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抓周物品-
职业卫生健康知识
职业卫生健康知识
一、职业病概论
1
、职业病概念:
指企业、事业单位和 个体经济组织(简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
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2
、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
由国务院卫生 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调整并公布。
2002
年
5
月
1
日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
3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
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
物 理、
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
它职业有害因素。
4
、职业危害因素分类:
物理性危害因素:噪音、振动、高温、光线过强、电离辐射等。
化学性危害因素:强酸强碱、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
生物性危害因素:病源微生物等。
心理性危害因素:工作压力大等。
5
、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设置或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组织,
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
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盒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6
、为了保护自身健康,劳动者在职业病防治中也应当履行自己的义务:
认真接受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培训,努力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职业卫生知识;
遵守职业卫生法规、制度、操作规程等;
正确使用与维护职业病危害防护设备及个人防护用品;
及时报告事故隐患;
积极配合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有关资料等。
二、常见的职业病及预防
(一)生产性噪声
1
、职业性听力损伤:
系由于听觉长 期噪声噪声影响而发生缓慢的进行性的感音性耳聋;
早期表现
为听觉疲劳,离开噪声环境后可以 逐渐恢复,最终导致感音性耳聋。
分类
病变部位
治疗难度
传音性耳聋
外耳、中耳
相对较易
感音性耳聋
内耳、听神经、脑中枢
很困难,重在预防
(二)噪声的危害:
1
职业卫生健康知识
听力损伤还可以引起:
头痛,
头昏,
失眠,
烦躁不安,
高血压,
心电图改变,
影响 胃的蠕动和分泌。
(三)生产性噪声的预防
生产性噪声危害的发生和程度 主要决定于噪声强度、
接触噪声时间、
噪声的
频率及频谱特性、接触者的敏感性等因素 。
预防措施:
改造声源、
降低噪声。
通过技术改造,< br>把发声物体改造为不发生或发小声的
物体是根本措施。
对噪声传播途径采取措施降低噪声强度。
具体又可分为:
把高噪声机器与低 噪声机器分开布置;
采用消声器或用消声
/
吸声
/
隔声材料阻隔声源 。
加强个人防护。
常用的方法是佩戴耳塞、耳罩、防护帽。
定期进行健康监护体检。
筛选出对噪声敏感者或早期听力损伤者,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高温与中暑
(一)高温作业:
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
当室外温度达到本地区夏季通 风设计计算温度时,
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
2
度或
2
度以上的作业 。
高温作业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改变。
当机体获热与产热大于散热时体温
升高,因大量出汗造成机体严重缺水和缺盐,心脏负荷加重,心率增加、血压下
降,食欲减退、消化不 良,严重时还可导致中暑发生。
(二)中暑:
定义:是受热作用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疾病的统称。
临床表现: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1
)先兆中暑:在高温作 业场所劳动过程中,作业人员有轻微头晕、头疼、
眼花、耳鸣、心悸、脉搏频数、恶心、四肢无力、注意 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
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尚能勉强坚持工作。
2)轻症中暑:作业人员具有前述中暑症状而一度被迫停止工作,但经短时
休息,症状消失,并能恢复 工作。
3
)重症中暑:作业人员具有前述中暑症状被迫停止工作,并在该工作日未< br>能恢复工作或工作中出现突然晕厥及热痉挛。
高温作业工人排汗量明显增加,
其增加量与劳动强度成正比,
排出的汗中含
有大量盐分,
大量排汗使体内盐分丢失,< br>因此,
高温作业工人在排汗量较大情况
下,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对维持身体健康十分必要 。
饮水是最常见,也是最简便的补充水分方式。
2
职业卫生健康知识
高温作业人员饮水应遵循三条原则:
1
)补足补够原则:一般要比平常每天多饮水
3
——
5
升。
2
)饮水方式以少量多饮为宜,暴饮会加重心、肾和胃肠道负担,又促使大
量排汗 。
3
)饮水和补盐同时进行,不能单纯补充水分。
(三)中暑预防
防暑降温措施为:
合理设计工艺流程,
隔热及通风 ,
加强个人防护及医疗预
防。
急救:
1
)
迅速把病人移至荫凉处,平卧休息。
2
)
用冷水擦洗全身,并逐步降低水的温度。在头部、腋窝、股窝处可用井水或冰袋敷之,以加快散热。
3
)
与此同时,用扇子或电扇吹风,帮助散热。
4
)
针刺入中、曲池、百汇穴位。
5
)
口服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
6
)
鼓励病人喝含盐的清凉饮料。
7
)
严重中暑者,经降温处理后,及早送往医院。
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者,可逐渐恢复,重症中暑必须紧急送医院抢救。
三、粉尘与尘肺病
(一)生产性粉尘:
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长期吸入主要引
起肺部病变。
粉尘,根据生产性粉尘的性质,可分以下三类:
无机性粉尘,根据来源不同,可分
1
、
金属性粉尘:例如铝、铁、锡、铅、锰等金属及化合物粉尘。
2
、
非金属的矿物粉尘:例如石英、石棉、滑石、煤等。
3
、
人工无机粉尘:例如水泥、玻璃纤维、金刚砂等。
有机性粉尘:
1
、
植物性粉尘:例如木尘、烟草、棉、麻、谷物、茶、甘蔗等粉尘。
2
、
动物性粉尘:例如畜毛、羽毛、角粉、骨质等粉尘。
合成材料粉尘:
主要见于塑料加工过程中。
塑料的基本成分除高分子聚合物 外,
还含有填料、
增塑剂、稳定剂、色素及其他添加剂。
(二)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取决于其化学成分和浓度
空气中粉尘浓度:同一种粉尘,浓度越高,对人体危害越严重。
粉尘分散度:
粒径轻音较小和颗粒越多,
分散度越高,
在空气中浮 游的时间越长,
被人体
吸入的机会就越多,其危害也就越大。
机体健康状态:
一般来说,进入呼吸道的粉尘
98%
在
2 4
小时内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凡
有慢性呼吸道炎症者,则呼吸道的清除功能较差;此外,个 体因素如年龄、健康
素质、个人卫生习惯、营养状况等也是影响尘肺病的重要条件。
接触时间:
接触时间越长,对人体危害越大。
3
职业卫生健康知识
(三)粉尘的危害
根据不同特性,粉尘可对机体引起各种损害:
1
、
粉尘可通过呼吸器官,可刺激呼吸道,造成支气管敏感;
2
、
可溶性有毒粉尘进入呼吸道后,
能很快被吸收进入血流,
引起中毒;
3
、
放射性粉尘,则可造成放射性损伤;
4
、
某些硬质粉尘可损伤角膜及结膜,引起角膜混浊和结膜炎等;
5
、
粉尘堵塞皮脂腺和机械性刺激皮肤时,可引起粉刺、毛囊炎及皮肤
破裂等;
6
、
粉尘进入外耳道混在皮肤中,可形成耳垢等。
粉尘 对机体影响最大的是呼吸系统损害,
包括上呼吸道炎症、
肺炎、
尘肺以及其
他 职业性肺部疾病等。
起重尘肺是职业性疾病中影响面最广、
危害最严重的一类
疾病。< br>
(四)尘肺
尘肺:
是因长期吸入生产性有害粉尘引起的以肺部弥漫 性纤维化改变为主的
全身性疾病。
临床症状:早期可无临床症状,部分患者有胸闷、 咳嗽,随上述症状加重并
有气紧气喘、呼吸困难、晚期可并发肺气肿及肺心病。
治疗 :
目前尚无根治的药物。
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控制病情的进一
步发展。
(五)粉尘与尘肺病预防——防尘
防尘的主要措施:宣、革、湿、风、密、护、管、查。
1
、
宣:加强宣传教育,使防尘工作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2
、
革:即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这是消除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
3
、
湿:即湿式作业,可防止粉尘飞扬,降低环境粉尘浓度;
4
、
风:加强通风机抽风措施,将工作的含尘空气抽出,并将新鲜空气
送入工作面;
5
、
密:加装防尘罩,把生产性粉尘的发生源密闭起来;
6
、
护:即个人防护,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和增强体质;
7
、
管:维修管理,加强技术管理,建立必要的防尘制度;
8
、
查:
定期检测环境空气中粉尘浓度,
对接触者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
四、职业中毒
(一)职业中毒:
在生产环境中,毒物常以粉尘、 烟尘(比粉尘更细的颗粒)
、气体、蒸气或
雾滴的状态出现,在防护不严或意外事故异常情况下 ,在生产、使用、运输等过
程中,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损害全身各个系统,如 神
经系统、肝脏等,引起职业中毒。
例如:
刺激:焊锡产生的松香烟雾会刺激呼吸道,造成支气管敏感。
腐蚀:电镀过程中使用的强酸及碱会灼伤皮肤。
有毒:吸入过量干洗或除污用的溶剂如四氯乙烯,会损害肝脏或肾脏。
重金属:电镀或制造镍镉电池所用的镉,吸入人体后会损害肾脏。
(二)影响职业中毒的因素:
毒物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需要一定条件,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毒物的毒性:
毒物的毒性主要决定于它的化学结构。
一般分为
“剧毒”
物质;
4
宝宝抓周物品-
宝宝抓周物品-
宝宝抓周物品-
宝宝抓周物品-
宝宝抓周物品-
宝宝抓周物品-
宝宝抓周物品-
宝宝抓周物品-
本文更新与2021-01-18 04:3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3783.html
-
上一篇:(完整版)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内容
下一篇:高血压健康教育知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