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二意开过什么生肖-
..
银抗菌的安全性
邢彦军
1 ,2 ,
宋阳
3 ,
吉友美
1 ,
戴瑾瑾
1 (1)
东华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
上海
201620 (2)
东华大学教育
部生态纺织重点实验室
,
上海
201620 (3)
东华大学
,
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上海
201620
抗菌纺织品的研究与应用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 br>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抗菌纺织品可以明显地提高产品
的附加值
,
满足人 们对健康环保的需求
,
因此市场潜力很大。
纺织品的抗菌整理多 采用主动抗菌
,
即通过一定方式将特殊的抗菌物质引入纺织材料
,
以达到抗菌 的目的。目前多
采用双胍类、异噻唑啉酮类、有机硅季铵盐类和酚类等溶出型有机抗菌剂。但是
,
长期使用这些抗菌剂很容易产生耐药
性菌种
,
大大影响了抗菌效果。相反< br>,
无机抗菌杀菌剂具有抑菌持久性、广谱性、高度安全性等优点
,
因而其应用领 域不
断扩展。金属离子抗菌剂是一类重要的无机抗菌剂
,
其中银离子的抗菌能力远远强 于其他抗菌金属离子
,
故银系无机抗
菌剂在抗菌纺织品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对银 抗菌剂的安全性、抗菌性能、抗菌机制、银系抗菌纤维和纺织品制
备方法、国内外抗菌纺织品测试方法以 及目前尚存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1
银的抗菌性
微量的、相对 无毒的金属具有杀灭病原体和防止它们增殖的“微量作用效应”。在所有金属中
,
银最具微量生 物活
性。银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
18
世纪使用硝酸银治疗胃溃疡
[1]。
19
世纪第
1
次确定了银离子的抗菌活性
,
到了20
世
纪
20
年代
,
胶体银由于可以有效地处理伤口而 被美国食品药品署
(FDA)
认可
[2-3]
。
与其他抗菌剂相比< br>,
银系抗菌剂具有
抗菌性能高
(
见表
1) ,
不易产 生抗药性的特点
,
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在温暖潮湿的环境里
,
银离子 具有非常高的生物抗菌
活性。同时
,
银系抗菌剂还具有很多优点
,
如 对皮肤没有刺激性
,
不影响纺织品的服用性能
,
因此银系抗菌剂适合于抗菌< br>功能纺织品的制备
[4-5]
。
表
1
用于纺织品的不同抗菌剂性能比较
格兰氏
阳性菌
+
+++
+
+
+
+
格兰氏
阴性菌
-
+++
-
+
+
+
皮肤吸
收
有
轻微
有
未报道
无
无
抗菌剂
三氯生
银系
季铵盐
壳聚糖
聚己缩胍
铜系
真菌
+
+++
-
+
+
+
抗药性
有
未报道
有
未报道
未报道
有
毒性
很少到无毒
很少到无毒
中等到高
生物降解
很少到无毒
和剂量相关
注
: +
表示有效
; + + +
表示高效
; -
表示无效。测定方法不同
,
不同抗菌剂间无法进行比较。
;.
..
2
银的安全性
我国民间很早就认识到银有抗菌作用,
并记述了银的毒性
,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银的性质有所记述
:
“生银、味辛、寒、无毒”。从生理学上讲
,
银不属于人体必需的微 量元素
,
但由于食物和饮水的摄取或者职业的原
因
,
人体内仍然可以 检测到银的存在
(
质量浓度
<213
μ
g/L) [6]
。疾病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含银药膏、绷带或者导尿管
等所含的银也会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
在大多数情况下
,
银与人体细胞中的金属硫蛋白作用会形成蛋白络合物
,从而减小了银的毒性。含银医用敷料所释
放的银除了形成硫化物或氯化物沉淀
,
与 伤口的分泌物反应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外
,
有较少部分也会通过开放的伤口进入
人体。研 究报道
,
受伤皮肤吸收的银离子量远高于健康人体的皮肤
[7]
。从理论上讲
,
银会沉积于人体的任何组织之中
,
但只有皮肤、大脑、肝、肾、眼睛和骨髓 是目前研究最多的部位。大多数的银主要通过肝和肾排出人体
,
同时头发和指
甲的生长 也提供了一个排泄途径
[4-5]
。
目前对银的摄入和银在人体中新陈代谢 的研究还较少
,
只有少数关于磺胺嘧啶银的临床研究。自引入市场以来
,
磺< br>胺嘧啶银已经在临床上使用了几十年
,
病人每天最多可使用
30g(
含 银
9.06g)
。
研究表明在使用磺胺嘧啶银时
,10 %
的银会被人体吸收
,
而高度血管化的伤口吸收更高
[8]
。使用磺胺嘧啶银的 病人体内血银质量浓度可高达
>300
μ
g/L,
但至今
未发现明显 的毒副作用
[9-11]
。
Wysor
采用口服或皮下注射的方法将
1050mg/kg
的磺胺嘧啶银
(
含
30 %
银
,相当于
70kg
的人使用
22g
的银
)
用于小鼠
,
连续实验
1
个月后
,
受试动物无死亡
,
体重无 减轻
,
没有行为改变和腹泻
;
组织切片分析发
现
,
受试动物无明显病变。
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的医用纤维中含有的金属银和银离子
,< br>受汗液、
皮脂和组织分泌液的激活而积累在皮肤的表面
,
其中一些会形成硫化银 穿过皮肤的表层而沉淀在皮肤中。
虽然高温和高湿环境将加速皮肤和黏膜对银的吸收
,
但由此造
成的银吸收远远低于使用
1 %
磺胺嘧啶银软膏病人所吸收的量。
3
不同价态银的抗菌性能
大量研究表明
,
不同价态的银均具有杀菌效果
,
但随着价态的变化
,
其杀菌机制有 所不同。总体来说
,
高价态离子的
还原势极高
,
能够导致原子氧产生 的能力也相应的较大
,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抗菌性能。
银具有
3
种氧 化态
:Ag(
Ⅰ
)
、
Ag(
Ⅱ
)
和
Ag(
Ⅲ
),
不同形态银的抗菌性能的顺序为
[12-14]: Ag
4
O
4
>Ag(
Ⅲ
)> Ag(
Ⅱ
) >>Ag(
Ⅰ
)>Ag(0)
。表
2
中列出了银单质和
不同 形态化合物离子化能力的定性比较。
表
2
用于抗菌材料的银系化合物
化合物
金属银及涂层
纳米银
离子化能力
低
(<1g/mL)
低
(<1g/mL)
氯离子反应
反应
不反应
过敏反应
有
无
抗菌性能
低
很高
;.
..
胶体银
磷酸盐
硝酸盐
氯化物
硫酸盐
沸石
磺胺嘧啶盐
氧化银
中等至高
中等
很高
低
中等
未见报道
高
低
反应
反应
反应
-
反应
未知
反应
反应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中等
中等
很高
低
中等
中等
高
中等
Ag
4
O
4
是由
2
个
Ag(
Ⅰ
)
和
2
个
Ag(
Ⅲ
)
与
4
个
O
2-
紧密结 合构成的一种具有活跃电子的分子晶体。
由于在同一个分子
内存在着
Ag+/Ag3+ ,
使电位不平衡
, Ag
4
O
4
具有潜在的电子 跃迁的能力和向更稳定状态变化的趋势
[15]
。
Ag
4
O
4
与病毒、
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生物体的膜和衣壳上的特定蛋白表面裸露的
-N< br>基
(-NH-,-NH2)
和
-S
基
(S-S,-SH)具有亲和性
,
可以发生热力学吸附并触发氧化还原反应和由反应产生的
Ag2+
的螯合反应
,
从而致使蛋白质构象改变
,
最终导致病原
体 死亡
[14]
。
Ag(
Ⅱ
)
和
Ag(
Ⅲ< br>)
具有比
Ag(
Ⅰ
)
更强的杀菌能力
,
但其 杀菌机制目前还未见详细报道。一般认为是
Ag(
Ⅱ
)
和
Ag(Ⅲ
)
的强氧化性使其拥有杀菌能力。
Ag(
Ⅲ
)
的杀菌 速度平均要比
Ag(
Ⅰ
)
快
240
倍
,
杀 菌效果是
Ag(
Ⅰ
)
的
200
倍
[1
2]
。
在这些银的形态中
,
只有
Ag(
Ⅰ
)
和
Ag(0)
最稳定
,
并且已经应用于各种抗菌材料
[16 ]
。
Ag(
Ⅰ
)
中使用最多的是硝酸
银和磺酸嘧啶银。硝酸 银是非常优异的抗菌剂
,
其抗菌性能比很多其他抗菌剂
(
包括磺酸嘧啶银)
要好
,
特别是在消除抗
性品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以及绿脓杆 菌上效果更好
[17]
。但硝酸银的用量不能超过
1% ,
否则与活组织细胞
接触时会引起细胞电解质钠和钾的流失
[18]
。磺酸嘧啶银避免了硝酸银的很多缺点
,
同时广谱抗菌。虽然磺酸嘧啶银在
水中的溶解度较小
,
但它与体液 作用释放银离子的能力并不差。当磺酸嘧啶银质量浓度达到
50 mg/L
时
,95 %
的人体伤
口中细菌种类都可以有效地消除
,
然而银离子极易与生物体中的氯 离子产生氯化银沉淀
,
进而诱发人体过敏反应产生。
虽然金属银的离子化速 度很慢
,
但也已经用于治疗伤口。纳米化学的发展加速了微细银颗粒
(<20nm)< br>的制备。制备
得到的微细银颗粒的可溶性增强
,
并且由于金属银的离子化和颗粒 的表面积成比例
,
纳米颗粒的高表面积使得银离子的
释放速度也相应增加
,< br>因此相对于金属银来说
,
其抗菌性能也极高。然而
,
抗菌性能提高的同 时也意味着毒性的增加。目
前对纳米级物质的危险性还有很多争议。研究表明
,
当以纳 米颗粒的形式存在时
,
纳米银要比一些重金属的毒性还要高
[19]
。体外试 验表明纳米银颗粒会导致哺乳动物的肝细胞中毒
[20],
甚至可能会导致脑细胞中毒
[21]
。同时
,
纳米银颗
粒的稳定性较差
,
储放时易产生 凝聚形成微米级粒子
,
另外高分子基材不容易分散
,
影响了其应用。
抗菌织物所使用抗菌剂中银的来源和银离子的释放方式及速度对纤维和织物的抗菌性能有着极大的影响。 采用不
同方法得到的银系抗菌纺织品具有不同的释放体系和浓度。
Thomas
和Mc Cubbin
研究了
10
种采用不同的银抗菌剂、
纤
维材 料以及释放体系的织物并比较了它们的抗菌性能
[22]
。结果表明
:
银的总 含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
而银在织物中
的分布、
化学物理形态以及织物的亲 湿性等对抗菌性能也有一定影响
,
因此某一种银抗菌体系的有效银含量能否代表其
他银 系抗菌体系值得考虑。
;.
..
4
银的抗菌机制
到目前为止
,
对一价银离子化合物的抗菌机制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认识。目前提出的 研究机制主要有
2
种
:
离子
溶出说和活性氧说。离子溶出说认为金属 银和大多数银化合物与水、体液和组织分泌液作用后可以释放出的银离子或
者其他“具有生物活性的银离 子”
,
在吸附病菌后与其中酶蛋白的氨基
(-NH2)
或者巯基
(- SH)
等活性基团发生作用
,
导致
病菌中的酶失去活性或发生了改性
,
使得病原菌无法进行呼吸和新陈代谢
,
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得到抑制
,
从而达到抗菌
的目的。在这种机制中
,
银离子的缓释对抗菌性能具有极大的影响,
而其缓释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抗菌材料中银化
合物或金属银形成离子的能力
,
然而
,
目前尚没有用于抗菌材料银化合物或金属银离子化能力的精确的定量数据(
见表
2)
。
活性氧说则认为银等重金属具有较高 的极性催化能力
,
在与水和空气中的氧作用后可以产生活性氧物质
(
如
H2O- ,
H2O+ ,O-2
等
)
。这些活性氧物质能够破坏细胞内各 种重要的生物高分子和膜
,
阻碍病菌的继续生长和繁殖
,
从而起到抗
菌效应。
Lok
使用蛋白质组学和膜性质测定研究了纳米
银对
< br>的作用。结果表明
:
其抗菌机制与
Ag+
相同
,
但是 纳米银的有效浓度远低于
Ag+[23]
。然而
,
研究表明纳米银
易 产生生物毒素
[24],
因此在使用纳米银作为抗菌剂时
,
必须严格控制其用 量。
虽然大多数研究均已采用以上
2
种机制
,
但仍然存在 较多疑点
,
因此还需结合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知识对银系抗
菌剂的抗菌机制作进一步 的探讨
,
特别是纳米银抗菌剂的抗菌机制
(
如粒径大小、形状与抗菌性能的关 系
),
以指导抗菌
剂的开发和使用。
5
银系抗菌纺织品的制备
目前银系抗菌纺织品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纤维改性法和织物后整 理法。纤维改性法首先在成纤高聚物中添加合适的
抗菌剂填料
,
然后进行湿法或熔融纺 丝
,
再加工制成抗菌织物
;
织物后整理则是通过在织物表面涂层或浸渍抗菌剂 的方
式
,
使纺织材料表面形成抗菌层。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
生产中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相应的加工方法
,
见表
3
。
表
3
不同的织物抗菌整理方法
方法
后整理
涂层
纤维改性
优点
易加工
,
柔性成本
不会迁移
效果持久
,
不会迁移
,
适用于
缺点
< br>耐洗性及抗菌效果持久性差
,
易迁移进入皮肤
(
产
生过敏反应
) ,
对环境有影响
(
三废
)
高成本
( > 10 %
的银
) ,
不能用于无色织物
,
金属银
易变色,
只有与皮肤接触时才能产生效果
只有当与皮肤接触以及释放银离子时才能产生 效
果
;
影响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
;.
三心二意开过什么生肖-
三心二意开过什么生肖-
三心二意开过什么生肖-
三心二意开过什么生肖-
三心二意开过什么生肖-
三心二意开过什么生肖-
三心二意开过什么生肖-
三心二意开过什么生肖-
本文更新与2021-01-17 14:5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2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