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的电视剧-
跟骨骨刺
【概述】
,学术名词为骨疣
( Bone
Spur
)
,不是一个医学上确当的名词,因为它既非完全由骨构成,
也不尖锐如刺。
医学上的正确名称应该是骨疣。
骨刺是关节因种< br>种原因造成软骨的磨损、破坏,并促成骨头本身的修补、硬化与增生,是一种自
然的老化现象。骨 刺即骨质增生的俗称,关于本症的命名,国内外尚未统一。多
发生于
45
岁以上的中年 人或老年人,
男性多于女性,
常见腰部活动的重体力劳
动者及运动员易患此 病,最常见于膝、髋、腰椎、颈椎、肘、足跟等关节。
【临床表现】
1
、
跟骨下骨刺在早期形成阶段可引起疼痛,虽然此时骨刺很小,甚至X
线检查
也不能发现。
2
、
随着骨刺增大 ,疼痛常消失,这或许与足的适应性变化有关。因此
X
线上可
见典型的骨刺可以没有症 状。
3
、
经过一段无症状期以后,或由于局部外伤,骨刺可自发 地产生疼痛。偶尔在
局部形成外生滑囊,并引起炎症(跟骨下滑囊炎)
,引起足跟底部发热跳痛 。
4
、
疼痛性质为足根压痛,脚底疼痛,早晨重,下午轻,起床 下地第一步痛不可
忍,时轻时重,走路时脚跟不敢用,有石硌、针刺的感觉,活动开后症状减
轻 。
5
、
体格检查时用拇指用力压迫足跟中央可使疼痛加重。在踝 背屈时,手指用力
按压整个筋膜内缘,有压痛则证明存在筋膜炎。
X
线上发现有骨刺可 作出诊
断。
6
、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痛风是足跟痛的其他原因,可以此进行鉴别。
【病因病理】
西医病因病理:
跟骨骨刺的发病机制比较明确,多 数学者认为主要与慢性劳损,局部炎症,
营养饮食等因素有关。
1
、
慢性劳损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的 软骨逐渐退化,细胞的弹性减小,
骨关节在不知不觉中被磨损,尤其是活动量较大的颈、腰、膝关节、足 跟、
损伤的关节软骨在没有血管供给营养时就很难修复,这时在关节软骨的周围
血液循环比较旺 盛,就会出现代偿性软骨增长,此即为骨质增生的前身。时
间久了增生的软骨又被钙化,这就是骨质增生 。
2
、
局部炎症
多数人因为脚后 跟长骨刺,引起滑囊无菌性炎症造成的疼痛。骨
刺是由于足底筋膜在跟骨的附着处过度牵拉骨膜所致,过 度牵拉,引起足底
筋膜内缘的疼痛如足底筋膜炎,跟骨下滑囊炎等。
3
、
营养饮食
足跟骨刺的发生与体内缺钙有 一定关系,补钙有利于症状缓解。
尽量少吸烟或者戒烟,避免酗酒。吸烟和酗酒都会减少骨矿物质的含量 。应
节制饮食,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原因很简单,就是肥胖患者自身的
体重加重了腰膝 下肢关节的负担,
关节的磨损与伤害也就更大。
故均衡饮食、
保持体重是防止骨质增生 的重要环节。
4
、
骨折愈合
骨折 畸形愈合或跟部脂肪垫破裂,失去对足跟的保护功能,骨质
直接负重引起,骨突部分骨折在任何部位均可 形成痛性骨痂,而引起疼痛。
中医病因病理:
跟骨为骨退行病变,中医称 之为骨痹,认为肾虚是跟骨骨刺的发病之本,风
寒湿侵袭是病之标,
中老年人由于肝肾亏虚、< br>精血不足、
筋骨失养等,
易患此症。
外感
多因起居不慎,或饮酒当风,或水湿侵渍,或露宿乘凉,或淋雨远行,
或嗜食辛辣厚味等等,感受六 淫之邪,侵扰人体筋骨关节,闭阻经脉气血,
出现肢体沉重、关节剧痛。
1
、
2
、
内伤
人到中年后,肝肾开始虚衰,气血有所不足,人的活动量减少,气血
有所不足,加之外受寒邪湿气,客于 骨髓,发而为痹。
3
、
劳损
劳伤 筋骨者,肝肾自伤。跌扑损伤,可致瘀血内停,瘀血阻塞经脉,
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中医特效疗法】
跟骨骨刺,是目前无法根治的疾病之一,虽然不至于要人命,但是 患者必需
长期忍受各种麻痛的感觉,
是令人非常痛苦的一种疾病。
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西
医可用消炎镇痛药或封闭治疗进行对症处理,
中医治疗方法也很多,
且采用 综合
疗法,一般疗效都佳。
1
、针刀治疗
患者俯卧,踝 关节前垫一枕头,足跟朝上,将足放稳,常规消毒铺巾,在压
痛点最明显处亦即骨刺的尖部进针刀,刀口线和纵轴平行,
针体和足跟底的后平
面呈
60
度角,按小针刀进针四 步规程:定点、定向、加压分离、刺入,深度达
骨刺尖部,作横行切开剥离,三四下即可出针。然后以确 炎舒松、利多卡因、生
理盐水
5ml
混匀,
在原针孔处封闭约
2ml
左右。
切开剥离的位置一定要在骨刺尖
部,
并将尖锐的顶部削平,
但 不必将骨刺过多削掉,
一般
1
次即痊愈,
如未治愈,
有余痛,
5
天后再作
1
次,最多不超过
3
次。
2
、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有很好的镇痛作用。
“
针
”
即针刺,
“
灸
”
即艾灸,以这种方式刺激体
表,并通过全 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
“
扶正祛邪
”
、
“
治病保健
”
的目的。常规取穴为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本病以近部选穴为主,多选用压痛点、昆仑、太溪、仆参、水泉、然谷为主
,
毫针针刺
,
中 等刺激强
度
,
留针
30
分钟
,
每日
1次
,10
次为
1
疗程。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结合温针灸,用
2c m
艾条一段,插在针柄上施灸。查阅大量文献,治疗跟骨骨刺,用针灸方法为
主,结合其他方法 综合治疗的病例不少,且都疗效不错。有加刺足三里,三阴交
健脾补肾固本治疗,有结合水泉穴,申脉穴 放血疗法治疗(
1
)
,有合用外敷膏药
治疗的,均获得很好效果。
3
、中医中药治疗(
2
)
1
)治以补肾活血、祛 风通络法。基本方:熟地黄
20g
、当归
20g
、续断
12g
、
独活
12g
、苍术
8g
、威灵仙
15g
、牛膝
15g
、木瓜
24g
、制没药各
5g
。根据病情
加 减,
兼风寒加防风
10g
;
夹寒湿加秦艽
15g
、
制附子
10g
;
兼湿热加薏苡仁
20g
、
黄柏
15 g
。每天
1
剂,加水
500
毫升,煮沸后文火煎
30
分钟,取汁
150
毫升;
2
煎加水至
400
毫升,煎30
分钟后取汁
150
毫升,
2
煎汁混合均匀,分
2< br>次服用。
2
)青滕汤加减:基本方:青风滕
30g
~
45g
秦艽
15g
寻骨风
15g
首乌
30g
老弱幼 年患者酌减用量,每日一剂。一般用基本方即可,亦可随症加减:风盛:
疼痛上下左右走窜,痛无定处, 无红肿现象。可选加灵仙、羌活、独活、防风。
寒盛:疼痛苦楚,手足拘挛,遇寒则盛,得热 则解。可选加制附片、桂枝、制二
乌、当归、细辛。湿盛:肢体沉重,肌肤麻木,痛有定处,变天增剧。 可选加苡
仁、苍术、稀莶草。热化:局部红肿疼痛,唇口干燥,甚则口渴喜冷,多见于急
性期, 活动期。可选用丹皮、虎杖、生地。虚弱:身体瘦弱,疼痛麻木,感觉迟
饨,自汗,浮肿。可选加桑寄生 、黄芪、杜仲、拘杞、鸡血滕、当归、刺五加。
.
病愈后,当以调补气血之剂巩固疗效。
4
、中药足浴法
(
1
)治以祛风通络。处 方:五加皮
35g
、牛大力
30g
、千年健
30g
、艾叶< br>30g
、
牛膝
20g
、泽兰
20g
、川芎
2 0g
、独活
15g
、薄荷
15g
、丹参
15g
、羌 活
10g
。每
天
1
剂,将药物放入陶锅内,加水
1000< br>毫升,醋
100
毫升,煮沸后文火煎
30
分娩的电视剧-
分娩的电视剧-
分娩的电视剧-
分娩的电视剧-
分娩的电视剧-
分娩的电视剧-
分娩的电视剧-
分娩的电视剧-
本文更新与2021-01-19 17:3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6690.html
-
上一篇:轻度骨质增生怎么治疗才好
下一篇:膝盖骨质增生的治疗方法及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