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感冒鼻塞-
综述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进展
赵雷综述宋文刚审校
肺炎支原体
(mycoplasma
pneumoniae,
MP)
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
或其它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
目前的研究显示,肺炎支原体肺炎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
占
CAP
的
10%}40%
。据国内外的研究发现 ,
MPP
的好发年龄阶段为
5
一
15
岁,婴幼儿和老年人 也可感染。发病率在
10%}30%
之间,每
2}6
年在世界范
围内流行
1
次,流行期间发病率可高达
50% o
MP
感染的发生率主要取决于受
感染社区的基本发病率、宿主的免疫力及生物毒力。在
MP
感染的流行病学
调查方面,目前不少国家都进行了较系统的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
:MP
感
染总体呈现出周期性流行的特点,每
3
一
7
年流行一次。在美国,< br>1967
年和
1974
年分别发生
2
次流行
;在丹麦,从
1958
年至
1972
年,每
4
一
5
年出现一次流行
;
在口本,从
1979
年至
1999< br>年,每隔
3}4
年规律地出现一次流行高峰
;
在韩国,
从
19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20
世纪初期大约每
3
年流行一次
;
近年来,
MP
感染流
行的间隔 在缩短。儿童青少年是
MP
的易感人群,
MPP
的好发年龄阶段为
5
一
15
岁,大多数成年人己经获得对
MP
的免疫。然而,随着人群经历过更长周期
的流行,易感年龄分布可能会有变化,比如,近年来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
趋势,年 龄小于
5
岁的儿童及老年人也易发生
MP
感染。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好
发季节是秋末和冬初
[i-z}
。其临床特征是顽固性剧烈咳嗽。近
10多年来,不
但
5
岁以下小儿
MPP
的发病率显著升高 ,好发年龄提前,且重症支原体肺炎
及难治性支原体肺炎逐年增多,表现为病情重,伴有多个脏器功能损害,对
药物不敏感,治疗效果差,迁延不愈,甚至危及生命或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
支原体是细胞外寄生菌,属暗细菌门,柔膜纲,支原体目,支原体科,
支原体属。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是目前己知能独立生活的最小的原核型病原
微生物,形态多样,可呈球状、杆状、丝状等,能通过细菌滤器,繁殖以二
分裂方式为主。体外培养需要含胆固醇的特殊培养基,在接种
10
天后才能
出现菌落,菌落呈油煎蛋状,菌落很小,基本不超过
0.5 m m
。支原体的大小
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直径约为
120}150nm,最小的直径仅为
80nm
,含
DNA
和
RNA
,普 通染色不易着色,革兰染色阴性,在有氧、无氧环境下均能生长,能耐冷冻,对
热和干燥敏感,
5 6 0C
即灭活,
3 7 0C
时只能存活几小时,对青霉
素等通过抑制细胞壁的抗生素有抵抗力,对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如大环
内酉旨类药物敏感。
目前,
MPP
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现对 近年来
MPP
发病机制进展
及与临床的关系综述如下
:
一、肺炎支原体的勃附
自
1960
年开始,人们做了很多实验表明,肺炎支原体对宿主呼吸道勃膜
上皮细胞的粘附是其繁殖和成功致病的始发条件及关键因素之一。肺炎支原
体通过飞沫传播,当肺炎支原体随飞沫被吸入呼吸道后,即由肺炎支原体的
一种特殊顶端结构一勃附细胞器介导完成勃附过程。这种顶端结构具有引导肺
炎支原体滑行移动和勃附的功能,
MP
借滑行移动定位于纤毛细胞的隐窝内,
以其顶端特殊结构牢固勃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受体上,由此在呼吸道定
植,以抵抗纤毛上皮细胞的清除及吞噬细胞的吞噬,这是肺炎支原体致病的
先决条件,肺炎支原体的勃附细胞器由一个交互式的勃附素网状系统和勃附
辅助蛋白组成,包括
P1, P30, P116
和
HMW-3
等。 其中较重要的有
P1
和
P30[3]
一般认为它们是勃附的关键。
目前认为
P1
粘附蛋白是肺炎支原体的主要勃附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原性
< br>及变异性。
P1
基因编码是含有
1627
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分子 量为
176.8kDo
P1
蛋白通过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神经氨酸受体结合,破坏呼
吸道勃膜表面的完整性
;
同时抑制纤毛上皮细胞的运动,消耗上皮细胞周围
的营养物质,影响粘膜上皮细胞的代谢
;P1
粘附蛋白可产生并释放过氧化氢
等一些有毒物质,导致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损伤、坏死、脱落。
P1
粘附蛋白
作为肺炎支原体顶端结构中的
1
种对胰酶敏感的跨膜蛋白,它不仅对介导肺
炎支原体勃附于宿主细胞的过程起重要作用,其本身也是
1
种能刺激机体产
生强烈的免疫应答的抗原。
Svensrup
等
[[4]
发现
P1
蛋白表达片段的多克隆抗体
可以与目前所知的
MP
致病株
M129,
FH
和
PI-1428
结合,从而抑制该株
MP
对
宿主细胞的勃附作用。
P1
基因具有株系变异的可能,并导致肺炎支原体耐药。
P30
粘附蛋白的分子 量约为
29.17kD
,由
275
个氨基酸组成。
P30
蛋 白在
维持肺炎支原体勃附细胞器的细胞结构和单向移动方面起重要作用。有实验
< br>显示
P30
蛋白与
Pl
、蛋白
B
和蛋白
C< br>串联所形成的复合物是受体识别所必需的,这一复合
物可使肺炎支原体有效勃附于宿主的呼吸道粘 膜细胞表面。完全丢
失
P30
基因或
P30
基因
3/
端的
MP
突变株会失去勃附功能,从而变为无毒株。
P30
蛋 白靠其梭基端锚定于
NIP
细胞膜上,针对
P30
的单克隆抗体可有效抑制< br>MP
的勃附作用和毒力效应。
Varshney
等
[s
〕用 酶联吸附法检测
MBP-P30B
融合蛋白
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血清的反应,并与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试剂相比较,
MBP- P30B
融合蛋白的反应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78.5%
和
89.47
,该研究认为
P30
蛋白能作为
MP
感染免疫诊断的
1< br>种抗原。
P30
蛋白和真核生物的细胞骨架
蛋白、纤维蛋白原、角蛋白、肌原蛋白等有同源性,与人类的某些器官组织
有着共同抗原成分,存在交叉免疫原性,这些被认为同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肺
外并发症的发生及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肺炎支原体高分子量蛋白
(HMW)
是一组复合蛋白,是肺炎支原体勃附所
必需的辅助蛋白。肺炎支原体的吸附能力取决于
P1
粘附蛋白、
P30
粘附蛋白
和另一些对顶端结构起稳定作用的细胞骨架样蛋白
(HMW)
的 相互作用,它们
巧妙地形成
1
个功能完整的勃附网络。
Willb y
等
[f6l
研究认为
HMW2
的稳定需要
HMWI
,缺乏
HM WI
将导致
HMW2
不能定位到附属器官上,从而影响肺炎支
原体 的勃附功能。
Jordan
等
[f}l
研究
MP
细胞勃附相 关蛋白时指出,
P65
是肺炎
支原体细胞骨架的构成部分,如果
HMWI
或
HMW2
蛋白部分或完全缺失,将
导致
P65
含量极低并 不能正确定位,而且,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
HMW2
缺失,
都会导致细胞勃附相关蛋白
HMWI, HMW3
和
P65
水平下降,并使支原体失去
细胞勃附能力。Seto
等
[fgl
认为细胞勃附蛋白在勃附器官上的集合时是有顺序
的,
HMWI
第
1,
HM W3,
P1,
P30,
P90
和
P40
其次,
P65
最后。总之,黍占附
是一个复杂的、多种勃附相关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肺炎支原体对宿主细胞的侵入、损伤
原来认为肺炎支原体仅在细胞外致病,但近来发现,部分和
MP
的支原
体种系可侵入、融合进细胞内
[fgl
。而且,
MP
所产生的过氧化氢可 导致宿主细
胞的触酶失去活力,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停止甚至纤毛脱落。遗传物质及
蛋白质合成数量减少,功能下降,最终导致宿主细胞溶解死亡。
MP
不但能
直接侵入人体呼吸道,而且还可侵入其它组织器官,导致多种肺外并发症。
有人[f9l
在研究中发现,
MPN372
是
MP
的相关致病因子, 其部分化学结构与百
口咳毒素的
S1
亚单位类似。可引起人类呼吸道粘膜的 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及坏死,引发与百
口咳相似的剧烈干咳。他们在患儿血清中也检测到大量的
MPN372
,证明
MPN372
可以在人体内合成并有强抗原表位。
MPN372
不但能
直接损失宿主细胞,同时它也有助于
MP
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的粘附,
使
MP
成功的定植到具有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受体的肺泡巨噬细胞、肺
泡
II
型上皮细胞等表面。
Kannan
等
[
‘。
〕经过试验观察
MP
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相
关蛋白结合的情况时发现了此蛋白,并将其命名为
MPN372 o
MP
细胞膜上有
一种脂质相关膜蛋白
(LAMP),
Shirnizu
等
[
“〕发现,
LAMP
中可分离出一种 脂
蛋白,这种脂蛋白通过和细胞表面
Toll
样受体
(TLR)1,
2 ,
6
结合,激活人类
单核细胞核因子一
KB
引起炎症反应和淋巴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凋亡
[lzlo MP
在致病过程中,可释放出过氧化氢、超氧游离基等物质,导致呼吸道上皮细
胞发生氧化应激反应,使上皮细胞纤毛脱落及细胞溶解死亡。
三、免疫反应
MP
可引起呼吸道及肺外多器官组织损伤,这可能与免疫因素有关。目
前,国内外对肺炎支原体免疫学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其中牵涉到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细胞因子的变化以及免疫逃逸。
1.
体液免疫研究发现,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血清中
IgM,
IgG,
IgA
等免
疫球蛋白升高。目前认为
MP
作为抗原,与人体某些器官组织
(
心、肺、脑、
肝、肾、平 滑肌等
)
存在着部分共同抗原。
MP
感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
相应的自身抗体,抗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引起病
变部位增生和破坏性病变,导致多系统免疫损伤。观察发现,病情越重,血
清中
IgM ,
IgG ,
IgA
、免疫复合物和补体等免疫活性指标升高越明显。
stelmach }l3
〕通过
1
年的前瞻性研究还发现
MP
感染后血清工
g E
水平有缓慢升高,
有报道
[
‘
“〕认为肺炎支原体感染 后
IgE
水平升高是诱发哮喘的重要因素。
2.
细胞免疫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中,细胞免疫占有重要地
位,有人认为细胞免疫反应同时扮演了免疫保护和免疫致病的双重角色。在
细胞免疫 反应中,一系列炎症因子,包括工
L-2
,其他活性物质及免疫细胞如
抗原提呈细胞及
T
细胞,参与了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
[y s}
。正常情况下,体内
CD4+
和
CD8+
细胞相互诱 导,相互制约,维持于动态平衡,以维持机体免疫
功能的稳定。刘风等
[
‘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
MPP
患儿
T
细胞亚群的变化,
研究发现
CD4+
淋巴细胞下降,
CD8+
淋巴细胞上升,
说明
MPP
时,
机体
T
细胞亚群的分布平
衡被打乱,导致免 疫紊乱和免疫防御能力的降低。
MP
感染时
通过激活抗自身
T淋巴细胞和破坏正常
T
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导致机体细胞
免疫功能减低或功能紊乱。
3.
细胞因子
MP
可刺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这一
点己 在动物模型己得到充分证明。如
Chu
等
[m
〕研究发现,在过敏性哮喘小鼠
模型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
IFN-y
在肺炎支原体感染后
Sd
升高,而于
9}23d
逐渐下降
;
工
L-4
在第
5
天轻度下降。
MP
作为超抗原,可刺激人体淋巴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如白介素
2
、白介素一
4
、白 介
素一
6
、白介素一
8
、白介素一
10
、白介素一
18
、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这些
细胞因子的变化可能是导 致人们
MPP
的发病机制之一。
Koh
等
[
‘
“〕 研究发现,
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工
L-4
明显上升 。
Esposito
等
[
‘”
〕
研究发现急性< br>MPP
中血清工
L-5
浓度显著升高,且伴有喘息的急性
MP
感染者升
孕妇感冒鼻塞-
孕妇感冒鼻塞-
孕妇感冒鼻塞-
孕妇感冒鼻塞-
孕妇感冒鼻塞-
孕妇感冒鼻塞-
孕妇感冒鼻塞-
孕妇感冒鼻塞-
本文更新与2021-01-18 18:5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4981.html
-
上一篇:肺炎支原体检测的SOP内容
下一篇: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病因习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