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118是什么意思《中医妇科学》复习资料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0-12-25 01:24

奥泄汀-问道娃娃任务

2020年12月25日发(作者:来月经时体重会增加吗)
《中医妇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绪论
一、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主要著作
书名
《经效产宝》
《妇人大全良方》
《邯郸遗稿》
《景岳全书妇人规》
《叶氏女科证治》
《女科要旨》
《傅青主女科》

朝代,作者
唐·咎殷
宋·陈自明
明·赵献可
明·张景岳
清·陈修园
清·傅山
考点(外妇儿只有这里考到著作)
现存的第一部产科专著
良方温经汤出处病因病机
提出天癸是生长发育生殖的主导物质。倡导命门学说,重视脾肾二天
主张“阳非有余,阴常不足”。强调阴阳互根互用(左右归)
调经重脾胃,胎前善养血健脾、清热舒气,产后杂病多效法《金匮要略》
治妇科重视肝、脾、肾三脏
托名清·叶天士 批驳了传统的世俗说法(不孕不能全怪女方)
第二单元女性生殖器官
分类位置
外生殖器

阴户
阴道
是娩出胎儿、胎盘之产门
亦称“产道”,位于子宫与阴户之间;功能:防御外 邪入侵的关口,是排出月经、分泌带下
的通道,是阴阳交合的器官,是娩出胎儿的路径
又称“胞宫”,为奇恒之府;位于带脉之下,小腹正中,膀胱之后,直肠之前,下口连接阴 道,
子宫
形如合钵,如倒置的梨形
功能特性:主司月经、分泌带液、孕育胎儿、发动分娩、排泄恶露
生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节律性
位置、功能及特性
又名“四边”;功能:防御外邪第一道门户,是排月经、带下、恶露出口,是合阴阳之入口,
子门 又名“子户”,指子宫颈口的部位;功能:是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关口
内生殖器




第三单元女性生殖生理
—、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
分期
胎儿期
新生儿期
儿童期
生理特点
从受精后及受精卵在子宫内一直到成熟时期为胎儿期。需10个妊娠月
婴儿出生后的4周内,称为新生儿期;两个特殊生理现象:①乳房假发育;②假月经
新生儿期以后至12岁左右的阶段为儿童期
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称青春期;具备生育能力
青春期
①女性体形与第二性征;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②生殖器官发育形成;
③月经来潮——是青春期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
性成熟期
围绝经期
老年期
二、月经的生理
又称生育期,一般自18岁左右开始,历时30年
“七七”之年,肾气渐虚,冲任二脉虚衰,天癸渐竭;中医称“经断前后”或“绝经前后”
老年期一般指60岁以后的妇女,此期肾气虚,天癸已衰竭
(一)月经的生理现象
①月经初潮:妇女一生中第1次月经来潮,称为初潮,平均14岁,即“二七”之年
②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一般应不能提前或推后1周以上
③经期:即月经持续时间,正常经期为3-7天,多数为3-5天
④月经的量色质:每月经量 约50-80ml为适;经色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
⑤月经期表现:行经前,可出现胸乳略胀,小腹略坠,腰微酸,情绪易波动,一般经来自消不作病论
⑥绝经:妇女一生中最后1次行经后,停闭1年以上,称为绝经。一般为45-55岁
⑦特殊 生理现象: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
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二)月经产生的机理(脏腑、天癸、气血、经络)
脏腑与月经 五脏在月经产生当中各司其职,但与月经产生密切相关的是肾、肝、脾
天癸与月经
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天
癸主宰月经的潮与止;天癸源于先天肾气。天癸至,月事以时下;天癸竭,地道不通,故无子也
冲、任、督、带——其中冲、任、督均起源于胞中,“一源而三岐”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为血海;
任脉为阴脉之海,主胞胎;带脉约束纵行的诸经
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
胞宫是化生月经和受孕育胎的内生殖器官;胞宫周期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子宫的周期性出血
气血与月经 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而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气血调和,经候如常
经络与月经
胞宫与月经
(三)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消长变化
①行经期(01-04天):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经血下泄
②经后期(05-13天):子宫、胞脉相对空虚,阴血不足。阴长期,子宫藏而不泻,阴长
③经间期(14-15天):在肾中阳气的鼓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出现氤氲之候“排卵期”
④经前期(15-28天):阳气渐长,达到“重阳”状态。阴精与阳气皆充盛,胞宫、胞脉气血满盈
三、带下生理:润泽女子阴户和阴道的黏液。特点:少量、无色透明、无臭,质粘而不稠
带下的产生是脏腑、津液、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结果
四、妊娠生理
(一)受孕机理:“男精壮而女经调,有子之道也。”
(二)妊娠生理现象
月经停闭
脉滑
妊娠反应
子宫增大
乳房增大
下腹膨隆
妊娠后,阴血下注冲任、子宫以养胎,上营乳房以化乳,子宫藏精气而不泻,停经
妊娠脉滑轻取流利,中取鼓指,重按不绝
不思饮食或恶心欲呕、择食。倦怠、思睡、头晕
4个月始自觉胎动
乳头增大变黑,乳晕外周散在小结节(蒙氏结节),妊娠4-5个月,挤压乳头可有少量乳汁
每次妊娠一般一胎。若一孕二胎者称“双胎”或“骈胎”,一孕三胎称“品胎”
孕3个月可于耻-脐间测到宫底
(三)预产期:末次月经月加9或减3,日加7(阴历加14)
五、产褥生理
(一)临产先兆
①释重感:妊娠末期胎头入盆后,孕妇骤然释重,呼吸变得轻松,但可能感到行走不便和尿频
②弄胎(假宫缩):若数月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此名“弄胎”
试胎:一月数未足,痛定如常。弄胎:一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没到试一试,到了弄一弄)
临产调护:睡、忍痛、慢临盆。影响分娩因素:产力、产道、胎儿和产妇精神因素
(二)正产现象:①见红:接近分娩发动或分娩已发动时,阴道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和黏液
②离经脉:临产时可扪得产妇中指本节有脉搏跳动,称为离经脉
③阵痛:从有规律的宫缩开始至产门开全(子宫颈口完全扩张)的腹部阵发性疼痛
(三)产褥期生理
①产褥期-分娩结束后的6-8周,产褥期的生理特点是“多虚多瘀”
②恶露:产后2-3周内干净,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称为恶露
六、哺乳生理:顺产后30分钟可在产床开始哺乳;哺乳期可停经,或月经规则。哺乳期8月为宜

第四单元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一、病因:包括淫邪因素、情志因素、生活因素、体质因素等(参见中基)
(一)寒热湿邪:最易导致妇科疾病的外邪是——寒热湿;最易导致妇科疾病的情志是——怒思恐:
寒——阴邪,收引、凝滞,易伤阳气和阻滞气血
热——阳邪,外热:火热、湿热入侵血室;热毒结聚冲任胞中;过食辛热温补;内热:阴虚生内热;七情
湿——阴邪,性重浊趋下,黏腻,阻遏气机
二、病机
(一)脏腑功能失常:其中关系最密切的是肾、肝、脾三脏
(二)气血失调:气分病机——气分病机有气逆、气滞、气虚、气陷的不同
血分病机——病在血分有血热、血寒、血瘀、血虚之分
(三)冲任督带损伤:冲任损伤、督脉虚损、带脉失约
(四)胞宫、胞脉、胞络受损:子宫形质异常、子宫藏泻失司、子宫闭阻
(五)肾-天癸- 冲任-胞宫轴失调:生殖轴失调又是妇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

第五单元妇科疾病的诊断与辨证
一、问诊:问年龄、主诉、现病史、月经史、带下史、婚育史、问产后、既往史等
(一)问年龄:在初诊时先要询问年龄,因为妇科疾病与年龄有密切关系
年龄
青春期
中年期
老年期
二、望诊
气虚:经量多、色淡、质稀 肾阳虚:经量少,色淡黯、质稀
望月经 血虚:经量少,色淡红、质稀 阴虚血热:经量少,色鲜红、质稠
血热:经量多,色深红、质稠 血瘀、气郁:经量时多时少,色紫黯有块
望带下
望恶露
三、闻诊
(一 )胎心音:(120-160分,强弱快慢):妊娠20周后,用听诊器可在孕妇腹壁相应部位听到胎心音
(二)闻气味:经、带、恶露之异味。产后发热闻恶露极重要;主要了解月经、带下、恶露的气味
①如月经、带下、恶露秽臭,多为湿热或瘀热
①带下量多,色白质清多为脾虚、肾虚; ②带下量少失润,多为津液不足;
③带下色黄量多,质黏稠,多为湿热; ④带下色赤,黏稠如脓,多为湿热或热毒
①量多、色淡红、质稀,多为气虚; ②色红、质稠为血热;
③色紫暗、有血块,多为血瘀; ④色黯若败酱,应注意是否感染邪毒
病因病机
肾气初盛,天癸始至,冲任功能尚未稳定
因经孕产乳耗伤气血,使肝失血养,情志易伤
肾气渐衰,冲任衰少,脾胃易虚
月经失调
带下、崩漏、胎产诸疾
经断前后诸证,肿瘤相对高发
易患疾病
(二)问主诉:了解患者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这也是患者求诊的原因
②腐臭气秽,多为热毒;若恶臭难闻,注意子宫颈癌的可能性
③妊娠剧吐致酸中毒,患者口腔有烂苹果味:气阴两虚
四、切诊(切脉):月经脉——滑利为常带下脉般常脉产后脉——虚缓平和
妊娠脉——六脉平和滑利,尺脉按之不绝
临产脉(离经脉)——浮大而滑,尺脉转急,中指本节至末端指侧脉动应指
五、辨证要点
(一)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的辨证
①月经病:月经病的辨证,以月经期、量、色、质的变化结合全身症状、舌脉,作为辨证的依据
②带下病:带下病的辨证,应以带下量、色、质、气味的变化结合全身症状、舌脉作为依据
③妊娠病:首先要辨明是胎病抑或母病;其次要辨别胎之可安与不可安;最后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④产后病:多虚多瘀为产后病机特点,因此产后病辨证应四诊八纲结合“产后三审”
(二)辨病和辨证: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思维过程,也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

第六单元妇科疾病的治疗
一、常用的内治法:根据妇女血常不足、气常有余的特点,治疗时要注意固护精血
(一)调补脏腑
1、滋肾补肾:①补益肾气:如寿胎丸、肾气丸、归肾丸、加减众蓉菟丝子丸、补肾固冲丸
②温补肾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代表方如右归丸、右归饮、温胞饮等
③滋肾益阴(滋肾填精):方如左归丸、补肾地黄汤、六味地黄丸
2、疏肝养肝:①疏肝解郁:代表方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乌药汤
②疏肝清热:肝郁化火证,代表方如丹栀逍遥散、宣郁通经汤
③养血柔肝:代表方有一贯煎、杞菊地黄丸
④疏肝清热利湿:代表方如龙胆泻肝汤、清肝止淋汤、四逆四妙散
3、健脾和胃:①健脾法:健脾养血、健脾除湿、补气摄血、健脾升阳
②和胃法:和胃降逆、清胃泄热
(二)调理气血:①理气法;②调血法
(三)温经散寒:方如温经汤、少腹逐瘀汤、艾附暖宫丸等
(四)利湿祛痰
(五)调理冲任督带
(六)调治胞宫
(七)调控肾-天癸-冲任- 胞宫生殖轴:①人工周期疗法;②针刺促进排卵
二、常用外治法:特点:多途径给药,局部治疗,提高疗效。可与内治法配合使用
①坐浴——熏蒸、浸浴;适应证:阴疮、阴痒、带下病
②贴敷法——药膏、药末或袋装中药蒸敷;适应证:痛经、慢性盆腔炎、癥痕、产后尿闭
③宫腔注入——适应证:宫腔、输卵管粘连、痛经、不孕等
④直肠导入——栓剂纳入或药液保留灌肠:慢性盆腔炎、癥瘕
⑤中药离子导入——通过直流电场经皮肤黏膜导入:慢性盆腔炎、盆腔粘连
三、中医妇科急症治疗
(一)血崩证:以阴道急剧而大量出血为主证者
(二)急腹证:必须做好诊断与鉴别诊断,切不可随意使用镇痛剂,以免掩盖病情,造成误诊
(三)高热证:39℃以上者。首应明确诊断,辨证求因或尽作出病原学诊断,但“退热”是当务之急
(四)厥脱证:是一种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唇苍白、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症,与休克相类

第七单元月经病
一、概述
(一)定义: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异 常,或以伴随症,或在绝经前后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疾病的统称。
(二)病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体质因素
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二脉的损伤,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失调
(三)辨月经
辨月经
实寒
血寒
血热
肾虚
气虚
血虚
气血不足
虚寒
血瘀
肝郁
临床表现
月经延后,经行下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
月经延后,量少,色黯,喜温畏寒(拒按)
月经量多,或日久不止,色深红,质黏稠
月经提前或延后,经量少,色淡黯,质稀,伴腰酸——更多的是肾阳虚,肾气虚
月经提前,量多,色淡,质清稀,伴神疲乏力
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伴头晕眼花
月经初潮年龄过迟,周期不定,量少色淡
经行或经后下腹冷痛,形寒畏冷,喜按,得热则减;把握虚证的特点:经后,喜按
月经量多,色紫黯,质稠有血块
月经提前或延后,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气滞致血瘀),伴胸胁作胀
(四)治疗原则: 一是重在治本调经;二是分清先病和后病的论治原则;三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五)注意的问题:①经前勿滥补,经后勿滥攻
②青春期少年重治肾,生育期中年重治肝,更年期或老年重治脾
③虚补实泻,治虚多以补肾扶脾养血为主,治实多以疏肝理气活血为主
二、月经先期 ——————————————————————————————————————————
(一) 定义: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15天以内,连续两周期以上;又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水不及期。
(二)病因病机:病因——气虚和血热: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热则热伏冲任,伤及子宫,血海不宁
病机——冲任不固,经血失于约制
(三)鉴别诊断
鉴别
月经先期
经间期出血
出血时间
发生在经间期
月经量
经量正常或时多时少
出血较月经量少
基础体温
由高温下降呈低温开始时出血
基础体温低温、高温交替时
(四)辨证论治:①气虚证:①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②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或归肾丸
②血热证:①阳盛血热证: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②阴虚血热证: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③肝郁血热证: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三、月经后期 ——————————————————————————————————————————
(一)定义: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或称“经行后期”、“月经延后”等。
(二)病因病机:主要发病机理——精血不足或邪气阻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月经后期
虚证——肾虚、血虚、虚寒(源断其流)
实证——血寒、气滞、痰湿(瘀滞不通)
(三)鉴别诊断
1、月经后期与早孕
①月经后期:无以下表现,且以往多有月经失调病史
②早孕:育龄期妇女应首先排除妊娠,有早孕反应,妊娠试验阳性,B超检查可见子宫腔内有孕囊
(四)辨证论治:①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②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③血寒证:①虚寒证: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匮要略》)或艾附暖宫丸(虚金实良)
②实寒证: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④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⑤痰湿证: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
四、月经先后无定期 ———————————————————————————————————————
(一)定义:月经周期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特征。
(二)病因病机:主要是肝肾功能失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其病因多为肝郁、肾虚、脾虚
(三)鉴别诊断
鉴别
月经先后不定期
崩漏
月经周期
或前或后,但在1二2周波动
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
特征
经期、经量基本正常
周期、经期、经量均异常
(四)辨证论治:①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②肾虚证:补肾调经——固阴煎(肝郁肾虚:补肾疏肝调经——定经汤)
③脾虚证: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
五、月经过多 ——————————————————————————————————————————
(一)定义: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
一般认为月经量以30-80ml为适宜,超过100ml为月经过多
(二)病因病机:主要病机——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常见病因——气虚、血热、血瘀
(三)辨证论治:①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或安冲汤
②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茜草
③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
六、月经过少 ——————————————————————————————————————————
(一)定义: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20ml。
(二)病因病机:以肾虚、血虚、血瘀、痰湿多见
(三)鉴别诊断:①激经是受孕早期,月经 仍按月来潮,血量少,无损胎儿发育,可伴早孕反应,妊娠试验阳性
(四)辨证论治:①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或当归地黄饮
②血虚证: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或小营煎
③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④痰湿证: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
七、经期延长 ——————————————————————————————————————————
(一)定义: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方净者。
(二)病因病机:以气虚、血热、血瘀多见:气虚——气虚冲任失约,气不摄血
血热——热扰冲任,血海不宁,热迫血行
血瘀——瘀阻冲任,血不循经
(三)辨证论治:①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②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或固经丸
③血瘀证: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八、经间期出血 —————————————————————————————————————————
(一)定义: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
(二)病因病机:当阳气内动之时,阴阳转化不协调,阴络易伤,损及冲任,血溢于外,酿成经间期出血
(三)鉴别诊断
1、经间期出血与月经先期
①月经先期出血时间非经间期,经量正常或时多时少,基础体温由高温下降呈低温开始时出血
②经间期出血较月经量少,出血时间规律地发生于基础体温低高温交替时
2、经间期出血与与月经过少
①月经过少周期尚正常仅量少,甚或点滴而下;②经间期出血常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时期
(四)辨证论治:①肾阴虚证: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
②脾气虚证: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
③湿热证: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④血瘀证: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
九、崩漏 ————————————————————————————————————————————
( 一)定义: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失常。
(二)病因病机:主要病机——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使子宫藏泻失常
引起冲任不固的原因——肾虚、脾虚、血热和血瘀
(三)诊断与鉴别
1、诊断:指 月经周期紊乱,阴道出血如崩似漏的疾病,包括崩中和漏下。多见于青春期、更年期妇女,查未发现肿瘤
等病变
2、鉴别诊断
(1)崩漏与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①崩漏的周期、经期、经量的同时严重失调
②月经先期是周期缩短,月经过多是经量过多如崩,经期延长是行经时间长似漏
(2)崩漏与月经先后无定期
①月经先后无定期主要是周期或先或后,但多在1-2周内波动 ,即提前或推后7天以上2周以内,经期、经量基
本正常
(3)崩漏与经间期出血:都是非时而下
①崩漏是周期、经期、经量的严重失调,出血不能自止
②经间期岀血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颇有规律, 且出血时间仅2-3天
正常情况
崩漏
月经先期
月经过多
经期延长
先后不定期
经间期出血
赤带
胎产出血
月经周期(28-30天)
异常
周期提前7天以上,且连续两个周期
正常
正常
周期或提前或推后7天以上,连续3周期
行经期(3-5天)
异常
正常
正常
行经期>7天
正常
经量(50-80ml)
异常
正常
经量>100ml
正常
正常
崩漏与经间期岀血都是非时 而下,但经间期出血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颇有规律,且出血时间
仅2-3天,不超过7天左右自然停止 (发生在排卵期,BBT升高)
赤带以带中有血丝为特点,月经正常
胎产岀血如胎漏,胎动不安,异位妊娠——都属妊娠,妊娠试验或B超即可区别
(四)崩漏治疗原则及塞流、澄源、复旧的含义
1、治疗原则:崩漏的治疗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2、灵活掌握和运用塞流、澄源、复旧的治崩三法:
①塞流:是止血,用于暴崩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
②澄源: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一般用于出血减缓后的辨证论治
③复旧:固本善后,是巩固治疗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调整月经周期,或促排卵
(五)崩漏的急症处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暴崩之际,急当“塞流”止崩,以防厥脱
(六)辨证论治:①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②肾虚证:①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
②肾阳虚证: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加党参、黄英、田七
③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③血热型:①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
②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
④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十、闭经 ————————————————————————————————————————————
( 一)定义: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称“闭经”。
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
(二)病因病机:临床常见有气血虚弱、肾气亏虚、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或虚实错杂的病机
(三)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少女停经
妊娠期停经
哺乳期停经
避年
暗经
临床表现
第二性征未发育出现闭经,或者月经初潮后,有一段时间月经停闭,属正常
妊娠体征,B超检查提示子宫增大,宫腔内见胚芽,甚至胚胎或胎儿
产妇分娩后进行哺乳,月经持续停闭不行,属于正常的生理性闭经
前者指月经一年一行无不适,不影响生育
指终身不行经,但能生育也无不适。避年和暗经均为极少见的月经特殊生理现象
①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②肾气亏损证:补肾益气,调理冲任——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③阴虚血燥证: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④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⑤痰湿阻滞证: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⑥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十一、痛经 ———————————————————————————————————————————
(一)定义: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二)病因病机:病位——子宫、冲任
主要病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实证:不通则痛——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
虚证:不荣则痛——气血虚弱、肾气亏损、阳虚内寒
(三)痛经发作时的急症处理
1、针灸——对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疗效,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
①实证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主穴:三阴交、中极
②虚证毫针补法,可加用灸法。主穴: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2、田七痛经胶囊
(四)辨证论治:①气滞血瘀证: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②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
(四)辨证论治: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泻而通之
③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及仁、败酱草或银甲丸
④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
⑤肾气亏损证: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⑥阳虚内寒证:温经扶阳,暖宫止痛——温经汤(《金匮要略》)加附子、艾叶、小茴香
十二、经行头痛 —————————————————————————————————————— ———(一)
定义:每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经后辄止者,称为“经行头痛”。
(二)病因病机:常见病因——肝火、血瘀、痰湿、血虚
(三)辨证论治:①肝火证:清热平肝息风——羚角钩藤汤
②血瘀证: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
③痰湿中阻证:燥湿化痰,通络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葛根、丹参
④血虚证:养血益气——八珍汤加首乌、蔓荆子
十三、经行身痛 —————————————————————————————————————————
(一)定义:每遇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以身体疼痛为主症者,称“经行身痛”。
(二)病因病机:素体正气不足,营卫失调,筋脉失养(血虚)——不荣则痛
素有寒湿留滞,经行时,则乘虚而发(血瘀)——不通则痛
(三)辨证论治:①血虚证:养血益气,柔筋止痛——当归补血汤加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②血瘀证: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趁痛散
十四、经行感冒 —————————————————————————————————————————
(一)定义: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感冒症状,经后逐渐缓解者,称“经行感冒”。
(二)病因病机:常见病因——风寒、风热、邪入少阳
(三)辨证论治:①风寒证:解表散寒,和血调经——荆穗四物汤
②风热证:疏风清热,和血调经——桑菊饮加当归、川芎
③邪入少阳证:和解表里——小柴胡汤
十五、经行风疹块 ————————————————————————————————————————
(一)定义:每值临经时或行经期间,周身皮肤突起红疹,或起风团,瘙痒异常,经净渐退者。
(二)病因病机:本病多因风邪为患,有因血虚生风,有因风邪于行经之际乘虚而入——血虚、风热
(三)辨证论治:当消常见病因血虚风热
①血虚证:养血祛风——当归饮子
②风热证:疏风清热——消风散
十六、经行发热 ————————————————————————————————————————
(一)定义: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症者,称“经行发热”。
(二)病因病机:本病属内伤发热范畴,主要责之于气血营卫失调
(三)辨证论治:①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育阴清热——蒿苓地丹四物汤
②血气虚弱证:补益气血,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③瘀热瘀阻证:化瘀清热——血府逐瘀汤加丹皮
十七、经行吐衄 —————————————————————————————————————————
(一)定 义: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的吐血或齟血者,称“经行吐衄”。常伴经量减少,
亦有“倒经”、“逆经”之称。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代偿性月经”。
(二)病因病机:由血热而冲气上逆,迫血妄行所致
(三)辨证论治:①肝经郁火证:清肝调经——清肝引经汤
②肺肾阴虚证:滋阴养肺——顺经汤或加味麦门冬汤
十八、经行口糜 —————————————————————————————————————————
(一)定义:每值经前或经行时,口舌糜烂,如期反复发作,经后渐愈者,称“经行口糜”。
本病以口舌、牙龈等处的糜烂和疮疡周期性发生于经前或经期为特点
(二)病因病机:其病发于口舌,总因于热。有阴虚火旺,热乘于心者;有胃热熏蒸而致者
(三)辨证论治:①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知柏地黄汤或上下相资汤
②胃热薰蒸证:清胃泻热——凉膈散
十九、经行泄泻 —————————————————————————————————————————
(一)定义: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大便滴薄,甚或水泻,日解数次,经净自止者,称为“经行泄泻” 也有平素有
慢性腹泻,遇经行而发作尤甚者,亦属本病范畴。
(二)病因病机:主要责之脾、肾虚弱
(三)辨证论治:①脾虚证:健脾渗湿,理气调经——参苓白术散
②肾虚证:温阳补肾,健脾止泻——健固汤合四神丸
二十、经行浮肿 —————————————————————————————————————————
(一)定义: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头面四肢浮肿者,称为经行浮肿。
(二)病因病机:临床常见的有脾肾阳虚和气滞血瘀
(三)辨证论治:①脾肾阳虚证:温肾化气,健脾利水——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②气滞血瘀证:理气行滞,养血调经——八物汤加泽泻、益母草
二十一、经行乳房胀痛 —— —————————————————————————————————————
(一)定义:每于行 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乳房作胀,或乳头胀痒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
(二)病因病机:肝气郁结,不通则痛
(三)辨证论治:①肝气郁结证:舒肝理气,和胃通络——逍遥散加麦芽、青皮、鸡内金
②肝肾亏虚证: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加麦芽、鸡内金
③胃虚痰滞证:健胃祛痰,活血止痛——四物汤合二陈汤去甘草
二十二、经行情志异常 ——————————————————————————————————————
(一)定义:每 值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烦躁易怒,悲伤啼哭,或情志抑郁,喃喃自语,或彻夜不眠,甚或狂
躁不 安,经后复如常人者。
(二)病因病机:主要机理——多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痰火内扰,遇经行气骤变,扰动心神而致
(三)辨证论治:①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安神定志——甘麦大枣汤合养心汤去川芎、半夏
②肝经郁热证:清肝泄热,解郁安神——丹栀逍遥散酌加川楝子、生龙齿、代赭石
③痰火上扰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生铁落饮加郁金、川连
二十三、绝经前后诸证 ——————————————————————————————————————
(一)定义:妇 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证候,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
耳鸣 、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症状。
(二)病因病机:主要病机——以肾虚为主,常见的有肾阴虚、肾阳虚和肾阴阳两虚
(三)辨证论治:①肾阴虚证: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
②肾阳虚证:温肾扶阳——右归丸加减
③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二十四、经断复来 ————————————————————————————————————————
(一)定义:绝经期妇女月经停止1年及1年以上,又再次岀现子宫出血,称为经断复来。
(二)病因病机:肾虚影响他脏
(三)鉴别诊断
①宫颈癌:阴道不规则出血,常为 接触性出血,妇科检查见宫颈糜烂严重或呈菜花样改变;需行宫颈TCT 检查,
阴道镜检查及活检以确诊
②宫颈炎:表现为宫颈糜烂或息肉时均可见接触性出血,官颈刮片细胞学检查示巴氏I-II级
③宫颈结核: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伴白带增多,局部见多个溃疡,甚至呈菜花样赘生物
④子宫肉瘤或子宫内膜癌:子宫出血反复量多,子宫增大等,需作诊刮以确诊
(四)辨证论治:①脾虚肝郁证:健脾调肝,安冲止血——安老汤
②肾阴虚证:滋阴清热,安冲止血——知柏地黄丸
③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止血凉血——易黄汤
④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益阴煎
⑤湿毒瘀结证:利湿解毒,化瘀散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
第八单元带下病
一、概述
(一)定义: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带下明显增多者称为带下过多;带下明显减少者称为带下过少。
(二)治疗原则:带下过多者,治疗以除湿为主
带下过少者,治疗重在滋补肝肾之阴精,佐以养血、化瘀
(三)带下病的辨证要点
虚实
阳虚
阴虚夹湿
脾虚
湿热
湿毒
天癸早衰
带下量多、色淡质稀无臭为虚证;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秽臭者为实证
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如水
带下量多或不多、色黄或赤白带下,质稠
带下量多、色淡黄或白、质稀无气味,伴神疲乏力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黏腻、有臭味
赤白带下质稠或带如脓样,有臭味或腐臭难闻
带下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带,大多为肾精亏虚,天癸早衰,任带虚损
二、带下过多 ——————————————————————————————————————————
(一)定义:带下过多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
(二)病因病机: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本虚——脾虚致生湿化浊,肾虚(阳虚失去温煦)肾阴虚感受湿邪,伤及任带,导致带下病
标实——脏腑湿热下注(化毒)
(三)辨证论治:①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
②肾阳虚证: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
③阴虚夹湿:滋肾益阴,清热利湿——知柏地黄汤
④湿热下注: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
⑤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
三、带下过少 ——————————————————————————————————————————
(一)定义:指带下量明显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
(二)病因病机:阴液不足,不能渗润阴道。主要原因——肝肾亏损、血枯瘀阻
(三)辨证论 治:①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方见崩漏)+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②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景岳全书》+丹参、桃仁、牛膝

第九单元妊娠病
一、概述
(一)定义: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妊娠病”。
(二)诊断:首先要明确妊娠诊断。自始至终要注意胎元未殒与已殒的鉴别
(三)发病机理:阴血虚、脾肾虚、冲气上逆、气滞
(四)治疗原则:以胎元的正常与否为前提
胎元正常者,宜治病与安胎并举。安胎之法,以补肾健脾、调理气血为主
胎元不正,胎堕难留,或胎死不下,或孕妇有病不宜继续妊娠者,则宜从速下胎以益母
(五)妊娠期间用药的注意:慎用、禁用: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
二、妊娠恶阻 ——————————————————————————————————————————
(一)定义: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
(二)病因病机:常见病因——脾胃虚弱、肝胃不和
主要病机——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
(三)辨证论治:①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
②肝胃不和证: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加姜半夏、枇杷叶、竹茹、乌梅
三、胎萎不长 ——————————————————————————————————————————
(一)定义:妊娠4-5个月后,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
(二)病因病机:病因——气血虚弱、脾肾不足、血寒宫冷
机理——气血不足以荣养其胎,而致胎儿生长迟缓
(三)辨证论治:①气血虚弱证:补气益血——养胎胎元饮
②脾肾不足证:补益脾肾,养胎长 ——寿胎丸合四君子汤
③血寒宫冷证:温肾扶阳,养血育胎——长胎白术散加巴戟天、艾叶
四、胎漏、胎动不安 ———————————————————————————————————————
(一)定义:胎漏——妊娠期间阴道少量出血,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者。
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
(二)病因病机:常见病因——肾虚、血热、气血虚弱、血瘀
主要病机——冲任损伤、胎元不固
(三)鉴别诊断:胎漏、胎动不安以胚胎胎儿存活为前提,首辨胎儿存活与否
(四)辨证论治:治疗大法以补肾安胎为主。本病首辨胎元未殒或已殒——
胎元未殒宜保,按本病辨证论治;胎元已殒则应去胎,按堕胎、小产处理
①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加党参、白术或滋肾育胎丸
②血热证: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或当归散
③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
④血瘀证:活血化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五、堕胎、小产 —————————————————————————————————————————
(一)定义:堕胎——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堕胎”,相近于西医学的早期流产。
小产——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相当于晚期流产。
(二)病因病机:常见病因——肾气虚弱、气血不足、热病伤胎和跌仆伤胎
(三)辨证论治:本病的治疗原则以下胎益母为主,若胎堕完全者应按产后处理,宜调养气血为主
①胎堕难留证:祛瘀下胎——脱花煎或生化汤加益母草
②胎堕不全证:活血化瘀,佐以益气——脱花煎加人参、益母草、炒蒲黄
六、滑胎 ————————————————————————————————————————————
( 一)定义: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数堕胎”、“屡孕屡堕”。
(二)病因病机:主要病因——肾虚、气血虚弱、血瘀
主要机理——母体冲任损伤或胎元不健
(三)诊断:堕胎、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诊断时注意其连续性和自然陨堕的特点
(四)辨证论治: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阶段性原则——“预培其损”。
孕前宜以补肾健脾,益气养血,调理冲任为主;孕后即应积极进行保胎治疗
①肾虚证:①肾气不足:补肾健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
②肾阳亏虚:温补肾阳,固冲安胎——肾气丸去泽泻,加菟丝子、杜仲、白术
③肾精亏虚:补肾填精,固肾安胎——育阴汤
②脾肾虚弱证:补肾健脾,养血安胎——安奠二天汤
③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固冲安胎——泰山磐石散
④血热证:清热养血,滋肾安胎——保阴煎合二至丸加白术
⑤血瘀证:祛瘀消癥,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七、异位妊娠 ——————————————————————————————————————————
(一) 定义: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以输卵管妊娠为最常见,约占90%-95%,可造 成
急性腹腔内出血,是妇产科常见急腹症之一,俗称“宫外孕”。
(二)病因病机:发病机理——与少腹宿有瘀滞,冲任不畅,或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脾气受损等有关 < br>(三)鉴别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停经、阴道不规则出血、腹痛及相关体征,尿妊娠试验、B超明确诊 断
(四)临床表现:①症状:停经史及早孕反应、腹痛、阴道不规则出血、晕厥与休克等表现
②体征:出血较多可出现腹部膨隆、全腹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
(五)急症处理及手术适应证
1、急症处理:监测生命体征,备血,立即给予输氧、补液,同 时服用参附汤回阳救逆;若腹腔出血过多,或经以上处
理休克仍不能纠正者,应立即手术治疗
2、手术适应证:①停经时间长,疑为输卵管间质部或残角子宫妊娠者
②休克严重,内出血量多或持续出血,虽经抢救而不易控制者
③妊娠试验持续阳性,包块继续长大,杀胚药无效者
④愿意同时施行绝育术者
(六)辨证论治
1、未破损期:活血化瘀,消癥杀胚——宫外孕II号方加蜈蚣、全蝎、紫草
2、已破损期:指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者。临床有休克型、不稳定型及包块型
①休克型:益气固脱,活血祛瘀——生脉散合宫外孕I号方
②不稳定型:活血祛瘀,佐以益气——宫外孕I号方
③包块型:活血祛瘀消癥——宫外孕II号方
八、子晕 ———————————————————————————————————————————
(一)定义:又称“妊娠眩晕”,是指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症,甚或眩晕欲厥。
若发生在妊娠中后期,多属重证,往往伴有视物模糊、恶心欲吐头痛等,多为子痫先兆。
(二)病因病机:主要机理——阴血不足、肝阳上亢或痰浊上扰
(三)辨证论治:①阴虚肝旺证:育阴潜阳——杞菊地黄丸
②脾虚肝旺证:健脾化湿,平肝潜阳——半夏白术天麻汤
③气血虚弱证:调补气血——八珍汤
九、子痫 ———————————————————————————————————————————
(一 )定义:又称“子冒”、“妊娠痫证”,其主症是妊娠晚期或临产前及新产后,突然发生眩晕倒仆,昏不知人,< br>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全身强直,须臾醒,醒复发,甚至昏迷不醒者。
(二)诊断
①病史:孕前可有或无高血压史、肾病史病史;双胎、多胎妊娠,子痫病史等
②临床表现:妊 娠后期,或正值分娩时,或分娩后,忽然眩晕倒仆,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
角弓反 张,须臾醒,醒复发,甚或昏迷不醒
③检查:妊娠前或妊娠20周前可有或无高血压史,伴蛋白尿、水肿即可诊断为子痫前期
(三)急症处理原则:一经确诊,立即住院治疗,积极处理,必要时利尿、适时中止妊娠,中西医配合
十、子满 ————————————————————————————————————————————
(一)定义:妊娠5-6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遍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
(二)病因病机:多由脾胃虚弱,土不制水,水渍胞中所致,或因胎元缺陷,发展为畸胎
(三)辨证论治:本病为本虚标实证,治宜标本兼顾,本着治病与安胎并举的治则,健脾消水而不伤胎
①子满:健脾利水、养血安胎——鲤鱼汤加黄芪、桑白皮或当归芍药散
十一、子肿 ————————————————————————————————————————————
(一)定义:子肿又称“妊娠肿胀”,其主症是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
子气、皱脚、脆脚的含义:①子气——自膝至足肿,小水长者
②皱脚——两脚肿而肤厚者
③脆脚——两脚肿而皮薄者
(二)病因病机:发病机理——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或气滞湿停
(三)辨证论治:①脾虚证:健脾利水——白术散加砂仁或健脾利水汤
②肾虚证:补肾温阳,化气利水——真武汤或肾气丸
③气滞证:理气行滞,除湿消肿——天仙藤散或正气天香散
十二、妊娠小便淋痛 ————— ——————————————————————————————————(一)
定义:妊娠期间出现 尿频、尿急、淋沥涩痛等症,称“妊娠小便淋痛”。
(二)病因病机:病因总因于热,机理是热灼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
(三)辨证论治:以清润为主,不宜过于苦寒通利,以免重耗阴液,损伤胎元
①阴虚津亏证:滋阴清热,润燥通淋——知柏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车前子
②心火偏亢证: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散加玄参、麦冬
③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苓散
十三、妊娠小便不通 ———————— ———————————————————————————————(一)
定义:妊娠期间,小便不通 ,甚至小腹胀急疼痛,心烦不得卧,称“妊娠小便不通”。
(二)病因病机:主要是胎气下坠,压迫膀胱,致膀胱不利,水道不通,溺不得出
本虚标实证,临床有肾虚、气虚之分
(三)辨证论治: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以补气升提助膀胱气化为主
①肾虚证:温肾补阳,化气行水——肾气丸去丹皮、附子加巴戟天、菟丝子
②气虚证:补中益气,导溺举胎——益气导溺汤

第十单元产后病
一、概述
(一)定义: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亦称“产褥期“,一般为6周
(二)产后“三冲”、“三病”、“三急”等的含义
产后三冲
产后三病
产后三急
产后三审
冲肺,冲心,冲胃
病郁冒,病痉,病大便难
呕吐,盗汗,泄泻
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
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
三审乳汁行与不行,及饮食多少,以察胃气之强弱
产后用药三禁 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
(三)病因病机:“多虚多瘀”的病机特点,是产后病发生的基础和内因
(四)产后病的治疗原则: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结合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二、产后血晕 ——————————————————————————————————————— ———(一)
定义: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 ,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
事。
(二)病因病机:病机——血虚气脱:神无所养,魂无所主
瘀阻气闭:败血上冲,扰乱清窍
(三)鉴别诊断
1、产后血晕与产后郁冒:都可见眩晕症状
①产后郁冒是因产后亡血复汗感受寒邪所致,症见头眩目瞀,郁闷不舒,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
②产后血晕则临床诊断时以不省人事,口噤,昏迷不醒特点
2、产后血晕与产后痉病:都可见口噤不开
①产后痉病多由产时创伤,感染邪毒,或产后亡血 伤津,筋脉失养所致,其发病时间较产后血晕缓慢,其症状以
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反张为主
3、产后血晕与产后子痫:都可见神志不清
①产后子痫除了产前有头晕目眩、头面及四肢浮肿 、高血压、蛋白尿等病史以外,尚有典型的抽搐症状,可与产
后血晕相鉴别
(四)急症处理: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
三、产后身痛 —————— ————————————————————————————————————(一)
定义:产妇在产 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
(二)病因病机:常见病因——血虚、风寒、血瘀、肾虚
(三)鉴别诊断
1、产后身痛与痹证:本病外感风寒型与痹证的发病机理相近,临床表现类似,病位都在肢体关节
①但本病只发生在产褥期,与产褥生理有关,痹证则任何时候均可发病
②若产后身痛日久不愈,迁延至产褥期后可属痹证
2、产后身痛与痿证:二者症状均在肢体关节
①产后身痛以肢体、关节疼痛、重着、屈伸不利为特点,有时亦兼麻木不仁或肿胀,但无瘫痿的表现
②痿证则以肢体痿弱不用、肌肉瘦削为特点,肢体关节一般不痛
(三)辨证论治:①血虚证:养血益气,温经通络——黄袞桂枝五物汤加当归、秦艽、丹参、鸡血藤
②风寒证: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或趁痛散、防风汤
③血瘀证:养血活血,化瘀祛湿——身痛逐瘀汤加毛冬青、忍冬藤、益母草、木瓜
④肾虚证:补肾养血,强腰壮骨——养荣壮肾汤加秦芫、熟地
四、产后发热 ——————— ———————————————————————————————————(一)
定义:产褥期内, 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产后发热”。
(二)病因病机:常见的有感染邪毒、外感、血瘀或血虚
(三)诊断:产褥期内,尤以新产后 出现发热为主,表现为持续发热,若产后24小时之后至10天内出现
体温>38℃,大多数情况下表示有产褥感染;常伴有恶露异常和小腹疼痛,尤其以恶露异常为要点
(四)急症处理:是产科危急重症,若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可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五)辨证论治:①感染邪毒证: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减或解毒活血汤加减
(若持续高热,热毒与瘀血互结胞中:清热逐瘀,排脓通腑——大黄牡丹汤)
②外感证:养血祛风,疏解表邪——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或参苏饮
外感风热——用银翘散;邪入少阳——小柴胡汤;暑热——王氏清暑益气汤
③血瘀证:活血化瘀,和营退热——生化汤加味或桃红消瘀汤
④血虚证:补血益气,和营退热——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
五、产后腹痛 ————————— —————————————————————————————————(一)
定义:产妇在产褥期内 ,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
其中因瘀血引起者,称“儿枕痛”。本病以新产后多见
(二)病因病机:主要病机——冲任、胞宫的不荣而痛和不通则痛,其原因有血虚和血瘀
(三)辨证论治:①气血两虚证:补血益气,缓急止痛——肠宁汤或内补当归建中汤或当归生姜羊肉汤
②瘀滞子宫证: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或散结定疼汤或补血定痛汤
六、产后 恶露不绝—————————————————————————————————————————(一)定义: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漓不尽者,称“产后恶露不绝”。又称恶露不尽(止)。
(二)病因病机:常见病因——气虚、血热、血瘀
主要病机——胞宫藏泻失度,冲任不固,血海不宁
(三)鉴别诊断:①子宫黏膜下肌瘤:产后 阴道出血淋沥不尽,B超提示宫内无胎盘胎膜残留,提示黏膜下肌瘤
(三)辨证论治:①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
②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生化汤加益母草、炒蒲黄
③血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保阴煎加益母草、七叶一枝花、贯众
七、产后抑郁 ————— —————————————————————————————————————(一)
定义:产后抑 郁是以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情绪低落、精神抑郁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
类 型。西医称之为“产褥期抑郁症”。
(二)病因病机:病因——心脾两虚、瘀血内阻、肝郁气结
病机——血虚或血瘀导致心神不守
(三)辨证论治:①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血安神——归脾汤或养心汤或茯神散
②瘀血内阻证:活血逐瘀,镇静安神——调经散或芎归泻心汤
③肝郁气结证:疏肝解郁,镇静安神——逍遥散加减
八、缺乳 ————————————————————————————————————————————
(一)定义: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者,称“缺乳“,又称“产后乳汁不行”。
(二)病因病机:气血虚弱——乳汁化源不足
肝郁气滞——乳络不畅
痰浊阻滞——乳脉乳络不畅或气虚无力行乳
(三)辨证论治:①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佐以通乳——通乳丹
②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下乳涌泉散
③痰湿阻滞证:健脾化痰通乳——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九、产后小便不通 ———————— ————————————————————————————————(一)
定义:新产后产妇发生排 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疼痛者,又称“产后癃闭”。
(二)病因病机:主要病机——膀胱气化失司
(三)辨证论治:①气虚证:补气升清,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加减
②肾虚证: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或金匮肾气丸
③血瘀证:活血化瘀,行气利水——加味四物汤或小蓟饮子
十、产后小便淋痛 —————— ——————————————————————————————————(一)
定义:产后出现尿频 、尿急、淋沥涩痛等症状称“产后小便淋痛”。又称“产后淋”、“产后溺淋”。
(二)病因病机:主要病机——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
(三)辨证论治:①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通淋——加味五淋散或八正散或分清饮
②肾阴亏虚证:滋肾养阴通淋——化阴煎或知柏地黄汤
③肝经郁热证:疏肝清热通淋——沉香散

第十一单元妇科杂病
一、概述
(一)定义:不属经、带、胎、产和前阴疾病范畴,而又与女性解剖、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的疾病。 < br>(二)病机:主要是肾、肝、脾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直接或间接影响冲任、胞宫、胞脉、胞络发生妇科杂 病
(三)治疗:重在调补肾肝脾,调理气血,调治冲任、胞宫,以恢复其生理功能,并注意祛邪
二、癥瘕 ————————————————————————————————————————————
(一)定义: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者。
癥者(血病)——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
瘕者(气病)——假聚成形,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
(二)病因病机:主要病因——气滞血瘀、痰湿瘀阻、肾虚血瘀
(三)辨证论治:①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化瘀消癥——香棱丸或大黄螞虫丸
②痰湿瘀结证:化痰除湿,活血消癥——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
③湿热瘀阻证:清热利湿,化瘀消癥——大黄牡丹汤
④肾虚血瘀证:补肾活血,消癥散结——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三、盆腔炎 ———————————————————————————————————————————
(一)定义: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称为盆腔炎。
(二)病因病机:急性盆腔炎——热毒炽盛、湿热瘀结
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虚血瘀
(三)诊断:①急性盆腔炎——呈 急性病容,辗转不安,面部潮红,高热不退,小腹部疼痛难忍,赤白带下或恶露量
多,甚至如脓血,亦可 伴有腹胀、腹泻、尿频、尿急等症状
②慢性盆腔炎——下腹部疼痛,痛连腰骶,可伴有低热起伏,易疲 劳,劳则复发,带下增多,月经不调,
甚至不孕
(四)辨证论治
1、急性盆腔炎:发病急,病情重,病势凶险。临证以清热解毒为主,祛湿化瘀为辅
①热毒炽盛: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高热腹痛,下腹拒按)
②湿热瘀结: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仙方活命饮加减(下腹部胀满拒按,寒热往来)
2、慢性盆腔炎:多为邪热余毒残留,与冲任之气血相搏结,日久难愈,耗伤气血,虚实错杂
①湿热瘀结证:清热利湿, 化瘀止痛——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加丹参、毛冬青、忍冬藤、田七
②气滞血瘀证: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膈下逐瘀汤
③寒湿凝滞证:祛寒除湿,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
④气虚血瘀证:益气健脾,化瘀散结——理冲汤
四、不孕症 ———————————————————————————————————————————
(一 )定义:女子婚后未避孕正常性生活,同居1年而未受孕者;或曾有妊娠,后未避孕连续1年未再受孕者。
前者为原发性不孕,古称“全不产”;后者为继发性不孕,古称“断绪”。
(二)病因病机:虚者因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与温煦,难以成孕——肾阳亏损和肾阴不足
实者因瘀滞内停,冲任受阻,不能摄精成孕——肝郁、痰湿和血瘀
(三)辨证论治:①肾虚证:①肾气虚证:补肾益气,温养冲任——毓麟珠
②肾阳虚证:温肾暖宫,调补冲任——温胞饮或右归丸
③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②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或百灵调肝汤
③瘀滞胞宫证:逐瘀荡胞,调经助孕——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④痰湿内阻证:燥湿化痰,行滞调经——苍附导痰丸
五、阴挺(子宫脱垂)———————— ———————————————————————————————(一)
定义: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 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岀于阴道口以外。
(二)病因病机:子宫脱垂与分娩损伤有关,常见病因——气虚、肾虚
(三)子宫脱垂分度
I度
II度
III度
轻型: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4cm,未达处女膜缘 重型:宫颈已达处女膜缘,阴道口可见子宫颈
轻型:宫颈脱出阴道口,宫体仍在阴道内 重型:部分宫体脱出阴道口
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岀至阴道口外
②肾虚证:补肾固脱,益气升提——大补元煎加黄芪
六、阴痒 ————————————————————————————————————————————
(一)定义:妇女外阴及阴道瘙痒,甚则痒痛难忍,坐卧不宁,或伴带下增多等。
(二)病因病机:常见病因——肝经湿热、肝肾阴虚
(三)辨证论治:①肝经湿热证:清热利湿,杀虫止痒——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
②肝肾阴虚证:滋阴补肾,清肝止痒——知柏地黄汤加当归、栀子、白鲜皮
(四)外治法:熏洗盆浴(蛇床子、百部、苦参、徐长卿、黄柏)、阴道纳药
七、阴疮 ————————————————————————————————————————————
( 一)定义:妇人外阴部结块红肿,或溃烂成疮,黄水淋沥,局部肿痛,甚则溃疡如虫蚀者,又称“阴蚀”。
(二)病因病机:主要由热毒炽盛或寒湿凝滞,侵蚀外阴部肌肤所致。常见病因——热毒、寒湿
(三)辨证论治:①热毒证:清热利湿,解毒消疮——龙胆泻肝汤
②寒湿证:温经散寒,除湿消疮——阳和汤或托里消毒散
(四)辨证论治:①气虚证: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加金樱子、杜仲、续断

第十二单元计划生育
一、避孕
(一)工具避孕:宫内节育器、阴道隔膜、避孕套
宫内节育器:已婚育龄妇女,愿意选用而无禁忌证者均可放置——
①放置时间:月经干净后3-7天
②禁忌证:生殖器官炎症,生殖器肿瘤、宫颈口过松、重度子宫脱垂等;严重全身性疾患、出血性疾病
(二)药物避孕:适应证:凡身体健康、愿意避孕且月经基本正常的育龄妇女均可使用
二、人工流产
(一)适应证:妊娠10周内要求终止妊娠而无禁忌证者;妊娠10周内因某种疾病而不宜继续妊娠者
禁忌证:各种疾病的急性期;生殖器官急性炎症;妊娠剧吐未纠正;术前两次体温超过37.5℃
(二)人工流产并发症的诊断与防治
并发症:人流综合征、子宫穿孔、人流不全、宫颈或颈管内口粘连、人流术后感染
人流综合征
子宫穿孔
人流不全
宫颈或宫颈管
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甚 至晕厥,心率减慢小于60次分,心律不齐,血压下降
无底感,宫腔深度超过应有深度;吸引过程中突感阻力消失或有突破感、无底感;腹痛剧烈
术 后阴道持续或间断出血超过10天或出血量大于月经量,夹有黑血块或甦肉律组织;术后腰酸腹
痛下坠感 ,且由阵发性腹痛后出血增加;HCG阳性或未降至正常;B超示宫腔内有组织残留
术后闭经或月经过 少,伴周期性下腹坠胀、肛门坠胀感;子宫稍大,压痛、宫颈举痛及附件压痛
内口粘连 明显,探针探宫腔不顺
人流术后感染 术后2周内出现下腹疼痛、发热、腰痛、阴道分泌物浑浊、白细胞增高、中性为主
(三)药物流产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①适应证:正常宫内妊娠孕7周以内;自愿要求药物终止妊娠;高危人流对象;对手术流产有恐惧心理者
②禁忌证:肾上腺疾病或与内分泌有关的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哮喘、高血压及贫血患者;过敏体质者 ;带器
妊娠或疑宫外孕者;妊娠剧吐;生殖器官急性炎症;长期服用利福平等药物;距医疗单位较远
三、经腹输卵管结扎术
(一)适应证:自愿接受绝育手术而无禁忌证者;患有严重全身疾病不宜生育而行治疗性绝育术
(二)禁忌证:全身性急性感染性疾病、急慢性盆腔炎、腹壁皮肤感染等;身体虚弱不能胜任手术者;严重的神 经官
能症或对绝育手术有顾虑者;24小时内体温两次高于37.5℃者

第十三单元女性生殖功能的调节与周期性变化
一、卵巢功能的周期性变化
(一)卵巢分泌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的雄激素
①雌激素的生理作用:第二性征影响
②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孕育的影响,临床常用测定尿中孕二醇作为诊断有无排卵的一个重要指标
③雄激素的生理作用:毛发、骨骼等调节
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增生早期(5-7天):1-2mm
增生期(卵泡期) 增生晚期(11-14天):3-5mm
分泌晚期(25-28天):10mm
分泌期(黄体期) 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能使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腺体增大。分早、中、晚(lOmm)三期
月经期

在月经周期的第1-4日。体内雌激素水平更低,已无孕激素存在
三、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关系:反馈作用、调节作用
第十四单元妇产科特殊检査与常用诊断技术
一、妇科检查
(一)双合诊:一手的两指或一指放入阴道,另一手在腹部配合检查,是盆腔检查中最重要的一项检查
(二)三合诊:即腹部、阴道、直肠联合检查。三合诊的目的是弥补双合诊的不足
二、妇科特殊诊断技术
(一)基础体温测定(BBT):检查不孕原因,指导避孕和受孕,协助诊断妊娠,协助诊断月经失调
(二)阴道脱落细胞检查:了解体内性激素水平,可用于闭经、功血诊断
①阴道涂片:了解卵巢功能
②宫颈刮片(防癌涂片):早期发现宫颈癌
(三)宫颈黏液检查:预测排卵期,借以指导避孕与受孕
宫颈黏液拉丝试验:与宫颈黏液结晶检查结合,作为了解卵巢功能的简便方法
(四)女性内分 泌激素测定:垂体促性腺激素测定、垂体泌乳素、雌二醇、孕酮(排卵的标准之一)、睾酮
(五)活体组织检查:确定外阴白色病变的类型及排除恶性病变
(六)诊断性刮宫术
(七)阴道后穹隆穿刺:明确子宫直肠凹陷积液性质;明确贴近阴道后穹隆的肿块性质
(八)输卵管通畅检查: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
(九)超声检查

流鼻涕是什么感冒-安全套有大小吗


扎小人-扬州人流医院


小孩流鼻血会是白血病-太阳怀孕了


安娜索菲亚罗伯-昨晚我和我家狗做了


人死了会怎么样-缩阴丹


桃子老师和四个学生-脑梗症状


女士护肤品哪个牌子好-店宝宝和客户达哪个好


雌二醇高-班长坏了谁的孩子



本文更新与2020-12-25 01:2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392679.html

《中医妇科学》复习资料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