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探析钙对人体的生理生化作用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0-12-12 18:31

试管婴儿附付囊肿处理-孕期不能吃的食物清单

2020年12月12日发(作者:霍安祥)
探析钙对人体的生理生化作用
作者:石建东
(单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摘要 钙对骨骼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孕妇缺钙,可使胎儿骨骼发育畸形;婴儿缺钙, 易患佝
偻病;儿童缺钙,影响骨骼的发育和长个子;老人缺钙,易形成骨质疏松,发生骨折钙是多种酶的 激活
剂,并调节人体的激素水平。钙对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肌肉的兴奋及细胞的多种功能均有极为重要 的
作用。神经、肝、红细胞和心肌等的细胞膜上都有钙结合部位,当钙离子从这些部位释放时,膜的结构
和功能发生变化。钙调节细胞内信号的触发,改变细胞膜对钾、钠等阳离子的通透性。因此,有人称钙< br>为一些激素的细胞内信使。
关键词 钙 ;生理功能;钙的吸收;钙的排泄 ;补钙的误区
引言
钙不仅是构成骨骼的重要矿物质元素,支持机体,保护重要脏器,是机体完整性的一个 不可少的组
成部分,而且在机体各种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钙是多种酶的 激活剂,并调节人体的激素水平。钙对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肌肉的兴奋及细胞的多
种功能均有极为重要 的作用。神经、肝、红细胞和心肌等的细胞膜上都有钙结合部位,当钙离子从这些
部位释放时,膜的结构 和功能发生变化。钙调节细胞内信号的触发,改变细胞膜对钾、钠等阳离子的通
透性。因此,有人称钙为 一些激素的细胞内信使。
许多因素与骨质有关,如遗传、内分泌、生活方式、体育活动的强度和持 续时间,膳食以及妇
女妊娠的次数。在钙营养状态与骨质疏松关系的研究中,多数研究得出结论,钙摄人 量与骨质呈正相关,
而与骨丢失的速度呈负相关。生命初期的钙摄人量对成年人骨质是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而老年人骨质又
取决于中年时期相应的骨质;增加钙摄人和从事体力活动对超过20岁女性的骨质是重 要的决定因素,尤
其绝经前的妇女如能够摄人足够的钙,对预防骨质疏松将是十分有效的。
1. 钙的介绍
钙是第20号元素,原子量为40.08,在人体的各种元素中含量居第五位 ,仅次于碳、氧、氮、氢,也是
人体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占人体总重量的1.5%-2%,达到120 0—1300克。在骨和牙齿中含钙最多,
达总钙量的99%,组成人体的支架,并作为机体内钙的储存 库。其余1%的钙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
和血液中,统称为混合钙池,与骨骼钙保持动态平衡,为维持 所有细胞的正常状态所必需,在体内发挥
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钙和后文将要谈及的磷、钾、钠等都是人 体中含量较高的常量元素,而不是微量
元素。钙对骨骼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孕妇缺钙,可使胎儿骨 骼发育畸形;婴儿缺钙,易患佝偻病;
儿童缺钙,影响骨骼的发育和长个子;老人缺钙,易形成骨质疏松 ,发生骨折。
人的骨骼发育经过婴儿、儿童和青少年等时期的漫长岁月,达到峰骨密度。骨质疏 松随年龄的增加而
加重,女性较男性多,且发生时间较早,如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小的或轻度的创伤 性骨折。骨密度
是骨折的主要决定因素,保证骨骼成熟时的高骨质被认为是防止与高龄相关骨丢失的最有 效措施。
2. 钙的缺乏与生理功能
就我国现有膳食结构的营养调查表明,居民钙摄人量普 遍偏低。仅达推荐摄入量的50%左右。因此钙
缺乏症是较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骼的病变, 即儿童时期的佝偻病(rickets);成年人的骨质疏
松症(osteoporosis)。
2.1. 营养素缺乏的原因
钙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膳食营养素的供给和组织需要之间的不平衡是造成钙缺乏病的原因, 可
能是一种或多种因素造成膳食营 养素供给不足或机体对营养素利用能力降低的结果。许多营养缺乏病是
由于膳食中长时间缺乏人体所需要 的营养物质,从而对人体的体格和(或)智力造成多种不司逆的损害。
2.1.1.食物供给不足
一些灾难性事件如旱灾、水灾、战争、地震和社会动乱等都会阻碍农业的发展,造成食物短缺。此
外,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土地减少,经济落后等,均可造成食物的生产和供应不足。
2.1.2.食物中营养素缺乏
在食品供应量充足的情况下,因天然食物或加工食品中某些 营养素缺乏或不足,以及饮食习惯和方式的
不科学等也可引起钙缺乏病。
2.1.2.1天然食物营养缺乏
食物中矿物质含量与土壤中相应元素的含量有关,缺乏某种 矿物质的土壤所种植的作物能引起相应
矿物质的营养性缺乏病。我国在东北三省、陕西、四川等克山病流 行地区的水和粮食中硒含量极低;在
内蒙古、河北、新疆、甘肃、云南等内陆甲状腺肿流行地区粮食和土 壤中碘缺乏比较严重。
2.1.2.2饮食方式不科学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营养缺 乏病发生的原因不再局限于食物的贫乏,而更多的表现为营养知
识缺乏导致的一系列不良饮食习惯,从而 引起营养缺乏病的发生。
2.1.2.2.1.食品搭配不均衡 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人,他们每 天仅吃一些动物性或高能量的食物,如
肉类、牛奶、面包、咖啡和含酒精的饮料,会因为缺乏新鲜蔬菜和 水果而总上维生素C 缺乏症。因此,
营养缺乏病的患者并不一定局限于穷人。另外,禁食和忌食某些食 物或者从小养成不良的偏食习惯,如
不吃鸡蛋、鱼、肉、胡萝卜、葱等均能减少一些营养素来源而引起营 养缺乏病。
2.1.2.2.2.过度食用精制的食品 精制白糖和精白米面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的 含量比不精制的糖和面粉
含量少。米面过分的加工,可使其中所含的硫胺素损失达 90%,维生素 B2、烟酸和铁的损失可达 70%~
85%,这是因为这些营养物质集中分布于麸皮、米糠与胚芽中, 过分精细加工会使其大部分丢失。近年
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城镇居民却因长期喜食精白米 面而引起维生素 B1缺乏症,应引起足
够的重视。
2.1.2.2.3.烹调过程中营养 素的破坏和损失在烹调过程中,由于温度过高,加热的时间过长,食物中
的维生素 A、维生素 C、维生素 E 和维生素 B1容易受到破坏。当水煮食物时,一些矿物质和水溶性维
生素常常被溶解 于水中而被倒掉,均造成营养素的破坏或损失,人为导致营养缺乏病的发生。
2.1.2.3营养素吸收利用障碍
一般健康个体对每一种营养素的吸收有一个正常的生理 性吸收范围,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
碘、硒、钠、钾、维生素 C 和水的吸收大于 90%,铁和铬的吸收小于 10%。一些营养素的吸收也受个
体营养状态及生理情况的影响,如果某种 营养素缺乏时,机体吸收效率将提高,反之吸收降低,如铁、
锌等;妇女在妊娠和哺乳时营养素的吸收比 平时要大得多。
2.1.2.3.1食物因素
食物因素可影响营养素的正常吸收。天 然食物中存在干扰营养素吸收和利用的物质,如茶和咖啡中
的多酚限制了铁的吸收;草酸限制了钙的吸收 ;纤维素限制了维生素和维生素前体β-胡萝卜素的吸收;
树脂限制了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等。营 养素之间也存在相互拮抗作用,如过量钙可以限制铁和锌
的吸收,过量锌限制铜的吸收等。
2.1.2.3.2胃肠道功能
胃、胰腺、胆道等疾病或消化酶的分泌减少都将严重影响食 物的消化,使脂肪、碳水化合物、肽和
氨基酸甚至维生素和无机盐无法吸收。
2.1.2.3.3药物影响
药物可直接影响营养素的吸收利用,如磺胺类可对抗叶酸,并 抑制其吸收;新霉素、秋水仙碱造成
绒毛的结构缺陷和酶的损害,使脂肪、乳糖、维生素 B12 无机盐等吸收不良。
2.1.2.4营养素需要量增加
在人体生长发育旺盛期及妊娠、哺 乳等生理过程中,营养素需要量明显增加;高能量代谢如甲状腺
功能亢进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对营养的需要 量增加; 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及某些肿瘤患者对营养素的
需要量增加。
2.1.2.5.营养素的破坏或丢失增加
营养素的破坏增加,可发生在消化道吸收之前或吸收之后。维生素 B1 与维生素 C 在碱性溶液中不
稳定,在胃酸缺乏或用碱性药物治疗时可造成此类维生素的大量破坏。若将维生素B1 置于 pH1.5~3.0
的胃液中,在 37℃保温 16 小时,仍很稳定;若服用抗酸剂,则维生素B1 可完全被破坏。在口服维生
素 B1的同时,若给予碱性药物,则患者尿中维生素 B1的排出量也因破坏而减少。维生素 C 在 pH7.95
的胃液中,3 小时有 65%被破坏。因此胃酸不足的患者,虽然摄取大量的维生素 C,但仍有维生素 C 缺
乏的症状发生。
营养素的丢失增加有时是机体多方面损害的结果。 铁丢失的增加可因外伤或身体其他部位的出血,如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肿瘤、寄生虫、月经过多、分娩、肾外伤、血吸虫病等均可加速缺铁性贫血的发
生。血液中红细胞的快速溶血(药物介导、铜过量、损伤、发热、疟疾)导致了血红蛋白尿是另一个经肾丢失铁的途径。
2.2. 钙缺乏的临床表现
长期缺钙会造成人体钙代谢紊乱,首先引发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造成人体“钙迁徙”,即硬组织中
的钙迁移到软组织和血液中,造成硬组织脱钙软化 、软组织多钙硬化的紊乱局面。中老年人的许多不适
症,诸如食欲不振、情感淡漠、心律紊乱、记忆衰退 、手足麻木、肌肉痉挛、多汗多尿、易疲劳、抽搐、
瘙痒等,大多起因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与长期钙供 应不足有关。
钙和磷是构成牙齿的主要原料,不论是婴幼儿还是青少年,如果膳食中的钙不能满足需要 ,或摄人
人体内的钙因种种原因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都会影响牙齿的坚固。牙齿因缺钙变得疏松,容易 被口腔
中的细菌腐蚀而生成龋齿。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情绪变化主要是受外界环境刺激的结果 ,而现在事实证明,与人体内环境的改
变也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不合理的饮食习惯,造成体内的某些化学 物质的剧增骤减,从而也会引起情绪
波动。我们见到一些平时颇有修养的人有时一反常态,爱无缘无故地 发怒,与人争吵,他自己也明知不
对,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研究指出这与体内缺钙有一定联系。据观察 ,长期缺钙的人,总是丧魂落魄,
精神不安,情绪不稳定;易发火、易动怒的人,也可能是慢性缺钙的表 现。
钙缺乏对人体的影响:(1)儿童时期的佝偻病(2)成人骨质软化症(3)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 ,其
他如骨质增长,抽搐等 。
2.3. 钙的生理功能
2.3.1. 构成机体的骨骼和牙齿 钙是构成骨骼的重要组分,骨骼中的钙占瘦体重的25%和总灰分的40%,
钙对保证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维持骨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骨的结构:骨的结构包括两种类型, 外部的皮质骨和内部的松质骨。皮质骨为板层结构,特性坚韧;松质
骨为网状结构,既坚硬又有弹性。骨 骼组织由骨细胞(约占2%~3%的体积)和钙化的骨基质组成。 骨基质
中65%为矿物质, 35%为有机物质。 有机物中95%为胶原蛋白,其余为非胶原蛋白。骨矿物质决定骨的
硬度而有机基 质决定骨的韧性,被骨基质包围起来的是骨细胞(osteocytes), 细胞之间有许多突起互相连接。
占骨重2/3的矿物质, 其中钙占39.9%。钙在矿物质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为晶状的羟磷灰石< br>Ca10(PO4)6(OH)2,呈六角形管状,另一种为无定形的磷酸钙Ca3(P04)2,也是磷 灰石的前体。在成熟骨中,
晶状羟磷灰石含量较多,而新沉积的骨矿物质中,则无定形磷酸钙含量较多。
骨骼通过成骨作用(osteogenesis)即新骨不断生成和溶骨作用(osteolysis) 即旧骨不断吸收,使其各种组分与血
液间保持动态平衡,这一过程称为骨的重建(remodeling )。
这种骨钙的更新速率,因年龄而变化。妊娠早期,胎儿仅有少量钙沉积,以后钙浓度很 快升高至胎儿
体重的0.5%。妊娠后期,胎儿从母体约取得20g的钙,足月新生儿钙相当于其体重的 l%。1岁以前婴儿每
年转换100%,以后逐渐降低,每年可转换50%,即每2年骨钙可更新一次。 儿童阶段每年转换10%,由
于儿童时期生长发育旺盛,对钙需要量大,如长期摄钙不足,并常伴随蛋白 质和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生
长迟缓,新骨结构异常,骨钙化不良,骨骼变形,发生佝偻病(ricke ts)。健康年轻成人骨吸收与形成维持平
衡,每年转变5%。40岁以后骨形成明显减弱,转换速率为 每年0.7%,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女其吸收更占
优势。人在20岁以前,主要为骨的生长阶段,其后的 10余年骨质继续增加,约在35~40岁左右,单位体
积内的骨质达到顶峰,称为峰值骨度。此后骨质 逐渐丢失。妇女绝经以后,骨质丢失速度加快,骨度(质)
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就不能保持骨骼结构的完 整,甚至压缩变形,以至在很小外力下即可发生骨折, 即为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骨骼成熟时所达到的骨骼峰值,是防止骨质疏松危险性的主要因素。
牙齿的结构:牙本质是牙的主体 ,化学组成类似骨,但组织结构和骨差别很大,牙本质没有细胞、血
管和神经,因此牙齿中的矿物质则无 此更新转换过程。
2.3.2. 维持多种正常生理功能分布在体液和其他组织中的钙, 虽然还不到体内总钙量的1%,但在机
体内多方面的生理活动和生物化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细胞外液的钙约1g,占总钙的0.1%;细胞内的钙约7g,占总钙的0.6%。血钙较稳定,正常浓 度为
2.25~2.75mmol(90~110mg)/L,占总钙的0.03%。 血液中的钙可分 为扩散性和非扩散性钙两部分。非扩
散性钙是指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的钙,它们不易透过毛 细血管壁,也不具有生理活性。在扩散性
钙中,一部分是与有机酸或无机酸结合的复合钙,另一部分则是 游离状态的钙离子。只有离子钙才具有生
理作用。
离子钙的生理功能涉及诸多方面:ca2+ 参与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并介导和调节肌肉以及细胞内微
丝、微管等的收缩;Ca2+影响毛细血管 通透性,并参与调节生物膜的完整性和质膜的通透性及其转换过程;
Ca2+参与调节多种激素和神经递 质的释放,ca2+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作为细胞内第二信使,介导激素的调节
作用,ca2+能直接参与 脂肪酶、 ATP酶等的活性调节。还能激活多种酶(腺苷酸环化酶、 鸟苷酸环化酶及
钙调蛋白等)调 节代谢过程及一系列细胞内生命活动;Ca2+与细胞的吞噬、分泌、分裂等活动密切相关;Ca2+
是 血液凝固过程所必需的凝血因子,可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3. 钙的吸收与代谢 < br>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的钙,使机体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尽管钙在各组织包括骨组织中的含量相对
稳定,但钙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在人体各组织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钙的交换。骨组织与细胞外液也
时 时进行着钙的交换,新骨不断地形成,旧骨也不断地被吸收,这就是骨钙的新陈代谢过程。儿童和青
少年 时期,骨矿物质的形成率超过重吸收率。在人的生命后期,骨的重吸收则超过形成。因此,在正常
的衰老 过程中,骨质逐渐丢失。骨骼的生长需要钙的正平衡,直至到达骨质峰值为止。
3.1钙的吸收 3.1.1.吸收的途径与机制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钙通常由复合物中游离出来,被释放成为一种可溶性的 和
离子化状态,以便于吸收,但是低分子量的复合物,可被原样完整吸收。钙的吸收有两种途径。吸收的
机制因摄入量多少与需要量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主动吸收:当机体对钙的需要量高,或摄入 量较低时,肠道对钙的主动吸收机制最活跃。这是一个逆浓
度梯度的运载过程,所以是一个需要能量的主 动吸收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钙结合蛋白的参与,也需要 1,
25-(OH)2D3 作为调节剂。
3.1.2.影响钙吸收的因素影响钙吸收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机体与膳食两个方面。
3. 1.2.1机体因素:因钙的吸收与机体的需要程度密切相关。故而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钙的吸收情况不同。婴儿时期因需要量大,吸收率可高达 60%,儿童约为 40%。年轻成人保持在 25%上下,成年人仅为 20%
左右。钙吸收率随年龄增加而渐减。
3.1.2.2.膳 食因素:首先是膳食中钙的摄入量,摄人量高,吸收量相应也高,但吸收量与摄人量并不成正
比,摄人量 增加时,吸收率相对降低。其次,膳食中维生素 D 的存在与量的多少,对钙的吸收有明显影
响。乳糖 与钙形成可溶性低分子物质,以及在糖被肠道菌分解发酵产酸时,肠道 pH 降低,均有利于钙
吸收。 适量的蛋白质和一些氨基酸,如赖氨酸、精氨酸、色氨酸等可与钙结合成可溶性络合物,而有利
于钙吸收 ,但当蛋白质超过推荐摄人量时,则未见进一步的有利影响。高脂膳食可延长钙与肠粘膜接触
的时间,可 使钙吸收有所增加,但脂肪酸与钙结合形成脂肪酸钙,则影响钙吸收。低磷膳食可提高钙的
吸收率,而食 物中碱性磷酸盐可与钙形成不溶解的钙盐而影响钙吸收。 谷类中的植酸会在肠道中形成植
酸钙而影响吸 收。某些蔬菜如菠菜、苋菜、竹笋中的草酸与钙形成草酸钙亦可影响吸收。膳食纤维中的
糖醛酸残基与钙 螯合而干扰钙吸收。另报告一些药物如青霉素和新霉素能增加钙吸收,而一些碱性药物
如抗酸药、肝素等 可干扰钙吸收。
3.2.钙的排泄
钙的排泄主要通过肠道和泌尿系统,经汗液也有少量排出。人体每日摄人钙的 10%~20%从肾脏排
出,80%~90%经肠道排出。后者包括食物中及消化液中未被吸收的钙,上皮细胞脱落释出的钙,其 排
出量随食物含钙量及吸收状况的不同而有较大的波动。
4. 钙的过量危害和补钙误区
4.1. 钙的过量危害
4.1.1.肾结石钙摄入量增多,与肾结石患病率增加有直接关系 。肾结石病多见于西方社会居民,美国人约
12%的人患有肾结石,可能与钙摄人过多有关。 4.1.2.奶碱综合征奶碱综合征的典型症候群包括高血钙症(hypercalcemia)、碱中毒( alkalosis)和肾功能障碍
(renal dysfunction)。但症状表现可有很大 差异。其严重程度决定于钙和碱摄人量的多少和持续时间。急
性发作者呈现为高血钙和碱中毒的毒血症, 在钙和碱摄入后发展很快(2~30 天之内),碳酸钙持续摄人量
为 20~60g/d,临床特征是 易兴奋、头疼、眩晕、恶心和呕吐,虚弱、肌痛和冷漠,如再继续摄入钙和
碱,则神经系统症状加重(记 忆丧失、嗜睡和昏迷)。
4.1.3.钙和其他矿物质的相互干扰作用 高钙摄人能影响这些必需矿物质的生物利用率。
(1)铁:钙可明显抑制铁的吸收,并存在剂量一反 应关系,只要增加过量的钙,就会对膳食铁的吸收产生
很大的抑制作用。
(2)锌:一些代谢显示,高钙膳食对锌的吸收率和锌平衡有影响。认为钙与锌相互有拮抗作用。
(3)镁:有报告提出,膳食的钙/镁克分子比大于 3.5(mg 比大于 5),会导致镁缺乏。试验表明,高钙摄
入时,镁吸收低,而尿镁显著增加。
(4)磷:已 知醋酸钙和碳酸钙在肠腔中是有效的磷结合剂,高钙可减少膳食中磷的吸收,但尚未见有高钙
引起磷耗竭 或影响磷营养状况的证据。
5. 钙的营养状况评价
5.1.生化指标
总的认为钙的生化指标不是反映机体营养状况的合适指标。 因为血钙浓度受严格调控而
相对稳定。一般血钙浓度变化往往小于测定误差。
5.2.钙平衡测定
测定钙平衡的方法是目前实际用于评价人体钙营养状况,并据此制订人体钙需要量的方
法。钙的摄人量与排出量(粪钙+尿钙+汗液钙)的差值为 0时,则呈现平衡状态。为负值则为
负平衡,为正值则为正平衡。
5.3.骨质的测量
由于上述指标均受到某种局限,而骨骼是人体一个巨大的钙储备库,故测量骨质可直接
反映机体的钙营养状况。骨质测量一般采用两种指标:
5.3.1.骨矿物质含量(BMC) 指在一特定骨骼部位中矿物质的含量,例如股骨颈、腰椎、或
全身。
5.3.2.骨密度(BMD) 是BMC 除以扫描部位的骨面积。单位应为 g/cm。 。
5.4.流行病学方法
是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在人群中调查不同水平的钙摄入量,与骨质疏松和骨折发生率的关系。
6. 钙的需要量与膳食参考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 2000年对成年人钙的 DRIs的制订, 基本是参照国内外钙平衡试验及营养调查报告,
将中国居民成年男子钙的适宜摄人量(AI)定为 800mg/d。成年人及 1 岁以上儿童钙的可耐受最高摄入
量(UL)定为 2000mg/d。
7. 钙的食物来源
奶和奶制品应是钙的重要来源,因为奶中含钙量丰富吸收率也高。另外, 豆类、硬果类,可连骨吃
的小鱼小虾及一些绿色蔬菜类也是钙的较好来源。硬水中含有相当量的钙,也不 失为一种钙的来源。
8.参考文献
【1】张悟本 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1990年10月
【2】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
【3】 陈竺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07版
【4】帕特里克-霍尔福德 人体营养手册 花城出版社 2008年
【5】中国食物营养保健大全 中国美食丛书 中国旅游出版社

(收稿时间2010-10-12)

只做试管的专业医院-不可以吗


试管婴儿宫腔镜检查过程多久时间-阿拉比卡咖啡豆


四川第一代试管-鸡蛋糕蒸多长时间最好


试管婴儿是直接放进子宫吗-荞麦面的功效与作用


试管移植后能吃罗红霉素吗-脸上长毛


试管打促排卵针吃点什么好-萝卜羊肉汤的做法


做试管婴儿月经期内膜约多少-什么是急性阑尾炎


试管婴儿40周刨腹产-心功能三级是什么意思



本文更新与2020-12-12 18:3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382686.html

探析钙对人体的生理生化作用的相关文章