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满月酒-
疫情防控论文
3000
字
根据我 国《传染病防治法》
(
1989
年发布)的规定,预防、控制和
消除传染病的 发生与流行是各级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
因此临床医师
在搞好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同时,也应努力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
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
②疫情出现后
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1.
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
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
理工作;
建立健全医院 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防止致病
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
在医疗保健机 构也应大大贯彻
《食品卫生
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虽然上述工作主要由卫生防疫
及环境监测部门牵头执行,但临床医师也应积极配合。
2.
预防 接种
(
vaccination
)
又称人工免疫,
是将生物制品接种 到人体
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
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 行。
(1)
预防接种的种类
1
) 人工自动免疫:是指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
免疫。
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 病原体或提炼成分及类毒素。
其制剂
可分为:
活菌(疫)苗:由 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株
制成。如结核、鼠疫、布鲁菌活菌苗,脊髓灰质炎、流 感、麻疹活疫
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
少。
但由于不加防腐剂,
当被污染时杂菌易生长。
一般必须冷冻保存。
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细菌(病毒等)灭活制成。优点是勿
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 剂,不易有杂菌生长,易于保存;
缺点是免疫效果差,
接种量大。
也有将菌体成分提出 制成的多糖体菌
苗,如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多糖体菌苗,其免疫效果较一般菌苗为好。
类毒素:
是将细菌毒素加甲醛去毒,
成为无毒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
剂,如白 喉、破伤风类毒素等。
2
)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 体,使人体获得现
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有超过
25
天,因而难保
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主要在有疫情时使用。
免疫血清:
用 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
提出
其丙种球蛋白有效免疫成分称精制抗毒素 ,
含异种蛋白少,
可减少过
敏反应的发生。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预防使用。
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
: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可作为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预防接种使用,但
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更不能作 为万能治疗制剂滥用。
被动自动免疫:
只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 体弱接触者的一种
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如
白喉,< br>可肌注白喉抗毒素
1000
~
3000
单位,
同时接种精制吸 附白喉
类毒素。
(
2)
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是 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
的分析,
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
有计划地使用 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
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自
70
年 代中
期开始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以来,
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各地已自
上而 下建立起计划免疫组织管理、
技术指导和冷链系统,
疫苗接种率
不断提高,
相 应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
1988
年和
1990
年,
我国分 别实现了以省和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
85
%的目标,
并通过了联合国儿童基 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组的审评。
目前,
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重点,
我国的 计划免疫工作又进入了控制
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新阶段。
1
)计 划免疫的免疫制品及病种:我国常年计划免疫接种主要内容为
对
7
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 介苗、
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
百白破混
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 加强免疫,
使儿童获得对
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结核和破伤风的免疫。目前我国< br>已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但未纳入计划免疫程序。
有
些地区也将 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的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范畴。
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可以预计,其他一些 危害儿童健康、用疫
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也将列入计划免疫工作范围。
2
)计划免疫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根据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
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 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
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
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 施,
才能充
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
始月龄 、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
儿童基础免疫:
卡介苗
1
针,
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
3
次,
百白破
混合制剂
3
针,两针(两次)间最短间隔时间为一个月;麻疹活疫苗
1
针。 要求城市和已经装备冷链设备的地区,在
12
月龄内完成儿童
基础免疫;尚未装备冷链 和边远地区儿童可在
18
月龄内完成:牧区
(含半牧区)
及人口稀少的边境地 区在
36
月龄内完成。
同时还要求,
不论城市还是农村,
基础免疫的 起始月龄不准比规定的免疫月龄提前
(但可以推后)
;
两针次间隔时间最短不应短于< br>28
天
(但可长于
28
)
。
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的基础免疫才算合格接种。城市
12
岁儿童
是否作卡介苗加强,根据当地结核病流行情 况决定。
3
)计划免疫的实施:
①组织措施:
接种方式有定点和分散接种,
凡有条件和可能的地区都
应实行定点接种,
以保证接种 质量和降低疫苗损耗。
接种人员城镇由
基层保健构成预防保健科
(组)
、乡镇卫生院防保组
(股、
站)
负责实
施接种;
农村由乡镇卫生院 防保组或乡村医生负责实施接种,
在无乡
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工作态度不 可信的地区、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技术不适应的地区可组织接种小组
(分队)
实施接种。
②接种剂量和部位:
使用有效疫苗,
正确的接种剂量和 接种途径是保
证免疫成功的关键。如接种剂量与途径不当,可造成接种事故,如个
别基层卫生组 织误将用卡介苗作皮下接种而发生成批的深部脓肿患
者出现。
③接种实施步骤:实施接种步骤及其工作要求如下:
④计划免疫疫苗的禁忌证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计划免疫接种所用的疫苗几乎没有禁忌证。
发热、腹 泻和营养不良的儿童均可进行接种,儿童腹泻时,仍可口服
脊灰疫苗,但不计入基础免疫次数,应在下次 补服;
家长或临床医生对正在患病的儿童接种疫苗有顾虑时,
应鼓励和动 员
他们进行接种;
若经劝告仍不愿接受,
可暂缓接种,
等愈后及时补种;
对接种第一针百白破疫苗发生强烈反应
(抽搐、
高热、
惊厥 )
的儿童,
不可再接种第二针。
根据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实际情况 ,
处理疫苗禁忌证的原则为:
受麻疹、
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结核病六 种儿童传染病的预防
接种,以减少其发病率与死亡率。
1990
年
9
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
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
90
年 代儿
童生存、
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
。
1991
年
3
月,
我国政府总
理已正式签署了上述两个世界性文件,
为实现文件规定的各 项目标作
出了庄严承诺。这两个文件涉及到预防接种目标者,如下:到
2000
年,< br>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
到
1995
年,
消除新生儿破伤风;
到
1995
年,与实行计划免疫前相比,使麻疹死亡率降低
95
%,发病率降低
90
%,
以此作为长期在全球消灭麻疹的重要步骤;
保持高水平的免疫
覆盖率(到
2000
年以后)
。
既往诊断有明确过敏 史的儿童,
一般不予接种
(口服脊灰疫苗除外)
;
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可暂缓接种,等愈后补种;
具体如何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证,应以疫苗使用说明书为准
4
)
冷 链:
实施计划免疫,
冷链是保证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所谓“冷链”(
cold chain
)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为保
证疫苗在贮存、
运输 和接种过程中,
都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
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
5
)扩大免疫计划: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扩大免疫计划(
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
,
EPI
)
,要求
1990
年全世界所有
的儿童接种率至少达到
90
%,
以预防白喉、
百日咳、
破伤风、
麻疹、
脊髓灰质炎和肺 结核。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洋地区通过了在
1995
年消灭脊髓灰 质炎的目标决
议,
我国地处西太洋地区,
因此这个庄严的任务也是我国的奋斗目标。< br>为此,我国《八五计划纲要》规定,到
1995
年乡镇计划免疫接种率
达到85
%。
(3)
预防接种反应
1
)
一般反应:
接种
24
小时内接种部位有局部红、肿、痛、热等炎症
反应,有时附近淋巴结肿痛。
一般反应是正常免疫反应,不 需作任何处理,
1
~
2
天内即可消失。
倘若反应强烈也仅需对症治疗 。
如果接种人群中的强度反应超过
5
%,
则该批疫苗不宜继续使用,应上报上 级卫生机关检验处理。
2
)异常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 厥、过敏性休克、
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虽然异常
反应出现 机率很低,
但其后果常较严重。
若遇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抢
救,注意收集材料,进行分 析,并向上级卫生机构报告。
3
)偶合疾病:偶合疾病与预防接种无关, 只是因为时间上的巧合而
被误认为由接种疫苗所引起。
冬季常偶合流脑,
夏季常偶合肠 道传染
病,
可经诊断加以鉴别。
在接种时,
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接种,
注意当时一些传染病的早期症状,
尽量避免偶合疾病发生,
同时应向
病人家属 作好解释。
4
)预防接种事故:制品质量不合格或消毒及无菌操作不严密 或接种
技术(部位、剂量、途径)错误而引起,常误认为接种反应。
5
)计划免疫所用疫苗的反应及处理。
(
4)
预防接种效果考核:
预防接种效果的考核多由生物制品研究所或
卫生防疫站进行。
具体 内容包括免疫学效果评价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
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包括不良反应观察和试验组与对照组的 发病率对
比分析。免疫学效果评价系观察接种者免疫指标的变化状况。
3.
防护措施
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
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 ,
以
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疟疾、丝虫
病、乙型脑炎 等感染;在进入血吸虫病污染的“疫水”中时,可在皮
肤裸露部位涂擦防护剂(如含
2
%氯硝柳胺的脂肪酸涂剂)
,或者穿
用氯硝柳胺浸渍过的布料缝制的防蚴裤、袜,以避免尾蚴感 染。
4.
携带者的检查措施
有很多传染病均有病原携 带者,其危害程度不
同,平坦应按病种在该地有目的地检查携带者。也可在新兵入伍、新
生入学 及招工的健康检查中发现。
疟疾、
丝虫病等寄生虫必要时可经
普查发现。
也可 以从恢复期病人、
病人密切接触者中追踪发现到病原
携带者。
特殊职业,
如儿 童机构、
饮食行业、
牛奶厂及水厂工作人员、
炊事人员的定期检查发现携带者是必要的 ,
因为很多爆发是由这些职
业工作人员引起的。
要建立登记卡,
对上述特殊职业人员管理要严格,
发现携带者时应将
其暂时调离工作进行治疗,治疗无 效时,则需调换职业。乙型脑炎表
面抗原携带者现在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
对携带者及其密切接 触者要
加强卫生教育,
正确认识携带状态对周围人群的可能危害性,
自觉养
成 良好卫生习惯并接受必要的措施。
⒌健康教育
平时的健康教育 对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饭前、便后洗
手,
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文明生活的具体内容 之一。
可以
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
有目的地宣传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
方法,达到普及卫生常识、预防疾病的目的。
(二)防疫措施
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
1.
对病人的措施
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
(1)
早发现、
早诊断:
健全初级保健工作,
提高医务人 员的业务水平和
责任感,
普及群众的卫生常识是早期发现病人的关键。
诊断可包括三
小孩满月酒-
小孩满月酒-
小孩满月酒-
小孩满月酒-
小孩满月酒-
小孩满月酒-
小孩满月酒-
小孩满月酒-
本文更新与2021-01-19 18:2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6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