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洋具是什么《肺炎支原体IgMIgG抗体检测试剂注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17 00:56

性功能咨询-纪录片 算命

2021年1月17日发(作者:傅彬然)
附件
1



肺炎支原体
IgM/IgG
抗体检测试剂注册技
术指导原则

(
征求意见稿
)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肺炎 支原体
IgM/IgG
抗体检测试剂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
评部 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肺炎支原体
IgM/IgG
抗体检测试剂的
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
否适用,若不 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
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
包括注册审批所涉 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
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相关人员应在遵循相
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
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 善,以及科学技术的
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适用范围

肺炎支原体(
Mycoplasma pneumonia< br>,
Mp
)属于
柔膜体纲,支原体属,是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
微生物,是我国儿童和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
acquired pne umonia

CAP
)的重要致病原之一。
Mp

染广泛 存在于世界各地,平时散在性发病,每隔数年会出
现地区周期性流行,每次流行持续数月到数年不等。对 于
群聚性发病或初始经验性治疗无效的
CAP
患者,住院或重

CA P
患者,建议进行致病原检查,明确
CAP
致病原可有
助于进行目标性抗感染 治疗。

根据肺炎支原体主要黏附基因
P1
基因的重复序列
RepM P2/3

RepMP4
,肺炎支原体可分为
I
型和
II< br>型两个
基因型,不区分血清型。

肺炎支原体的检测对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至关 重要,
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病原体培养、抗原检测、抗体检测和
核酸检测。肺炎支原体培养难度 较大,需采用专门的培养
基和培养技术,耗时长,敏感性低,但特异性好。血清特
异性抗体检测 是目前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重要手段,免
疫层析法、酶联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抗体检测试剂在临床中广泛应用。颗粒凝集(
particle agglutination

PA
)试
验和补体结合(
complement fixation

C F
)试验是检测
肺炎支原体抗体的传统方法,但无法区分
IgG

I gM


本指导原则所述肺炎支原体
IgM/IgG
抗体检测试剂是
指采用胶体金法、荧光免疫层析法、酶联免疫法、酶免渗滤
法或化学发光法,体外定性检测人血 清、血浆或全血中的肺
炎支原体
IgM

/

IgG
抗体的试剂。结合临床和其他实验
室指标,可用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辅助诊断。对基于其他方
法学的试剂,及肺炎支原体其他抗体或总抗体检测试剂,可
能部分要求不完全适用或本文所述内容不够全 面,申请人可
以根据产品特性对适用部分进行评价或补充其他的评价资
料进行相应验证。

二、注册申报资料要求

(一)综述资料

综述资料主要包括产 品预期用途、产品描述、有关生物
安全性的说明、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评价以及同类产品上市
情 况介绍等内容。产品描述中应说明产品所采用的技术原理,
选择捕获法或间接法的考虑。
同类产 品上市情况介绍部分应
着重从方法学、检测原理、特异性抗原等主要组成成分、样
本类型等方面 写明拟申报产品与目前市场上已获批准的同
类产品之间的主要区别。

(二)主要原材料的研究资料

此类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一般包括抗原、抗体、对照品、
质控品、校准品、参考品等。如主要原材料为企业自制,应
提供其详细的选择、制备、鉴定和质 量控制过程;如主要原
材料源于外购,应提供资料包括:选择该原材料的依据及对
比筛选试验资 料、选定的供应商名称,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
质量标准、出厂检验报告,以及该原材料到货后的质量检验
资料,供应商应固定,不得随意更换。申请人应对各主要原
材料均明确质量控制标准。

1.
肺炎支原体抗原

肺炎支原体抗原决定了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对抗 体
检测试剂至关重要。应注重抗原的选择,详细描述抗原的名
称,
天然
/重组表达信息及选择该抗原的依据。
提交抗原来源、
制备、纯化、鉴定及质量标准(外观、 蛋白浓度、纯度、分
子量、功能性试验等)等详细试验资料。

2.
抗人
IgM/IgG
单克隆抗体

详述抗体的选择过程,提交抗体生 物学来源、免疫原及
质量标准(外观、蛋白浓度、纯度、分子量、效价、功能性
试验等)等详细 试验资料。

3.
试剂盒质控线
/
对照品
/
质控品
/
校准品


免疫层析方法学的产品应设置质控线,详述质控线相关
抗体的选择依据和质量标准。

对照品
/
质控品应至少包含阴性和阳性两个水平。
阳性对
照品
/
质控品
/
校准品可选择经合理稀释的临床阳性样本,阴
性对照品
/
质控品
/
校准品可选择临床阴性样本或阴性基质等。
提交相关原料的来源、 选择和性能确认等相关研究资料,明
确供应商和质量控制标准。
企业应对对照品
/质控品的检测结
果做出明确的范围要求(试验有效性的判断)。

4.
其他主要原辅料

除上述主要原材料外,产品中包含的其他主要原辅料,
如胶 体金、辣根过氧化物酶、吖啶酯、硝酸纤维素膜、微孔
板、磁微粒、样本稀释液等,均应进行选择及验证 ,并提交
相关资料。明确主要原辅料的供应商和质量控制标准。免疫
层析方法学的产品如适用于 全血,应介绍血细胞去除方式及
相关原材料,并验证去除效果。

5.
企业参考品

企业参考品是保证产品性能稳定的重要构成之一。应提交企业参考品的原料来源、
选择、
制备、
阴阳性及浓度
/
滴度< br>确认方法或试剂等相关验证资料。企业参考品的基质应与待
测样本相同。企业参考品的设置应至少 包括:阳性参考品、
阴性参考品、检测限参考品和重复性参考品。其中阳性参考
品重在评估产品 的包容性,应选择不同来源的临床样本,并
设置不同滴度水平。阴性参考品应可评价产品的特异性,建< br>议包括含有类风湿因子、其他病原体抗体等可能的干扰和交
叉样本,对于检测肺炎支原体
IgM
抗体的试剂,阴性参考品
中建议包括肺炎支原体
IgG
抗体阳性样本。 检测限参考品可
设置临床阳性样本的系列稀释样本,其中应包含检测限水平。
重复性参考品可设 置高、低两个浓度的临床样本,其中一个
浓度在最低检出限附近。对于同时检测肺炎支原体
Ig M

IgG
抗体的试剂,企业参考品需对
IgM
抗体和
Ig G
抗体分别
设置。

(三)主要生产工艺及反应体系的研究资料

1.
产品基本反应原理介绍。

2.
主要生产工艺介绍,可用流程图 方式表示,并简要说
明主要生产工艺的确定依据。

3.
包被
/标记工艺研究,申请人应考虑如包被
/
标记液量、
浓度、时间、条件等指标对产品 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
上述指标的最佳组合。

4.
显色系统、酶作用底物等的介绍以及最适条件研究。

5.
反应 条件确定:
申请人应考虑反应时间、
判读时间、

应温度、洗涤液体积和洗涤 次数(如涉及)等条件对产品性
能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上述条件的最佳组合。

6.
反应体系中样品加样方式及加样量确定:通过实验确
定最佳的加样方式及加样量。如样本需采取 稀释或其他必要
的方法进行处理后方可用于最终检测,申请人还应对样本稀
释液及其用量、其他 必要的处理方法等进行研究。对于
IgM
抗体检测试剂,如采用间接法,建议考虑高浓度特异性
IgG
对结果的影响,合理设置
IgG
去除相关样本处理步骤(例如
采用含有
IgG
吸附剂的样本稀释液等)
,或者详述产品设计
中关于避免IgG
影响
IgM
检测结果的合理措施,
尽量减少特
异性
IgG

IgM
检测造成的假阴性和假阳性。

(四)分析性能研究资料

企业应提交在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的生产环境下生产的
试剂盒进行的所有性能评估资料,包括具体研究方法、实验
方案、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等详细资料。有 关分析性能评估
的背景信息也应在申报资料中进行描述,包括试验地点,试
验采用的试剂名称、 规格和批号,仪器名称和型号,样本类
型和来源等。分析性能评估的实验方法可以参考相关的美国
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批准指南

CLSI-EP

文件或国内有关
体外诊断产品性能评估的指导原则进行,建议着重对以下分
析性能进行研究。

1.

企业参考品检验

根据主要原材料研究资料中的企业参考品设 置情况,采
用三批产品对企业参考品进行检验并提供详细的实验数据。

2.
最低检测限

建议采用已明确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的阳性临床样本,采用阴性样本进行系列稀释,进行最低检测限的建立和验证
评价。
应采用合理方法确认抗体 类型和滴度,提供详细的确
认方法及结果。

2.1
选取至少
3份临床样本,系列稀释获得多个浓度梯
度,
每个浓度重复检测不少于
3
次 ,

100%
可检出的最低浓
度水平作为预设检测限。在此浓度附近制备若干 浓度梯度样
品,
每个浓度至少重复检测
20
次,
将具有
95 %
阳性检出率的
最低浓度作为最低检测限。

2.2
选择与
2.1
不同的
3
份临床样本,
采用阴性基质稀释
到最低检测限浓度水 平进行验证,应达到
95%
阳性检出率。

3.
阴阳性符合率

应选择中国境内来源于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多份临床
确诊且 经合理方法判定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的患者样本进
行检测,建议覆盖已知基因型,检测结果的阴阳性应与 预期
结果相符。


对于肺炎支原体
IgM
抗体检测试剂,
还需选择
IgM
单阳
性样本进行颗粒凝集试验,以滴度
1

160
作为阳性判定标
准,申报试剂对滴度
1

160的样本检测结果应为阳性。

4.
精密度

申请人应对精密度 指标的评价标准做出合理要求,如标
准差或变异系数的范围等。应对可能影响检测精密度的主要
变量进行验证,包括不同时间、地点、操作者、检测轮次、
试剂批次、适用仪器(如适用)等。

设定合理的精密度评价周期,
例如:
为期至少
20
天的检
测 。
至少采用
3
个水平的临床样本进行精密度评价,具体要
求如下:

4.1
阴性样本:
待测物浓度低于最低检测限或为零浓度,
阴性检出率应为
100%

n

20



4. 2
临界阳性样本:
待测物浓度略高于试剂盒的最低检
测限,
阳性检出率应大于
95%

n

20



4.3

/
强阳性样本:待测物浓度呈中度到强阳性,阳性
检出率为
100 %

CV

15%
(如适用)

n
20



5.
分析特异性

5.1
交叉反应

应对肺炎支原体的近缘微生物,易引起相同或相似的临床症状,及易合并感染的微生物(表
1

,高浓度肺炎支原体
特异性IgG
抗体
/
特异性
IgM
抗体进行交叉反应验证。

如果试剂原料采用基因重组抗原,则还需考虑对重组基
因导入微生物特异性抗体的交叉反应评价 。例如,如果采用
大肠埃希菌作为宿主菌,建议考虑大肠埃希菌抗体阳性样本
可能产生的交叉反 应。

交叉反应用临床样本中相关病原体抗体滴度水平应较
高,并且抗体类型(
IgM

IgG
)应与申报试剂检测抗体类型
一致。
提供所有用于 交叉反应验证的样本来源、阴阳性和滴
度确认等信息。


1
用于交叉反应研究的病原体(
*
为必做项目)

肺炎支原体的近缘微 生物:解脲支原

*
,生殖支原体
*
,人型支原体
*

肺炎链球菌

*

肺炎衣原体

*

流感嗜血杆菌

*

肺炎克雷伯菌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结核分枝杆菌

*

嗜肺军团菌

*

铜绿假单胞菌
*

鲍曼不动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

流感病毒

副流感病毒

鼻病毒

腺病毒

人偏肺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5.2
干扰试验

应根据所采集样本类型,
选择适用的干扰物质进行研究。
建议申请人在每种干扰物质的 潜在最大浓度(

最差条件


下,采用待测抗体为弱阳性和阴性水 平的多例样本进行试验,
应至少包括下列可能的干扰物质。

5.2.1
内 源性物质:
血红蛋白、
胆红素、
血脂、
类风湿因
子、
其他自 身免疫性抗体,
异嗜性抗体
(如
HAMA



I gG


IgM

红细胞压积
(全血样本适用)

高浓度肺炎支原体特
异性
IgG
抗体与特异性
IgM
抗体的 干扰。

5.2.2

常见治疗性药物:
左氧氟沙星、
莫西 沙星、
吉米沙
星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等大
环内酯类抗菌 药物、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四环素类抗菌药
物。

5.2.3
症状相关其他经验性药物。

5.2.4
抗凝剂:
如果试剂盒适用样 本类型包括血浆、
全血
样本,可采用一定数量同源样本进行比对试验的方法,或采
用回 收试验的方法,验证各种抗凝剂的适用性。

6. IgM
抗体破坏试验
< br>对于肺炎支原体
IgM
抗体检测试剂,建议对至少
5
份含
有肺 炎支原体特异性
IgM
抗体的样本进行
IgM
破坏实验研究,
方法为 采用特定的化学制剂
(如
2
-巯基乙醇或二硫苏糖醇)
处理样本后,重新进行 检测,
IgM
检测结果应为阴性。

7.
钩状(
HOOK
)效应研究

须采用多份高滴度样本进 行梯度稀释后由低浓度至高
浓度开始检测,每个梯度的稀释液重复
3

5份,对钩状效应
进行合理的验证。

8.
其他需注意问题
对于使用仪器进行结果判读的产品,应提供产品说明书
【适用机型】项中所有型号仪器的性能评估资 料。

9.
适用的样本类型

性功能咨询-纪录片 算命


性功能咨询-纪录片 算命


性功能咨询-纪录片 算命


性功能咨询-纪录片 算命


性功能咨询-纪录片 算命


性功能咨询-纪录片 算命


性功能咨询-纪录片 算命


性功能咨询-纪录片 算命



本文更新与2021-01-17 00:5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1559.html

《肺炎支原体IgMIgG抗体检测试剂注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的相关文章

《肺炎支原体IgMIgG抗体检测试剂注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