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的危害-深圳乙肝医院
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康复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
委员会
为心血管科 患者制定心理处方的目的是将“双心医学”做为“心脏整体防
治体系”的组成部分,
立足于心血 管疾病的学科体系,
对心血管疾病受到来
自精神心理因素的干扰或表现为类似心脏症状的单纯精 神心理问题,进行
必要、恰当的识别和干预。
心内科就诊的 患者中大量存在有或同时有精神心理问题,由于传统的
单纯医学模式
,
常忽视精神心理 因素,
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临床预后和生
活质量明显降低,成为目前心血管医生在临 床工作中必须面对又迫切需解
决的问题。我国临床医生对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了解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临床中遇到的此类问题难以运用有效的手段进行干预。为进一步改善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及预后,
实现心血管和精神心理的“双心”康复,
中国康复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 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
员会组织心血管内科和精神疾病科相关专家,共同撰写在心血管科就诊患
者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为广大心血管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提供有益
的、可供借鉴的参考与指导。
为使共识更具操作性
,
本共识中精神心理障碍包括 心境恶劣、轻中度焦
虑和(或)抑郁(定义为超出患者所能承受或自我调整能力,对其生活和
社 会功能造成一定影响,但严重程度没有达到或符合精神疾病的具体诊断
标准)、惊恐发作和谵妄。
1
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精神心理问题现状
1.1
心脏科 就诊患者中常伴有精神症状:
2005
年在北京
10
家二、三级
医院 的心血管内科门诊,对连续就诊的
3 260
例患者的调查显示,焦虑检
出率
42.5
%,抑郁检出率
7.1
%,其中在冠心病患者中抑郁和焦虑检出率
分 别为
9.2
%和
45.8
%,高血压患者中分别为
4.9
% 和
47.2
%;研究还显
示,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中,
12.7
%无 法诊断心血管疾病,而精神症状明
显;
27.7
%为心血管病患者合并存在精神症状< br>[1]
。
1.2
无论有无器质性心脏疾病,
均可伴有精 神症状:
有部分在心脏科就诊
的患者,没有明确躯体疾病,但精神症状明显。同时,也有相当部 分心血
管病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症状。
在对
1 083
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 冠心病
的住院患者的调查显示,
抑郁症状检出率
7.9
%,
焦虑症状 检出率
28.3
%,
同时符合焦虑抑郁状态的
14.3
%。
在因胸痛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
中,冠状动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患者占
10
%~
40
%,其中大部分患者的
心脏主诉也难以用其他器质性疾病解释,
而这些患 者中
15
%最终诊断为惊
恐障碍,
27
%诊断为抑郁症
[2 ]
。
1.3
患者的心理问题呈现异质性:
在患者患病和就诊求 助的过程中,
无论
患者的主诉是否已得到合理解释和有效处理,都会有相应的心理活动,焦虑抑郁只是其中部分表现,患者背后的心理问题呈现异质性。部分患者回
避疾病,
否认其严 重性,
也不坚持医疗指导;
部分患者变得过分在意身体,
呈典型的虑病状态,
即使经有效治疗
,
仍反复躯体不适;
部分患者原有长期
适应不良的心理状况< br>,
如神经症或亚临床神经症,
有的出现发作性心理疾病
如抑郁发作、惊恐发作等 ;同时,患者心脏疾病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其精
神状态,
如心脏疾病严重时出现大脑并发症—— 谵妄
,
或患病后表现出心理
适应障碍等;
此外,
心理
-生理交互作用导致躯体疾病,
如慢性焦虑症患者
发生高血压、暴怒后发生应激性心肌病、急 性心肌梗死等。了解患者患病
后的心理变化,有助于患者的整体治疗和康复。
2
如何识别精神心理问题
2.1
筛查:心脏科的临床诊疗节奏快,对患者 的情绪体验难以逐一澄清。
心理问题筛查尤为重要。可在诊疗同时,采用简短的三问法,初步筛出可能有问题的患者。
3
个问题是:
(
1
)是否有睡眠不好,已经明 显影响白天
的精神状态或需要用药?(
2
)是否有心烦不安,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失< br>去兴趣?(
3
)是否有明显身体不适,但多次检查都没有发现能够解释的
原因。
3
个问题中如果有
2
个回答是,符合精神障碍的可能性
80
%左右。
也可在患者等待就诊时,采用评价情绪状态的量表筛查。推荐《躯体化症
状自评量表》 、《患者健康问卷
-9
项(
PHQ-9
)》、《广泛焦虑问卷
7项(
GAD-7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HAD)
》等
[3-5]
。
针对谵妄的评估工具有
10
多种,在综合医院使用最多的是“意识模糊
评定法”(
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AM
)的简本(
4
个条目),
其全 版本有
11
个条目。
同时
CAM
还拓展了专门用于重症监护病房(
ICU
)
的
CAM-ICU
,特别便于连续评定术后或病情严 重、住在
ICU
的患者。已
有中国研究人员采用
CAM-ICU
对冠 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后患者的
谵妄进行研究。另外,还有护士用的谵妄评定 工具,其中精神科医师翻译
并进行过效度检验的是护理用谵妄筛查。
2.2 常用量表的作用与局限:
量表作为开发的标准化评估工具,
有着各自
的用法和适用 范围。有的量表需培训过才能有评价一致性,如《汉密尔顿
抑郁量表》,是由受训合格的专业人员施测的 ,不能由患者自填。有的量
表用于筛查
,
灵敏度和特异度都合格,但作为考察病情变化 的指标过于简
单。大部分自评问卷属于症状评定,不能据此直接得出精神科诊断,因为
患者自己 显然不具备对不良情绪进行鉴别诊断和按专业分类归类的能力。
而且,不同精神科诊断的症状谱存在交叉 ,不能根据抑郁或焦虑自评评分
高,诊断抑郁症或焦虑症。由此可见,了解不同评估工具的具体用法和适
用范围尤其重要,是避免基本错误的保证。
2.3
精神科诊断与简易诊 断(
ICD-10
普及版):对心脏科患者进行精神
科诊断,
精神科医生应采 用国内精神病学会公布的诊断标准
[6]
。
由心内科
医生初步预诊断和处理, 可参照
ICD-10
的普及保健版本。其中不仅有经
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简化诊断标 准,而且有如何向患者和家属交代病
情,如何初步处理的建议。
3
心血管病精神心理问题患者的临床处理
心脏科就诊患者的精 神心理问题临床处理跨度大,从普通人的患病反
应,到患病行为异常及适应障碍,到慢性神经症患者的特 殊应对方式,到
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精神症状以及心脏疾病严重时出现的脑病表现。很难
用一个 模式应对所有情况。共识列出心脏科医生起到难以替代作用的几种
处理方法。因为第一线接触患者的是心 脏科医生,而很多患者会拒绝转诊
至精神科,同时心血管疾病是致命性疾病,而心脏科患者存在的精神心 理
问题通常是亚临床或轻中度焦虑抑郁,没有达到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这
部分患者由心脏科医 生处理更安全方便。
3.1
支持性心理帮助
认知因素在决定患者的心理反应中起关键性因素,包括对病因和疾病
结果的态度,
对治 疗预期作用的态度等。
患者在获得诊断和治疗决策阶段,
以及后续治疗和康复阶段,可能经历多 种心理变化,作为心脏科医生主要
的帮助手段是认知行为治疗和运动指导。
3.1.1
一般患病反应的处理:认知行为治疗:
(
1
)健康教育:心血管科患者常因对疾病不了解、误解和担忧导致情
绪障碍,需 要从心理上帮助患者重新认识疾病,合理解释患者心脏疾病转
归和预后,纠正患者不合理的负性认知,恢 复患者的自信心,可使很多患
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有效缓解。健康教育可通过定期讲课形式或一对一< br>咨询方式进行。内容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的
防治课程,让患者了解疾 病的发生和预后,减少误解和不了解造成的心理
障碍。同时让患者了解精神心理障碍对心脏疾病发生的影 响,使得患者重
视精神心理障碍的治疗。
(
2)心理支持:有精神障碍的患者往往有大量主诉,在漫长的就医过
程中,做了许多检查,用了许多药 物治疗,但患者病情仍然得不到很好缓
解,同时患者常会感到自己的病症得不到医生的重视和家人理解, 使患者
心生怨言;这时,医生要对患者病情表示理解和同情,耐心倾听和接受患
者对疾病的描述 ,在患者阐述病情时,除了心血管病症状,要尽可能详细
询问患者有无其它不适主述,如睡眠问题、有无 紧张和担心害怕、有无乏
力和情绪不佳;讨论症状出现时的心理情绪问题,要了解患者对本身心脏
疾病的认识,有无随时感到疾病会对自己造成重大威胁,或对疾病的治疗
和恢复失去信心;要了解患者 发病之初有无负性生活事件,如亲人病故、
病重以及其它重大精神创伤和压力。有时患者虽然有强烈求治 愿望,但因
屡治不好,也会对医生失去信赖。通过上述与患者的充分交流沟通,可重
新取得患者 信任,在对患者病情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结合本专业知识,对
患者进行合情合理的安慰,给其适当的健康 保证,打消其顾虑,恢复战胜
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心理障碍患者固有的心理防御机制使他们倾向于隐瞒< br>自己的抑郁焦虑情绪,同时也担心医生考虑精神因素时,会耽误对心脏疾
病的诊断和治疗。此时需 要帮助患者认识到其目前的病情与精神心理障碍
可能有关,抑郁焦虑同样会导致患者有躯体不适,同时帮 助患者正确判断
其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客观评价患者临床症状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
系,让 患者自己认识到夸大的疾病和症状。要详细解释精神心理障碍的治
疗必要性,解释药物使用过程中的特点 和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对疾病诊
断的充分理解和对治疗的积极配合。
(
3
)提高治疗依从性:研究显示,合并有精神障碍的患者治疗依从性
差,< br>表现为对抗焦虑抑郁治疗的不依从,
以及对心血管康复
/
二级预防的不
坚持。因此,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可从以下
方面予以注意。①加强治疗指导 。以患者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使用亲切
的语言使患者感到宽慰,根据患者医疗需求和受教育程度提供浅 显易懂的
口头和书面信息,如为什么需要治疗,怎样治疗,治疗的益处,各个药物
的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用药方案尽量适应患者
的生活工作习惯,通过对患者健康教育过程提 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
正确理解治疗方案,促使患者家属积极配合,支持和监督患者接受治疗。②调动支持系统。支持系统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刺激因素会影响患者的身心
健康,通过提供正确、合理 的家庭社会支持,改善家庭和社会环境,是提
高治疗依从性的重要措施。家庭、社会的支持对患者精神健 康有直接促进
作用,能够让患者在遇到应激事件时,更好应对困难、渡过难关,降低应
激事件对 身心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减少心理障碍的诱发因素,降低发病
率。而且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可对疾 病康复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减少
复发;反之,缺乏家庭、社会有效支持的患者得不到良好康复,会增加复
发机会。鼓励患者家属和患者之间的感情互动,可促进患者恢复,同时要
对患者家属进行适当健 康教育,提醒患者家属避免过度紧张给患者造成更
大精神压力。
(
4
)随访:有利于定期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指导患者进一步治疗,可
提高治疗依 从性,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随访从患者接受治疗开始,
1
~
2< br>周
1
次,之后适当延长随访时间,随访中,医生主要观察患者治疗的效
果及药物 反应,并根据随访情况调整用药及支持性治疗内容;治疗早期随
访非常重要,根据不良反应情况尽量把药 物剂量加到有效值,同时鼓励患
者治疗达到足够疗程,减少复发。远期随访可获得长期效果,随访过程对
患者具有持续心理支持作用。随访方式可通过门诊咨询、电话或信件等方
式进行。
随访过程中,如反复出现治疗依从性不好,患病行为异常(如陷入疑
病 状态不能自拔)或出现报警信号(缺乏依据的投诉医生或有自我伤害行
为),应请精神科或临床心理科会 诊,缓冲患者负面情绪造成的压力,避
免与患者陷入纠缠乃至对立的医患关系。
3.1.2
运动疗法
运动治疗对冠心病的益处 已经是医学界的共识,大量研究也证明运动
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的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 状。
Lavie
和
Milani[7]
等进行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运动训练可 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焦
虑和抑郁症状,并且不论患者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有效。
Milani< br>和
Lavie[8]
对
522
名冠心病患者追踪观察平均长达
4
年,结果显示运动治疗
能使合并抑郁障碍的冠心病患者死亡率降低
73
%,
同时该研究结果还提示
只需较小程度地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即可降低抑郁障碍的发病率以及冠
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国内学者研究同样得出相似结论:
3
个月的运动治疗
显著 改善心血管神经症患者的焦虑、抑郁负性心理障碍,进一步提示运动
治疗对心血管疾病和负性心理应激两 方面都有肯定疗效
[9]
。
运动治疗前,须对患者 综合评估,包括:
(
1
)确认患者有无器质性病
变及程度;(
2)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及程度,既往治疗情况,有无复发
史等;(
3
)心肺功能及 运动能力。如果有条件建议患者进行运动评估,
并结合患者的兴趣、需要及健康状态来制定运动处方,并 遵循个体化的运
动处方进行运动治疗。如果条件受限不能进行运动评估,或者患者未合并
器质性 心脏病,也可以根据年龄,运动习惯等因素给予合适的运动指导。
运动处方包括运动频率、
强度、时间和方式。根据运动试验结果
(如静
息心率、最大心率、血压和心 电图的改变)、病变程度、左心功能状况和
症状来确定运动强度,运动强度以
50
%~
70
%
最大摄氧量或靶心率(运
动需达到的心率为
60< br>%~
80
%的最大心率),靶心率根据运动试验结果
或者公式算出,对于有些患 者也可根据自觉劳累度分级(
RPE
)达
13
(略
感用力)来调整运 动强度。根据运动训练实施过程中患者对训练的反应,
以及再评定的结果,不断对运动处方进行修订。对 于所有患者,医生应鼓
励其进行每周
3
~
5
天,最好每天,每次30-60min
中等强度(如上所述)
有氧锻炼,辅以日常活动如散步、园艺、家务,< br>2
次的抗阻训练,包括哑
铃、弹力带等应用。
运动治疗应遵循一般原则
[10]
,并注意:
(1)
建议高危患者在有心电 和
血压监护下运动。一方面可以观察患者在运动中的心血管反应,及时调整
运动处方;另一方面 可消除患者的运动恐惧心理,让患者在放松状态下运
动。低危患者可以选择在康复中心或者家中进行运动 训练,建议在运动过
程中播放舒缓的音乐,营造放松的运动环境。②低危冠心病患者或心血管
神 经症患者有氧运动强度可偏大,建议达到最大运动量的
70
%~
80
%;高危冠心病患者则从中低强度开始,循序渐进。在每次运动前后给予柔韧
性运动方式进行热身和放松 ,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中老年患者可进行平
衡训练降低运动中跌倒的风险。在运动治疗一段时间后应适 当增加抗阻训
练,以增强肌力和肌耐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治疗过程当中多 和患
者及家属交流,及时解答患者的困惑。多给予鼓励,尤其是在患者有进步
时,心理支持应贯 穿治疗的始终,包括家属。
3.2
药物治疗
3.2.1
有影响力的药物临床试验:对于合并心理适应问题或精神障碍的心
脏疾病患者,对症处理可改善 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何种药
物处理能够对心脏疾病有益,仍存争议。
目前药物治疗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
1
)选择性
5-
羟色胺(
5-HT
)
再摄取抑制剂(
serotonin reapake inhibitors,SSPI
)药物干预:对冠心
病患者合并抑郁干预治疗的
3< br>个重要临床试验分别是
SADHART[7
、
11]
、
ENR ICHD[8
、
12]
、
CREATE[10
、
13]试验。
SADHART
研究评价舍曲林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抑 郁的效果和安全性,研究纳入
369
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重症抑郁患者,结果表明舍曲林治疗心肌 梗死或者
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抑郁有效安全。
ENRICHD
研究纳入
2 4 81
例心肌梗
死合并抑郁患者,干预措施包括使用舍曲林的常规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
6
个月随访发现
2
种干预措施可改善抑郁的症状,但是
29
个月之后 的随
访结果发现
2
组的无心血管危险事件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
ENRICH D
的
延伸研究
[9
、
14]
发现,药物和认知治疗虽然不能 降低患者远期的死亡率,
但经干预后抑郁症状没有改善的患者预后差。
CREATE
研 究是随机、
对照、
2
×
2
因子的队列研究,
对
28 4
例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进行干预。
干预措施
为使用药物西酞普兰、人际心理治疗(< br>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
IPT)
、临床处理(
clinic man agement
,
CM
),分成
4
组:
IPT+CM+西
酞普兰;
IPT+CM+
安慰剂;
CM+
西酞普兰;
CM+
安慰剂。预后指标使用
HAM-D
和
BDI
量表检测抑郁的程 度,随访
12
周的结果表明西酞普兰明
显减轻抑郁程度,而
IPT
治 疗效果不优于
CM
。(
2
)去甲肾上腺素能和
5-HT
能抗 抑郁剂(
noradrenergic and specific serotonergic
antidepressant,NaSSA
)药物干预:
MIND-IT
研 究
[11
、
15]
是随机双盲
安慰剂对照、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
,对
2 177
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
抑郁评估,
91例患者符合
DSM-
Ⅳ的抑郁诊断标准。使用
17
项的汉密尔
顿 抑郁量表
(
Ham-D
)
,
BECK
抑郁量表
(< br>BDI
)
、
临床疗效总评量表
(
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
CGI
)和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量表来评估抑郁
症状。
40
例患者使用米氮平(
mi rtazapine
)治疗,
51
例患者使用安慰
剂。
24
周随访发现,
米氮平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效果优于安慰剂。
但
该类药物对于心血管 疾病患者的远期预后仍需进一步研究。氟哌噻吨美利
曲辛用于心血管病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缺乏国 际多中心研究数据,
国内有大量小规模单中心研究显示该药用于心血管病患者安全有效。
3.2.2
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1
)治疗目标要确切,如针对明显焦虑 症状
或抑郁症状;(
2
)全面考虑患者的症状谱特点(如是否伴有失眠)、年
龄、
躯体疾病状况、
有无合并症、
药物的耐受性等,
尽量做到个体化用药;< br>(3)
剂量逐步递增,采用最低有效量,使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与患者有效 的沟通治疗的方法、药物的性质、作用、可能的不良反应及对
策,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4
)新型抗抑郁药物一般治疗在
2
周左右
开始起效,
治疗的有效率与用 药持续时间存在函数关系,
如果足量治疗
6
~
8
周无效,应重新评估 病情(咨询精神科),若考虑换药,首先考虑换用
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
5
)治疗持 续时间一般在
3
个月以上,具体疗程
目前缺乏研究证据,需根据具体病情决定后续康复 措施和药物治疗角色。
3.2.3
心血管科患者抗抑郁焦虑药物选择:抗抑郁焦 虑药物按作用机制包
括如下
8
类: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三环类抗抑郁 药和四环类抗抑郁剂,
SSRI
,
5-HT
受体拮抗和再摄取抑制剂(
SARI
),
5-HT
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
抑制剂(
SNRI< br>),
NaSSA
,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
氟哌噻
吨美利曲辛复合制剂。
有安全性证据用于心血管病患者的抗抑郁焦虑药物包括以下几种。
< br>(
1
)
SSRI
:是当今治疗焦虑、抑郁障碍的一线用药,由于一般< br>2
周
以上起效,适用于达到适应障碍或更慢性的焦虑和抑郁情况。研究认为该
类 药物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相对安全。适应症:各种类型和各种不同程度
的抑郁障碍:焦虑症、疑病症、恐 惧症、强迫症、惊恐障碍、创伤后应激
障碍等。禁忌证:
SSRI
类过敏者;禁止与单 胺氧化酶抑制剂、氯米帕明、
色氨酸联用。用法:
SSRI
类药物镇静作用较轻,可白 天服用;若患者出现
困倦乏力可晚上服用。为减轻胃肠道刺激,通常餐后服药(表Ⅰ)。建议
心 血管病患者从最低剂量的半量开始,
老年体弱者从
1
/
4
量开始,< br>每
5
~
7
天缓慢加量至最低有效剂量。
(2)苯二氮卓类:用于焦虑症和失眠的治疗。特点是抗焦虑作用起
效快。根据半 衰期可以分为半衰期长和短两类。常用的长半衰期药物有:
地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等;常用的短半 衰期者有:劳拉西泮、阿普
唑仑、咪达唑仑、奥沙西泮等。长半衰期的药物,更适合用于伴有失眠的情况,睡眠时用药,由于老年患者代谢慢,第
2
天上午往往也有抗焦虑效
果,但应 注意其肌松作用,老年人要防止跌倒、体位性低血压,重症患者
注意呼吸抑制。由于有一定成瘾性,现在 临床一般作为抗焦虑初期的辅助
用药,较少单独使用控制慢性焦虑。鉴于中老年患者个性往往已定型,加
量也很慎重,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即使是短半衰期的药物,出现病理性成
瘾(剂量不断增加)也 很少见。注意事项:有呼吸系统疾病者要慎用,易
引起呼吸抑制,导致呼吸困难。长期使用会产生药物依 赖,突然停药可引
起戒断反应。建议连续应用不超过
4
周,逐渐减量停药。
唑吡坦和佐匹克隆是在苯二氮卓类基础上开发的新型助眠药物,没有
肌 松作用和成瘾性。特点是对入睡困难效果好,晨起没有宿醉反应。但相
应缺乏改善中段失眠的作用,也不 能改善早醒。没有抗焦虑作用。部分老
年患者用唑吡坦后,可能出现入睡前幻觉(视幻觉为主)。
(
3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该药是一个复合制剂,含有神 经松弛剂(氟
哌噻吨)和抗抑郁剂(美利曲辛),其中美利曲辛含量为单用剂量的
1
/
10
~
1
/
5
,降低了不良反应,并协同调整中枢神经系统 功能、抗抑郁、抗
焦虑和兴奋特性。适应证:轻中度焦虑抑郁、神经衰弱、心因性抑郁、抑
郁性 神经官能症、
隐匿性抑郁、
心身疾病伴焦虑和情感淡漠、
更年期抑郁、
嗜酒及 药瘾者的焦躁不安及抑郁。禁忌证:心肌梗死急性期、循环衰竭、
房室传导阻滞、未经治疗的闭角性青光 眼、急性酒精、巴比妥类药物及鸦
片中毒。禁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同服。用法:成人:通常每天
2
片/d,
早晨及中午各1片;严重病例早晨剂量可加至
2
片。老年患者:早 晨服
1
片即可。维持量:通常每天
1
片/d,早晨口服。对失眠或严重不安的 病
例,建议在急性期加服镇静剂。老人或此前未接受过精神科治疗的患者,
有时半片也能达到效 果。
花岗岩的危害-深圳乙肝医院
花岗岩的危害-深圳乙肝医院
花岗岩的危害-深圳乙肝医院
花岗岩的危害-深圳乙肝医院
花岗岩的危害-深圳乙肝医院
花岗岩的危害-深圳乙肝医院
花岗岩的危害-深圳乙肝医院
花岗岩的危害-深圳乙肝医院
本文更新与2021-01-17 05:2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1964.html
-
上一篇:国际卫生组织关于焦虑症的诊断标准
下一篇:老中医:如何调节引起乳腺癌的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