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生网站学分查询-长颈鹿的特点
女性阴道分泌物检测结果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妇科门诊患者阴道炎发 病情况及
其相关因素。方法:对3639例妇女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阴
道分泌物的检查,并对相 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细菌
性阴道炎524例(14.40%)、霉菌性阴道炎393例(10. 80%)、
滴虫性阴道炎 64例(1.79%),前两者检出率明显高于后者。
且随着清洁度 数的增加,细菌、霉菌、滴虫的检出率呈明显
递增趋势。结论: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是最常见的
阴道炎症;而滴虫性阴道炎则检出率最低。
【关键词】阴道分泌物;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滴虫
【中图分类号】R71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04-7484(2014)04-2555-01
阴道分泌物主要是由女性生殖道系统的阴道壁漏出液
与脱落的上皮细胞组成,此外还有部分宫颈粘液、子 宫内膜
液、输卵管液及卵巢分泌液,总称阴道分泌物,俗称“白带”。
它能直接反映阴道是否存 在炎症及感染情况,可为阴道炎类
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10年1月-2010年12月妇科门诊自述
有白带增多、白带有 异味、阴部瘙痒来就诊的患者和包括放
环、取环、人工流产等患者。
1.2 标本采集
由妇科医生无菌采集阴道穹窿足量分泌物后进行均匀
涂片,并立即送检。
1.3 仪器和试剂
日本Olympus光学显微镜,0.9%生理盐水,10%NaOH、
革兰氏染液。
1.4 实验方法
将阴道分泌物涂于滴有1-2滴生理盐水的清洁玻片上先
直接观察清 洁度及滴虫,再进一步革兰氏染色查找是否有霉
菌、报告标准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1 】。
2 结果
本统计资料显示,随着清洁度数的增加,细菌、霉菌、
滴虫的检出率呈明显递增的趋势。清洁度Ⅲ、Ⅳ度时细菌、
霉菌、滴虫的检出率最高,其次为Ⅱ、Ⅰ度。 同时提示在清
洁度正常时也可有病原菌的存在,在日常工作中要仔细查找
病原菌,以免漏诊。
3 讨论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阴道的组织解剖学特征及其生物化
学过程,能足以防御外界微生物 的侵袭。因此正 常健康妇
女,阴道本身有自净作用,形成自然防御的功能。清洁度在
Ⅰ~Ⅱ度内视为正常,Ⅲ、 Ⅳ度为异常,多数为阴道炎,可
发现阴道霉菌、阴道滴虫等病原体。单纯不清洁度增高而不
见滴 虫、霉菌者,可见于细菌性阴道炎【1】。近年来随着对
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的研究逐步深入,BV是育龄 妇女阴道炎
之首【2】。由表一可见在3639例妇女患者其中细菌性阴道
炎524例(14. 40%)为感染阳性率最高。这可能与个人过度
清洁或生活、工作压力大等多种原因而导致酸碱平衡紊乱 使
正常的乳酸杆菌被一组过度生长的厌氧菌所取代使得平衡
失调阴道的PH值改变,阴道杆菌逐 渐减少,甚至消失,使
致病菌得以大量繁殖,阴道清洁度变差。导致阴道炎的发生。
3639例 妇女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阴道分泌物的检查中,滴虫
性阴道炎64例阳性率占1.79%,而霉菌性阴道 炎393例阳性
率占10.80%,霉菌检出率明显高出滴虫检出率。这与王辉【3】
结果一致 。滴虫性阴道炎检出率低,不排除由于滴虫适宜的
生长、繁殖及运动温度为25~42℃,当外界温度较 低时,滴
虫的运动能力减弱甚至停止运动,如在显微镜下不仔细观
察,有可能造成漏检有关。细 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
滴虫性阴道炎可单独形成,有时细菌性阴道炎也可合并霉菌
或滴虫 形成混合性感染。阴道炎的临床表现白带增多、有异
味、阴部瘙痒等症状,当霉菌感染时白带常常表现为 微黄、
豆腐渣样。当滴虫感染时常常表现为白色、大量粘稠样。此
外,霉菌和滴虫具有一定的繁 殖性,因此在采取及时有效合
理用药的同时要进行复查,防止反复性发作。严重性阴道炎
可继发 导致不孕症、流产的发生。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防止阴道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第三版.南京:东南大学 出版社,2008:324.
[2]辛华,唐丽娟,占伏良等.不孕妇女细菌性阴道病与四种自身抗体的相关性探讨[J].检验医学,2011,26(8):558-560.
[ 3]王辉.18503例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结果分析[J].国际
检验医学杂志,2008,29(1 1):1042.
bmi是什么意思-炎之孕同级生
宝宝睡觉翻来覆去-如何发私信
2010年出生是什么命-疏肝理气的中药
如何减小肚腩-八珍堂
通草炖猪蹄-如何生男孩
22岁还能矫正牙齿么-冠心病有什么症状
怎么延长性时间-包皮环切术视频
阑尾在哪个位置-陈美嘉怀孕
本文更新与2020-12-29 12:2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395876.html
-
上一篇: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
下一篇:探讨阴道分泌物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