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 过端午儿歌-
伊健莉
现在有一种趋势,
儿童出现某种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时,
人 们不再有耐心去思考孩子的个性
差异或教育生态环境,
而是直接把这些问题推给医疗,
所以围绕孩子大脑和意识的疾病越来
越多。
活泼亢奋的得了多动症,
内向孤 僻的得了自闭症,
迟迟不说话的得了语迟症,
说话太多是威
廉姆斯综合症,
不 好好吃饭是进食障碍症,
吃得太多是嗜食症,
动作不协调是感觉统合失调
症,
经常说脏话的得了秽语综合症,
霸道或懦弱的孩子有社交障碍症,
不敢和生人说话是选
择性缄默症,
上网太多的患了网瘾,
玩具不离手则是患了恋物癖……疾病的名单会很长,
几
乎儿童成长中所有的情况——只要它不被成年人满意——最后都会进入医疗,
成为一种需要
医生和治疗干涉的病症。
尤其“多动症”和“自闭症”
,因其事关儿童整体 行为状态,涉及点多,目前成为最大的两
支流行病。
关于“多动症”
,我已 在另一本书中探讨过这个问题。这几年以来,
“多动症”在中国媒体上
的宣传越来越少,
在人们的概念中逐渐淡化。
我相信它的生命周期本该这样,
虚假的东西没
有生命力。
很多儿童不必因为淘气或注意力不集中而轻易被扣上“多动症”
的帽子。他们虽
然有缺 点,
却没有病。这一简单概念的确立,
对他们的人生影响深远。
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 br>们能逃过“有病”的厄运,
“多动症”之后,取而代之的是“自闭症”
。此病的宣传、阐 释、
诊断及治疗等等,与“多动症”如出一辙,但较之“多动症”
,更加来势汹汹。虽进入中国
时间不长,
但其宣传声势之大,
发病率上升之快,
发病人数之多,
病 人范围之广,
前所未有。
没有谁会否认
“自闭症”
这样一种先天缺 陷存在的可能。
因为人类的任何器官都可能存在先
天缺陷,
大脑也不例外。
除 了像唐氏综合症等这样有明确基因缺陷的先天残疾;
智力正常但
语言功能低下,
交流功 能障碍的情况肯定也有。
但不管什么先天缺陷,
发生率都不会高到离
谱。
如果 说某种先天疾病突然莫名其妙地成为大面积爆发的流行病,
那一定是某种外部原因
促成的。
一、
“自闭症”宣传中的水分及其悖论
当下,尽管不同渠道公布的“ 自闭症”发病率五花八门,相差甚远,总体调调是越来越高,
某些媒体甚至陈述为“暴发式增长”
,比癌症、艾滋病、糖尿病患者的总人数还多——这就
是说,
如果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一个癌症 或糖尿病患者,
就应该见过一个以上自闭症患者——
敢这样报道的媒体当然不会进行这样的对比 分析,
它要抓眼球,
就不需要深入和理性。
所以
在白血病发病率大约是十万分 之二、三的情况下,某些媒体和某些相关机构完全无视常识,
把“自闭症”的发病率炒到
1%< br>,甚至更高。同时强调患儿越来越多,多到自闭症康复机构
不够用了,
政府和公众应该给 予支持,
多建康复机构……新闻学中最重要的一条铁律是
“真
实”
,但在“自 闭症”宣传中,处处可见道听途说。
事实是迄今为止,
我国尚没有权威的儿童自闭症 流行病学数据报告,
没有任何人、
任何机构
对此有过大规模调研和统计。
所以 尽管是如此吓人的高发病率,
却几乎看不到权威机构或权
威学者站出来说话。
美国电影《雨人》
,中国大陆电影《海洋天堂》和台湾纪录片《遥远星球的孩子》是 目前中
国公众了解自闭症的主要来源,
几年来,
甚至媒体宣传也一直在用这几部电影说 事。
社会心
理学有一条原理:
一切煽动性的宣传,
瞄准情绪比瞄准理性效果好 得多。
而电影是煽情最好
的载体,剧本可以随意编写,镜头可以任意取舍和切割。影片把“自闭 症”患者描绘为一群
宛如被上帝特别圈点过的异类,他们天生孤僻冷漠,不擅交流,却在某方面有极高的 天才,
社会交往能力低下,使别人不理解他们,常令他们不知所措,生活艰难。从
2008年开始,
每年的
4
月
2
号是“国际自闭症日”
,到了这 一天,很多人,尤其演艺界的一些名星会大声
呼吁关爱自闭症患者,
这当然是出于人们的善良和 博爱。
但如果你问他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
病,人们基本上都是用这几部电影说事。
< br>所以“雨人”
、
“星星的孩子”现在成为自闭症患者的代名词——美丽、遥远、不凡—— 这作
为传播形象很迷人,很有感染力,但和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实际情况是,
现在被广泛诊断为
“自闭症”
的孩子就是一群普通孩子,
倘若再经历长期康复,最终大多数人成为智力和心理的双料低能者,只有极少数孩子能比较正常地融入普通生活。
而在某些 方面表现出特异天赋的,
凤毛麟角,
并不具有代表性,
如同失去双臂后学会用脚弹钢琴,在“中国达人秀”中夺冠的刘伟,他是个奇迹,但不能代表所有失去双臂的人的乐器
演奏水平 一样。
除了以上传播与事实的不符,
更多地是诉求间的自相矛盾。
常见的诉 求有下面几点,
被各类
宣传引用,奇怪的是其中显而易见的虚假和悖论居然一直被忽略。
自闭症是一种先天疾病,是基因或大脑某种生理出了问题。
自闭症和后天教育及成长环境完全没有关系。
自闭症必须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
自闭症目前无法治疗,患者往往终身精神残疾。
自闭症患者经常受到歧视,要反歧视,呼吁关爱这个群体……
在这些诉求中,有一点首先值得澄清:
宣传总把“自闭症”成因和教育问题剥得干干 净净,确定它是纯生理疾病,是基因的问题。
事实是,到目前为止,全球医学界尚未对自闭症病因病理形 成统一定论,它是如何发生的,
哪里出了问题,谁都不知道。当然一直不断有人拿出“最新研究成果”< br>,用基因或其它生理
指标来说事,但没有一个得到公认。即“自闭症”诊断和常规医学诊断不同, 常规医学诊断
必须依病人的生理变异事实来下结论,
“自闭症”诊断却是纯主观判断。当一个医 生认定某
个儿童是“自闭症”
患者时,他并不知道儿童哪个器官或哪个生理指标出了问题,只是依据
“核心症状”或“诊断量表”进行综合判断。
这就说到“症状”及“量表”的问题。
目前公认的“自闭症核心症状”是:社会交往 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
行为方式。诊断量表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设计。
量表中的各项评分标准没有一项生化指标,
全部是行为判断。
这些行为,< br>即所谓的
“症状”
,
用教育学或心理学全部可以解释,
不过是儿童个体 差异,
或是儿童遇到环境困扰后不同程度
的扭曲表现。换句话说,
任何儿童,
尤其是早期遭遇错误对待的儿童,
都有可能符合量表中
的大部分症状。
用这样的事实,重新解读上面的几条宣传诉求,更会发现一串悖论:
既然不知道是什么基因出了问题,如何断定一定是基因出了问题?
病因和病理都不清楚,如何诊断?没有准确的诊断,哪儿来的筛查?又哪儿来的发病率?
每种轻微“自闭症”症状都会表现在有某种心理障碍儿童身上,较严重“自闭症”症状和儿< br>童精神病症状高度吻合,
医生是如何鉴别两种情况的,
如何区别哪个是先天,
哪 个是后天?
医生有能力诊断,为什么不负责治病?治病为什么要去自闭症康复机构?
说到自闭症康复机构,又是一连串不可思议。
首先,依其举办性质来说,它是教育机 构,而非医疗机构,所以工作人员是“老师”
,不是
“医生”
。
其 次,
现在举办自闭症康复机构的门槛非常低,
既无行业标准,
又无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 度,
不管你以前是从事什么职业的,
都可以申请到执照,
不少自闭症康复机构就是患儿 家长自己
办的。由此,我们不能不产生一个疑问:这么一个“世界级疑难杂症”
,康复机构的人 怎么
就有办法对付呢?
康复机构当然可以解释说,
训练方法采用的是国内或 国外专业人士编制的课程,
课程内容很
强大,
有康复功能。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 需要解释:
假使他们所采用的康复训练可改善基因缺
陷,
既有效又容易学到手,
为什么经过常年康复的孩子,
最终大部分都成为确定无疑的精神
残障者呢?包括那些最积极举 办自闭症康复机构的患儿家长,
他们的孩子的最终状况有说服
力吗?早诊断早治疗,
倾 家荡产去康复一个来自遥远星球的天才,
最后就是让他进入残疾人
行列?
2013
年
4
月,中国最有影响力的
CCTV
电视台一档名 为《开讲了》的电视节目,邀请到一
位女嘉宾开讲。她是一位“自闭症”患儿的妈妈,最早在中国开办自 闭症康复机构,是该领
域在中国的知名人物。她在孩子
5
个月时出国留学,两年以后回 国,发现孩子不会喊妈妈,
然后孩子被确定为自闭症。现在她的孩子已成年,智力表现为永久残障。一位 年轻人提问,
您的孩子患自闭症,
有没有可能是早期母子分离所致?这位女士果断说不是,因为
“自闭症
的基因图都可以画出来,是多因素致病”
。
她的 回答也许给人一种印象,即自闭症的研究已进入生物学的层面,病症的秘密已被揭开,
或即将被揭开。< br>事实是时至今日,
从来没有人能确定哪种生物因素会致病,
自闭症基因图也
从没 有人画出来。所以我们只能猜测,她所说的“基因图可以画出来”
是指现在宣传中说的
自闭症谱 系示意图,
答案更是和学生的提问驴唇不对马嘴。
这就需要我们知道所谓的
“自闭症谱系”是个什么东西。
“谱系”一般指一个演化系统。系统间的要素彼此有承接、关联 和影响。好比“肺癌谱系”
应该是有关人种、
地域、
遗传、
生活方式、
基因等等这些方面的立体构成。
而
“自闭症谱系”
(
ASD
)却是 根据典型自闭症的核心症状进行扩展,把所有和
“典型症状”沾边的情况都包
括进来形成的一个 平面范围。
相当于依据肺癌标准,
把肺结核、
肺炎、
气管炎、
感冒、
咽炎、
咳嗽等等都归入“肺癌谱系”
。即“自闭症谱系”不是一个生物学或遗传学意义 上的概念,
而是对一个划分范畴的统称。
例如所谓的“阿斯伯格综合征”或“高功能 自闭症”
,其真实含义是“疑似自闭症”或“轻
度自闭症”
,是谱系中的重要组成。现 在有报道说,爱因斯坦、牛顿等科学家被怀疑是高功
能自闭症患者——如果真是这样,超高的“发病率” 倒是合理。没错,按这样的逻辑,倘若
真有人定义一种“肺癌谱系”
,人人都将是肺癌患者,肺 癌“发病率”确实高,谁没感冒咳
嗽过?可这样的
“谱系”
概念,
除了千万倍 地放大
“发病率”
,
制造恐慌,
还有什么价值呢?
退一步,即使关于基因致病的猜测是对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的论断也没来由。
自然为人类做的一切设计,
都是向着交流和融合进行。
人类最古老的奋斗,
就是与 其他人合
而为一,
在进化中力图保存自己的基因,
这是亘古不变的需求。
并且 精神病学研究早已有这
样的理论:
先天生理上的差异,
不会导致一个人采取变态的生活 方式。
大脑是一个可以接收
文化软件的硬件系统,
具有强大的适应性,
进化程 度越高,
语言和合作功能越强大,
相应地,
这些方面的基因表现会越来越健康,
而不是越来越病态。
换句话说,
假设自闭症真是基因所
致,
那么发展的趋势 必定不是患儿更多,
而是越来越少。
用基因来解释
“自闭症”
越来越多,显然大方向就不对,基因不会让自己水往低处流。
总之,
那么多的诉求,只要摆 到一起综合地看一看,就会发现疑点重重。那么接下来的问题
就是,
“自闭症”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个如此扑朔迷离的事,背后真相是什么,是什么在左
右着当下发生的一切?
为了搞清楚这件事,请允许我在以下的内容中分步骤进行解读。
二、
“自闭症”孩子怎么了?
说到“自闭症”的事,很多人首先会问,到底有没有“自闭症”这么个病
,它到底是 一种
先天疾病还是后天疾病?关于有没有的问题,
我放到后面解答。
这里先说说先天后 天的问题。
我想,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有先天,也有后天——人体的任何器官都有可能出现先 天残障,
如先天盲聋、先天心脏病、先天肢体残缺等等。大脑是人体器官的一部分,也不例外,所以不能否认先天“自闭”的可能性。即在排除所有成长环境问题后,可能有人天生就这样:听
力正常, 但语言功能低下;智力正常,但交流能力极其低下。
这样的人有多少,
没有人能提供 可信的统计。
但我们可以相信它较之其它类别的残疾,
不会
太高也不会太低。
不信的话,
从我们自己的大脑中搜索一下,
或问问身边的人,
见过几个
“自< br>闭症”
,答案即可知晓。世上不可能突然冒出很多六个脚趾头的孩子,也不可能凭空出现很
多“自闭症”儿童。如果说现在真的出现较多有交流障碍的孩子,它要提醒的是,当下,我
们在对待孩 子的问题上也许存在某种普遍性的误区。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早已发现,
几乎所有严 重的儿童心理障碍,
都是亲子关系联结不良的后
果。
而导致亲子关系联结不良的两个重 要原因,
一是儿童早期和母亲接触机会的匮乏,
二是
家庭教养方式,
尤其是父 母教养态度的不得法。
儿童和世界的第一个联结通道由母亲来建立。
母乳不仅提供机体成长能量 ,也提供心理成长能量。母亲的怀抱、气息、声音等等,所有的
陪伴都是孩子的心理奶水。幼年丧母、母 亲严重精神障碍等不可抗拒原因会损伤孩子心理。
与此同时,
一位自身再优秀的母亲,
如果她在孩子幼小时忽略了和孩子相处的重要性,
把孩
子全部托付给老人或保姆,
亲子 关系淡薄;
或长期用教条刻板的方式对待孩子,
孩子也会出
现心理营养不良——这正是 现代社会生活中,
一些父母健全,
甚至家境优裕的孩子出现心理
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命最初的几年是人生的黄金期,
几乎奠定了一生的发展基础。
母亲在这个 关键时期缺席了,
或一直以反自然的方式和孩子相处,
孩子的生命必定会出现巨大遗憾。
我们从很多
“自闭症”
儿童家长的自我陈述中可以看到,
他们大多在孩子婴幼儿期去 忙事业,
到孩子大一些,
出现
行为异常时,
才后悔莫及。
也有人把自 己的童年心理创伤投射到和孩子的相处中,
无意中扭
曲了亲子关系。
早期经历的影响到 底有多大,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
把一只成年狗的一只眼
睛蒙半个月,去掉眼罩后,这 只眼的视力很快能恢复到从前的水平。但把刚出生的、双目视
力正常的小狗的一只眼睛蒙上,
半 个月后去掉眼罩,
小狗这只眼几近失明。
经过长时间恢复,
虽然有了视觉,但视力低下 ,出现永久残疾。
这种生理现象和心理发育现象几乎完全一致。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 究发现,
从小被隔离长大
的猴子,它们大脑皮质神经元连接稀疏,行为神经质,走路蹒跚不稳, 甚至叫声都不正常。
成年后,永远处在猴子社会阶层的最下端。
母爱的匮乏不仅损害 心理,
也损害智力。
罗马尼亚在二次大战后人口锐减,
政府规定每个育
龄妇女 至少要生四个孩子。
因很多人家养不起这么多孩子,
政府便盖国家教养院,
六万多名< br>婴儿一出生便住进教养院,
统一由保育员照顾。
结果是教养院不但没培养出补充人口数量 的
国民,
却批量生产出一批问题儿童。
这些出生时检查正常的孩子,
最后绝大 部分变成精神残
障者,
独自坐在角落,
不停地前后摇晃,
撞墙等各种自残,< br>对陌生人没有恐惧感,
不会对话,
智商低下。
儿童对物质的东西要得其实不多,只要有基本保障就可,对母爱的需求却很高,必须充分。
倘若母爱打折 了,即使锦衣玉食,仆役成群,心理发育也会打折。犹如一棵树长得好不好,
不在于种在皇宫还是种在乡 野,
在于根须所触的土壤和枝叶所承受的阳光是否给了足够的滋
养。温暖的陪伴,是母爱最基本 的任务,也是最高的境界。
母亲如果没有亲自哺喂自己的孩子,
如果在孩子幼年时期 没有充分陪伴孩子,
她和孩子间建
立的心理联结就会稀疏。
血缘只能让她关心孩子,< br>很难让她充分地疼爱孩子,
如果再加上一
些个性方面的不足,
比如做母亲的性格 过于强势,
或兴趣点在别处,
理解孩子对于她来说更
难。
一位在某自闭症康复 机构做过几个月义工的大学生对我说,
他惊讶地发现,
很多把孩子
送来康复的家长,< br>他们和孩子间的关系表现得奇怪,
和他原来想象的情形差异很大,
大多数
五月五 过端午儿歌-
五月五 过端午儿歌-
五月五 过端午儿歌-
五月五 过端午儿歌-
五月五 过端午儿歌-
五月五 过端午儿歌-
五月五 过端午儿歌-
五月五 过端午儿歌-
本文更新与2021-01-17 13:4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2613.html
-
上一篇:幼儿行为矫正案例4篇
下一篇:孩子问题行为及其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