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冰糕的做法主题学研究概述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17 12:15

胎盘位于子宫前壁-

2021年1月17日发(作者:高天)
主题学
(Thematology)

一、主题和主题学
... .................................................. .................................................. .......
1

二、主题学研究的主题

......... .................................................. ..........................................
1

三、主题学研究的分类
..................... .................................................. ......................
2

题材学

.
.............................................. .................................................. ............................
4

三、主题学研究的主题举例:
............................ .................................................. .......
1
0
主题学研究概述

.
...... .................................................. .................................................. ......
1
2
第二节

文学主题学

.< br>............................................... .................................................. ........
1
7


一、主题和主题学


主题学是十九世纪德国民俗学者在研究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
< br>主题:
探求某一部作品或者某一个人物典型所表现的思想,重点在于揭示
研究对象的内涵 。

主题学:
研究的是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体裁、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
理,重点在于对被考察研究的对象的外部——手段和形式的关注。

或者说“主题学研究同一主 题思想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
的表现形式或被处理方式,并进一步辨析、阐发之所以产生 不同点的那些民族
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这一定义 表明主题学
研究是从某一主题入手,打破是空间限制,融会各民族文化,找出同一主题、题
材、 情节、人物典型在不同民族作家笔下的不同表现。

191


广义 而言,主题学
研究同一主题、同一母题、同一人物在不同国家或民族
文学中的不同表现。

195


实际研究也很难做到泾渭分明。

190


例:
主题研究中的拜伦长诗《唐璜》
中的形象内涵:
对形象的性格和思想进
行剖析,力图揭 示作者通过这一形象所要抨击、讽刺、嘲弄的对象。但是见解不
一:

190


主题学研究中的“唐璜”

学者们更注重唐璜这个文学形象的产生、流传 ,在不同文化
背景的作家笔下获得的不同处理方式。

190



二、主题学研究的主题


主题是对题材的提炼和塑造形象所得出的高度浓缩与升华的思想结晶。

(主题所包含 的一定的内涵成为语言中的较大的组群,既可以简化人们表
达,又可以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是语言和思 维的重要材料)

这些主题跨越文化、国家、民族、语言等界限,反复重复,表现人类从古至今的社会复杂性和生存困境、
思想方法和伦理道德等。
因此每一时代的异域作
家 、
或者不同时代的异域作家都在千方百计地努力在相同的主题上推陈出新,

是主题学 研究的对象无论其深度还是广度都在不断演化。


主题学研究的主题举例:


1

1


爱情与义务冲突主题


2


不相识的父子相残主题
/
弑父主题


3


大家族盛衰史主题


4


描写战争的主题


5


失乐园主题


6


生死恋主题


7


反咬一口主题


8


市民心态主题


9


英雄主题:适应性强、多变化、具有多重价值、不依赖叙述 结构等

193

,它能产生几乎无穷尽的现象,因此能够使它自己和一个时
代的思想、风俗和趣味的特征结合在一起,能够接受一切,甚至最
矛盾的意义,能够通过接受一 切变异使自己适应当代生活的一切细
微差别。


10
)始乱终弃主题


11
)因果报应主题


12
)恋母恋父主题


13
)三角恋爱主题


14
)仇杀情杀主题


15

围城心理主题等等


三、主题学研究的分类

广义而言,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同一母题、同一人物在不同 国家或民族文
学中的不同表现。

1


母题研究

母题,
指文学作品中
反复表现
的人类的
基本行为、
精神现象

以及人类有感
周围世界所产生的概念。
如生死、离别、爱恨、
空间 、
时间、季节、海洋、山脉、
黑夜等。

如洪水神话母题,上帝造人母题;< br>“水”
,中国历代文人的“水喻”


“上善
若水”

“逝者如斯”



主题和母题的关系:

196


母题往往呈现出较多的客观性,二主题则多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母题是对题材的基 本概括,是对情节中的一个或数个事件的概括,但是它
并不形成问题;主题则不然,它侧重于理念和用意 ,常将“文以载道”之道上
升到问题的高度来进行分析、认识。

比如《杜十娘怒沉百 宝箱》和《茶花女》比较分析,可也解析出“爱”
“自
杀”
“始乱终弃”等母题。但是 这些母题构成的内容、导出的主题却不尽相同。

怎样利用这些母题来研究各国文学的异同,是主题学关心的问题。


2


主题研究

做为主题学范畴里的主题研究,它关注的 对象不是个别作品的主题,而是主
题的相互取舍、
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也就是研究同 一主题在文学国际关系上的
不断重复和演变,异域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接受和处理。



2

1
)人物形象主题

主题多通过文学人物 来表现,
因此主题研究首先就注重能表现某些主题的人
物形象上。

中西文学 中对待业已形成传统的主题的态度——变形与遵守。

196


西 方文学的人物在表现主题时经常多变化

甚至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家笔
下竟然获得截 然相反的个性,表现相互对立的主题。

比如该隐

圣经中杀弟亚伯的角色,
到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反叛诗人拜伦的笔
下,竟变成了值得称颂的英雄。
《圣经》中,该 隐是凶手;拜伦的诗剧《该隐》

1821

把该隐描写成敢于嘲笑上帝的反 叛者。
通过对该隐的赞美,
表现了反抗
神权、
反抗暴政和渴望自由的主题。< br>因此拜伦被英国贵族社会和教会人士咒骂为
“恶魔”


普罗米修斯,
在埃斯库罗斯的戏剧里,
是人类的保护者,
对抗命运勇于献身
的英雄。
但是为了拯救人类普罗米修斯还是同暴君宙斯达成了妥协;
雪莱对此深
表不满
在他的 两篇著名的政治抒情诗之一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中这样的处理:
“对于这样软弱无 力的结尾,
把一个捍卫人类的展示与压迫者妥协起来,
我是很
厌恶的。
”雪莱 反其意而用之,他让这位英雄忍受了三千年来的酷刑的折磨,始
终没有接受宙斯所提出的释放的条件:< br>说出宙斯将如何毁灭的秘密。
他愤怒的诅
咒天庭的暴君恣意蹂躏自己
“心爱的人 类”
并试图将其毁灭的罪行和野心,

“真
理、自由、博爱”抱着至死不渝的 坚定信念。最后,预言如期应验,宙斯的儿子
冥王以旋风、
闪电、
冰雹将暴君一举击落 于地狱的深渊,
普罗米修斯被达里斯赫
拉克勒斯从高加索的悬崖上解救下来。

诗剧描写了人类未来理想社会的图景。



2
)与题材相关的主题

所谓题材,是一个存在于某一文学作品之 前并且轮廓清晰的故事脉络,一
个“情节”

它是一种内在或者外在的经验,一个当代 事件的报道、一个历史的、
神话的,
或者是宗教的动作,
一部由另一作家加工了的作品 ,
或者甚至是一种想
象的产物,用文学方式进行了处理。

《红与黑》
《鲁滨逊漂流记》果戈理《外套》
等都有题材来源)

197
)——这里有 影响、借用的成分。


3


人物研究——典型研究

西方文学中常常以一些典型人物的名字来指称主题。往往有代 表性的性格。

197
)卡冈都亚、达尔丢夫、于连、包法利夫人、高老头、哈姆雷特 、唐吉诃
德、贾宝玉、阿
Q
等——
有代表性的性格。

还有 想象的人物典型:
神话、民间故事、宗教寓言等人物。海伦、阿波罗、
哈奴曼、亚当、盖印、魔 鬼、灰姑娘等等。

探讨这些人物之间
可能存在的影响,
或者判断它们之间没有相互影响的联
系,
可以发现塑造这些人物的作品因主题相同或者相反而
建立 起来的某种逻辑关
系。

这方面的主题学研究,我们可
以探讨相关主题的演化 、故事流传的途径、作
者塑造这些人物的用意等。

可以得出结论:主题学的研究意义 不仅局限于方法论的范畴,而且包括特
定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等一系列实际问题。既要平行研究的方法 ,也要影响
研究的手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目前有独立成一门新学科的倾

3
向。



题材学



所谓题材,是一个存在于某一文学作品之前并且轮廓清晰的故事脉络,一
个“ 情节”

它是一种内在或者外在的经验,一个当代事件的报道、一个历史的、
神话的,
或者是宗教的动作,
一部由另一作家加工了的作品,
或者甚至是一种想
象的产 物,用文学方式进行了处理。

主题是对题材的提炼和塑造形象所得出的高度浓缩与升华的思想结晶。

主题与题材: 主题倾向于思想情感内涵的探求,题材学有点类似于主题研
究,只是被研究的客体不同——主题、题材。 但是都侧重于研究同一事物在不
同环境中的呈现以及呈现不同面貌的深层原因。

题材学主要研究同一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不同形态及其与文化历史的
关系。
这一领域
神话学家和民俗学家
做出过突出贡献,甚至有形成
“比较神话学”
的趋势。
鉴于他和主题学某些内容的重叠,
我们这里
只着眼于神话传说和民间文学中的相同题材。


一、
神话传说题材


1
、神话的文化学内涵:

198


即使属于不 同文化系统或者文化区域内的神话,
也时常可以发现许多类似的
题材:洪水故事、造人、盗火、 兄妹乱伦等。


2
、通过对世界各民族神话中的相同题材的分析,试图论证:


1
)古老的神话同仪礼和仪典的关系;


2
)相同的神话是否说明产生这些神话的民族具有同源的历史文化;


3
)人类的思维与文化发展史否表现出同步趋势;


4
)神话是否具有“释源功能”


200


(< br>5
)神话是否是原始心理原始动机的一种沉积,探索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本
质等等。


二、

民间文学题材

“扫灰姑娘”——“灰姑娘”与水晶鞋。

阿凡提、纳斯瑞丁(突厥语的中介作用)


三、

其他类似题材

1


偏重情节的题材:

“画中人”


对作品情节异同、变异前后的美学价值及变异原因的探索,平 行比较,
可以对情节异同以及变异前后的美学价值和变异的原因有新的发现。


4
2


意象题材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202


钱钟书《七缀集》
“通感”
《钱钟书作品集》
501

可 以体察到中外人民的共同的心理情感和相似的思维、审美方式。可以找
到很多的共同点,促进对话沟通。 丰富审美感受和情感表达方式。


第二节

主题学
(Thematology)

主题学是十九世纪德国民俗学者在研 究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他们曾经研究同一主题在不同神话传说中的变迁史。

主题学,作为专门术语是在
70
年代的港台出现,
80
年代传入 大陆。

主题

作品创作的一般过程

素材(
raw material
)→题材(
subject matter
)→题旨(
motif
)→主题

theme
)是一般作家 创作艺术作品惯用的路径。

主题学:

主题学是从某一主题入手,打破是空 间限制,融会各民族文化,找出同一
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在不同民族作家笔下的不同表现或被处 理方式,并
进一步辨析、阐发之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
审美 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191


一、主题和主题学

主题学之人物主题研究

主题学研究的内容分类

二、主题学研究的分类

1
、母题研究和主题研究

2
、情境主题研究

3
、意象主题研究

4
、套语主题研究

5
、人物主题研究

1
、母题
(motive)
和主题
(theme)
Motive
motif
A recurrent thematic element in an artistic or literary work.

题艺术品或文学作品中反复体现的、揭示主题的部分

A dominant theme or central idea.
主旨主题或中心思想

motif
(艺术作品的)

主题,主旨

图案

主题曲

(亦作:
motive


theme
A topic of discourse or discussion.

题目论文或讨论的题目

A subject of artistic representation.

主题艺术描写的主题

An implicit or recurrent idea; a motif:

主题内含的或重现的思想;主题。

母题研究


5
各种基本行为、精神现象、概念

《歌德谈话录》


歌德 说
,
“世界总是一样的
,
一些情境经常重现
,
这个民族和那 个民族一样过
生活
,
讲恋爱
,
动感情
,
那末
,
某个诗人做诗为什么不能和另一个诗人一样呢
?
生活
的情境可以相同,
为什么诗的情境就不可以相同呢
?


母题研究

母题往往呈现出较多的客观性,母题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它没有倾向性,
不提出任何问题,< br>只有在经过了作者的处理以后,
它才具有一定的褒贬意义,

示出一定的态度立 场。

一旦母题有了倾向性,有了褒贬意义,它就上升为主题了



母题研究

母题研究

母题的数量

伟大的哲学、文学和艺术作品的这种内在结构
,
应当归因于这些事实
:
在一
致性的高级层次上
,
它们对人类面临的一系列为人类相互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所
提出的基本问题表现了各种全面的态度。
这些态度
(
‘世界观’
)< br>在数量上是有限

,
尽管在一个数目充分的专题性研究完成之前
,也许还不可能把它们排列出来
,
或把它们范畴化。

〔法〕吕西安·戈德曼
:
《文学社会学方法论》


主题

一般说来,主题是通过人物和情节被具体化了的抽象思想或观念,是作品
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往往可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述。

例如:
“爱国主义的精 神”

“战争的残酷和恐怖”

“人与人之间的真挚、美好的
感情”

“人性的复归”等等。

《包法利夫人》
:母题、主题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万历年间《茶花女》
1848
可以解析出“爱”
“自杀”
“始乱终弃”等母题。

但是由这些母题构成的内容、导出的主题不尽相同。

母题和主题的复杂性

母题和主题的复杂性

二、主题学研究的分类

1
、母题研究和主题研究

2
、情境主题研究

3
、意象主题研究

4
、套语主题研究

5
、人物主题研究

2
、情境
(situation) < br>在主题学研究中,还有一个和母题、主题、题材一样重要的研究内容,这
就是情境
(si tuation)


情境,
有时译作形势、
局面。
实际上 ,
情境指的是文学作品中
(
也是生活中
)
常见的一种典型的格局,诸 如:

2
、情境
(situation)
“两个男人之间的一个女 人”
:
一男子爱上了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却爱上
了另一个男子
;
“被遗弃的女人”
;

6
“两个朋友或父与子之间的冲突”
;

仇人子女的相爱

一对 青年男女相爱,但最后却发现他们的父辈是仇敌,
等等。

3
、意象(
imago


意象和套语也是主题学研究的对象。

意象的涵义极其广泛,它可以指文学作品中所涉 及的一切感觉物体及其品
质,
可以指对视觉物体和景象的描写,
也可以仅指比喻语言,
如暗喻和明喻的媒
介物。

意象(
imago


意象(
imago


春恨主题


< br>西方哲人认为
:
“人的本质就在于他的意志有所追求
,
一个追求满足了
又重新追求
,
如此永远不息。是的
,
人的幸福和顺逆仅仅是从愿望到 满足
,
从满足
到愿望的过渡
;
因为缺少满足就是痛苦
,缺少新的愿望就是空洞的想望、
沉闷、

聊。

(叔本华)
春恨主题

李白《惜余春赋》
:
“望夫君兮咨嗟
,< br>横涕泪兮怨春华。
”对青春、爱情面临
的有限生命给定性无奈的怅恨
;
春恨主题

王勃《春思赋》
:
“凛然以金石自匹
,
犹不能忘情于春。则知春之所及远矣
,
春之所感深矣
,
此仆所以抚穷贱而惜光 阴
,
怀功名而悲岁月也。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年年岁岁花相似
,
岁岁年年人不同。


春恨主题

杜牧《和严恽秀才落花》那样怨而生愤
:
“共惜流年留不得
,
且环流 水醉流
杯。无情红艳年年盛
,
不恨凋零却恨开。


无奈如 纳兰性德《金缕曲》
:
“有限好春无限恨
,
没来由短尽英雄气。暂觅

,
柔乡避。


春恨主题

李商隐《曲江》吟咏
:
“天荒地变心虽折
,
若比伤春意未多。
”春恨效应的实
现 过程
,
与人自我意识的涌现和表露规律是分不开的。由自然、爱情角度去解悟
人的自我 意识
,
表现人的自我本质
,
要比由社会性直接地入手高明得多。

黄昏意象

神话学家曾指出
,
日落黄昏是人们心灵发抖焦急的时刻< br>:
“当白天消逝之际
,
诗人悲叹他的光明之友夭折
,
除此之外
,
也在其短暂的生涯中看到自己生命的短
少。


(麦克斯 ·缪勒
:
《比较神话学》
,
金泽译
,
上海文艺出版社
989
年版
,

68
页。


西方的斯芬克斯之谜。

黄昏意象

日出东方
,
日落西方的永恒运行
,
正如卡西尔《神话思维》中概括的
,
其构成
了 光明与黑暗、
东方与西方的对立
,
缘此产生的对于空间的原始情感
,
形成了人类
文化的原动力
,
由此派生出生命与死亡的对立
,
从而有了 一切宗教与哲学的永恒
主题。

黄昏意象

“夕阳无限好
,
只是近黄昏”
,
作为对时光、物候极为敏感的农业民族
,
中国

7
古人对日暮黄昏这一由阳至阴、光明至黑暗交替的时刻
,
有着丰富的 、特殊的感
情。

黄昏意象

钱起《哭曹钧》
:
“ 一声邻笛残阳里
,
酹酒空堂泪满衣”


李中三《哭故主人陈太师》
:
“长恸悲回逝川上
,
白杨萧萧又黄昏”


姚合 《哭贾岛二首》
:
“白日西边没
,
沧波东去流”


王涣《悼亡》
:
“今日青门葬君处
,
乱蝉衰草夕阳斜”


黄昏意象

刘若愚先生在《词的若干文学性质》一文中评秦观“斜阳外
,寒鸦数点
,

水绕孤村”句
,
指出“
‘落日’在中国诗 歌中很多见
,
与穷途末路相关”


《史记》中伍子胥、公孙弘等人的“日暮途远”语。

班固《答宾戏》中也早谓“朝为荣华
,
夕为憔悴”


黄昏意象

陈寅恪先生指出
:
“解释古典故实
,
自 当引用最初出处
,
然最初出处
,
实不足
以尽之
,
更 须引其他非最初而有关者
,
以补足之
,
始能通解作者遣辞用意之妙。

(陈寅恪
:
《柳如是别传》上册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 0
年版
,

7
页。


老子孔子论水德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 吼雷
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
人 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孔丘解释道:
“吾乃忧大 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
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孔子论水德

闻孔丘此语,老子道:< br>“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
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 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
冬之交替,
有何悲乎?生於自然,
死於自然,
任其自然,
则本性不乱;
不任自然,
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 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
恼之情增。


老子孔子论水德
< br>老子道:
“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
兽无人造而自 生,
此乃自然为之也,
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
所以无、
所以荣、
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
自治,
人则自正 ,
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
则违人之
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 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老子孔子论水德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
“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
“水有
何德? ”老子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
德也;
故江海 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坚强 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
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 为之益也。


老子孔子论水德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
“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
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 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
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
“汝可教也!汝可切 记:与世无争,则天下

8
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 ,水无所不利,避高趋
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 br>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

老子孔子论水德

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 莫能
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
变;
智者无为而治,
达者顺天而生。
汝此去后,
应去骄气于言表,
除志欲于容貌 。
否则,
人未至而声已闻,
体未至而风已动,
张张扬扬,
如虎行于大 街,
谁敢用你?”
孔丘道:
”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 生难忘。弟
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老子》

易性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水性< br>善,喜于地)
,心善渊(水深空虚,缘深清明)
,与善仁(万物得水以生,与虚不
与盈也)

言善信
(映照真容)

正善治
(清洁众物,< br>清且平也)
,事善能
(圆通)

动善时(不是天时)
。夫唯不 争,故无尤。

水德颂:上善之人取法于水,居住要安于卑下,存心要深沉,施与要厚道,言语要真诚,为政要清平,办事要圆通,行动要合时宜。

老子孔子论水德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
“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
“见之!
弟子问。
“老子何样?”孔子道:
“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
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
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 天也!
吾所见老子也,
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

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 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老子孔子论水德









一、水体澄清,喻自性清净心。

二、得泥成浊,喻净心不染而染。

三、虽浊不失净性,喻净心染而不染。

四、若泥澄净现,喻真心惑尽性现。

五、遇冷成冰而有硬用,喻如来藏与无明合,成本识用。









六、虽成硬用,而不失濡性,喻即事恒真。

七、暖融成濡,喻本识还净。

八、随风波动不改静性,喻如来藏随无明风波浪起灭,而不变自不生灭性。

九、随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动自性,喻真心随缘流注,而性常湛然。

十、随器方圆而不失自性,喻真性普遍诸有为法,而不失自性。摘自《宗
镜录》

《宗镜录》

二、主题学研究的分类

1
、母题研究和主题研究

2
、情境主题研究

3
、意象主题研究

4
、套语主题研究

5
、人物主题研究


9

胎盘位于子宫前壁-


胎盘位于子宫前壁-


胎盘位于子宫前壁-


胎盘位于子宫前壁-


胎盘位于子宫前壁-


胎盘位于子宫前壁-


胎盘位于子宫前壁-


胎盘位于子宫前壁-



本文更新与2021-01-17 12:1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2528.html

主题学研究概述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