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试管婴儿 >

北京三院做试管婴儿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19 18:06

培育试管婴儿-试管移植后 豆腐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移植试管后白板是否失败)
一、


质瘤

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
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室管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
等。

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
,约占颅脑肿瘤的

40%-50 %


星形细胞瘤为
胶质瘤中最常见
的一类肿瘤(占

40%)
,占颅内肿瘤的

17%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
小脑


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
Kernohan)
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

I-
Ⅳ级:
I
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

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

另一 种为三类法,即

良性

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 胶质母细胞瘤。
其中

I
、Ⅱ级相当于

良性

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

Ⅲ级相当于间变性

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


良性

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各占星形细胞瘤的

25%-30%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多发
于青年人,成 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小脑。

胶质母细胞瘤
占星形细胞瘤的

40%-50%

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幕上。

局灶性或全身性 癫痫
发作
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
,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后期



【影像学表现】

1

CT



1)
幕上

I
、Ⅱ级星形细胞瘤:

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

肿瘤边界不清晰,
瘤周
水肿
少见且较轻。

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
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
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
环状强化。


2)
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病灶密度不均匀,以
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


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肿瘤多有脑水肿。

增强扫 描几乎
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

可呈不规则的
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
,< br>在环壁上还可见
强化不
一的瘤结节
。若沿
胼胝
向对侧生长则< br>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




3)
小脑星形细胞瘤:

囊性者
平扫为均匀
水样 低密度

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


增强扫描
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壁结节较大,在
1 cm
以上。

实性者
平扫为以
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
,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 化可有明显强化。

多有水肿,
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
脑 干
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

2

MRI



1)
幕上星形细胞瘤:

T1WI
略低信号,
T2WI
高信号。

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

肿瘤内出血多数在

T1WI

T2WI
像上均为高信号。

钙化在

T1WI

T2WI
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

CT


Gd

DTPA

增强扫描


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

偏恶性的肿瘤多有增强,表现多种多样,
可呈均匀 一致性增强,亦可呈不均匀或花环状增强


肿瘤四周水肿时,
T1WI为低信号,
T2WI
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因肿瘤强化明显,可区别水肿与肿
瘤。< br>

2)
小脑星形细胞瘤:

小脑
毛细胞星形细胞 瘤
较多见(
29
床孙其豪)
,其囊变率高,水肿较轻,边界相对清晰。

T1WI
为低信号,
T2WI
为高信号,囊变区
T1WI
信号更低。

注射

Gd

DTPA
后,肿瘤实质部分可明显强化,亦可轻度强化。

【鉴别诊断】

星形细胞瘤需与
无钙化的少突胶质细胞瘤、
单发转移瘤、
近期发病的
脑梗死

脑脓肿

淋巴瘤等鉴别

小脑星形细胞瘤尚需与
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及血管母细胞瘤
鉴别。


二、


母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是一种
高度恶性的胚胎性肿瘤
,约占颅内肿瘤的
2%-6%


主要见于儿童,
75%
发生在

15
岁以下,是
儿童最常见的后颅窝肿瘤


几乎全部发生在小脑,
主要在小脑蚓部


此瘤
最好发生脑脊液转移
,并广泛种植于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椎管。

囊变、钙化、出血均少见。

临床常见
躯体平衡障碍,共济运动差,高颅压征象。

对放射线敏感。

【影像学表现】


1

CT
显示肿瘤位于后颅窝中线区,边界清晰。

平扫呈略高或等密度,约半数的肿瘤四周有水肿。

增强扫描肿瘤呈
均匀增强 .
肿瘤阻塞第四脑室致使幕上脑室扩大。肿瘤可通过脑脊液循环

至幕上脑凸面或脑室系统。

2

MRI
示肿瘤常位于小脑蚓部,突入第四脑室

T1WI
为低信号,
T2WI
为等信号或者高信号。常见有中度或重度
脑积水


【鉴别诊断】

需与
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
鉴别。


三、


膜瘤


脑膜瘤占颅内肿瘤的
15%-20%
,与硬脑膜相连。

多见于成年人。

居脑实质外,多为
球形,包膜完整,可有钙化或骨化,质地 坚硬,少有囊变、坏死和卒中。

肿瘤生长缓慢,血供丰富。

多紧邻颅骨,易引起
颅骨增厚、破坏或变薄,甚至穿破颅骨向外生长。

【影像学表现】

1

X
线

头颅平片 常出现颅内压增高、
松果体钙斑移位及骨质改变。
骨质变化包括增生、
破坏或同时存在 。

2

CT

肿瘤呈
圆形或分叶状
,以宽基靠近颅骨或者硬脑膜。

平扫
大部分为高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晰


大部分肿瘤有
轻度瘤周水肿


瘤内钙化占
10%-20%
,出血、坏死或囊变少见。

增强扫描呈
均匀一致的显著强化
,边界锐利。

可有
局部颅骨增厚等征象。

3

MRI
T1 WI
等信号,
T2WI
多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内部信号可不均匀。

四周水肿在
T1WI
上为低信号,

T2WI
上为高信号。

钙化在
MRI
呈低信号,
因肿瘤血管丰富,其内尚可见流空血管影。

有时在脑膜瘤与水肿之间可见低信号环。

注射
Gd

DT PA

肿瘤出现明显均匀强化,可显示肿瘤邻近区脑膜尾征。


【鉴别诊断】

位于大脑凸面的脑膜瘤需与
胶质瘤鉴别;

位于鞍结节者需与
垂体腺瘤
、脑
动脉瘤
鉴别;

位于颅后窝者需与
听神经瘤

脊索瘤
鉴别。


四、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是
鞍区最常见
的肿瘤,占
颅内 肿瘤的
10%-18%

成年人多见

泌乳素瘤
多见于女性 。

按肿瘤的大小分为

垂体微腺瘤:限于鞍内,直径不超过
l cm


垂体大腺瘤

直径大于

1 cm
且突破鞍隔。

按肿瘤分泌功能分为

有分泌激素功能
:
泌乳素腺瘤、
生长激素
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促性腺激素腺瘤等。


无分泌激素功能

垂体腺瘤
属脑外肿瘤,包膜完整。
< br>临床表现有:①
压迫症状,
如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
阳痿

头痛
等。


内分泌亢进的症状
,如泌乳素(
PRL)< br>腺瘤出现
闭经
、泌乳,

生长激素(
HGH)
腺瘤出现肢端肥大,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腺瘤出现库欣综合征等。

【影像学表现】

1

X
线平片

蝶鞍扩大,前后床突骨质吸收、破坏,鞍底下陷。

2

CT



1)
垂体微腺瘤:

CT
需采用
冠状位薄层扫描

CT
主要表现为:



垂体高度异常,
正常垂体一般在
8 mm
以下,高于
8 mm
者为异常;



垂体内密度异常,
多为低密度;



垂体上缘膨隆,尤其是局限性不对称性上凸;



垂体柄偏移;



鞍底骨质变薄、凹陷或侵蚀。



2)
垂体大腺瘤:

肿瘤多呈圆形,
冠状扫描显示肿瘤呈哑铃状


平扫大多数为
等密度或略高密度

增强扫描
大多数强化均匀,

坏死、液化区不

强化。

肿瘤
向上
压迫室间孔,
向下
可突入蝶窦,

向旁侧
侵犯海绵窦,延伸至颅中窝,可将明显强化的颈内动脉推移向外甚至包裹。

3

MRI



1)
垂体微腺瘤
:
T1WI
呈低信号,多位于垂体一 侧,伴出血时为高信号;
T2WI
呈高信号或等信号。

垂体高度增加,上缘膨隆,

垂体柄偏斜与

CT
所见相同。

Gd

DTPA
动态增强后,
肿瘤信 号早期低于垂体,后期可高于垂体。


2)
垂体大腺瘤:

培育试管婴儿-试管移植后 豆腐


培育试管婴儿-试管移植后 豆腐


培育试管婴儿-试管移植后 豆腐


培育试管婴儿-试管移植后 豆腐


培育试管婴儿-试管移植后 豆腐


培育试管婴儿-试管移植后 豆腐


培育试管婴儿-试管移植后 豆腐


培育试管婴儿-试管移植后 豆腐



本文更新与2021-01-19 18:0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6724.html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