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纳米防脱0~1岁宝宝精细动作发育与训练(2)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0-12-25 03:16

www olay com cn-喝水会胖吗

2020年12月25日发(作者:【催奶的方法】催奶的食物_催奶的中药)

0~1岁宝宝精细动作发育与训练
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宝宝动作的发育过程,是从整体的、粗大的动作 到分化的、特殊的精细动作。其中精细
动作发育对宝宝的智力与其他方面的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动作以及手眼协调能力,如抓放、手指对捏、模仿画画、剪贴、
折 叠、书写等等。
手是认识事物特征的重要器官,是人类进化的标志,因而手部的动作在婴 儿心智教育中
非常重要。手部精细动作的健全发展,可以使宝宝认识事物的各种属性及彼此间的联系,促
进其知觉完整性与具体思维的发展,并且为宝宝以后吃饭、握笔写字、使用工具等行为打下
基础 。

1~4个月精细动作发育
1个月:宝宝的双手是捏拳的,如果轻轻地碰他的手掌,他会把拳头握得更紧。
2个月: 两手握拳的紧张度逐渐降低,有时会主动把手伸进口中,这是宝宝精细动作开
始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3个月:双手可以在胸前互握玩耍,能被动地抓住像波浪鼓等玩具大约30秒钟。这个
时期 ,宝宝的抓握还没有目的性,整个手都是弯曲的,什么东西都是一把抓,拇指与其他四
个指头的弯曲方向 一致。
4个月:宝宝已经能尝试主动去抓桌上放置的玩具。但是,由于这个阶段宝宝的视 觉发
展还不是很完善,手眼还不协调,对看到或感觉到的东西,常常抓不准。

训练方法
1个月:建议您不要给宝宝带手套,让他能自由地挥动拳头,看自己的手,玩手。
2个月: 经常刺激宝宝手心,促进抓握反射;让宝宝触摸一些不同质地的玩具,帮助宝
宝玩手,促进宝宝感知觉发 展。
3个月:拿一些颜色鲜艳、有悦耳声音的玩具给宝宝看,激起他产生抓握玩耍玩具的兴< br>趣;把玩具放到宝宝手里,带宝宝去抓握。
4个月:摆几种能吸引宝宝的玩具,如玩具娃娃、波浪鼓,让他练习主动抓握。玩具可

以从大到小,反复练习。如果宝宝抓不准,可以帮他把玩具移到准确的方位;一人抱着宝宝,
另一人 拿玩具放在约1米远处逗他,看宝宝是否会伸手去拿,如果宝宝不伸手,则引导他去
触摸、摆弄这些玩具 ,为以后的伸手抓握训练打下基础。

5~8个月精细动作发育
这个 阶段是宝宝建立手眼协调的时期。手眼协调的建立有利于婴儿精细动作的发展,其
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婴儿能看清物体,准确分辩物体的空间位置,这是手眼协调的基础。
·学习手的动作,两手反复张开合拢。
·通过手、嘴和眼来学习物体的特征。
5个月:宝宝能够每只手各抓住一样东西。
6个月:宝宝能学会如何在双手间交换物体。
6个月后:动作更加灵活,兴趣从自身的动作转 移到了动作对象的特征。宝宝不再抱着
自己的手或脚咬,而对外界的事物感兴趣;出现扔东西、撕、咬、 抓等行为,如撕纸、扔玩
具、咬玩具等;还能用拇指和其余四指夹取东西。

训练方法
5个月:在宝宝面前悬挂一些颜色鲜艳的玩具,让宝宝去抓握。开始放在宝宝一伸 手就
能抓到的地方,然后慢慢移到远一点的地方。可以时常更换不同质地的玩具,使宝宝在抓摸
过程中接受不同刺激。每次的训练时间不宜过长。
6个月:教宝宝撕纸,培养他的手眼协调, 锻炼手的精细动作;有意连续向某只手传递
玩具或食物,大人示范将手中的东西从一只手传到另一只手, 让宝宝反复练习,学会“倒手”;
继续训练宝宝够取小物体,物体从大到小,从近到远。
6个月后:如果宝宝扔玩具,你可以拾起来给他继续玩,让他积极地探索;让宝宝练习
用拇 指配合其他手指抓起积木;训练宝宝用一只手的玩具对击另一只手的玩具,发出声音时,
给予奖励,这样 能促进手-眼-耳-脑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9~12月精细动作发育
9个月 :精细动作进一步复杂化,最大的进步是宝宝能用拇指和食指对捏拿起小物品了,
如黄豆、花生米等,这 种对捏的动作难度很高,标志着大脑的发展水平。


10个月:宝宝 拇指、食指的动作已经相当熟练,学会了自己松手放下东西,能主动放
弃手中现有的东西,选择其他物品 玩。
11~12个月:宝宝能够把小球放入盒子中,并能拿笔涂鸦,几页几页地翻开书本。


手部精细训练
手信息的器官,动手是动脑的过程;动手促进大 脑的思考;手指可以刺激大脑运动中枢,
使神经细胞的功能得到迅速发展。我中心针对幼儿的特点进行不 同的训练,促进孩子手、眼、
脑的协调,是他们“ 手巧心灵”、思维活跃。

主要课程:
1、按颜色分珠、捡豆子等
2、舀乒乓球、珠子、豆子等
3、单、双手拧螺丝,夹豆子,夹小星星等
4、串珠子,穿图形,穿小棒等
5、插棒,套珠,按图案插图形等
6、DIY在插板上穿图案
7、点连直线、曲线、简单图形,风景画等

手部精细动作训练指南
1、注意力集中吗?
孩子必须意识到他们正在做什么并且看着自己的双手。对孩子们来说, 把注意力投入到
他们正在做的活动当中并集中精神去做也是同样重要的。然而,那些对周围事物刺激过于 敏
感的孩子,是无法把注意力集中于他们手头的活动上的。他们很容易就受到干扰,开始不留
意 自己的手部的动作,他们会停下手头动作,从而无法完成任务。往往使结果不能令人满意,
尽管重复地教 了无数遍,可他们总是做不好,最后他们会夫去自信心。

2、否充分理解了孩子的行为的内在含义?
当我们仅仅把焦点放在孩子的笨拙或失败上的时 候,我们往往就会对他们进行负面的评
价,我们觉得难以找到有效的方法帮助他们进行改善。然而,假如 我们考虑那些会导致他们


手指笨拙的原因,以及他们能力的极限时,就可以更好地 理解为什么他们会常常失败的真正
原因了。

3、否有意识到增强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性?
当屡屡夫败的时候,这些手指笨拙的孩子便失去 了自信心。于是,他们就很难主动地参
与到活动当中,或者会变得极其紧张和产生抵触、情绪。为了避免 这些情况的发生,应当给
予孩子适当的评估,而且每一评估的难度要与孩子目前的能力水平相吻合,难度 太大的评估
内容只会让孩子产生失败的挫折体验,并不能让孩子在知觉运动中产生良好的经验感受和收< br>益。当孩子能够运用双手的时候,尽管他们所能做的事情和所取得的进步是很微小的,也要
表扬和 鼓励他们。这些表扬和鼓励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而孩子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保持
愉悦的心情,是非常 重要的

儿童手部精细动作家庭训练
精细动作是手和手指的探索,抓握 和操作物体的能力。手是智慧的前哨,心灵则会手巧,
因此,可以通过孩子手的精细动作发展状况来初步 测评婴幼儿的智力发展状况是否正常,同
时也通过手部的技能训练来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首先是手部的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包括手腕和手指力量训练。在手腕力量训练中有握、
舀、敲、拍手等。 通过悬吊的玩具吸引儿童练习拍打、抓握;舀球、舀豆子、舀大米等;积
木对敲、打鼓、钉钉子;随着儿 歌节奏作上下、左右、前后、对拍、交叉拍手。手指力量训
练包括扣、戳、拔、插、按等。利用贴有纸的 冰块模板,让宝宝戳破面纸,寻找藏匿其中的
“宝”(彩色铃铛),利用桌面游戏中的区慕洁积木玩具等 ,引导儿童“盖楼房、拆楼房”,
利用板桩引导儿童插上、拔下,锻炼手指的力量。
其次是灵活性训练,包括手腕和手指灵活性训练。训练手腕灵活度的动作包括拍、倒、
抖、泼、摇、搅、 手转花等。可以让每一个儿童自带一个皮球放在教室,下课时让学生充分
地练习拍球,既增加了课间活动 的乐趣,又达到了训练的目的。训练手指灵活度的动作包括
捏、撕、拧、按、拨、抓等。
最后是稳定性训练,主要包括手腕和手指稳定性训练。如搭积木、积木排队、多米诺骨
牌等。让儿童学会 用手去控制物体的稳定。
此外,还要训练智障儿童的协调能力,主要包括双手协调性的训练和手眼协调性的训练。
如常用的串珠 、穿线板、滚球、套环、插锁眼等。


手是人体第二大脑,前面的内容是 我多年从事早期教育的部分总结,以配合象自闭、智
障儿童的康复训练,因为自闭、智力障碍儿童的手部 精细动作一般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

蒙台梭利教学法——精细动作动作训练方法介绍
一 蒙氏教育的理念 :
1、关于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1870年8月出生于意大利 ,自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26岁就以优异的成绩成
为意大利第一名女医学博士。但由于无法改变当时 社会对女性的成见,只能在大学里担任助
理医师。正象中国古语所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这个机会 让她接触到了智障儿童,并
开始潜心研究关于智障儿童的治疗及教育问题。蒙台梭利针对这些孩子的问题 ,用心研制了
各种各样的教育工具,帮助他们手脑并用增进智能。通过两年的训练,这些孩子学会了许多 她
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并通过了当时罗马地区为正常儿童举办的考试。1907年蒙台梭利开始
在各地建立蒙台梭利儿童之家”,致力于为孩子提供发展机会环境的教育方法。她不仅是伟
大的教育家, 还是著名的科学家,为儿童和人类精神的复兴奉献了一生。著有蒙台梭利教育法,
蒙台梭利手册,教育人类学,高级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儿童的发现等书。
2 、理论部分
在蒙氏教育理论中提出,发展智力需要通过双手操作的基本理论。因为她发现儿童除了食物之外,还会在屋子里面乱抓,乱摸,找寻可以让双手操做的东西,以练习他们的抓握能力。蒙
氏 教育中将所进行的活动称之为工作。目的是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做事聚精会神,并体验独
立的滋味,而 且能有秩序的完成一件工作。同时也借着肢体的活动,使孩子的人格智能与体能
同时得到发展。
这与大人们的工作恰恰相反,大人工作是为了满足目前社会所需,目前生活所需,是为了
维持生命。而 孩子的工作目的是为了完成自我。所以那怕是孩子专心的在玩泥巴,您看到之
后都应该高兴。虽然他的手 上脸上衣服上都弄脏了,而且捏的东西也看不出有什么名堂。但
是他却在专心的用头脑想、用手眼和着泥 巴忙碌,也许正在学妈妈做包子、面条,也许在建楼
房。或许刚开始他想捏一匹马,可是怎么看也只象一 团烂泥巴。那是因为他眼、脑和小肌肉
的发展不能完全协调。经过一段时间,你可以发现,他已经会运用 方法,似乎捏的有些象马了。
这表示他的手脑对于捏握这件事已经逐渐协调、逐渐配合了。
对 于孩子来说,动作的平衡会促进智能上的发育,而且手眼的协调也为他们将来的写字画图能
力做了预备工 作。比如说想要写字就需要手部小肌肉发育出来,通过手部精细活动的练习,进


行 积累,时日一久,自然水到渠成,不但具有握笔描画的力量而且可以掌握日常的生活技能,所
以蒙台梭利 称”动作是生活的基础,动作练习具有发展智力的目的”
二 精细活动之内容:
够、戳、勾 、握、捏取、拧物、串珠、搭积木、扣扣、用剪刀、握笔、画线、插棍、撕纸、
折纸等,完成简单小制作 (做项链、作画、拧绳、打扣节等)
三 方法:工作分析法、自由玩耍(捏泥、堆沙、玩水等)
四 方式:个训、家庭训练、团体完成一件成品
五 具体操作
(一) 物品准备原则:
1. 须符合儿童的生理发展,如大小高矮轻重。
2. 须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二) 操作:
1 五指抓、三指抓
2 两指捏、一指按
3 舀
4 倒豆、倒水
5 捞珠子、夹弹力珠或乒乓球
6 拧螺丝、捣碎
7 削皮、切
8 剪、贴
9 折
10 打泡泡

1 五指抓:
(1)教具构成:托盘一个、大小相同的碗两个、适量红豆
(2)教育目的:
a直接目的:手眼协调、肌肉力量、专著力
b间接目的:对声音的敏感性
(3)注意事项:a工作时掉落在外面的豆子要捡回碗中。
b放时对准右碗的中心点。



2 三指抓:
备注:同五指抓的程序,只是将右手五指抓改成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
的动作。

3 两指捏
(1) 教具准备:小瓷盘一个、牙签桶一个、牙签适量
(2) 教育目的:同上

将左侧瓷盘中的牙签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起,竖直放入右侧的牙签桶中。
重复捏的活动,直至将左侧瓷盘中的牙签全部捏至右侧的牙签桶中。
(3) 延伸与变化:牙签桶盖上洞的大小、多少。
(4) 注意事项:开始操作时可将牙签的尖剪掉,以防扎伤。

4 一指按
(1) 教具构成:托盘一个、盛长图钉的小碟一个、泡沫板一块
(2) 教育目的:肌肉力量的调整、专著力、配对、有序排列
(3) 操作方法:
右手拇指和食指从小碟中取一枚长图钉,左手扶泡沫板,右手 图钉插入泡沫板中,用右手大
拇指将图钉按实。
取图钉重复上述工作程序,直至将小碟中的图钉全部插按至泡沫板上。
(4) 变化与延伸:
a有序排列,如:一黄一红一绿一蓝,一黄两红一绿一蓝,一黄三红一绿一蓝。
b在泡沫上画上卡通等图案,沿轮廓排序。
c在动物垫的周边按图钉。
d加一把带撬起功能的小铁锤,能将图钉撬起。

5 舀
(1) 教具构成:中等适量的珠子、碗两个、托盘一个、勺子一把
(2) 教育目的:手眼协调、手部肌肉运动的调整


(3) 操作方法:
用小勺将左侧小碗中的舀至右侧小碗中。
重复上述工作程序,直至将左侧小碗中的珠子全部舀至右侧小碗中
(4) 变化与延伸:a舀米(大米、小米等)、小细管
b舀珠子、扣子
c舀小球
d用烟袋锅式勺子舀木珠
(5) 注意事项:逐渐增加难度

6 倒豆
(1) 教具构成:托盘一个、有把有口同等大的玻璃杯两个、豆子若干(装在右侧的杯子
中。
(2) 教育目的:动作的顺序性、双手协调
(3) 操作方法:
有豆的杯子放在右手侧,右手拿杯子的把,左手护杯,将豆子倒入左侧的杯中。
(4) 变化与延伸:a 倒鸟饲料、色砂。
b 分米。
c 由大的颗粒逐渐过度到小的颗粒,使倾倒的工作更精确。
(5) 注意事项:使用细颗粒或粉状物工作时,要预先准备好桌上用的小扫帚和小畚箕。

7 倒水
(1) 教具构成:托盘一个、透明小壶一个两个、小抹布一块、海绵一块。
(2) 教育目的:a直接目的:肌肉运动的调整,动作的顺序性,用手灵
巧的倒水。
b间接目的:独立心、专著力。
(3) 操作方法:
在一个壶中倒入三分之二有颜色的水,放在托盘的右侧。
示范方法:右手握住小壶把手轻轻端 起,将壶口移至空杯子的上方中央。稍稍离开以免两壶
发生碰撞,慢慢倾倒出里面的水。倒完最后一滴后 ,左手拿海绵从壶口外侧由下向上擦干。
把空壶放在桌子上,装了水的小壶移至托盘右侧。把空壶放回托 盘里。重复上述工作程序倒


水。倒完后,将溅到桌子上、托盘上的水用小抹布擦干。
(4) 变化与延伸:a倒茶。
b用漏斗将水倒入细口的容器中。
c有把没嘴的杯子倒水。

(5) 注意事项:a活动在桌面上操作。
b倒水时要准备海绵、水桶。
c离有水源的地方近一些。

8 捞珠子
(1) 教具构成:碟(碗)一个(盛珠子用)、漏勺、塑料珠子、海绵、方形盒子一个。
(2) 教育目的:手眼协调、手部肌肉力量的调整、专著力。
(3) 操作方法:
将珠子倒入装有水的盒子中,用漏勺将珠子捞出至碟子中。
重复上述工作程序,直至将珠子全部捞完。
(4) 注意事项:盛水的盒子不要用塑料的。

9 夹弹力珠
(1)教具构成:托盘一个,带有小格子的盒子两个(格子数量相同)。
大夹子一个,弹力球十个(与盒子中格子的数量相同)。
(2)教育目的:数量的配对。手部肌肉力量的控制。
(3)操作方法:
示范方法 :将摆放在托盘中的盒子拿出按左右摆好。托盘放在左上角。把左侧盒子中的弹力
珠用大夹子夹至右侧的 盒子中。夹时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的顺序进行。
(4)变化与延伸:
a用小夹子将乒乓球从左侧心形(长方形)盒子中夹到右侧与之相同的容器中。
b用筷子夹海绵=>吃饭时盛饭、盛汤、端托盘、用筷子吃饭。
(5)注意事项:a珠子的数量与器具中的格子数量一致。
b由易至难,由大至小。



10 拧螺丝
(1)教具构成:不同型号的螺栓与螺母、盘子一个
(2)教育目的:a双手协调能力。
b双手分化、拧的能力
c配对能力。
d图形识别,为学习几何形体打基础。
(3)操作方法:
将螺丝都摆放在桌子上,一一拧开并拧上。
(4)变化与延伸:a拧瓶盖(可爱的卡通小瓶子)。
b拧笔帽。
c拧毛巾。
(5) 注意事项:将螺栓与螺母正确配对。

11 捣碎
(1) 教具构成:托盘一个、勺子一个、小碟子一个、捣碎罐一个、捣碎
锤一个,饼干若干。
(2) 教育目的:手眼能力的协调。
手部肌肉力量的调整。
(3) 操作方法:
示范方法:将2至3 块饼干用勺子放入捣碎罐中,右手持捣碎棒,左手扶罐,将饼干轻轻捣
碎。双手捧罐将饼干碎末倒入小碟 中,请小朋友用勺子品尝。
(4) 变化与延伸:a捣饼干、面包干。
b捣蒜。
(5) 兴趣点:捣碎的食品可以吃。
(6) 注意事项:a捣碎锤放在一个小碟内。
b饼干放在一个小碟内。

12 削皮
(1) 教具构成:托盘一个、洗净的黄瓜一条、小盘一个(装黄瓜用)、小


碗一个、削皮刀一把。
(2) 教育目的:a培养削皮的能力。
b肌肉力量的调整。
c手眼的协调。
d独立心、专著力。
(3) 操作方法:
示范 方法:右手持刀柄,左手轻触刀片,然后摆手,提示刀片危险。左手持黄瓜,右手持刀
自上而下给黄瓜削 皮。转动黄瓜,直至把黄瓜所有的皮削干净。削完后可以直接食用,将削
下的皮倒掉。
(4) 变化与延伸:要削皮的物品转变为胡萝卜等。
(5) 错误控制:手握黄瓜尾部,以防削到手。
(6) 注意事项:a提示小朋友刀片危险。

13 切
(1)教具构成:砧板、钝头菜刀、篮子、小黄瓜、胡萝卜、容器(装切好的菜和装碎层用
的)、小围 裙、抹布。
(2) 教育目的:肌肉运动的调整切的能力、切的能力、手眼协调性。
独立心、专注力
(3)操作方法:
示范方法:把手洗干净,穿上围裙。在厨房准备 好用具,将黄瓜洗净,砧板稍微沾湿,放在
面前。将小黄瓜细的一头朝左放在砧板上。左手放在黄瓜要切 下的地方,远离刀约1~2cm。
右手持刀,刀刃向身体一边轻轻地切下,刀面与砧板垂直。约2cm的 地方再切。左手要常
压在距离切口稍远的地方。重要切的工作有:把瓜切完,放下菜刀把切好的瓜片放入 容器。
刀、砧板洗净,擦拭手晾干。
(4)变化与延伸:切的物品转化为各种瓜、菜等。
(5)兴趣点:切的菜可做养小兔等小动物的饲料。
14 剪
(1)教具构成:a剪刀(前端要圆、大小适合小朋友的手);
b长方形纸(约3cm15cm);
c画有直线、曲线、锯齿形线的长方形彩纸;


d画有复杂几何图形的纸。
(2)教育目的:a剪的能力、肌肉运动的调整、手眼的协调性。
b独立心、专注力。
(3)操作方法:
示范方法:右手拇指和食指、中指握住剪刀,左手拿纸。在剪刀一开一合之 间,实际示范剪
刀的正确使用方法。
(4)变化与延伸:a由小朋友自己构想简单的图案画到纸上纸。
b剪毛线、布。
c剪厚纸。
(5))注意事项:a剪刀开合,注意危险。
b剪后碎纸收入垃圾桶。

15 贴
(1) 教具构成:浆糊、浆糊刷、盘子、涂浆糊的台。
剪成各种图形的纸、绘有图形的台纸。
手巾、卫生纸。
(2)教育目的:a直接目的:浆糊的使用,贴的方法。手指运动的调整。手眼协调。
b间接目的:独立心、专注力。
(3)操作方法:
示范方法:打开浆糊罐的盖子,用刷子沾浆糊在图形色纸上抹薄薄的一层。
图形表面依照台纸 的图形拈上去。手指轻压抹平后折。沾到手指的浆糊用手巾擦掉。其他的
图形也重复上述方法贴好。贴完 后,拿卫生纸把沾在图形周围的浆糊擦净,合上浆糊盖。
(4)变化与延伸:剪贴自己构想的图形。

16 折
(1)教具构成:30cm见方的白布:用红线标记对角线、对边线、 三等分线、四等分线等
共六块布;与之同等大小用来装布的盒子六个。
(2)教育目的:a直接目的:手眼协调性、肌肉的力量控制。
b间接目的:专注力、独立心。
(3)操作方法:


中线的折 法:双手的手指捏住布的两角,把布轻轻的掀开。左手轻按着布,用右掌将布抚平。
让小朋友注意折线的 地方。用食指、中指沿着折线由左向右滑过。用两手各捏住打开时的两
个角,提起到折线的地方,再慢慢 的对向上端的角。用左手轻轻按住布边,以免对好的角移
动,右手沿着折线压过去。暂时把手放开。左手 轻按着折好的布,右手的二根指头从左向右
把皱纹抚平压出折线。最后将布放回原来盒中。
(4)变化与延伸:a折平时身上所带的手帕。
b折布、纸巾等。

个体手部的精细动作能力,指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的运
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多方面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它对个体适应生存及
实现自身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处于发展早期的儿童而言,他们面临多种发展任务(如写字、
画画和够取物体等), 精细动作能力既是这些活动的重要基础,也是评价儿童发展状况的重
要指标。
抓握动作是个体 最初的和最基本的精细动作,在此基础上又发展起写字、绘画和生活自
理动作技巧。手部动作的获得扩展 了儿童获得环境信息的途径,丰富了儿童探索环境的形式,
使儿童的探索行为更为主动和有效。

(一)抓握动作的发展
抓握动作是最基本的手部动作之一,是各种复杂的工具性动作发展的基础。
通过日常的观察可 以发现,约从3个月起,婴儿开始了一种不随意的手的抚摸动作,经
常无意地抚摸被褥、亲人或玩具。到 第5个月左右,就开始发展起自主随意的抓握动作。6
个月以后,手的动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 为:学会拇指和其余四指对立的抓握动作,
抓握动作过程中的眼手逐渐协调,开始学习分析隐藏在物体当 中的复杂属性和关系等。
Hallberson具体描述了4—13个月儿童抓握动作发展的过程,认为 抓握动作的发展是逐渐由
最初的肩、肘部的活动发展为成熟阶段的指尖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九大阶 段。
第一阶段:在约4个月大时,婴儿够不着红色立方体。
第二阶段:发生在5个月初,婴儿能碰触到红色立方体,但却不能“抓握”。
第三阶段:被称 为“原始抓握”,发生在5个月末,婴儿用手臂圈住立方体,然后再在另一
只手或者胸部的支撑帮助下使 立方体离开支持表面,但这一动作过程中手指的精细动作运动
不占据主要地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抓 握”动作。



第四阶段:约6个月大的婴儿已经有真正意义上的抓握动 作,能够弯曲手指“包住“立方体,
然后用手指的力量稳稳地抓住立方体。
第五阶段:出现在 婴儿约7个月大时,动作形式与第四阶段的动作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婴
儿这时手指的力量已能克服重力 作用,使立方体离开地面。婴儿在抓握时其拇指保持与其他
四指平行,同时用力“抓握“立方体。 第六阶段:婴儿表现出初步的“对指”能力,即抓握过程中拇指与其他四指相对(拇指的指
腹与其他 四指的指腹相对)。
第七阶段:出现在婴儿约8个月大时。抓握过程中,婴儿的手在立方体一侧放下, 拇指接触
立方体的一个平面,食指、中指接触与拇指所在立方体的平面平行的另一个平面,然后在3个手指的共同“努力”下抓起边长1立方英寸的红色正方体。
第八阶段:发生在婴儿约8—9个月大时,抓握时拇指与食指相对,可用两个手指抓起立方
体。
第九阶段:区别在于前八个阶段“抓”的动作中使用全部手指的情况,13个月左右的婴儿
可以 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用指尖抓起立方体。
由此可知,儿童从不成熟的抓握模式发展到成熟的“对指抓握”模式,要经过一个复杂
的过程。

(二)绘画和写字动作的发展
绘画和写字都是手部运用笔类工具进行活 动的技能,是儿童的重要发展任务和能力要求
之一。只有具备一定的绘画和书写能力,儿童才能有效进行 书面的学习,从而掌握大量间接
经验。
1、握笔的姿势和动作
无 论是绘画还是书写,都必须以灵活运用手中的笔类工具为前提。一般而言,2—6岁
是儿童握笔动作技能 迅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儿童不断地尝试绘画书写,大部分家
长也会在这一时期注意让儿童模仿 学习绘画和书写中所必需的握笔动作。
从儿童握笔的手姿势的发展来看,最早抓握笔的动作包括整个 手和手臂的运动,表现出
“手掌向上的抓握动作”,即儿童在抓握笔的时候掌心向上,手掌和手指一起活 动来抓握笔。
用这种笨拙的握笔动作形式,儿童很难进行有目的绘画书写动作。随着在绘画、书写活动中
偶然性的尝试以及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不断学习调整握笔动作,儿童“手掌向上抓握”的


握笔动作逐渐被“手掌向下抓握”的动作所取代,拇指和其他四指开始在绘画和书写技能中< br>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儿童对握笔姿势进行调整的部位看,刚开始学会握笔的儿童 一般会通过手臂和肘部的
运动来调整笔的位置,但在手指的协调运动能力发展后,儿童逐渐更习惯于用手 指来调整握
笔姿势和笔的位置,手臂和肘部的运动频率迅速下降。此外,儿童握笔的部位逐渐向笔尖位< br>置靠拢。2—3岁的儿童表现为握住靠近笔尖的部位,主要依靠肩关节的活动来进行绘画和
书写, 然后逐渐发展为用肘部来控制笔的运动,最后发展为用手指的活动来控制笔的运动。

2、绘画技能的发展
一般而言,大多数儿童在15—20个月时就开始出现无规则、无目的地 乱涂乱画。虽然
这种最初的尝试可以只是偶然出现的,但因为受到动作的视觉效果和家长称赞等反馈信息 的
强化后,绘画动作发生的频率逐渐上升。随着手部动作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练习经验的增多,
儿童从最初的漫无目的地涂抹到开始有目的地画画,绘画动作的速度开始放慢,手的动作也
不再紧张而变 得自然。
研究者对儿童绘画的自然观察发现,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乱涂阶段 ,主
要是获得绘画所必需的手眼协调能力;(2)组合阶段,主要是图形的出现和混合,儿童开始
学会描绘螺旋、十字等基本几何图形,大约2岁的儿童能画出一系列的螺旋和圆圈,在动作
的协调控制 能力和目的性加强后,儿童能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进行较为精
确地临摹和绘画,在此之 后,开始出现简单组合几个图形的绘画;(3)集合阶段,这一阶段
出现的不仅是混合了几个简单图形的 较为复杂的图形,而是几个图形、图像的组合,例如同
时有人物和图形的图片;(4)图画阶段,发展到 这一阶段,儿童在绘画中所混合的图形的数
量增多,图画的内容也更为复杂,儿童的绘画动作更为精确、 复杂。

3、书写技能的发展
绘画能力的初步发展是儿童书写技 能发展的前奏,其绘画练习经验也有利于儿童书写技
能的获得。一些研究表明,只有在绘画能力逐渐发展 到能完成9种图形后,儿童才真正具备
文字书写技能所需要的必要基础。
从儿童书写 技能的发展过程来看,4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具备书写字母和数字的能力。他
们通常可以书写可辨认的数字 和字母,但这些字母和数字笔画歪斜、东倒西歪、间距不一,
每个字母和数字都比正常书写的字体大几倍 。到5—6岁时,儿童已经会书写自己的名字。


但是5岁儿童书写的字母和数字在 字形上仍很不规则,所写的字母和数字字形仍然偏大,而
且在书写一行字母时,后面的字母会越写越大。 6岁儿童书写的字母和数字还是东倒西歪、
参差不齐,字形虽然比较5岁的儿童变小,但还是明显大于正 常成人书写的字母。7岁时,
儿童书写的字母和数字的字形明显变小,小学二年级的儿童更是表现出较高 的书写水平。但
即是到了小学三的上级,还是有一部分儿童表现出字母书写困难。

(三)自理动作的发展
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家庭和社会对儿童提出的早期重 要发展任务之一,包括穿衣、洗
漱、进食等基本技能,其中穿衣、洗漱、进食等还包括了多种类型的动作 。
这些在成人看来很简单的生活自理行为,对处于发展早期的儿童而言,却要付出极大努力、达到一定发展水平后才能达到。例如,穿衣技能,只有当动作技能的控制协调能力发展
到一定水 平后,儿童才能使身体各部分进入相对应的衣服空间里去。儿童要把一只手伸到袖
子的尽头或者把一条腿 伸到裤管里都不是简单的任务,需要视动整合能力和灵活的双手活动
进行协助。不同自理动作的发展对个 体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其发展过程也各有差异。
各种生活处理动作技能的典型出现时间表如下:

自理动作技能发展时间表
动作技能名称
获得时间(月)

稳稳地拿住茶杯
21

穿上衣和外套
24

拿稳勺子不打翻
24

在帮助下穿衣服


32

穿鞋
36

解开够得到的纽扣
36

扣上纽扣
36

独立进餐、几乎不洒食物
36

千山幕雪续集-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脑外伤后遗症-英码


亚运村中心幼儿园-徐铮新片


什么是哺乳动物-白眼球充血


挨炮-我要的幸福很简单


儿童脚踏车-颈部淋巴结炎的症状


辣妈商城-垂体泌乳素瘤


几斗吻亚梦-医院病危通知书



本文更新与2020-12-25 03:1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392818.html

0~1岁宝宝精细动作发育与训练(2)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