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实验诊断大题(1)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10 23:14

埋珠-女人什么时候最想要

2021年1月10日发(作者:催产针打在哪个部位)
实验诊断大题
1. 何为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的意义

血小板计数(PLT)低于100X10
9
L称为血小板减少症。
临床意义:1)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
2)破坏过多: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消耗过多:DIC等;
4)分布异常:脾大等。
2.何为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的意义

血小板计数(PLT)高于400X10
9
L称为血小板增多症
临床意义:1)原发性血小板增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白血病早期、真性红细胞

多症;
2)反应性增生:1.由于刺激反应所造成的:急性感染失血、外科手术;
2.由于血小板从脾中释放增加:剧烈运动、应激反应。
3. 简述中性粒细胞增多减少的病因(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多:1)新生儿较高;
2)妊娠、分娩、活动和进食较多;
3)下午比早晨高;
4)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时增多;
5)脑力体力劳动、冷热水浴、高温等都会增多。
病理性增多:1)急性感染(代脓菌最常见)
2)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手术外伤烧伤等)
3)急性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脾破裂)
4)急性溶血
5)急性中毒
6)恶性肿瘤
7)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纤维化等
减少:1)感染
2)血液系统疾病
3)理化损伤
4)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5)自身免疫性疾病
6)恶性肿瘤转移等
7)其他:肝硬化、噬血细胞综合症
4. 骨髓增生程度的判定

骨髓增生程度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红细胞:有核细胞之比
1:1
10:1
常见原因
急慢性白血病等
白血病、增生性贫血等
骨髓增生活跃
骨髓增生减低
骨髓增生极度减低

20:1
50:1
500:1
正常骨髓、某些贫血
某些骨髓增生不良性疾病
急性再生性障碍性贫血
5. 简述正常骨髓象的特征
1)正常骨髓的增生程度为增生活跃;
2) 粒系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其中原粒细胞<2%,早粒细胞<5%,中幼细胞和晚
幼细胞 各<15%,杆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高于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5%,
嗜· 333333
碱性粒细胞<1%。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3) 幼红细胞 约占20%,其中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
约各占10%,细胞形 态染色基本正常。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4) 髓系细胞:有核红细胞或粒系细胞:有核红细胞(M:E)比值约2~4:1,平均3:1;
5) 淋巴细胞约占20%、单核细胞<4%、浆细胞<2%。
6) 巨核细胞:通常于1.5cmX3cm骨髓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多为成熟巨核细胞;
7) 可见少量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
8) 核分裂细胞约占0.1%
6. 红细胞的三个平均常数对贫血的诊断意义

贫血类型
大细胞性贫血
正细胞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

小细胞低色素贫


MCV

N


MCH

N


MCHC
N
N
N

常见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及恶性贫血等
急性失血性、急性溶血性、骨髓病性贫血(白血
病)等
慢性感染性贫血、慢性肾疾病所致贫血等
缺铁性、珠蛋白生成障碍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7. 简述贫血形成的原因及常见的疾病
1.红细胞生成减少:1)骨髓干细胞损伤或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骨髓被异常组织侵害:白血病、骨髓纤维化;
3)造血物质缺乏或者被利用:巨幼细胞贫血、缺铁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1)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
血;
2)红细胞外在因素:自身免疫性溶血症贫血、各种物理、化学、生物
因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3)红细胞丢失过多:急(慢)性失血后贫血
8.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
潜在缺铁期、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骨髓象均正常,只有到IDA时骨髓出现代偿性增生。
①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值↓;
②红系细胞增生明显 a、>30%,各阶段细胞均见增多,以中幼和晚幼红细胞为主;
b、幼红细胞胞体较小,边缘不整齐,有核质发育失衡,表现为细
胞核染色质致密,而胞浆因血红蛋白不 足而呈嗜碱色;
c、成熟红细胞胞体小,中央淡染区扩大;
③粒系细胞增生相对减少,但各阶段百分率及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④巨核细胞系无明显变化,血小板形态一般正常。

9. 简述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骨髓象特点

①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值↓;
②幼红细胞明显增生>40%,嗜多色性红细胞、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及H-J小体易见;
③粒系细胞相对↓,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易见核分叶过多现象;
④巨核细胞数量正常,产血小板障碍
5)骨髓细胞内铁和外铁可增多
10.血尿的常见原因
1.无症状镜下血尿: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lgA肾病、非l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轻度肾小球异常;
2.泌尿系统炎症:急性肾小球性肾炎、肾盂肾炎及膀胱炎、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外
伤;
3.血液系统疾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抗凝血药物过量:香豆素类抗凝药、普通肝素使用过量;

11.多尿和少尿的临床意义
尿量 健康成年人尿量为100~2000ml24h,饮水、运动习惯不同,排尿多少有生理差异。
(1)多尿:指24h尿量超过2500ml。
①生理性饮水过多、利尿剂或精神紧张等可见;
②病理性多尿见于糖尿病、尿崩症,还见于急、慢性肾衰竭的多尿期及神经性多尿等。
(2)少尿:指成人尿量不足400ml24h或17mlh,小于100ml24h为无尿
①肾前性少尿:常见于休克、心力衰竭、严重脱水、急性失血等其他有效血容量减少病
可导致肾小球滤过 不足性少尿;
②肾后性少尿:尿路梗阻或排尿功能障碍;
③肾性少尿:肾实质性改变。

12.黄疸的类型鉴定
黄疸类型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

梗阻性黄疸

血清结合胆红


↑↑
↑↑↑
血清未结合胆红

↑↑↑
↑↑

尿胆原
↑↑↑
↑↑
↓-
尿液胆红


+~++
++~+++
粪便颜色
深棕色
棕黄色
浅黄或灰白


13.简述血糖尿阳性原因和临床意义
尿糖 24h尿糖定量为0.56~5.0mmolL,肾糖阈一般为8.88mmolL
①高血糖性糖尿:主要见于糖尿病,也可见于甲亢、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等;
②肾性尿糖 :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血糖浓度正常时仍可出现糖尿,见于
先天性肾小管疾病所致家族性糖 尿、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③暂时性糖尿:进食大量糖类饮食、含糖饮料、静脉注射大量葡萄糖等。
4)应激性糖尿:颅脑损伤、急性心梗。

14.简述蛋白尿的临床意义

蛋白尿:正常人尿液中蛋白质定性试验不能测出,定 量<0.1gL,当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超
过0.1gL称为~。
(1)生理性蛋白尿 定性试验多为“+”,<0.5g24h,多见于青少年。
①功能性蛋白尿:为一过性、微量的,常与剧烈运动、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兴奋等有
关;
②直立性(或体位性):与长期站立、脊柱对肾的挤压有关,卧位后可以消失。
(2)肾前 性蛋白尿:多属于溢出性蛋白尿,是因血浆中出现的异常增多的蛋白尿超出肾小
管重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 尿。
多发性骨髓瘤形成的本- 周蛋白尿,肌肉组织损伤的肌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导致的血
红蛋白尿都属于此类。
(3)肾性蛋白尿:由肾病所致的蛋白尿
①肾小球滤过膜损伤;②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受损。
(4)肾后性蛋白尿
尿中混有脓血及黏液等成分而出现尿蛋白阳性,常见于急性膀胱炎、 尿道炎,一般肾无
病变,故亦称为“假性蛋白尿”。
15.简述尿显微镜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显微镜检验尿液中1)红细胞:①泌尿系统疾病:变形红细胞、均一性红细胞尿、混合性血
尿;
②全身性疾病;
③尿路附近病变;
④药物中毒反应;
⑤生理反应;、
2)白细胞:1.中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各种类型的细菌感染
2.成年女性生殖系统炎症、急性肾炎、肾小球肾炎等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药物的变态反应。
3)泌尿道上皮 细胞:(1)鳞状上皮细胞:主要来自尿道前段,女性尿
中常混有来自阴道脱落的鳞状上皮细胞,大量< br>出现并伴有较多白细胞或脓细胞,可能为阴道
炎或尿道炎;
(2)移行上皮细胞:来自尿道近膀胱段、膀胱、输
尿管和肾盂,可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也可
见于输尿管和肾盂结石;
(3)肾小管上皮细胞:来源于远曲和近曲小管,尿
中出现表明有肾小管损伤,急性肾小管坏死
常见成堆肾小管上皮细胞;肾移植后一周内,
尿中易见较多肾小管上皮细胞,若发生排斥反应则可大量出现;慢性肾小球疾病时,可见肾
小管上皮细胞增多并脂肪变性。
4)管型:是尿液中的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形成
的圆柱状结构物。
(1)透明管型:主要由Tamm-Horsfall蛋白构成,无色透明、
圆柱状体,健康人无或低倍 镜下可见,病理提示肾损伤
早期;
(2)细胞管型:①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出血,常伴肾小
球型血尿;
②白细胞管型:主要见于肾间质病变,可作
为区别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的依据;
③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④混合性细胞管型:可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
(3)颗粒管型:由变性细胞分解产物等崩解产生的大小不等
的颗粒聚集于T-H蛋白基质中形成。
①细颗粒 管型:偶见于正常尿,若大量出现,
提示肾实质损伤的可能,如慢性肾炎或急
性肾小球肾炎后期 ;
②粗 颗粒管型:病情较重或处于进展期时易
见,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或某些药
物引起的肾小管 损伤,
③宽大管型:提示预后不良,可见于慢性肾
功能不全晚期或急性肾功能不全多尿期;
(4)蜡样管型:呈淡灰或蜡黄色、有折光性、外形宽大、易
断裂。表明肾小管进一步萎缩和(或)扩张 ,
也反映了终末期肾疾病时尿流的极度瘀滞。
出现表明肾病变严重,预后较差;
(5)脂肪管型 为肾上皮细胞脂肪变性的产物,是肾病综合征
特点之一;
(6)其他管型:①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管型,可见于Hb或
Mb尿;
②细菌管型或真菌管型,常见于肾细菌或真
菌感染;
③结晶类管型。
16. 转氨酶升高的临床意义
ALT和AST能敏感地提示肝细胞的损伤 及损伤程度,反映急性肝细胞损伤时,以ALT最
敏感;而反映损伤严重程度时AST较为敏感。
(1)急性肝炎
ALT和AST均可↑,尤以ALT升高显著。当血清中酶活性下降,而血 清胆红素却进行性
明显升高,呈“酶-胆分离”现象,为预后不良的征兆;
(2)慢性肝炎
慢性迁延性肝炎时,血清转氨酶轻至中度↑,转氨酶异常可能是慢性迁延性肝炎的唯
一异常试验 指标。在慢性活动性肝炎,ALT一般高于AST,ASTALT<1.0。若AST持续↑,表
明肝损 害继续加重,有迁移的可能;
(3)肝硬化
在肝硬化静止期,转氨酶可在参考区间内或仅轻 度↑;肝硬化活动期,血清转氨酶常
有轻度或中毒↑;
(4)原发性肝细胞癌
“炎 症型”肝癌,有转氨酶明显↑伴发热,病程进展往往较快。约半数肝癌的AST↑亦
明显,ASTALT 可>3;
(5)胆道疾病
(6)酒精性肝炎
酒精对肝细胞线粒体有特 异性损害作用,以致血清中AST的升高较其他肝病更有特征
性,ASTALT常>6。AST与γ- 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可共同反映酒精对肝的损害;
(7)其他肝病 局限性肝损伤和肝细胞坏死的疾病也可引起转氨酶↑;
(8)药物性肝损伤。
17.试述漏出液和渗出液的形成原因
(1)漏出液:
形成机制—多为非炎症所致 。①毛细血管流体静脉压↑;②血管胶体渗透压↓;③淋巴回
流受阻;④由于肾病、心力衰竭及肝硬化等 而导致水钠潴留;
常见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瓣膜疾病、肝硬化、低蛋白血症、肾 病综
合征等;
(2)渗出液:
形成机制—多为炎症和肿瘤所致。①毛细血管壁 通透性↑;②炎性渗出物渗出;③毛细血
管内的静脉压↑;④组织液的渗透压↑;
常见疾 病—结核病、原发性与继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真菌性腹膜炎、肝癌、转移肿瘤、淋
巴瘤、间皮瘤、胰腺炎 、胆汁性腹膜炎、盆腔炎等;
18.粪便隐血实验(OBT)阳性的临床意义
(1)消化道病变:消化道溃疡、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等OBT呈间断性阳性;
(2)消化道肿瘤: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等OBT呈连续性阳性OBT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
诊断的一 个筛选指标,;
(3)药物致肠黏膜损害: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可至OBT阳性;
(4)其他疾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流行性出血热等OBT阳性;
(5)寄生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伤害等引起肠道出血,OBT阳性。
19.简述血清TP(总蛋白)、Alb(白蛋白)、Glo(球蛋白)测定的
临床意义 1.急性及病灶性肝损伤时:正常肝细胞靠代谢能力足以合成白蛋白来维持血清白蛋白故TP、
Al b、Glo、AG基本正常。
2.慢性肝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实质细胞受损,常见白 蛋白减少和
球蛋白(主要是γ球蛋白)增加,AG比值下降。随病情加重而出现AG比值倒置,
此时提示肝功能严重损害。白蛋白持续下降者多预后不良;治疗后白蛋白上升,
说明治疗有效;白蛋白减 少到30gL 以下,易产生腹水。
3.肝外疾病:总蛋白或白蛋白减少可见于蛋白质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
伤等 ;蛋白质分解过盛,如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蛋白质摄入不足,如
慢性营养障碍等。球蛋白增加 :可见于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γ球蛋白
单克隆增生,如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感染,如黑热 病、血吸虫病等。
20. 肾功能检测常用实验及临床意义
(一)肾小球滤过功能试验(GFR)
肌酐是肌肉中磷酸肌酸的代谢产物,分为内、外源性两种。
GFR:指肾在单位时间内(通常以分钟为单位)清除血浆中某一物质的能力。
用于监测肾小球滤过率的物质应具有一下特点:
①全部经肾小球滤过,不被肾小管分泌或重吸收,如肌酐等可基本代替GFR;
②静脉注射对人体无 害,全部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不吸收、不排泄,如菊粉,能完全反
映肾小球滤过率;
③全部由肾小球滤过后又经肾小管全部吸收,如葡萄糖,可用于肾小管最大吸收率的检测。
1、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Ccr:是指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生肌酐全部 清除出去,可较好地反映肾小球
滤过功能。
【标本采集】
受试者连续三天无肌酐饮食,即禁食肉类、低蛋白饮食(<40gd),避免剧烈运动;
计算 公式:Ccr=[尿中肌酐含量(μmolL)血清肌酐含量(μmolL)]×每分钟尿量(mlmin)
【参考区间】成人Ccr:80~120mlmin,109~148L24h
【临床意义】
(1)较早判断肾小球损伤;
(2)评估肾功能受损程度:①肾功能代偿期50~80mlm in;②肾功能失代偿期20~50mlmin;
③肾衰竭期10~20mlmin;④尿毒症期<10mlmin;
(3)指导治疗:①慢性肾衰竭C cr20~50mlmin时,应限制患者的蛋白摄入量,<30gd;
②当Ccr<30mlmin时,噻嗪类利尿剂常治疗无效,不宜应用;
③当Ccr<10mlmin时,袢利尿剂也多无效,应结合临床进行透析治疗。
2、血清肌酐(Scr) 浓度取决于肾小球的滤过能力
【临床意义】
(1)Sc r浓度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急性肾衰竭,Scr进行性↑
为器质性损害的指 标,可伴有少尿;
(2)评估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可初步判断肾功能损害的程度
①肾功能代 偿期133~177μmolL;②肾功能失代偿期186~442μmolL;③肾衰竭期
451~7 01μmolL;④尿毒症期>707μmolL;
(3)鉴别肾前性和肾实质性少尿
①器质性肾衰竭血肌酐常>200μmolL,而肾前性少尿一般<200μmolL;
②器质性肾衰竭时,血清Scr与尿素Sur同时↑;
(4)老年人,身体消瘦者Scr浓度可偏低,一旦其浓度升高,应警惕肾功能减退。
3、血清尿素(Sur) 肾小球滤过率减低时,尿素排除减少,Sur浓度↑。
【临床意义】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肾性因素导致Sur↑:对早 期肾功能诊断不敏感,Sur↑提示肾的病变较重,临床常作
为判断肾衰竭程度的指标;
(2)肾前因素导致Sur↑;
(3)肾后因素导致Sur↑:见于尿路梗阻;
(4)蛋白分解代谢亢进导致Sur↑:见于甲亢、大面积烧伤、高热、上消化道出血等。
【应用评价】
Sur不能用于早期肾功能不全的筛查和诊断,但对晚期肾功能评估有意义。可 以与Scr
一起作为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治疗效果评价指标。
4、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胱抑素C(CysC)是一种理想地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内 源性标志物。肾小管功能损伤时,
尿中浓度可增加100多倍。可用于糖尿病功能评价,也是评价儿童G FR更好的标志物。
(二)肾小管功能试验
1、远端肾小管功能试验(尿浓缩-稀释试验)
【参考区间】成人24h尿量为1000~2000ml,尿比重可波动在1.002~1.020之间 。
【临床意义】
①多尿(>2500ml)和尿比重减低,夜尿↑,或比重固定在1.01 0,表明肾小管浓缩功能
较差;夜尿增多,各次尿比重最高不超过1.018,提示肾小管浓缩与稀释功 能受损严重;
尿崩症时,尿量显著↑,>4Ld,尿比重均低于1.006;
②少尿和尿比重↑多见于血容量不足的肾前性少尿。
2、肾小管性酸中毒的诊断试验。
21. 三大脑膜炎鉴别

疾病
化脓性脑
膜炎
结核性脑
膜炎
外观
脓性混
浊,可有
凝块
毛玻璃
样混浊,
薄膜形

清晰或
微混
清晰或
微混
血性
蛋白质
↑↑↑
葡萄糖
↓↓↓
氯化物

细胞总数及分

↑,以N为主
其他或病因检查
涂片或培养有致病菌,
溶菌酶和乳酸↑
抗酸杆菌(+)或 结核分支
杆菌培养(+),结核分支
杆菌DNA(+)(80%),乳酸

病毒特异性抗体,病毒
DNA阳性,乳酸正常
墨汁负染色或培养有新
生隐球菌

↑↑ ↓↓ ↓↓↓ ↑,早期以N
为主,后以L为

↑,以L为主
↑,以L为主
↑,以RBC为主
病毒性脑
膜炎
新型隐球
菌脑膜炎
脑室及网
膜出血
↑↑

↑↑
正常


正常

正常
脑肿瘤
神经性病

清晰
清晰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以L为主
↑,以L为主
可见肿瘤细胞,转移性
肿瘤CEA可增高
梅毒抗体(+)
注:N 中心粒细胞;L淋巴细胞
22. 简述乙肝五项及其临床意义

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可见于:1.急性肝炎潜伏期、发病期;
2.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
3.无症状携带者。
2)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 性说明乙肝处于活动期,有乙型肝炎时传染性,
病情处于急性期。
3)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说明机体对乙肝病毒有一定的免疫力,对
HBsAg有 一定的中和作用。见于感染过,免疫接种
乙肝疫苗以后
4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阳性表示大部分乙肝病毒被清除,复制减少,传
染性降低,仍具 有传染性。
5)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e):可分为lgM和lgG两型抗体。抗-HBc- lgM阳性表示
机体近期HBV感染的指标,体内HBV正在复制,
传染性强。抗-HBe- lgG阳性表示感染过HBV,对机
体无保护作用。

23.红细胞沉降率(ESR)的定义及临床意义

定义:是指一定条件下红细胞在血浆中沉降的速率,主要与红细胞数量、形态以及血浆
各种组分比例有关。
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ESR↑ 12岁以上儿童;女性月经;妇女妊娠3个月以上;老年人。
(2)临床应用
1)急性感染类型的鉴别:急性细菌性感染或炎症时ESR↑,病毒性感染时ESR变化不大;
2)风湿性疾病、结核病病变活动与否观察:活动期↑,稳定或静止期时ESR逐渐减慢或
处于参考区 间内;
3)组织损伤与坏死的鉴别:ESR↑,心绞痛时血沉多正常,故血沉测定结果可作为临床鉴别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指标之一;
4)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鉴别:恶性肿瘤,ESR明显↑;良性肿瘤ESR一般不加快;
5)高 球蛋白血症:免疫球蛋白增高时,ESR↑(多发性骨髓瘤、慢性肾炎、肝硬化等);
血液中异常免疫球 蛋白大量↑,出现高黏滞综合征时,ESR可不增快甚
至减慢;
6)高胆固醇血症:AS、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ESR↑;
7)贫血:血红蛋白<90gL,ESR↑,不与红细胞的减少成正比,不用于贫血的诊断。
影响因素:
1. 血浆因素:1)促进红细胞聚集血凝块: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
2)抑制:清蛋白、卵磷脂
2.红细胞因素:1)红细胞数量:RBC多则血沉慢,反之加速;
2)红细胞形态:RBC形态异常,表面积小,血沉慢。
的临床意义
(1)判断骨髓增生能:
①RET增多:提示骨髓红系细胞增生活跃旺盛,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 < br>9
②RET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障,临床将RET绝对值低于15×10L作< br>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指标之一;
③在骨髓病性贫血如急性白血病时,由于骨髓中异常细 胞大量增殖浸润,使红细胞增生
受到抑制,RET↓;

(2)评价疗效:观察贫血疗效;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3)放疗和化疗监测:可指导临床适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造成严重的骨髓抑制。
25.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如血将、急慢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症

2.协助诊断某些血液病及其相关疾病:缺铁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

3.诊断感染性疾病:血液寄生虫感染

4.诊断恶性肿瘤骨髓转移:如肺、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的转移

5.诊断某些类脂质沉积病:雪氏病、戈谢病。
(出血时间)概念,参考区间,临床意义
1、出血时间:是指皮肤毛细血管被刺破后自然出血到自然止血所需时间。
2、功能:主要反映毛细血管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①皮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与收缩功能、
②血小板数量与功能、③血管周围结缔组织成分、④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临床疑为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功能缺陷病是常选用BT作为筛选试验。
3、区间:2.3~9.5min,>10min为延长
4、临床意义
①BT延长表明主要涉及血管壁和血小板的初期止血缺陷,多因血小板减少;
②血小板数量正常则提示存在血小板功能缺陷;
③血管性血友病(vWD)患者BT延长;
④遗传性血管周围结缔组织病BT延长
5)药物影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27. 血小板功能检验
功能:①黏附;②聚集;③释放反应;④促凝血;⑤血块收缩
临床意义:1)血小板功能障碍:1.先天性缺陷:先天性血小板无力症
巨血小板综合征
血小板储存池缺陷症
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缺陷症
2.获得性缺陷:尿毒症:使血小板黏附、聚集、AA代
谢功能降低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肝硬化:使血
小板黏附、聚集、释放功能降
低,血浆收缩不良
药物影响:抗血小板药抑制血小板黏
附、聚集、释放。
2)血小板功能亢进:多与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梗、脑栓塞、糖尿病、肾小
球肾炎等疾病有关,体内血小板活化黏附率增高。

28. 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1)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的粗大、且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深紫色或蓝黑色的
颗粒 。见于较严重的细菌感染、炎症及大面积烧伤等;

2)空泡形成:常见于严重的化脓菌感染、败血症、理化损伤等;

3)细胞大小不均:见于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

4)核变性:包括核固缩、核溶解和核碎裂,见于严重感染或理化损伤等;

5 )杜勒小体:在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的局部嗜碱性着色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
呈蓝色或灰蓝色 。见于严重细菌感染(肺炎、败血症和烧伤等);
29. PT临床意义
①手术前筛查;
②PT延长或PTR增加:
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
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 肝硬化、维生素K缺乏症、纤溶亢进(PT可作为一项DIC
的重要筛选试验)、服用抗凝药物和病理性 抗凝血物质增多等;
③PT缩短或PTR降低:先天性FⅤ增多症;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药物影响;
④口 服抗凝药物的监测:口服香豆素类抗凝药物可抑制VitK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从而使
PT延长。
5)也可作为评价肝蛋白合成功能的指标。
临床意义
①外科手术前检查;
②APTT延长: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遗传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FⅩ、FⅪ、Ⅻ缺陷;纤溶亢进;异常抗凝物增多;
③APTT缩短:DIC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
④普通肝素治疗监测:运用普通肝素治疗后APTT可比未用时延长1.5~2.5倍。
5) 也可以作为评价肝蛋白合成功能的指标。
临床意义
①TT延长:a、纤溶亢进:TT可作为DIC的一项诊断试验;
b、肝素或类肝素样抗凝物增多;c、异常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②TT缩短:常见于血样本有微小凝块或存在Ca
2+
时;
③药物治疗监测:普 通肝素治疗;链激酶、尿激酶、水蛭素等药物溶栓治疗监测(TT
延长在参考区间上限的1.5~2.5 倍时,溶栓治疗安全且疗效较好)。















男性生殖器标准-孕期要做哪些检查


布吉妇科医院-种头发危害


斗战神精魄-女性尖锐湿疣高清图


鼻梁不高怎么办-鼻咽炎症状


北京治疗疤痕的医院-手滢


计划生育先进个人-如何让女人高潮


隋唐英雄多少集-儿童急性良性肌炎


来月经前乳房胀痛是怎么回事-知情电视剧



本文更新与2021-01-10 23:1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05726.html

实验诊断大题(1)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