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崽崽是什么意思胁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18 04:20

好娃娃感冒药-

2021年1月18日发(作者:费澄)
胁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胁指侧胸部,
即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肋软骨 部分的统称,
故胁痛系指一侧或两侧胁
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 ,或肝之阴阳不足致肝
络不畅,气血失养所致。

【范围】

西医学 中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脓肿、肝囊肿、肝血管瘤、
肝寄生虫病、胆囊炎、胆石症、 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及胸膜肥厚粘
连、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神经官能症等 疾病中出现以胁痛为主的症状时,
可参考
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
.外邪侵袭湿热、疫疠或寒湿 之邪侵犯肝胆经脉,肝胆失于疏泄条达,少阳、
厥阴经脉不畅而致胁痛。

2
.情志内伤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均可致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
胁痛。

3
.劳欲、劳倦过度

劳欲过度耗伤肝肾精血;劳倦伤脾,中焦运化水谷乏力 ,气
血化生乏源;或久病体虚,精血俱亏,肝肾不足,脉络失养而致胁痛。

4
.瘀血内积外伤或强力负重,致胁肋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而致胁痛;或
黄疸、积聚等经久不愈, 肝脾受伤,气机郁滞,瘀血内积,胁络塞滞而为胁痛。

5

痰浊郁火饮食不 节,
过食肥甘厚味醇酒,
或过食生冷,
遏伤脾阳,
脾失健运,
痰浊中 阻,气机郁滞,肝胆疏泄失司而致胁痛。痰浊阻于中焦,胆腑通降不能,
胆汁排泄不畅,内郁而化热生火 ,湿浊热邪交蒸日久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
而致胁肋剧痛。

二、病机

1

发病浊实之邪阻滞胆道所致胁痛,
起病多急,
如感受外邪、外伤或砂石
(
虫体
)
所致胁痛,
发病急骤且疼痛较重。
因精血亏虚,
胁络失养,
或虚中夹实所致胁痛,
起病较缓,如劳欲过度,情志所伤者, 发病缓慢而疼痛较轻。

2
.病位以肝胆二经为主,兼及脾胃、肾。

3
.病性有虚有实,或虚实并见。但疼痛在于气血不行,不通则痛,故临床以实
证虚实夹杂为 多见。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等浊邪为主;虚证多为阴血不足、
肝肾亏虚或阴阳俱亏。
4
.病势病之初期多以气滞或湿热为多见,进而出现气滞血瘀,气郁化火,灼伤
阴津之变; 或出现湿热化火、气津两伤,湿热未尽、肝肾阴亏,甚至湿痰瘀阻、
脾肾不足之变。气血阴阳演化之中, 由肝胆而及脾胃,进而及肝肾、脾肾。

5

病机转化

胁 痛病机转化表现在邪实积聚与正气耗损两方面。
邪实的积聚,

是由气及血,
即肝气郁结日久不解,
致肝郁气滞,
进而可致血行不畅,
瘀血内停,
肝血瘀阻 ,甚则形成癥积;一是由湿热蕴积肝胆,化火生毒,熏灼肝体,炼液为
痰,致痰火毒瘀内蕴之胁痛重证; 或湿热久羁,脏腑失和,湿浊痰毒内生,恋积
于肝,
进而致痰湿毒瘀迁延肝胆之杂证。
正气耗损,
即由实转虚之变。
肝胆湿热、
肝胆实火或肝郁化火,火热灼伤阴液,及肝血 瘀阻,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均可
致肝阴亏虚;火热灼津耗气,或肝郁乘脾,日久可致脾气虚弱,肝阴亏 耗,久竭
肾精,
致肝肾阴虚,
又气阴两伤,
或阴损及阳,
则可成肝阳 虚或肝脾肾阳虚之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凡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即可诊为本病证。

二、鉴别诊断

1

胃脘痛

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
痛时可牵连胁背,
尤其
是肝气犯胃证的胃脘痛,
发作时常可攻痛连胁,
但仍以 胃脘部疼痛为主证。
常兼
见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纳差嘈杂,嗳气或吐酸,或吐清水,大便溏薄 或秘结,
甚至呕血、便血等,可予以鉴别。

2
.胸痹心痛

胸部闷痛为主,
时可牵及胁背,其疼痛性质及部位与胁痛不同。

痹心痛一般以前胸 、心前区为主,疼痛为刺痛或压榨样痛,多伴有胸部憋闷、呼
吸欠畅,且一般呈发作性,严重者胸痛持续 时间较长,胸痛彻背,短气喘息,肢
冷汗出,面色苍白或青紫,唇紫,手足青至节,与胁痛不难鉴别。< br>
3
.悬饮悬饮为饮停胸胁之病证,以饮邪停聚之一侧或双侧胸胁胀痛为主,疼痛
一般持续不解,且于呼吸、咳唾、转侧时加重,并见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
等肺系症候,与胁痛迥 异。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外感 和内伤胁痛外感胁痛,起病较急,大多为湿热病邪侵犯肝胆,临床多
伴有恶寒、发热等表证,且多同时并 见恶心、呕吐或黄疸等症状,舌红,苔白腻
或黄腻,脉浮数或弦数。内伤胁痛,起病较缓,无发热、恶寒 等表证出现,多由
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或肝阴不足等引起。。

2
.辨胁痛性 质胁痛病性有虚有实。若胁痛以胀痛为主,走窜不定,时痛时止,
随情志变化而增减,多属肝郁气滞,气 阻络痹所致;若胁痛以刺痛为主,部位固
定,入夜痛甚,或因跌仆闪挫所致者,为胁络受损,瘀血停着, 若胁下可扪及癥
块,触之坚硬者,多为气滞血瘀,瘀滞积久不散所致;若胁痛重着,痛有定处,
触痛明显,伴口苦心烦,胸闷恶心,发热烦躁,或目身小便发黄,为湿热蕴结肝
胆所致;若右胁剧痛如绞 ,痛彻肩背,或伴黄疸、发热或呕吐蛔虫,多为砂石或
蛔虫阻滞胆道,病属湿热;若出现胁肋掣痛,心急 烦躁,口苦,尿黄,则为气郁
化火;若胸胁胀痛,右胁痞肿,纳差,舌淡,苔白滑,脉弦迟,则为肝郁夹 寒;
若胁肋隐痛,
心烦口干,
伴头晕目眩,
舌红少苔,
则病属阴血亏 损;
若胁痛隐隐,
但绵绵不绝,疲劳后可使疼痛加重,按之反较舒适,多属血不养肝,络脉失养 所
致;若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畏寒肢冷,舌淡苔白,则属阳虚,肝络失
养。

3
.辨胁痛病位肝居胁下,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胁痛之病位主要在肝胆,
但常与 脾胃和肾有关。胸胁疼痛,不论一侧、两侧,呈胀痛、刺痛,或灼痛、坠
痛、隐痛,或痛如刀割,痛彻肩 背,位均居肝胆二经;但若胁痛伴嗳气频作,恶
心呕吐,
胃脘胀闷则为肝气犯胃,
病位 在肝胃;
胁痛若伴肠鸣,
腹胀,
便溏泄泻,
为肝逆乘脾,
位在肝脾;
若胁痛牵引腰背,
呈坠痛、
隐痛,
悠悠不休,
遇劳而发,
则 由肝及肾,位在肝肾。

二、治疗原则

胁痛的基本治则是调理气血,疏通经 络,恢复脏腑功能。对实证胁痛,据邪之不
同而予或利湿解毒清热,
或理气活血,
祛瘀 通络等祛除邪气法为主,
则经络得以
通畅。对虚证者,以扶正为主,阴阳气血俱充,阴平阳秘, 气血调达,经络自得
荣养。虚实并见者,据虚实之轻重、缓急,补泻兼施,或以补为主,补中有通,或以通为主,通中兼补。

三、分证论治

1
.肝气郁结

证候。
胁肋胀痛,
走窜不定,
疼痛 常与情志不畅有关,
随情志变化而加重或减轻,
多伴有胸闷太息,食少嗳气,脘痞腹胀等症,舌 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忧郁、恼怒伤肝,肝失疏泄,肝气失于条达,肝气郁滞,胁络 受阻则症
见胁肋胀痛;气属无形,时聚时散,故疼痛走窜不定;因情志变化直接影响气机
条达, 故疼痛随情志变化而增减;气郁气滞则症见胸闷太息;肝气郁结,横逆乘
脾犯胃则症见脘痞腹胀,食少嗳 气;脉弦为肝郁之象。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运用
< br>(1)
常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北柴胡、陈皮、枳壳、制香附、川芎、延胡索、
白芍 、甘草。

方中柴胡辛散,疏肝解郁,以遂其条达之性,为君药;陈皮、枳壳、香附行气疏肝,活血止痛,与主药相伍以增强疏肝解郁之力为臣药;川芎辛温走窜,活血行
气,祛瘀止痛,延胡 索通络行气止痛,白芍、炙甘草酸甘化合,养阴柔肝,缓急
止痛,二者与川芎共为佐药。诸药相伍,疏肝 理气,活血止痛则肝气郁滞证除。

(2)
加减胁痛重者,加川楝子、郁金;肝胃不和 ,嗳气脘胀者,加代代花、竹茹、
半夏;肝郁脾虚,脘痞腹胀者,加白术、茯苓、厚朴;肝郁夹食见胁胀 痛,稍食
则胀甚,
嗳腐吞酸,
噫食臭味,
苔黄腐者,
去白芍、
香附、
川芎,
加半夏、
黄芩,
或用平胃散加焦楂曲、党参;肝郁夹热见口苦 ,咽干,心烦,目眩者,去香附、
川芎,加山栀、菊花、桑叶。

(3)
临证 参考肝为体阴用阳之脏,故辛温香燥之疏肝理气药,不宜多用、久用、
重用。用量过大,疗程过长,可耗 气伤阴,所谓过犹不及。对久治不愈者,应酌
加白芍、
鸡血藤、
生地、
当归、
枸杞子等药以养肝之体则肝用自疏。
对胁痛轻者,
可选佛手、香橼皮、玫瑰花、合欢花 、白蒺藜、橘络等力薄性缓之品。

朱丹溪曾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七情过度所伤,
肝气郁结,气机郁滞,可兼致湿、食、痰、热、火、血郁。

肝郁 夹上述诸邪致胁痛,
临床每每多见,
治疗应在疏理肝气的同时,
宜据证分别
予 健脾化湿、消食导滞、理气化痰、轻宣清热、行气化瘀之品施治。此外,还可
见因肝阳不足,疏泄不及所 见肝郁夹寒证,症见胸胁胀痛,右胁痞肿,纳差,舌
淡,苔白润,左关弦迟,治疗以抑肝散加味,药用当 归、川芎、钩藤、柴胡、白
术、茯苓、法半夏、橘红、炙甘草。坚持服用月余,胁痛、右胁痞肿常可获愈 。

2
.肝血瘀阻

证候胁肋刺痛,痛处不移,入夜尤甚,或见胁下 癥积,丝红缕及朱砂掌,舌质紫
黯或见瘀点瘀斑,脉沉弦涩。

证候分析气郁日久,< br>气滞血瘀,
或跌仆损伤,
强力负重,
致瘀血停着,
痹阻脉络,
故胁痛如刺,
痛处固定不移,
入夜疼痛更甚;
瘀血停滞,
积久不散,
则渐成癥块;
舌质紫黯,或见瘀点瘀斑,脉沉弦涩,均属瘀血内停之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运用



< br>(1)
常用方膈下逐瘀汤加减。药用当归、川芎、赤芍药、桃仁、红花、五灵脂、
制香附 、枳壳、乌药、延胡索。

方中当归、赤芍、川芎养血行血为君;桃仁、红花、五灵脂功擅化瘀 通络,五灵
脂并可祛瘀滞而止疼痛,共为臣药;佐以香附、乌药、延胡索、枳壳行气舒肝止
痛, 以气行则血行,可助祛瘀之力。诸药相伍,行血祛瘀而不伤血、耗血,气血
同调,相得益彰,共奏活血化 瘀,通络止痛之功。

(2)
加减血瘀化热者,加大黄、丹皮、栀子;胁下有癜块者, 加穿山甲、鳖甲、
三棱、莪术、地鳖虫等,或配合服用大黄廑虫丸、鳖甲煎丸;正气渐衰者,加人
参或党参、黄芪。

(3)
临证参考跌仆闪挫而致瘀血内停,胁肋疼痛者,可用复元 活血汤,另服三七
粉或云南白药、七厘散等成药。若胸胁胀满刺痛,痛处不移,口渴欲热饮,得热
饮稍舒,舌质黯紫,脉细涩时,用旋覆花汤加味,常用旋覆花、茜草、葱白、合
欢花、柏子仁、丝瓜络 ,以通阳和血,行气散滞。若见胁痛如刺,卧着不安,剧
则呼吸不利,腹胀,食则痛剧,脉涩之肝络不和 、络实之证,治以辛温通络,常
用药物有荜菝、半夏、川楝子、延胡索、吴茱萸、高良姜、蒲黄、茯苓、 桂枝、
当归须、
淡姜渣。
若兼血瘀痛久不移,
邪正交结,
可加廑虫、
蜣螂,
若症属虚寒,
可加枸杞子、肉苁蓉、胡桃、鹿角霜。邪伏络脉,必须以辛香温通 ,躁动络中伏
邪,络脉才能畅和。邪在络久化热化燥者,以辛润为法,取旋覆花汤加当归尾、
桃 仁、红花、柏子仁、生地、麻仁等。本证患者大多病程较长,正气渐虚,故呈
虚中夹实之证,
除 注意扶正外,
活血化瘀药用量不宜过大,
必须用量大时也不宜
久服,以免伤正。

3
.肝胆湿热

证候胁肋灼热胀痛,
胁下痞块拒按,
面 目身黄,
脘痞腹胀,
纳差厌油,
小便黄赤,
舌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证候分析感受湿热疫疠之气或过食肥甘,嗜饮酒浆,酿湿生热,熏蒸肝胆,以致
肝脉闭阻, 胆道不畅,故右胁胀痛、灼痛,触之痛剧;木郁克土,脾胃受纳运化
失常则纳差厌油,脘痞腹胀;若湿热 蕴结肝胆,胆汁外溢则可见面目身黄,小便
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为肝胆湿热之征。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方药运用

(1)
常用方龙胆泻肝汤 加减。药用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木通、车前子、
赤芍、延胡索、当归、生地黄、北柴胡。

方中以大苦大寒的龙胆草为君,清泻肝胆湿热;臣以苦寒之黄芩、栀子,既可清
泻肝热,又 能燥其湿邪;佐以泽泻、木通、车前子通利水道,使湿热之邪从小便
而出,肝胆有热,易伤阴血,故以当 归、生地养血育阴,标本兼顾,赤芍、延胡
索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亦为佐药;肝经有邪则木失条达,故 用少量柴胡以疏之
而为使。全方配伍严谨,选药精当,共奏清利肝胆湿热之效。

(2 )
加减便秘者,
加大黄;
大便不爽者,
加炒枳壳、
生白术,
白术用量
30g
以上;
腹胀明显者,
加枳实、
厚朴、
大腹皮 ;
小便黄赤者,
加白茅根、
滑石;
有黄疸者,
加茵陈、金钱草、秦艽 、丹参等。

(3)
临证参考为使湿热之邪有出路,服药后务须保持大小便通畅。适当 饮水可有
利湿热清除。大黄的用法用量,应据患者体质强弱、病情轻重、排便情况而定,
不可过 用,以防苦寒伤阳,以通为度。

肝胆湿热证若湿重热较轻者,
宜减龙胆草、
黄芩、
栀子用量,
加健脾化湿之白术、
茯苓、砂仁、枳壳;肝胆湿热兼胆胃不和者,可 选蒿芩清胆汤加减;若为蛔虫入
胆,肝胆湿热证者,宜以连梅安蛔汤加减,常用胡黄连、乌梅、黄柏、川 椒、雷
丸、槟榔、川楝子、延胡索。

若湿热化火成毒,致胁痛加剧,黄疸日益加深, 甚或热毒入营或热入心包者,须
积极救治。

4
.肝胆实火

证候起病多急,胁肋绞痛或切痛,按之痛甚,并连及肩背,可因暴饮暴食、过食
肥甘而诱发或加重,< br>兼见肋下痞块,
发冷发热,
面目俱黄,
口苦纳差,
恶心欲呕,
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实有力。

证候分析肝胆湿热蕴久化火,
或日久结成砂石,
或蛔虫残体阻滞胆道,
肝胆疏泄
失常,经脉络脉不畅则右胁绞痛、切痛,并可连及肩背 ;肝胆实火蕴结不解,少
阳经气郁滞则口苦恶心欲呕;阳明腑实不通则便秘;砂石、虫体阻滞胆道,肝胆
实火内蕴,胆汁外溢则面目俱黄;舌红苔黄,脉弦实有力为实火内盛之征。

治法清泄肝胆实火。

方药运用

(1)
常用方大柴胡汤加 减。药用北柴胡、黄芩、郁金、大黄、枳实、清半夏。方
中柴胡、黄芩疏肝利胆,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 邪,用以为君;郁金疏肝理气,
助柴、芩以流利肝胆气机,大黄、枳实泻阳明热结。通腑以助肝胆实火之 清泄,
用以为臣;半夏辛开苦降,降逆止呕,理气和胃,用以为佐。诸药相伍,效专力
宏,共奏 清泄肝胆实火之功。

(2)
加减砂石阻滞,绞痛发作者,加海金砂、茵陈、金钱草、 威灵仙等;热毒壅
盛者,加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黄连、黄柏等;蛔虫所致者,配合乌梅丸;
胁痛剧者,加川楝子、三棱、莪术、姜黄等。

(3)
临证参考本证患者若出现外科 急腹症征象时,应立即转外科手术治疗,不可
贻误时机。

“不通则痛”。本证若属结 石阻滞致绞痛发作者,当重用大黄通里攻下,或加芒
硝。对呕吐难以服药的患者,可先予服用生巴豆末< br>lOOmg
及时导泻,服药
4
小时未排便者,可续用一次,务使便通呕止,再以 大柴胡汤为主治疗。

本证非结石阻滞所致者,治疗宜以通降为主。常用大黄
lO ---30g
,黄芩
15g

郁金
20

60g< br>,威灵仙
20

60g
,姜黄
lO

20g
,蒲公英
30

90g
,金钱草
20

4 0g
,鸡内金
10

15g
。可酌情配伍木香、厚朴等理气药物,有 助于疏通
气机,排石止痛。茵陈亦常选用,用量可至
50-- lOOg
。本证用药中病即止,尤
其芩连苦寒之属,过用可伤及中阳,当须注意。

5
.肝肾阴虚

证候胁肋隐痛,痛势悠悠,绵绵不休,头晕目眩、目涩,口干 咽燥,五心烦热或
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湿热或实火久羁,气滞 血瘀日久化热,过用辛香温燥、渗湿利尿之品,
劳欲过度或失血过多致精血亏损,
或素体阴血亏 损,
均可导致肝肾阴亏,
肝血不
足,血虚、阴虚不能养肝、柔肝之体,肝之脉络失养则 胁肋隐痛,其痛悠悠,绵
绵不休;精血亏虚不能上荣则头晕目眩,两目干涩;阴虚生内热,故口千咽燥,
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舌脉亦为阴虚兼内热之象。


治法滋阴养血,柔肝止痛。

方药运用

(1)
常用方一贯 煎加减。药用生地黄、枸杞子、沙参、麦冬、当归、川楝子。方
中生地、
枸杞子滋养肝肾之阴,
用为君药;
沙参、
麦冬养阴清热,
润燥生津止渴,
当归养血行血,< br>共用为臣;
川楝子疏肝理气助肝胆疏泄条达之性,
发其郁遏之气,
与当归相伍行 血和络止痛力胜,用以为佐使。诸药相伍,以补为主,补中寓疏,
养肝体以助肝用,共奏滋阴养血,柔肝 止痛之功。

(2)
加减阴虚重者,加阿胶、鸡子黄、女贞子、旱莲草、白芍;腰腿酸 软者,加
何首乌、山萸肉,或配合六味地黄丸;骨蒸潮热者,加丹皮、地骨皮、银柴胡、
白薇; 舌光红无苔者,加天花粉、玉竹、乌梅、石斛;神疲乏力者,加人参或太
子参;心烦失眠者,加五味子、 酸枣仁、丹参;若兼气虚气短不足以息,难以平
卧,乏力等,可于上方加生黄芪并佐少量知母:

(3)
临证参考本方药以滋阴养血为主,临证可酌加合欢花、白蒺藜、佛手、玫瑰
花等 配合川楝子理气止痛,
且可避免养阴药滋腻碍胃之弊。
滋阴药质地致密,

文 火慢煎。

本证为阴亏兼有气滞之胁痛,
若见阴亏气滞而风阳上浮,
阴亏气滞 并血瘀,
阴亏
气滞而兼风动、火升、痰生诸证,治疗宜滋阴同时予潜阳、化瘀、熄风、清火、< br>祛痰诸法并用。

6
.肝阳虚

证候胁肋隐痛或胀痛,
绵绵不休,
劳则加重,
神疲乏力,
胆怯忧郁,
或惊恐不安,
面淡不 华或面色晦滞,畏寒肢冷或兼有少腹冷痛,囊湿阴冷,小便清长,舌淡苔
白,脉沉迟少力。
< br>证候分析肝肾阴虚,
阴损及阳;
误用或过用寒凉攻伐之品,
阳气受挫;
年老体弱,
真阳渐衰;
素体阳虚,
阳气不能温煦推动,
肝经气血凝滞闭阻,< br>均可致胁肋隐痛,
或胀痛绵绵;肝经行于少腹、阴囊,肝阳虚衰,气血不能温煦经脉、四肢,则见
四肢、少腹冷痛,阴囊湿冷;肝阳不足,肝魂不振则惊恐不安、胆怯;疏泄不及
则气郁,致忧郁 ,神疲短气;舌脉为气虚衰之象。

治法温补肝阳,养血和肝。

方药运用

(1)
常用方暖肝煎加减。药用肉桂、小茴香、枸杞子、当归、乌 药、沉香、茯苓、
生姜。

方中以肉桂、小茴香温阳散寒暖肝温肾,行气止痛,用为君 药;当归、枸杞子补
血养肝滋肾,柔肝补肝以助肝用,使肝之筋脉柔和,共用为臣;乌药、沉香顺气降逆,
温经散寒止痛,
茯苓、
生姜散寒除湿以助阳气温运,
共用为佐。< br>诸药相伍,
温补肝肾治其本,行气逐寒治其标,使下元得温,寒凝气滞得散,则胁痛自止。
方中用药尚有阴阳同补,以使温阳而不伤阴,补阴而不凝滞,可谓相得益彰。

(2)
加减神疲乏力者,加人参或党参、黄芪;阳虚甚者,吴茱萸、鹿角、巴戟天、
山萸肉、酸枣仁、木瓜等 。

(3)
临证参考肝体阴而用阳,肝阴肝血常易耗损,故附子、肉桂等大辛大热之品
应慎用,临证宜先以小剂量试用为妥,或选用温而不燥的仙灵脾、菟丝子、肉苁
蓉、巴戟天,并 佐以山萸肉、酸枣仁、木瓜、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以阴阳双
补,体用两助,肝之升发赖脾土以温升, 若土虚木郁,阳用衰微,可选用人参或
党参、黄芪、白术,以健脾运脾。

胁痛方剂;


1
肝气郁结: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因情绪变 化而增减。胸闷不舒。饮食
减少,喛气频作。苔薄脉弦

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
6


醋陈皮
6
克川芎
4.5
克白芍
4.5


麦芽
3
克枳壳
4.5
克(麸炒)

炙甘草
1.5


香附
4.5



1.
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
< br>2.
;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药,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子、黄芩、川楝子等以清肝
泻火。

胁痛加减:

1.
胁痛甚者,可加青皮、川楝子、郁金以增强理气止痛之力。

2.
若气郁化火,症见胁肋掣痛,心急烦躁,口干口苦,溺黄便秘,舌红苔黄,
脉象弦数。

3.
可于原方中去辛温之川芎,加丹皮、栀子、黄连、川楝子、延胡索等以清肝
理气 ,和络止痛。

4.
若气郁化火,耗伤阴液,症见胁肋隐痛,遇劳加重,心急烦躁, 头晕寐差,
舌红少津,脉弦细。

5.
仍于原方中去川芎,加何首乌、栀子、丹皮、枸杞子、菊花等以滋阴清热。

胁痛加减
2


1.
上方常加延胡索;

2.
胁痛重者,加川楝子、郁金;

3.
肝胃不和,嗳气脘胀者,加代代花、竹茹、半夏;

4.
肝郁脾虚,脘痞腹胀者,加白术、茯苓、厚朴;

5.
肝郁夹食见胁胀痛,
稍食则胀甚,
嗳腐吞酸,
噫食臭味,
苔黄腐者,
去白芍、
香 附、川芎,加半夏、黄芩,或用平胃散加焦楂曲、党参;

6.
肝郁夹热见口苦,咽干,心烦,目眩者,去香附、川芎,加山栀子、菊花、
桑叶。

7
肝为体阴用阳之脏,故辛温香燥之疏肝理气药,不宜多用、久用、重用。用量
过大 ,可耗气伤阴,所谓过犹不及。

8
对久治不愈者,应酌加白芍、鸡血藤、生地、当归 、枸杞子等药以养肝之体则
肝用自疏。

9
对胁痛轻者,可选佛手、玫瑰花、 香橼皮、合欢花、白蒺藜、橘络等力薄性缓
之品。


若肺气横逆乘脾,导致肝脾不和,证见胁痛,肠鸣泄泻,腹胀纳差者,

痛泻要方加减

炒白术
12


炒白芍
7.5


炒陈皮
5.5


防风
4


1.
久泻者,脾气虚馁,清阳下陷,可加炒升麻。

2.
舌苔黄腻者,可加黄连。

若脚气横逆犯胃,导致肝胃不和,症见脘胁胀痛,恶心呕吐,喛气频作者,

四七汤加减

半夏
15


茯苓
12


紫苏叶
6


厚朴
9



若肝郁气滞日久,临床表现腹中攻窜胀痛,抑郁忧虑等症状者,

木香顺气散加减:广 木香
6g
,青陈皮各
6g
,炒枳壳
10g
,川厚朴
10g
,台乌药
10g
,制香附
10g
,炒苍术
10g
,缩砂仁
3g

(
后下
)
,槟榔
10g
,瓜蒌
15g


加减:嗳气、腹 胀明显者,加刀豆壳
6g
,莱菔子
9g;
胃痛明显者加川楝子
9g< br>,
延胡索
12g;
大便不爽者加制大黄
3g
,芦荟
6 g


2
瘀血停着:胁痛如剌,痛处不移。入夜更甚。胁肋下或见癥块。舌质 紫暗,脉
象沉涩。

旋复花汤

旋复花
9



14


茜草少许


胁痛加减:

1.
胁肋刺痛较重,方中可加归尾、桃仁、郁金、延胡索等药,以增强理气和血
之功。

2.
血瘀之重证,胁肋刺痛,痛不可忍,彻夜难眠,胁下癥块者,可配合复元活
血汤 以增强祛瘀散结,疏肝通络之力

膈下逐瘀汤加减

当归
9
克川芎
6
克赤芍
6
克桃仁
9
克红花
9
克< br>
五灵脂
6



香附
6


枳壳
6


乌药
6


延胡索
3



1.
临床见瘀血重痛剧,加乳香、没药、全蝎、蜈蚣等;

2.
刺痛,加川芎、三棱、莪术;

3.
寒证,加桂枝、干姜等;

4.
湿热证,加茵陈、黄芩、泽泻、茯苓、薏苡仁等。

胁痛加减:

1.
血瘀化热者,加大黄、丹皮、栀子;

2.
胁下有癥块者,加穿山甲、鳖甲、三棱、莪术、土鳖虫等,或配合服用大黄
庶虫 丸、鳖甲煎丸;

3.
正气渐衰者,加人参或党参、黄芪。

临证参考:

1.
趺仆闪挫而致凉血内停,胁肋疼痛者,可用复元活血汤, 另服三七粉或云南
白药或三七粉、七厘散等成药。

2.
若胸胁胀满剌痛,
痛处不移,
口渴欲饮,
得热饮稍舒,
舌质黯紫,
脉细涩时,
用旋复花汤加味,常用旋覆花、茜草、合欢花、柏子仁、丝瓜络,以通阳和血,
行气散滞。

3.
若见胁痛如剌,卧着不安,剧则呼吸不利,腹胀,食则冯痛剧,脉涩之肝络
不和 ,络实之证,涌辛温通络,常用药物有荜菝、半夏、川楝子、延胡索、吴茱
萸、高良姜、蒲黄、茯苓、桂 枝、当归须、淡姜渣。

4.
若兼血瘀痛久不移,邪正交结,可加土鳖虫、蜣螂;

5.
若症属虚寒,可加枸杞子、肉苁蓉、胡桃、鹿角霜。

6.
邪伏络脉,必须 以辛香温通,躁动络中伏邪,络脉才能畅和。邪在络久化热
化燥者,以辛润为法,取旋复花汤加桃仁尾、 桃仁、红花、柏子仁、生地、麻仁
等。

复元活血汤

;
柴胡
5


瓜蒌根
3


当归
3


红花
2


甘草
2


炮穿
山甲
2


酒大黄
10


酒桃仁泥
5


1.
若气滞较甚者,酌加木香、香附、青皮、枳壳、郁金以助气止痛之力;

2.
血瘀较重者,可加三七粉。或酌加乳香、没药等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


若胁肋下有癥块,而正气未衰者
--
鳖甲煎丸
;
炙鳖甲
36


射干
9


黄芩
9


北柴胡
18


鼠妇
9


干姜
9


大黄
9


白芍
15


桂枝
9


葶苈子
3

(熬)



9


厚朴
9



丹皮
15


瞿麦
6


紫葳
9


半夏
3


人参
3


土鳖虫
15


炙阿胶
6


炙蜂房
12


赤硝
36


蜣螂
18


桃仁
6


1.< br>若久病体弱者,可与补益之剂结合使用,如配入黄芪、白术、熟地、当归等益
气养血之品;

2.
疼痛较甚,加三七、玄胡、川芎以活血止痛;

3.
胀满甚,加三棱、莪术、香附、大腹皮以行气消胀;

4.
饮食不香,纳食难消,加山楂、神曲、鸡内金等以和胃消食。

好娃娃感冒药-


好娃娃感冒药-


好娃娃感冒药-


好娃娃感冒药-


好娃娃感冒药-


好娃娃感冒药-


好娃娃感冒药-


好娃娃感冒药-



本文更新与2021-01-18 04:2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3750.html

胁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