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可以吃胡椒粉吗-
第一章
贫血概述
定义:
贫血是指成年 男性
Hb<120g
/
L
,成年女性
(
非妊娠
)H b<110g
/
L
,孕妇
Hb<100g
/
L
。< br>
【分类】
一、按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
类型
MCV
(
fl
)
MCH
MCHC
疾病
大细胞性贫血
正常细胞性贫血
>100
80-100
>32
26-32
32
—
35
31
~
35
巨幼细胞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小细胞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
血
<80
<80
<26
<26
31
~
35
<30
慢性病贫血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海洋性贫
血
二、按贫血发病机制和病因分类
(一)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1
.再生障碍性贫血。
2
.叶酸或维生素
B12
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贫血。
3
.缺铁和铁利用障碍性贫血
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
(三)失血性贫血。
第二章
缺铁性贫血
【铁代谢】
人体内铁分两部分:其 一为功能状态铁,包括血红蛋白铁
(
占体内铁
67
%
)
、肌 红蛋白铁
(
占
体内铁
l5
%
)
、转铁蛋白铁
(3
~
4mg)
、乳铁蛋白、酶和辅因子结合的铁;其二为贮存铁
(
男性
l 000mg
,女
性
300
~
400mg)
,包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铁总量在正常成年男性约
50
~
55mg
/< br>kg
.女性
35
~
40mg
/
kg
。正常人 每天造血约需
20
~
25mg
铁,主要来自衰老破坏的红细胞。
< br>正常人维持体内铁平衡需每天从食物摄铁
l
~
1.5mg
,孕、乳妇< br>2
~
4mg
。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
(
可达
20
%
)
,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
(1
%~
7
%
)。铁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食物铁的状态
(
三价、
二价铁
)
、胃肠功能
(
酸碱度等
)
、体内铁贮量、骨髓造血状态及某些药物
(
如维生素
C)
均会影响铁吸收。
吸收入血的二价铁经铜 蓝蛋白氧化成三价铁,与转铁蛋白结合后转运到组织或通过幼红细胞膜转铁蛋
白受体胞饮人细胞内,再与 转铁蛋白分离并还原成二价铁,参与形成血红蛋白。
2+
3+
2+
Fe
吸收→
Fe
转运→
Fe
利用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
一
)
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
多见于婴幼儿、青少 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青少年偏食易缺铁。
女性月经过多、妊娠或哺乳,需铁量增加,若不补充高铁食 物,易造成
IDA
。
(
二
)
铁吸收障碍
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绕过铁的主要吸收部
位
(
十二指肠
)
,使铁吸收减少。
(
三
)
铁丢失过多
如慢性胃肠道失血
(
包括痔疮、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裂孔疝、消化道息肉、胃肠
道肿瘤、寄生虫感染、食管或胃底静脉曲 张破裂等
)
、月经过多
(
如宫内放置节育环、子宫肌瘤及月经失调
等 妇科疾病
)
。
二、发病机制
(
一
)
缺铁对铁代谢的影响
当体内贮铁减少到不足以补 偿功能状态的铁时,铁代谢指标发生异常:贮
铁指标
(
铁蛋白、含铁血黄素
)
↓、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组织缺铁、红细胞内缺
铁。转铁蛋白受体表达 于红系造血细胞膜表面,当红细胞内铁缺乏时,转铁蛋白受体脱落进入血液成为血
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
(sTfR)
。
(
二
)
缺铁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红细胞内缺铁,血红素合 成障碍,大量原卟啉不能与铁结合成为血红
素。以游离原卟啉
(FEP)
的形式积累在 红细胞内。
(
三
)
缺铁对组织细胞代谢的影响
组织缺铁,细胞中含铁酶和铁依赖酶的活性降低。进而影响患者的
精神、行为、体力、免疫功能及患儿 的生长发育和智力;缺铁可引起粘膜组织病变和外胚叶组织营养障
碍。
【临床表现】
一、缺铁原发病表现。
二、贫血表现。
三、组织缺铁表现
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体力、 耐力下降;易感
染;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皲裂、吞咽困难; 毛发干枯、脱
落;皮肤干燥、皱缩;指
(
趾
)
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 ,重者指
(
趾
)
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
(
匙状甲
)
。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呈小细胞低 色素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
低于
8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 量
(MCH)
小
于
27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 CHC)
小于
32
%。血片中可见红细胞体积小、中央淡染区扩大。网织
红细 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减低。
二、骨髓象
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核染色质致密、胞浆少、边缘不整齐,有血
红蛋白形 成不良的表现,即所谓的“核老浆幼”现象。
三、铁代谢
血清铁↓,总铁 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骨髓涂片用亚铁氰化钾
(
普鲁士蓝反应
)
染色后,在骨髓小粒中无深蓝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在幼红细胞内铁减少或消失,铁粒幼
细胞 少于
l5
%。
四、红细胞内卟啉↑。
【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应与下列小细胞性贫血鉴别:
(
一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遗传或不明原因导致的红细胞 铁利用障碍性贫血。表现为小细胞性贫血,但
血清铁蛋白浓度↑、骨髓小粒含铁血黄素颗粒↑、铁粒幼细 胞↑,并出现环形铁粒幼细胞。血清铁和铁饱
和度↑,总铁结合力不低。
(
二
)
海洋性贫血有家族史,有溶血表现。血片中可见多量靶形红细胞。血清铁蛋白、骨髓可染铁 、血
清铁和铁饱和度不低且常增高。
(
三
)
慢性病性贫
慢性炎症、感染或肿瘤等引起的铁代 谢异常性贫血。贫血为小细胞性。贮铁
(
血清
铁蛋白和骨髓小粒含铁血黄素
)
增多。血清铁↓、血清铁饱和度↓、总铁结合力↓。
(
四
)
转铁蛋白缺乏症
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致
(
先天性
)
或严重肝病、肿瘤继发
(
获得性
)
。 表现为小
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血清铁蛋白及骨髓含铁血黄素均明显降低。
【治疗】
一、病因治疗应尽可能地去除导致缺铁的病因。如婴幼儿、青少年和妊娠妇 女营养不足引起的
IDA
,
应改善饮食;月经过多引起的
IDA
应看 妇科调理月经;寄生虫感染者应驱虫治疗;恶性肿瘤者应手术或
放、化疗;消化性溃疡引起者应抑酸治疗 等。
二、补铁治疗治疗性铁剂有无机铁和有机铁两类。无机铁以硫酸亚铁为代表,有机铁则包 括右旋糖酐
铁、葡萄糖酸亚铁、山梨醇铁、富马酸亚铁和琥珀酸亚铁等。无机铁剂的不良反应较有机铁剂 明显。
首选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
0
.
3g
,每日
3
次;或右旋糖酐铁
50mg
,每日
2
~
3
次。 餐后服用胃肠道反
应小且易耐受。应注意,进食谷类、乳类和茶等会抑制铁剂的吸收,鱼、肉类、维生素
C
可加强铁剂的吸
收。口服铁剂有效的表现先是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高峰在开始服 药后
5
~
10
天,
2
周后血红蛋白浓度
上升,一般
2
个月左右恢复正常。铁剂治疗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至少持续
4
~
6
个月,待铁蛋白正常后
停药。
若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或胃肠道正常解剖部 位发生改变而影响铁的吸收,可用铁剂肌肉注射。右旋糖酐
铁是最常用的注射铁剂,首次给药须用
0
.
5ml
作为试验剂量,
1
小时后无过敏反应可给足量治疗,第 一天
给
50mg
,以后每日或隔日给
l00mg
,直至总需量。
第三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
【病因和发病机制】
①病毒感染,特别是肝炎病毒、微小病毒
B19
等。②化学因素,特别是氯霉素类抗生 素、磺胺类药
物、抗肿瘤化疗药物以及苯等。③长期接触
X
射线、镭及放射性核素等。
【临床表现】
一、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
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少数可由非重型进展而来。
(
一
)
贫血。
(
二
)
感染
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
三
)
出血
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皮 肤表现为出血点或大片瘀斑,口腔粘膜有血
泡,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眼结膜出血等。深部脏器出血。< br>
二、非重型再障
(NSAA)
起病和进展较缓慢、病情较重型轻。
(
一
)
贫血。
(
二
)
感染
感染相对易控制,很少持续
l
周以上。上呼吸道感染常见。
(
三
)
出血
出血倾向较轻,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内 脏出血少见。多表现为皮肤出血点、牙龈出
血,女性患者有阴道出血。出血较易控制。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SAA
呈重度全血细胞减少:重度正细胞 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数多在
0
.
005
以下,
9
且绝对值
<15
×
10
/
L
;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NSAA
也呈全血细胞减少,但达不到
SAA
的程度。
二、骨髓象
多部位骨髓增生重度减低,粒、红系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及非 造血细胞比例
明显增高,骨髓小粒皆空虚。
三、发病机制检查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强阳性。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PNH)
患者有血红蛋 白尿发作,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可增生减低。
PNH
酸
一
溶血试验
( Ham
试验
)
、蛇毒因子溶血试验可呈阳性。骨髓或外周血可发现
CD55< br>、
CD59
的各系血细胞。
【治疗】
一、对症治疗
1
.纠正贫血通常认为血红蛋白低于
60g
/
I
。且患者对贫血耐受较差时,可输血。一般输浓缩红细
胞。应防止输血过多。
2
.控制出血
用促凝血药
(
止血药
),如酚磺乙胺
(
止血敏
)
等。凡迅速发展的紫癜、严重口腔或视网膜9
出血、血尿或血小板低于
10
×
10
/
L
而 同时有感染者,应注意合并颅内出血的风险,可输血小板。
3
.控制感染。
二、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
(
一
)
免疫抑制治疗
1
.抗淋巴细胞/胸腺细胞球蛋白
(ALG
/
ATG)
主要用于
SAA
。
2
.环孢素
适用于全部
AA
。
3
.其他有学者使用
CD3< br>单克隆抗体、麦考酚吗乙酯
(MMF)
、环磷酰胺、甲泼尼龙等治疗
SAA。
(
二
)
促造血治疗
1
.雄激素
适用于全部
AA
。常用四种:①司坦唑醇(
康力龙
)
;②十一酸睾酮
(
安雄
)
;③达那 唑;④丙
酸睾酮肌注。
2
.造血生长因子
适用于全部
AA
,特别是
SAA
。
(
三
)
造血干细胞移植。
第四章
溶血性贫血
溶血是指红细胞遭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溶血超过造血代偿时出现的贫血 即溶血性贫血
(HA)
。
【临床分类】按发病机制,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分类如下:
一、红细胞自身异常性溶血性贫血
(
一
)
红细胞膜异常性溶血性贫血
1
.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2
.获 得性血细胞膜糖化肌醇磷脂
(GPI)
锚连膜蛋白异常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P NH)
。
(
二
)
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性溶血性贫血:
戊糖磷酸途径 酶缺陷如葡萄糖一
6
一磷酸脱氢酶
(G6PD)
缺乏引起蚕豆病。
(
三
)
珠蛋白和血红素异常性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血红蛋白病
(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
二、红细胞周围环境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
一
)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二
)
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1
.血管壁异常
心脏瓣膜病和人工心瓣膜、血管炎病等。
2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
3
.血管壁受到反复挤压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
三
)
生物因素蛇毒、疟疾、黑热病等。
【发病机制】
(
一
)
血管内溶血
血型不合输血时可发生血管内溶血,同时形成血红蛋白血症。
(
二
)
血管外溶血
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和温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血管
外溶血时由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主要是脾破坏红细胞。
无效性红细胞生成或称为原位 溶血,指骨髓内的幼红细胞在释入血循环之前已在骨髓内破坏,可伴有
黄疸,其本质是一种血管外溶血。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临床表现】血管内溶血可有严重的腰背及四 肢酸痛,伴头痛、呕吐、寒战,随后高热、面色苍白和
血红蛋白尿、黄疸。
血管外溶血多见,有贫血,黄疸,肝、脾大三大特征。
【实验室检查】
一、提示血管内溶血的检查
1
.游离血红蛋白
血管内溶血时增高。
2
.血清结合珠蛋白
血管内溶血时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
3
.血红蛋白尿
血红蛋白尿时尿常规示隐血阳性,尿蛋白阳性,红细胞阴性。
4
.含铁血黄素尿
主要见于慢性血管内溶血。
二、红细胞寿命缩短。
【鉴别诊断】
抗人球蛋白试验
( Coombs
试验
)
阳性者,考虑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并进一步确定原因 。
【治疗】
一、去除病因
二、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可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激素还可用于阵发性睡眠性
血红蛋白尿 。
三、脾切除术对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最有价值。
第五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是一组起源于 造血干细胞,以血细胞病态造血、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转化
为特征的难治性血细胞质、量异常的异质性疾 病。
【分型及临床表现】
法美英
(FAB)
协作组主要根据
MDS
患者外周血、骨髓中的原始细胞比例、形态学改
变及单核细胞数量,将
MDS
分为
5
型:即难治性贫血
(RA)
、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 br>(RAS)
、难治性贫
血伴原始细胞增多
(RAEB)
、难治性贫血伴 原始细胞增多转变型
(RAEB
—
t)
、慢性粒一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CMMl)
。
几乎所有的
MDS
患者都有贫血症状,如乏力、疲 倦。约
60
%的
MDS
患者容易发生感染,约有
20
%的< br>MDS
患者死于感染。
40
%~
60
%的
MDS患者有血小板减少。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和骨髓象
50
%~
70
%的患者为全血细胞减少。一系减少很少见,多为红细胞减
少。骨髓增生程度多在活跃以上,
1
/
3
~
1
/
2
达明显活跃以上,少部分呈增生减低。外周血和骨髓常
见的病态造血。
二、造血祖细胞体外集落培养
MDS
患者的体外集落培养常出现集落“流产”,形成 的集落少或不能形
成集落。粒一单核祖细胞培养常出现集落减少而集簇增多,集簇/集落比值增高。
第六章
白血病
第一节
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AL)
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
(
白血病
细胞
)
大量增殖并 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脏器,抑制正常造血。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
浸润等征象。
【分类】
国际上常用的法美英
(FAB)
分类法将
AL
分为
ALL
及
ANLL(
或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两大类。
这两类再分成多种亚型。
AML
共分
8
型如下:
M0(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
。
M1(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
。
M2(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
。
怀孕可以吃胡椒粉吗-
怀孕可以吃胡椒粉吗-
怀孕可以吃胡椒粉吗-
怀孕可以吃胡椒粉吗-
怀孕可以吃胡椒粉吗-
怀孕可以吃胡椒粉吗-
怀孕可以吃胡椒粉吗-
怀孕可以吃胡椒粉吗-
本文更新与2021-01-18 20:2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5064.html
-
上一篇:迈瑞BC—3000三分类血液分析仪操作规程
下一篇:贫血的诊断标准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