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脾胃学说的内涵及应用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12 02:44

宝宝秋季腹泻-虚火的症状

2021年1月12日发(作者:胸部太小怎么办?吃什么可以变大?)
.
脾胃学说的内涵及临床应用
组员:崔延军、苏宇祥、李宝宝、邹淑萍、秦美萍、郑海山
关键词:脾胃学说 元气 脾阴学说 胃阴学说
一、脾胃学说沿革简介
脾胃学说在中医学中起源较早,历代均有发展 ,至今仍在中医学
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脾胃论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内经》、
《难经》 。其中对脾胃的位置,性质,功能,分工及联系多有论述,
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厚的基础。此 后,历代学家均有论述,
如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不虚而五脏皆旺,免生疾病。
唐孙思邈认为“五脏不足,调于胃”,认为脾胃是治疗五脏不足的根
本。至宋之前,各家对脾胃学说的 发展一直以内经为根本,多以单一
脏腑的寒热虚实为主线。金元以后脾胃学说得以迅速发展。李杲在其< br>师张元素的学术影响下,专门系统阐述了脾胃学说,认为“脾胃内伤,
百病由生”,强调了脾胃生 发的重要性,由阴虚火旺提出了“甘温除
热”的疗法,其代表作《脾胃论》更是成为脾胃学说的经典之作 。明
清时期,温补学派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薛己强调“补火生土”,
即肾命门对脾胃的温煦 作用;李中梓创立先天后天根本论,主张脾肾
兼补;叶天士提出重视胃阴等等。此时,脾胃学说已由由单 一模式发
展到了多元模式,注重各脏腑之间的联系,逐渐日臻完善。近年来,
中西医学的结合研 究,又将会使脾胃学说得到新的发展。
二、脾胃学说的内涵
1脾胃为元气之本
脾胃同属中焦,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主
.
.
受纳 ,腐熟水谷,主通降。二者相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五
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
胃有喜润恶燥的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 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滋润,
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通降胃气。
人体元气由先天所生 ,后天所长,正如李杲在《脾胃论·脾胃虚
实传变论》中所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由此 可见,
脾胃的盛衰直接决定元气的盛衰,亦即“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 ”。
2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
以天地四时之气而言,春夏主升浮,万物由初萌而趋蔚茂,秋冬
主沉降,万物由收敛而至潜藏。气机之升降有了春夏之气的正常升浮
才有秋冬之气的正常沉降。 长夏属土,土旺于四时,四时之中皆有土
气,所以土在升降沉浮和万物生长收藏过程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 位。
人体气机之升降出入,脾胃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脾主升举,
脾气升腾运动,上输水谷 精微于心肺。胃主通降,以下传水谷及糟粕。
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是相对而言的,二者相互为用,相反相 成,正如
叶桂在《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中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脾胃之气升降协 调平衡,共同维持着脏器位置的恒定不移。总之,脾
胃健运,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归肝肾,才能维持“ 清阳出上窍,浊
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
正常升降运 动。
3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
.
脾胃为滋养元气的本源,故脾胃损伤 必然导致元气不足而产生各
种病变。东垣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
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这是脾胃内伤学说的的基本观
点。
脾胃内伤可使人体 升降浮沉的气化活动发生异常。李杲谓“或下
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 气,而百
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
浮沉之间论》) 。由于升降的失常,便影响了正常的沉降,以致“清气
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乱于胸中,使周身气 血逆行而乱”(《脾
胃论·清暑益气汤》),故脾胃气虚,升降失常,便会产生种种疾病。
脾 胃内伤必然破坏脏腑之间的协调,同时脾胃虚弱则经络、四肢、
九窍均失所养,总之内伤元气不足的发病 情况颇为复杂,而脾胃虚弱,
阳气不升是其根本。
4脾阴学说及胃阴学说
李东垣主 要将脾胃合论,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强调脾阳,论述
脾胃气虚、中气下陷等证,大多以补益脾阳为主, 制益气升阳甘温治
法。后世受其影响,往往以治脾而统治胃,弊端甚多。后来医家逐渐
提出了脾 阴及胃阴学说。
“脾阴论”最早可溯于《内经》,其《平人气象论》中有“脏真
濡于脾”之说 。后《伤寒论》其阳明病篇的脾约证,是由于脾阴亏损,
不行其津液于肠,从而出现大便难,故仲景名之 曰“脾约”。朱丹溪
有“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脾土之阴受伤则传输之官失职”
.
.
的论述虽未见脾阴之名,但以含脾阴之意。
临床表现医家多总结为脾虚之症加阴 虚见证。用药有甘寒法养阴
液、益阴血而助脾运及芳香甘平之法,培中宫、资化源而复阴。前者
宜于脾阴不足而阴亏显著者,后者宜于脾阴亏而脾气虚乏者。
胃阴学说也是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于叶桂提出“脾喜刚
燥,胃喜柔润”、 强调脾胃分治、重视滋养胃阴之后臻于完善。
滋养胃阴古已有之,如《内经》“燥者濡之”,仲景创竹 叶石膏汤、
白虎加人参汤大都以滋养胃阴立方,此后刘河间提出了“胃润泽论”,
东垣认为“万 物负阴而抱阳”,张元素认为“脾喜温运,胃宜润降”,
朱丹溪主张“清和之法养脾胃”,喻嘉言强调保 护胃中津液,都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叶天士。但真正系统地提出胃阴学说的应首推叶天
士,他认 为脾胃虽同属中土,但它们的生理功能及特性有别,他在《临
证指南医案》中指出,“脏宜藏,腑宜通” “纳食物主胃,运化主脾”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
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
升阳气,其治在脾”,脾属阴土, 胃属阳土,明确了脾胃分治的思想,
为胃阴学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脾胃学说的应用
(一)脏腑病从脾胃论治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主统血,脾运化水谷功能失常,则五脏失养,五脏气血阴阳化生不足;脾主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则生痰饮水
湿而发病;脾主统血功能失常, 则血运行障碍,则生瘀血。
.
.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胃受纳腐熟水谷 功能失常,则五
脏之精不得及时充养。胃腐熟功能障碍还易生热。
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 实传变论》中总结“元气之充足,皆
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本弱。饮食自倍,则
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脏腑之病与脾
胃关系密切,故脏腑病的治 疗可以从脾胃入手。
1、心
(1)心气虚弱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动辄加剧,神 疲倦怠,自汗,面色恍白,
舌淡嫩,脉结代或细弱。投炙甘草汤无效。
脾为后天之本,胃为水 谷之海。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化生精微以充养五脏六腑。五脏气有赖于后天之气的充养。且心 在五
行属火,脾为心之子,子不足则盗母气。子不实,补母随补随泻,应
补子以实母。且伴有倦 怠,自汗,面色恍白,舌淡嫩等中气不足的症
状,可以四君子汤合养心汤补脾益气,以充心气,并佐以养 心安神。
(2)痰浊乘心
临床表现:心胸疼痛,以左胸为剧,甚至痛引左肩,咯吐痰涎,< br>形体肥胖,舌苔厚腻或厚浊,脉象弦滑或结代。投瓜蒌薤白半夏汤无
效。
脾主运化水湿,为生痰之源。单纯化痰宣痹无效,考虑治痰之源,
以六君子汤合神术煮散。
(3)心血瘀阻
.
.
临床表现:心悸胸痛如针刺,或引左肩臂,气短, 神疲无力,舌
质紫暗或瘀点,脉象细涩或结代,投血府逐瘀汤无效。
心主血,脾主生血统血。脾气旺则营血充足。血运行脉中,赖脾
气之统摄。《血证论· 脏腑病 机论》“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脾
阳虚则不能统血,脾阴虚又不能滋生血脉”。且气为血之帅,气行 则
血行,气滞则血停。单纯活血无效,考虑脾气不足、统血乏力,气不
足以行血,以人参三七汤 补脾益气,振奋心阳,兼以活血化瘀。
(4)心火亢盛
临床表现:心中烦热,面赤口渴,不 寐或寐后乱梦惊扰,口舌生
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投导赤散疗效不显著。
胃为多气多血之脏,胃热熏蒸则上助心火。用泻心汤清胃热使火
由下走,引心火下行而消。
2、肺
燥邪伤肺
临床表现:咳呛少痰,痰粘难于咯出,鼻燥咽干,或胸痛,痰中< br>带血,发热,微恶寒,头痛,舌红苔黄,脉多滑数,服桑菊饮,或桑
杏汤无效。
肺清虚 而为娇脏,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肺在五行属金,通于
秋气,喜润恶燥。秋季多清凉干燥,故燥邪伤人 ,多首犯于肺,若单
补肺润燥疗效不显著,可益胃汤配润燥之方,清胃生津以润肺燥。脾
胃为后 天之本,五脏之精赖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充养,且脾胃为土脏,
为金之母,虚则补其母,达到培土生金的 目的。
.
.
3、肝
肝气郁结
临床表现:情志抑郁,胸胁胀痛,脘腹痞满,不思饮食,苔薄白,
脉弦,投柴胡疏肝散无效。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在五行中属木,通于春气。肝气郁
结,则肝不能疏通畅达全身气机 。单纯疏肝解郁不效,以枳术丸健脾
和胃,调和升降气机,以舒肝经气郁。脾胃与肝同属中焦,脾升胃降
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枢纽畅达则一身气机通条,则肝疏泄之职自
复。
4、肾
肾虚水泛
临床表现:尿少身肿,腰以下肿甚,按之没指,腰酸肢冷,胸腹
胀满,或兼 心悸气短,喘咳痰鸣,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弦。投济生
肾气丸无效。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 ,主水,主纳气,肾在五行属水,通于冬
气。肾气不足,则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减弱,故水泛于内。水不 制火
则水气凌心,心悸。单纯补肾利湿无效,则以实脾散温阳健脾以制肾
水。脾主运化水液位于 中焦,脾气健则运化之力强,有利于水液,输
布排泄。且脾为土脏,土能克水,实脾以制肾水,一阻一通 ,水液自
安。
总体来说,脏病从脾胃论治,以虚证为多;从胃论治,以实证或
本虚标实证为多。
.
.
脾气主升,升举之力不足,则出现一系列下陷之证,行散之力不
足,易湿聚困脾。 脾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润,易为湿困。脾为湿困,
则升举之能亦不行。
胃气以通为降,胃失通 降则聚而生热,热灼津液易伤胃阴。胃为
阳明燥土,多气多血之脏,喜润而恶燥,则易伤胃阴。阴虚则又 助火
生。
脾胃居中,脾升胃降为脏腑气机之枢纽。脾不升发,胃不通降则
一身气机紊乱。
5、胆
胆经实火
临床表现:,头痛两侧及目锐眦皆疼痛,眼睑红肿,口苦而干,< br>或兼畏风无汗,舌苔薄黄,脉弦数。投龙胆泻肝汤无效。
脾气主升,气不足则脾胃之气下流,使 谷气不得升浮,春生之令
不行。且火性炎上,宜发之散之。以升阳散火汤升发脾气,以散胆火,
使阳气升达则火散。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的描述“胃虚过食冷
物,抑恶阳气于脾土,火郁则发之” 。
另外,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大黄甘草汤进行描述的时候,
说道“肝胆无出路,故用 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故胆经实热,
可以清胃火以达到泻胆火的目的。
6、大小肠
湿热证
大肠湿热会出现大便秘结,腹痛拒按,并有燥屎触及,舌苔黄腻,
.
.
脉象沉实,用蜜煎导法等灌肠不能全通大便者。
小肠湿热会出现脐腹疼痛,口苦 ,小便赤涩,或大便血痢,但无
里急后重,心烦,口疮,舌红苔黄,脉滑数,投导赤散无效。
《黄帝针经》云:“手阳明大肠,手太阳小肠,皆属足阳明胃。”
“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 胃之荣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
溉灌皮毛,充实腠理。若饮食不节,胃气不及,大肠、小肠无所禀受,< br>故津液涸竭焉。”故大小肠出现湿热,单纯针对本腑治疗无效,可以
用泻心汤或黄芩汤清胃以理肠 。
7、膀胱
(1)脬气不固
临床表现:小便频数,甚则小便失禁,面色恍白,或 小腹坠胀,
舌质淡,脉小弱,投缩泉丸无效。
膀胱的气化,是水液代谢的最后一个环节。脾主 水液代谢,且脾
气主升。脬气不固为其升举之力不足。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健
气充则一身 升举之力充足。故用举中汤补益脾气,以固膀胱。
(2)膀胱气闭
临床表现:小便困难,或 闭塞不通,小腹胀满,舌苔薄白,脉象
弦滑或缓滑。投滋肾通关丸等疗效不显著。
膀胱气闭, 小便闭塞不通为膀胱之气下行不利。胃主通降,为气
机升降的枢纽,胃气不降则一身之气不得下行。故用 沉香汤加葱通降
胃气,以利膀胱。
总的来说,腑病从脾论治,以脾阳不足、脾阳不升为多;腑病从
.
.
胃论治,以火热实证或湿热证为多。
(二)脾胃病从其他脏腑论治
脾胃病在其它脏 腑论治,常常因两种情况:一是脾胃本身的病证,
治其本身无效,在整体观念之下,调治与脾胃相关的脏 腑;二是脾胃
病变牵连其它脏腑,导致多个脏腑兼病。
1、水液病
(1)从肺论治 。肺为水之上源,可通调水道。脾病不能运化水液,
水湿困阻于脾,症见遍身浮肿,面色黄滞,肢体沉重 ,小便短少,用
五苓散、五皮饮治之不效。若兼见无汗、畏寒、气促等肺卫症状时,
可考虑宣散 肺气以利水湿,即“提壶揭盖法”,选用越婢加术汤,亦
可适加杏仁、桑白皮肃肺导水下行。若水液停聚 于胃,症见呕吐清涎,
胃脘水声漉漉,用五苓散治之不效。若兼见头晕、气短、咳痰稀薄等
症, 可肃肺行水,化饮和中,方用二陈汤加厚朴、杏仁、苏子。
(2)从肾论治。肾为水之下源,主司水液 。中焦阳气不足不能温化
水液,水液停聚于全身则身肿,停于胃脘则呕泛清水。水液不化亦可
再 损伤肾阳乃至一身之阳气,导致大便不实,神疲肢冷,自汗,脉沉
等。实脾饮等方治疗不效,可用真武汤 温肾化气,以振中阳,分利水
湿。亦可合用五苓散。
(3)从膀胱论治。膀胱为津液之府,主 气化水液。寒湿阻于脾致脘
腹痞满,或水湿停于胃致呕吐清水,饮水即吐者,用温中健脾燥湿法
不效,可从膀胱论治,用五苓散,导水湿从小便去。
(4)从大肠论治。大肠主津。湿浊壅脾致脘腹胀满疼痛,不思饮食,
.

囟门闭合时间-感冒药对胎儿的影响


宫外孕治疗-那些年一起追的女孩下载


日康奶瓶-吃哈密瓜上火吗


包皮过长的图片-无线电视卡


不复发-抑郁症躯体症状


隐形的翅膀歌词-肛门出血吃什么药


天龙八部墨镜猫-咸菜疙瘩


更年期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得了强迫症怎么办



本文更新与2021-01-12 02:4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07602.html

脾胃学说的内涵及应用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