不能,内斜视,复视。
⑵
.
核性眼肌麻痹
(特点:
“
交叉瘫
”
,即同侧眼肌麻痹,对侧肢体偏瘫。
)
见于脑干病变,引起眼球运动神经核邻近结构的损害。
中脑:
Weber
综合征
桥脑:
Millard- Gubler
综合征
⑶
.
核间性眼肌麻痹(特点:眼球
同向运动不协调)见于内侧纵束受损(如多发性硬化)
⑷
.
核上性眼肌麻痹(特点:两眼
同向运动障碍)
病变部位:眼球侧视中枢。
①额中回后部:
a.
刺激性病变:向对侧偏斜
b.
破坏性病变:
向同侧凝斜
②脑桥展神经核旁:
方向与①相反
2.
瞳孔改变:
⑴
.
瞳孔缩小(<
2.5mm
)
:
①一侧性
── Horner
综合征(
“
三小
”
)
同侧瞳孔缩小,眼球下陷,眼裂缩小;伴同侧面部少汗。
②双侧性
──
桥脑出血(针尖样缩小)
⑵
.
瞳孔散大(>
5mm
)
:
①动眼神经麻痹:
直接、间接光反射消失
②视神经完全性损害:
直接消失,间接存在
⑶
.
反射改变:
①动眼神经瘫
──
直接、间接光反射均消失。
②视神经完全性损害
──
直接光反射消失,间接光反射存在。
③阿
-
罗瞳孔
──
光反射丧失而调节反射存在。
(见于神经梅毒)
④强直性瞳孔(
Adie
综合征)
:一侧瞳孔扩大,光反射、调节反射极 迟缓,常伴腱反射消失。多见于成年
女性。
四
.
三
叉
神
经(Ⅴ)
解剖生理:从桥脑发出,其感觉神经分为三支,故而得名。各支支配的范围 。三叉神经的运动神经(支)
,
与感觉神经的第三支(下颌支)并行,支配咀嚼肌的运动。
临床症状:
1.
感觉障碍(面部)
:
①周围性
──
呈眼支、上颌支、下颌支分布(神经干支配型)
②中枢性
──
呈同心圆分布(分离性感觉障碍)
2.
运动障碍:
咀嚼无力,颞肌、咬肌萎缩;张口下颌偏向病侧。
3.
反射异常:
①角膜反射消失(眼支受损)
②下颌反射亢进(双侧皮质脑干束病变)
五
.
面
神
经(Ⅶ)
解剖生理:发自桥脑面神经核,支配面部(除了上睑 提肌和咀嚼肌以外的)表情肌的运动(包括镫骨肌)
。
上面神经核接受双侧皮质延髓 束的控制(支配)
,下面神经核单独接受对侧皮质延髓束的控制。
临床症状:
1.
运动障碍(面瘫)
:
①
周围性面神瘫
(病变同侧面部表情肌全瘫痪)
②
中枢性面瘫
(病变对侧眶部以下表情肌麻痹)
2.
舌前
1/3
味觉障碍
(鼓索神经水平以上病变)
六
.
听
神
经(Ⅷ)
解剖生理:听神经是特殊的感觉神经,可分为蜗神经和前庭神经两部分。蜗 神经传导听觉,前庭神经调节
身体的平衡。
临床症状:
蜗神经损害
1.
耳聋(对于有听力障碍的病人,要用音叉试验来区别传导性 耳聋。因病变部位不同。
)
神经性:蜗神经或耳蜗病变;
传导性:外耳道和中耳疾病。
2.
耳鸣
低音性:传导径路病变;
高音性━━感音器
(
蜗神经
)
病变。
前庭神经损害
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平衡障碍(
Romberg
征阳性)等。
七
.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解剖生理
< br>舌咽神经:支配软颚和咽部横纹肌的运动;咽部及附近的感觉;舌后
1/3
的味觉。
迷走神经:支配咽、喉部横纹肌(包括声带)的运动;外耳道、耳廓、咽喉、和胸腹腔脏器的感觉 ;副交
感神经纤维支配支配内脏腺体的活动。
临床症状:
1.< br>延髓麻痹:声音嘶哑,语言不清,吞咽障碍,饮水呛咳;咽喉、舌后(
1/3
)感觉及味 觉障碍,咽反射消
失。
2.
假性延髓麻痹(两侧锥体束病变)
:咽 反射存在,下颌反射亢进,双侧锥体束征
(
+
)
,强哭强笑。
八
.
副
神
经(Ⅺ)
解剖生 理:
神经核在延髓疑核、
和颈髓
C1-5
的前角细胞,
支配胸锁乳突 肌和斜方肌
(上部)
的运动。
功能:
转头颈,耸肩运动。
临床症状:
1.
一侧副神经周围性麻痹: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萎缩,
转颈(向对侧)和耸肩乏力。
2.
二侧胸锁乳突肌无力:
头向后,不能前屈(抬起)
。
九
.
舌下神经(Ⅻ)
解剖生理:发自延髓的舌下神经核,支配舌肌 的运动。舌下神经核主要接受对侧皮质延髓束支配。
临床症状:
一侧舌瘫
───
伸舌偏患侧;
两侧舌瘫
───
伸舌受限或不能。
周围性舌瘫
──
舌肌明显萎缩;
中枢性舌瘫
──
无舌肌萎缩。
大脑损害的定位诊断
㈠
.
额叶
1.
精神障碍
(额叶前部)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智能障碍,个性与人 格改变,情绪改变,甚至定向障
碍、痴呆,大小便也不能自理。
2.
癫痫
(中央前回刺激性病变)
3.
单瘫或偏瘫
(中央前回破坏性病变)
4.
运动性失语
(左侧额下回后部)
5.
失写
(左侧额中回后部)
6.
两眼同向侧视障碍
(额中回后部)
7.
强握与摸索反射
(额叶后部)
8.
尿潴留伴截瘫
(旁中央小叶)
-Kennedy
综合征
(一侧额底肿瘤)
10.
共济失调
(额桥小脑束)
㈡
.
顶叶
1.
感觉性癫痫
(中央后回刺激性)
2.
偏身感觉障碍
(中央后回破坏性)
3.
失用(双侧)
(左缘上回)
4.
失读
(左角回)
5.
体象障碍
(右侧顶叶)
⑴自体失认:不能认识对侧身体存在。
(右侧近角回)
⑵病觉缺失:否认左侧偏瘫存在(偏瘫无知症)
。
(右侧近缘上回)
6.
触觉忽略:同时触觉刺激,病灶对侧不知。
(任一侧顶叶)
7.
对侧同向下象限盲
(视辐射上部)
ann
综合征:
(主侧角回)
手指失认症;失写症;失左右定向症;失算症。
㈢
.
颞叶
1.
感觉性失语
(主侧颞上回后部)
2.
颞叶癫痫
(钩回,等)
3.
精神症状:主要为人格改变,情绪异常。类偏狂、记忆障碍,精神迟钝。
4.
健忘性失语
(主侧颞中、下回后部)
5.
对侧同向上象限盲
(视辐射下部)
6.
听觉障碍
(颞上回后部或听觉联络区)
㈣
.
枕叶
(左顶枕区)
视觉障碍:同向偏盲、幻视、视觉失认。
语
言
障
碍(主侧半球)
━━━━━━━━━━━━━━━━━━━━━━━━━━━━━━━━━━━━━━━━
下面痒有豆腐渣怎么办-
下面痒有豆腐渣怎么办-
下面痒有豆腐渣怎么办-
下面痒有豆腐渣怎么办-
下面痒有豆腐渣怎么办-
下面痒有豆腐渣怎么办-
下面痒有豆腐渣怎么办-
下面痒有豆腐渣怎么办-
本文更新与2021-01-19 21:2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7041.html
-
上一篇: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下一篇: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考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